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华章 第1243章 山谷中的京观

小说:盛唐华章 作者:青铜剑客 更新时间:2025-10-13 23:32:20 源网站:2k小说网
  李瑛作为一个穿越者兼皇帝,首先想到的是民族团结、名垂青史之类的词语,并不是他做不到杀伐果断,而是担心将来背上嗜杀的骂名。

  李瑛也知道留着这五万吐蕃人相当于怀里抱着一个定时炸弹,但却又不想背上骂名,所以故意开口试探。

  李瑛笃信,在场二三十个文武官员一定会有人持反对意见,那么将来这个人至少要替自己背一半的骂名。

  李瑛本来以为最先跳出来反对的会是李钦、李抱玉、马璘等武将,没想到第一个跳出来的竟然会是李白。

  “这、这可是五万条人命啊,而且他们已经杀了主将表明诚心,将他们赶尽杀绝是不是有点残忍?”

  李瑛捻着胡须沉吟,一脸于心不忍。

  满脸严肃的史官站在一旁,手里捧着竹简,一丝不苟的记载。

  身为皇帝,每次早朝、祭祀、国宴、出征等公开活动,身边都会跟着史官记录一言一行,然后再编撰进本朝的史记之中。

  唐朝的史官隶属于秘书省著作局,品级为正六品。

  而且这个职位相当微妙,既不能选太刚直之人,也不能选过于阿谀之人,是个既考验智商又考验情商的差使。

  每次改朝换代之后,新的朝廷都会对前朝的史记进行修订,如果写的太假了,就会遭到大幅度篡改,因此写的真实一些更加有利于流传。

  修史不仅仅只是发生在改朝换代的时候,甚至更换了皇帝之后也会对史记进行修订,譬如李亨就修改过他老子的相关记载,在历史长河中甚至不乏故意抹黑祖宗的修史行为。

  “陛下啊,你可千万不能有妇人之仁啊!”

  李白情绪激动的劝谏,“为了将士们的安危,为了江山社稷,绝不能让山谷中的吐蕃人活着走出来!”

  “父皇,孩儿认为李御史说的对!”

  李白话音刚落,脸色涨红的李备举起了拳头,“绝不能接受吐蕃人的投降,你要是不忍心下令,就让孩儿来下令吧?”

  “你一个小孩子,休要在这里胡闹!”

  李瑛瞪了儿子一眼,希望再站出来几个大臣支持李白的建议,自己就可以顺水推舟的答应下来。

  李备却噘着嘴侃侃而谈:“父皇一个月之前教育孩儿,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让这五万吐蕃人活着,那就是把我们大唐的将士置于危墙之下。

  万一他们突然临阵倒戈,从背后**们的刀子,与逻些城的贼兵前后夹攻,我们大唐的将士可就危险了呀!”

  李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夸赞:“蜀王小小年纪竟然有此等胆魄,将来必是大唐砥柱!”

  李白与李备的一唱一和,很快引起了在场文武的共鸣,信王李瑝也站出来表态支持。

  “陛下,臣弟认为侄儿与李御史所言极是,对待这些常年侵犯我们边境,掠夺我们百姓的贼兵绝不能心慈手软啊!”

  李钦与李抱玉也表态支持:“臣也赞同李御史的提议!”

  李瑛一脸无奈的挥挥手,吩咐李白与李钦道:“唉……前线就交给你们二人负责好了,还是要以慈悲为怀,慎杀、少杀……”

  “臣遵旨!”

  李白与李钦一起弯腰领命。

  李瑛起身道:“朕就不在前线坐镇了,朕返回阁川驿掌控局面,以防吐蕃人得到消息后来犯。”

  站在旁边的史官笔走龙蛇,将今天的会议内容作了详细记录。

  「永乐元年八月,帝统军破吐蕃阁川驿,断贼兵退路。

  贼兵诈降,为帝识破,予贼重创。

  贼兵内讧,主将悉未朗为其部枭首,又携首级来投。

  帝欲纳降,然御史大夫李白等疑贼兵诈降,劝帝慎重,勿置大唐将士于险境。

  帝不忍杀生,又恐贼军复叛,遂将前线兵权交于李钦、李白统帅,自率众退至阁川驿坐镇。」

  伴随着轰隆隆的马蹄声,李瑛在三千骑兵的护卫下返回阁川驿,留下李钦、李白、李抱玉在前线指挥。

  李瑛离开之后,李白哄骗多吉,表示唐军愿意接受吐蕃人的投降,但需要他们分批走出山谷,接受部署。

  “我军本来就不在一起,分布在三四百里的官道上,肯定要分批走出山谷。”

  多吉连连致谢,随后返回吐蕃军营,向其他将领报告这个好消息。

  多吉亲自带领第一批人走出山谷,按照要求上缴兵器,解除甲胄,然后由李抱玉率领五千人押解着前往阁川驿。

  走了三十多里路,行到地形险要之处,全副武装的唐军突然向手无寸铁的吐蕃俘虏发起进攻。

  在弓箭、刀枪、铁骑的驱赶之下,吐蕃人完全没有招架之力,要么被砍倒在血泊之中,要么被逼迫的跳崖**。

  经过了半天的屠杀,包括多吉在内的一万多俘虏全部被屠戮殆尽,无一幸免。

  次日,第二批俘虏一万两千多人在跋涉了一个昼夜之后走出了唐军把守的险隘。

  这些俘虏本来以为很快就能填饱饥肠辘辘的肚子,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毫不留情的屠杀。

  又是半天的功夫,第二批俘虏又被李抱玉率部屠杀殆尽,将死尸全部丢进山谷,并清理现场的屠杀痕迹。

  唐蕃官道中的吐蕃军本来就是呈带状驻守,分布在长达数百里的狭窄山路之中,每一批相隔百十里的距离,正好给了唐军从容不迫的屠杀机会。

  从深处向外撤退的吐蕃俘虏并不知道前面的友军早就横尸山谷,还以为他们受到了唐军的优待,毫无防备的进入了李白设计的圈套。

  连续四五天的时间,每天都有近万吐蕃俘虏成了唐军刀下亡魂,尸体被丢进了深不见底的峡谷之中。

  当高原上的秋风变得萧瑟凛冽之时,扼守唐蕃官道的十万吐蕃人已经被全部清理干净,哥舒翰率领十余万唐军畅通无阻的穿过这条道路,朝着阁川驿前进。

  哥舒翰与李白相见之后,得知大唐皇帝目前正在阁川驿坐镇,立即带着李楷洛、来曜等将领骑乘快马,前去面圣。

  蜿蜒的官道上飘扬着连绵不绝的大唐旗帜,浩浩荡荡的唐军绵延四五十里,刀枪映日,旌旗蔽天,犹如一条巨龙翱翔在高原上。

  哥舒翰在李白的陪同下快马加鞭朝着阁川驿疾驰,一路上没有看见俘虏的影子,不由得心生疑惑。

  “李御史,投降的吐蕃俘虏都去哪了?”

  李白笑道:“再往前走二十里你就知道了……”

  哥舒翰按捺着心中的好奇,继续策马向前。

  又走了二十里之后,山谷中便传来刺鼻的血腥味,地面上依稀能够看到斑驳的干涸血渍。

  “元帅快看!”

  李楷洛最先发现了山谷中的遗体,忍不住用马鞭一指,大声提醒哥舒翰。

  哥舒翰等人来到峭壁边上,俯首查看,只见幽深的谷底堆积着密密麻麻的尸体,好似筑起了一座京观,让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