当唐文从报纸上得到南联节节胜利的消息,在稍稍为达成目的高兴之余其实更多的是唏嘘。
1万吨燃油,让米勒萨维奇免去了长达至少7个月的僵持,一口气取得了要99年初才能达到的战果,压缩了近10倍的时间。
但实际上南联的实力本来就不弱,好歹是过去半个世纪的前沿桥头堡、半岛小霸王,和KLA这样的半军事组织鏖战一年才是不正常。
KLA不过是一群接受简单训练、基本只有轻武器的散兵游勇,理论上应该被毫不费力的扑灭才对。
究其原因还是严苛封锁导致的燃油稀缺,唐文在给予支援前可是调查过他们缺油到了何种地步:-
征用42万吨玉米大炼乙醇,用85%酒精 15%汽油混合物供给轻型车辆;-
提炼废机油、轮胎、塑料炼化柴油;-
征用8万吨菜籽油合成生物柴油;-
煤炭合成汽油;
-
甲烷制氢,改装部分坦克为氢动力,背着氢气罐作战;
除了在获取燃料方面想尽办法,作战部队也是奇招频出:
-
直升机2台发动机仅用1台维持飞行;-
一辆燃油坦克拖拽两辆无动力坦克作战;
-
重新启用超过12000匹骡马以及牛进行物资运输;
但即便如此,装甲力量也仅能维持正常1/3不到的战斗力,而且五花八门的劣质燃料让许多装甲车辆趴窝频繁大修。
一万吨燃油和半个月的整修足以让几个装甲旅发挥15天巅峰时期至少8成战斗力,在这种情况下秋风扫落叶般将KLA撵跑实属正常。
而KLA被赶到边境虽然能获得大西洋公约支援和空中庇护,可那2000枚**可不是说笑,如果一切顺利米勒萨维奇十分有可能快速解决科沃斯危机,逼迫大西洋公约接受事实并在达成一定条件后解除封锁,然后成为南联英雄。
但是……
由于失落帝国在这场危机中出现,肯尼迪号航母战斗群已经在地中海进入作战状态,随时可以果断介入。
2000枚AIM7和AIM9能挡得住航母攻击群压制吗?恐怕不行。
米勒萨维奇有两种选择:
-
热血上头:一口气推到边境,彻底消灭KLA,然后赌大西洋公约妥协;-
投鼠忌器:将KLA压缩到边境地区后就占据优势巩固现状,以换取大西洋公约低概率强力介入,但也可能再次陷入困局。
唐文看着南联媒体通篇赞扬米勒萨维奇的文字,思考哪一种可能性更高,因为太入神都没注意到钱临安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了他身后。
“别看了,你要的东西已经做出来了。”
唐文这才猛然回过神来:
“这么快?”
钱临安微笑道:
“这种东西能难到哪去,不过为了群众安全还是得多实验……就在外面。”
……
航天五院的空地上,一群职工正围在一起看着几名研究员摆弄一架……飞机?
准确的说是由钢管、帆布、摩托发动机组成的超简易双翼飞行器。
这种充满1920年代感的简陋飞机出现在折腾火箭和卫星的五院十分违和,但职工们仍然是兴趣满满地围观组装过程并指指点点。
唐文跟着钱临安挤进来看着初步成型的飞行器,也忍不住感慨:
这架代号“青峰一号”的简陋飞机由钱临安担任总设计师,神舟飞船总师臧复仁任总工程师,另有两名院士分别负责起落架系统设计和飞行控制系统设计。
汇集如此明星阵容设计团队的“青峰一号”性能也相当给力:-
双翼布局,上翼翼展8.3米带3度上反角,下翼展6.8米,长度5.1米,高度2.3米;-
最大起飞重量270公斤,空重95公斤,有效载荷155公斤,可载2人飞行;-
最大速度115公里/时,巡航速度85到90公里/时,失速速度35公里/时,巡航高度300到500米,最大升限2000米;-
搭载一台36马力二冲程活塞发动机,30升油箱,可以飞行120公里,滞空1.5小时(若改为单人可增加到5小时)。
-
全机以铝制管和桦木结构为主,蒙皮为环氧树脂涂层复合窗纱布,拉线控制。
(AI跑的图,几乎是较为还原了)
“青峰一号”的核心设计目标有两个:安全和容易制造。
作为双翼机,青峰一号不管遇到任何险情都不会失控,进入尾旋后能自行改出,就算直直向地面俯冲也会因为迎面阻力过大速度很低,只要飞行员松手就会在特殊气动设计下自行抬头以不超过60公里/时、下降率不超过2米/秒的速度安全落地,比跳伞都安全。
而在制造方面,全国任意农机厂和摩托车厂都能制造合格的动力,任意一家五金建材小工厂都能提供机身其他一切部件,甚至修车铺靠捡来的零件都能攒起来,简易至极。
唐文对“青峰一号”的设想应用场景是:
教练/考试机,任意县镇可自行按图纸制造合格品,安全的培训飞行员并通过这架飞机掌握初级飞行技能取得合格证。
因此青峰一号虽然简陋,但与自制飞机不同的是具备正规仪表,飞行操作特点符合标准,两人(教练/学员)乘坐,十分易于学习操作符合初学者直觉,以及最重要的超级安全气动布局。
为了做到最后一点,五院动用了超算模拟结构受力和气动特征,并且做了1比1风洞测试,集数十年航空经验于一体,安全性和易操控性达到顶峰甚至超过波2,真正的菜鸟之友。
所以简陋的青峰·一号和其他自制轻型飞机有本质区别,冗余可靠性、安全性和易操控性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即使是一个文盲,但他只要开过拖拉机,摸索几遍也能快速学习到飞行技巧!”
钱临安非常自豪地介绍着组装好的小飞机,看起来成就感并不比火箭更低。
“我们要把这种飞机的制作工艺公开出去吗?鼓励民间自制飞机?”
组装好油管的臧复仁问道,不过唐文却直接摇头:
“当然不是,这样的危险太大了,一切飞行必须在正规管理下进行,其实青峰一号最开始我打算叫‘青运一号’,最好由体育部门管辖。”
“青运?青年运动飞机?”
“对,就是飞机体育运动!”
唐文稍稍有些得意,这可是他好不容易才想出来的法子。
表面上看小型飞机普及和体育没关系,但那是放在30年后的角度看。
说一个违反常识的事实,98年全国体育学员/运动员数量只有18万,不及80年的60%。
国内其实一直在坚持真正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早些年师从老大哥,不仅仅是学坦克和数学,其实美术、文化、体育也在学习和大力发展。
当年老大哥的体育文化以及美术文化造诣有多高、普及程度有多广自然是不用多说的,国内虽然基础差了点但也在培养,物质贫瘠的年代也依然坚持举办各种体育竞赛,并且形成了一套相当不错的体校完整选拔体系。
当然后来为了发展经济,这一类活动竞赛只能慢慢萎缩,直到千禧年之后才有余力回头继续发展,但中间的空白期还是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国足人员素质下降未尝没有其中的因素。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人重视体育运动,恰恰相反各地的健身器材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加,只是吸引力和号召力下降了很多,不再像曾经那么重要而已。
但如果将飞行纳入体育运动,毫无疑问将快速在全社会引起一阵新的体育风潮,各地的体育文化活动将极大吸引少年青年参加。
参加的人多了就能举办竞赛,有竞赛就有曝光率和资金,有资金有人力就能兼顾其他项目,对整个体育运动都有很大好处。
而且如果是体育部门出面,那低空航线审批问题和阻力也小了许多,将会快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初级飞行员。
这个时候就又衍生了两个好处:
第一条自然是把海空军拉进来,飞行天才可不会因为飞机烂就埋没才华,如果海空军要从体育部门挑人,是不是需要意思一下?
第二条则是海量初级飞行员将成为民航飞行员的储备池,只要往上一步就能飞低空经济所需的小型飞机。
而等未来运动飞机真的在全国大地扎下根,形成了成熟的飞行文化,那么举办专用客机飞行学校的难度也低了许多,各大航司肯定也愿意支持。
所以只要“青峰一号”被体育部门接受并开始培养,好处就太多了:
-
获得官方支持和肯定,麻烦最大的航线和飞行空间、场地都可以开绿灯,各地也会积极自行协调处理;-
需要飞行员的军种乐意支持,起码在驻军周边地区都会给予方便,派出教员也不一定;-
各大航司支持,财大气粗的航司指缝里稍微漏点出来就足够养活几个飞行俱乐部了;
-
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毕竟让高高在上的飞行运动下沉到底层,难道还有拒绝的道理吗?
而且青峰一号最大的特点是:便宜。
不是盖金依靠作弊方式造出来的那种便宜,而是实打实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到的便宜。
就在今年初,不远的北航造了一系列“蜜蜂”系列轻型飞机,参数和青峰一号相当,但成本达到了8.3万元之巨,根本不可能普及。
但成本如此高昂的原因是“蜜蜂系列”使用进口奥地利发动机,单价就高达7000美元,并且学校压根没考虑量产也不存在生产便利性考虑,所以价格如此高昂。
青峰一号则不同,首先发动机是国产化,并且第一批订单就奔着1000台去,首都周边的加工厂报价才8000元人民币左右。
其次是机体部件,设计之初就考虑便携拆装,出售也仅仅售卖零件需要用户自己组装,下单500架以上整套报价大约12000元;
最后是起落架(简化后只需要一根避震)和仪表、拉线,由于只考虑低空飞行远远不必太高标准,批量报价2000元一套。
以上所有报价都包含了工厂利润,加起来不过2.2万元,在当前也就是一辆好点的摩托车价格。
但青峰一号为了省钱的设计还不止于此,在实际使用中还能用DIY方案再妥协:
发动机被设计可以替换为长江750摩托车的拆车发动机,性能降低一些但仍然够用,拆机件也就2000元上下;
机体部件除环氧树脂涂层蒙布价格高昂外,铝管、桦木都可以由购买地自行解决寻找替代件,可以节约大约3000元左右;
起落架、拉线设计可通过拆解汽车、摩托车配件替换,但需要点DIY门槛,而飞机仪表么……空军那么多老旧歼5、歼6、运5,甚至是拉9、拉11、P51、B25,搜罗拆解后数量不会少,而且质量说不定更好。
考虑到此时全国体育部门都穷的荡气回肠,DIY方案起码能节约1万元!
所以别看飞机简单,但实际上和《赤脚医生手册》一样,浓缩的都是航空精英们的智慧啊!
当然这些部分还需要时间进行反复试验确认,但也最多一两个月就能完成。
现在五院组装的已经是第三架原型机,几乎已经具备了那些设计之初就考虑的特点,只是没有装上机翼。
这架简单的小飞机只需要两个人就能轻松搬上卡车,而后就开到了郊区,因为提前和附近驻军打过招呼可以直接进行试验。
而驾驶青峰一号升空的人唐文看着有点眼熟,便问道:
“臧总师,那个飞行员是谁啊?”
“你是说小程?他报名过航天员大队选拔,不过没被批最近正好还留在京城,就请过来帮帮忙。
放心,青峰一号初号机就已经飞过几次了,后面还吹了风洞用和计算机优化不会出问题的,就算发动机炸了都能滑翔落地。”
唐文已经将那张脸在记忆中对比上,记起对方绝对在后来参加过飞天任务,只是后来宇航员太多忘记了具体是哪一次。
所以……这名未来的航天员可能在驾驶平生最为简陋的一架飞机?
青峰一号(V3)很快就在平整过的土路上晃悠悠起飞,不到一百米就直接拉升,嗡嗡地在天上绕着圈,比起大湾的一堆二战老爷机都不如,速度更是肉眼可见的慢,毫无任何**可言,也就比滑翔伞好些。
飞行了几圈后青峰一号就平安落地,可以看出飞行员已经很努力的下压但下降率还是不高,慢悠悠地落在草地上。
一行人赶忙上前去检查飞机和问他飞行感受,而后者则是露出一脸寡淡无味的表情:
“这小东西用脚指头都能飞,简直比模拟机都无趣还没有开车快,但要是菜鸟用么……的确是好上手,就是难度太低我怕学不到什么东西,拆掉一个机翼速度会快不少。”
不过钱临安和唐文听了却都是露出笑容,这说明青峰一号的设计完全成功了。
1万吨燃油,让米勒萨维奇免去了长达至少7个月的僵持,一口气取得了要99年初才能达到的战果,压缩了近10倍的时间。
但实际上南联的实力本来就不弱,好歹是过去半个世纪的前沿桥头堡、半岛小霸王,和KLA这样的半军事组织鏖战一年才是不正常。
KLA不过是一群接受简单训练、基本只有轻武器的散兵游勇,理论上应该被毫不费力的扑灭才对。
究其原因还是严苛封锁导致的燃油稀缺,唐文在给予支援前可是调查过他们缺油到了何种地步:-
征用42万吨玉米大炼乙醇,用85%酒精 15%汽油混合物供给轻型车辆;-
提炼废机油、轮胎、塑料炼化柴油;-
征用8万吨菜籽油合成生物柴油;-
煤炭合成汽油;
-
甲烷制氢,改装部分坦克为氢动力,背着氢气罐作战;
除了在获取燃料方面想尽办法,作战部队也是奇招频出:
-
直升机2台发动机仅用1台维持飞行;-
一辆燃油坦克拖拽两辆无动力坦克作战;
-
重新启用超过12000匹骡马以及牛进行物资运输;
但即便如此,装甲力量也仅能维持正常1/3不到的战斗力,而且五花八门的劣质燃料让许多装甲车辆趴窝频繁大修。
一万吨燃油和半个月的整修足以让几个装甲旅发挥15天巅峰时期至少8成战斗力,在这种情况下秋风扫落叶般将KLA撵跑实属正常。
而KLA被赶到边境虽然能获得大西洋公约支援和空中庇护,可那2000枚**可不是说笑,如果一切顺利米勒萨维奇十分有可能快速解决科沃斯危机,逼迫大西洋公约接受事实并在达成一定条件后解除封锁,然后成为南联英雄。
但是……
由于失落帝国在这场危机中出现,肯尼迪号航母战斗群已经在地中海进入作战状态,随时可以果断介入。
2000枚AIM7和AIM9能挡得住航母攻击群压制吗?恐怕不行。
米勒萨维奇有两种选择:
-
热血上头:一口气推到边境,彻底消灭KLA,然后赌大西洋公约妥协;-
投鼠忌器:将KLA压缩到边境地区后就占据优势巩固现状,以换取大西洋公约低概率强力介入,但也可能再次陷入困局。
唐文看着南联媒体通篇赞扬米勒萨维奇的文字,思考哪一种可能性更高,因为太入神都没注意到钱临安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了他身后。
“别看了,你要的东西已经做出来了。”
唐文这才猛然回过神来:
“这么快?”
钱临安微笑道:
“这种东西能难到哪去,不过为了群众安全还是得多实验……就在外面。”
……
航天五院的空地上,一群职工正围在一起看着几名研究员摆弄一架……飞机?
准确的说是由钢管、帆布、摩托发动机组成的超简易双翼飞行器。
这种充满1920年代感的简陋飞机出现在折腾火箭和卫星的五院十分违和,但职工们仍然是兴趣满满地围观组装过程并指指点点。
唐文跟着钱临安挤进来看着初步成型的飞行器,也忍不住感慨:
这架代号“青峰一号”的简陋飞机由钱临安担任总设计师,神舟飞船总师臧复仁任总工程师,另有两名院士分别负责起落架系统设计和飞行控制系统设计。
汇集如此明星阵容设计团队的“青峰一号”性能也相当给力:-
双翼布局,上翼翼展8.3米带3度上反角,下翼展6.8米,长度5.1米,高度2.3米;-
最大起飞重量270公斤,空重95公斤,有效载荷155公斤,可载2人飞行;-
最大速度115公里/时,巡航速度85到90公里/时,失速速度35公里/时,巡航高度300到500米,最大升限2000米;-
搭载一台36马力二冲程活塞发动机,30升油箱,可以飞行120公里,滞空1.5小时(若改为单人可增加到5小时)。
-
全机以铝制管和桦木结构为主,蒙皮为环氧树脂涂层复合窗纱布,拉线控制。
(AI跑的图,几乎是较为还原了)
“青峰一号”的核心设计目标有两个:安全和容易制造。
作为双翼机,青峰一号不管遇到任何险情都不会失控,进入尾旋后能自行改出,就算直直向地面俯冲也会因为迎面阻力过大速度很低,只要飞行员松手就会在特殊气动设计下自行抬头以不超过60公里/时、下降率不超过2米/秒的速度安全落地,比跳伞都安全。
而在制造方面,全国任意农机厂和摩托车厂都能制造合格的动力,任意一家五金建材小工厂都能提供机身其他一切部件,甚至修车铺靠捡来的零件都能攒起来,简易至极。
唐文对“青峰一号”的设想应用场景是:
教练/考试机,任意县镇可自行按图纸制造合格品,安全的培训飞行员并通过这架飞机掌握初级飞行技能取得合格证。
因此青峰一号虽然简陋,但与自制飞机不同的是具备正规仪表,飞行操作特点符合标准,两人(教练/学员)乘坐,十分易于学习操作符合初学者直觉,以及最重要的超级安全气动布局。
为了做到最后一点,五院动用了超算模拟结构受力和气动特征,并且做了1比1风洞测试,集数十年航空经验于一体,安全性和易操控性达到顶峰甚至超过波2,真正的菜鸟之友。
所以简陋的青峰·一号和其他自制轻型飞机有本质区别,冗余可靠性、安全性和易操控性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即使是一个文盲,但他只要开过拖拉机,摸索几遍也能快速学习到飞行技巧!”
钱临安非常自豪地介绍着组装好的小飞机,看起来成就感并不比火箭更低。
“我们要把这种飞机的制作工艺公开出去吗?鼓励民间自制飞机?”
组装好油管的臧复仁问道,不过唐文却直接摇头:
“当然不是,这样的危险太大了,一切飞行必须在正规管理下进行,其实青峰一号最开始我打算叫‘青运一号’,最好由体育部门管辖。”
“青运?青年运动飞机?”
“对,就是飞机体育运动!”
唐文稍稍有些得意,这可是他好不容易才想出来的法子。
表面上看小型飞机普及和体育没关系,但那是放在30年后的角度看。
说一个违反常识的事实,98年全国体育学员/运动员数量只有18万,不及80年的60%。
国内其实一直在坚持真正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早些年师从老大哥,不仅仅是学坦克和数学,其实美术、文化、体育也在学习和大力发展。
当年老大哥的体育文化以及美术文化造诣有多高、普及程度有多广自然是不用多说的,国内虽然基础差了点但也在培养,物质贫瘠的年代也依然坚持举办各种体育竞赛,并且形成了一套相当不错的体校完整选拔体系。
当然后来为了发展经济,这一类活动竞赛只能慢慢萎缩,直到千禧年之后才有余力回头继续发展,但中间的空白期还是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国足人员素质下降未尝没有其中的因素。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人重视体育运动,恰恰相反各地的健身器材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加,只是吸引力和号召力下降了很多,不再像曾经那么重要而已。
但如果将飞行纳入体育运动,毫无疑问将快速在全社会引起一阵新的体育风潮,各地的体育文化活动将极大吸引少年青年参加。
参加的人多了就能举办竞赛,有竞赛就有曝光率和资金,有资金有人力就能兼顾其他项目,对整个体育运动都有很大好处。
而且如果是体育部门出面,那低空航线审批问题和阻力也小了许多,将会快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初级飞行员。
这个时候就又衍生了两个好处:
第一条自然是把海空军拉进来,飞行天才可不会因为飞机烂就埋没才华,如果海空军要从体育部门挑人,是不是需要意思一下?
第二条则是海量初级飞行员将成为民航飞行员的储备池,只要往上一步就能飞低空经济所需的小型飞机。
而等未来运动飞机真的在全国大地扎下根,形成了成熟的飞行文化,那么举办专用客机飞行学校的难度也低了许多,各大航司肯定也愿意支持。
所以只要“青峰一号”被体育部门接受并开始培养,好处就太多了:
-
获得官方支持和肯定,麻烦最大的航线和飞行空间、场地都可以开绿灯,各地也会积极自行协调处理;-
需要飞行员的军种乐意支持,起码在驻军周边地区都会给予方便,派出教员也不一定;-
各大航司支持,财大气粗的航司指缝里稍微漏点出来就足够养活几个飞行俱乐部了;
-
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毕竟让高高在上的飞行运动下沉到底层,难道还有拒绝的道理吗?
而且青峰一号最大的特点是:便宜。
不是盖金依靠作弊方式造出来的那种便宜,而是实打实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到的便宜。
就在今年初,不远的北航造了一系列“蜜蜂”系列轻型飞机,参数和青峰一号相当,但成本达到了8.3万元之巨,根本不可能普及。
但成本如此高昂的原因是“蜜蜂系列”使用进口奥地利发动机,单价就高达7000美元,并且学校压根没考虑量产也不存在生产便利性考虑,所以价格如此高昂。
青峰一号则不同,首先发动机是国产化,并且第一批订单就奔着1000台去,首都周边的加工厂报价才8000元人民币左右。
其次是机体部件,设计之初就考虑便携拆装,出售也仅仅售卖零件需要用户自己组装,下单500架以上整套报价大约12000元;
最后是起落架(简化后只需要一根避震)和仪表、拉线,由于只考虑低空飞行远远不必太高标准,批量报价2000元一套。
以上所有报价都包含了工厂利润,加起来不过2.2万元,在当前也就是一辆好点的摩托车价格。
但青峰一号为了省钱的设计还不止于此,在实际使用中还能用DIY方案再妥协:
发动机被设计可以替换为长江750摩托车的拆车发动机,性能降低一些但仍然够用,拆机件也就2000元上下;
机体部件除环氧树脂涂层蒙布价格高昂外,铝管、桦木都可以由购买地自行解决寻找替代件,可以节约大约3000元左右;
起落架、拉线设计可通过拆解汽车、摩托车配件替换,但需要点DIY门槛,而飞机仪表么……空军那么多老旧歼5、歼6、运5,甚至是拉9、拉11、P51、B25,搜罗拆解后数量不会少,而且质量说不定更好。
考虑到此时全国体育部门都穷的荡气回肠,DIY方案起码能节约1万元!
所以别看飞机简单,但实际上和《赤脚医生手册》一样,浓缩的都是航空精英们的智慧啊!
当然这些部分还需要时间进行反复试验确认,但也最多一两个月就能完成。
现在五院组装的已经是第三架原型机,几乎已经具备了那些设计之初就考虑的特点,只是没有装上机翼。
这架简单的小飞机只需要两个人就能轻松搬上卡车,而后就开到了郊区,因为提前和附近驻军打过招呼可以直接进行试验。
而驾驶青峰一号升空的人唐文看着有点眼熟,便问道:
“臧总师,那个飞行员是谁啊?”
“你是说小程?他报名过航天员大队选拔,不过没被批最近正好还留在京城,就请过来帮帮忙。
放心,青峰一号初号机就已经飞过几次了,后面还吹了风洞用和计算机优化不会出问题的,就算发动机炸了都能滑翔落地。”
唐文已经将那张脸在记忆中对比上,记起对方绝对在后来参加过飞天任务,只是后来宇航员太多忘记了具体是哪一次。
所以……这名未来的航天员可能在驾驶平生最为简陋的一架飞机?
青峰一号(V3)很快就在平整过的土路上晃悠悠起飞,不到一百米就直接拉升,嗡嗡地在天上绕着圈,比起大湾的一堆二战老爷机都不如,速度更是肉眼可见的慢,毫无任何**可言,也就比滑翔伞好些。
飞行了几圈后青峰一号就平安落地,可以看出飞行员已经很努力的下压但下降率还是不高,慢悠悠地落在草地上。
一行人赶忙上前去检查飞机和问他飞行感受,而后者则是露出一脸寡淡无味的表情:
“这小东西用脚指头都能飞,简直比模拟机都无趣还没有开车快,但要是菜鸟用么……的确是好上手,就是难度太低我怕学不到什么东西,拆掉一个机翼速度会快不少。”
不过钱临安和唐文听了却都是露出笑容,这说明青峰一号的设计完全成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