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看到一份关于地质勘探的补充报告时,他的笔,停住了。
报告本身没有任何问题,程序也合规。但报告中提到,项目地块的某个区域,土质比预期要松软,建议在进行地基工程时,采用更稳妥的“沉箱法”替代原设计的“桩基法”。
这看起来只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
但赵承平的食指,却在桌面上,无意识地、轻轻地,敲击了起来。这是他深入思考时的习惯性动作。
一个技术变更,往往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工程量的变更。意味着工程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工期的可能延长。
他立刻拿起记号笔,在那段文字旁边,画下了一个醒目的红色五角星。然后在他的新笔记本上,快速记下:
“地质问题导致技术变更:‘桩基’ -> ‘沉箱’。查询:1. 成本增加额度及预算调整报告?2. 是否因此导致工期变更?3. 此变更由谁提出,由谁审批,流程是否完整?”
他并不认为这里面一定有“猫腻”。
但他那被无数案件磨砺出的职业本能告诉他:任何计划之外的“变数”,都是风险最容易滋生的地方。
一下午的时间,很快过去。
赵承平的笔记本上,已经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十几个类似这样的、被他标记出来的“待查节点”。
这些,不是“问题”,甚至算不上“疑点”。它们只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守护者”,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上,所观察到的、几丝不同寻常的微小涟漪。
随后的几天,赵承平陆续走访了几个棚改项目的施工现场。
他开着自己的私家车,第一站,选择了位于城市西郊的“A-03”标段。根据文件显示,这里负责的是回迁房的地基与主体结构建设。
车停在远处,他步行靠近。巨大的塔吊如钢铁巨人般耸立,搅拌机的轰鸣声、钢筋切割的刺耳声、工人们的叫喊声,交织成一片充满力量的、混乱的交响乐。
他没有从挂着“施工重地,闲人免进”牌子的正门进去,而是绕到工地侧面,那里有一个供材料车进出的临时豁口。他很自然地随着一辆刚卸完货的卡车,就那么不紧不慢地走了进去,门口的安全员正低头玩着手机,对他视若无睹。
成功“渗透”。
他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只是像一个迷路的技术员一样,在工地上缓步穿行。他的步伐不快,但他的眼睛,却像一部高速运转的雷达,贪婪地扫描着视野里的一切。
很快,他的眉头,不易察地,微微皱了起来。
他看到了一片“失序的现场”。
在一片刚刚完成地基浇筑的空地上,本该被分类码放、并用防雨布妥善遮盖的建筑材料,此刻却像**一样,被随意地堆放在一起。几包已经开封的水泥,就那么暴露在空气中,受了潮,结了块,显然已经无法使用。
而最让他心头一沉的,是那堆随意搁置在泥地上的钢筋。
它们本该是建筑的“筋骨”,是承受一切重量与压力的核心。但此刻,这些“筋骨”却被如此轻慢地对待。它们没有按照规范,用垫木架离地面,而是直接与潮湿的泥土接触。不少钢筋的表面,已经泛起了一层令人不安的、铁锈的红褐色。
他知道,轻微的浮锈,可以通过除锈工序处理。但如果锈蚀侵入了钢筋内部,改变了其物理属性,那将是致命的。这些被锈蚀的“筋骨”,一旦被浇筑进混凝土,就会成为未来那栋高楼里,一颗颗看不见的、却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
他的内心,升起一股无声的怒火。但他脸上,依旧是那副木讷而茫然的表情。
报告本身没有任何问题,程序也合规。但报告中提到,项目地块的某个区域,土质比预期要松软,建议在进行地基工程时,采用更稳妥的“沉箱法”替代原设计的“桩基法”。
这看起来只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
但赵承平的食指,却在桌面上,无意识地、轻轻地,敲击了起来。这是他深入思考时的习惯性动作。
一个技术变更,往往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工程量的变更。意味着工程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工期的可能延长。
他立刻拿起记号笔,在那段文字旁边,画下了一个醒目的红色五角星。然后在他的新笔记本上,快速记下:
“地质问题导致技术变更:‘桩基’ -> ‘沉箱’。查询:1. 成本增加额度及预算调整报告?2. 是否因此导致工期变更?3. 此变更由谁提出,由谁审批,流程是否完整?”
他并不认为这里面一定有“猫腻”。
但他那被无数案件磨砺出的职业本能告诉他:任何计划之外的“变数”,都是风险最容易滋生的地方。
一下午的时间,很快过去。
赵承平的笔记本上,已经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十几个类似这样的、被他标记出来的“待查节点”。
这些,不是“问题”,甚至算不上“疑点”。它们只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守护者”,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上,所观察到的、几丝不同寻常的微小涟漪。
随后的几天,赵承平陆续走访了几个棚改项目的施工现场。
他开着自己的私家车,第一站,选择了位于城市西郊的“A-03”标段。根据文件显示,这里负责的是回迁房的地基与主体结构建设。
车停在远处,他步行靠近。巨大的塔吊如钢铁巨人般耸立,搅拌机的轰鸣声、钢筋切割的刺耳声、工人们的叫喊声,交织成一片充满力量的、混乱的交响乐。
他没有从挂着“施工重地,闲人免进”牌子的正门进去,而是绕到工地侧面,那里有一个供材料车进出的临时豁口。他很自然地随着一辆刚卸完货的卡车,就那么不紧不慢地走了进去,门口的安全员正低头玩着手机,对他视若无睹。
成功“渗透”。
他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只是像一个迷路的技术员一样,在工地上缓步穿行。他的步伐不快,但他的眼睛,却像一部高速运转的雷达,贪婪地扫描着视野里的一切。
很快,他的眉头,不易察地,微微皱了起来。
他看到了一片“失序的现场”。
在一片刚刚完成地基浇筑的空地上,本该被分类码放、并用防雨布妥善遮盖的建筑材料,此刻却像**一样,被随意地堆放在一起。几包已经开封的水泥,就那么暴露在空气中,受了潮,结了块,显然已经无法使用。
而最让他心头一沉的,是那堆随意搁置在泥地上的钢筋。
它们本该是建筑的“筋骨”,是承受一切重量与压力的核心。但此刻,这些“筋骨”却被如此轻慢地对待。它们没有按照规范,用垫木架离地面,而是直接与潮湿的泥土接触。不少钢筋的表面,已经泛起了一层令人不安的、铁锈的红褐色。
他知道,轻微的浮锈,可以通过除锈工序处理。但如果锈蚀侵入了钢筋内部,改变了其物理属性,那将是致命的。这些被锈蚀的“筋骨”,一旦被浇筑进混凝土,就会成为未来那栋高楼里,一颗颗看不见的、却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
他的内心,升起一股无声的怒火。但他脸上,依旧是那副木讷而茫然的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