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到这话,林知夏眼睛顿时亮了,脸上的笑容更加明媚。
“真的?太好了!秦大哥你手艺真快!我明天下午一定去!”
看着她毫不掩饰的欣喜,秦铮的嘴角几不可查地弯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了平日的冷峻模样。
“嗯,记得来取。”
他说完,也没再多停留,冲林知夏微一颔首,转身往铺子的方向走去,背影挺拔利落。
林知夏抱着结实干净的竹焙笼,看着秦铮离开的背影,心里越发觉得他是个好人。
她低头看了看怀里的焙笼,又想到明天就能拿到新铁锅,对接下来的日子充满了期待。
而秦家院子里,正在费力归拢柴火的秦有志,忍不住小声嘀咕。
“奇怪,大哥平时不是最烦找这些零碎东西吗……”
他总觉得大哥最近有点不对劲,但具体哪里不对,他又说不上来。
苏慧娘在林知夏离开的这段时间里,她时不时就进厨房看看,用手翻动一下那些桐籽。
虽然这样桐籽不会被烤糊,但每次只能烤一点点不说,还要人经常守在旁边,效率很低。
“娘,咱们把这些桐籽装进竹焙笼里烘,这样快一些,还不用咱们看着。”
林知夏把从秦家借来的竹焙笼放下。
“这个焙笼好啊!又大又新。”
苏慧娘说着还摸了一把放在旁边的竹焙笼。
“这个竹焙笼大,这些桐籽分两回就能烘干。”
林知夏将剩下的桐籽倒了一半在里面,再用手推平,确保焙笼里面不要有堆积在一起的桐籽。
“我将这些炭火铲到炭盆里。”
苏慧娘说着就从灶膛里将剩下的炭火转移到炭盆里。
说是炭盆,其实就是个厚实的陶盆。
这个陶盆之前是牛婶用来养花的,但因为陶盆容易把花闷死,就没再用。
林知夏瞧见它在角落里生灰,干脆将它拿过来当炭盆。
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
没有不好用的废物,只有没用对地方的宝物。
“夏儿,你抬一下焙笼。”
苏慧娘把炭盆挪过去,林知夏直接用竹焙笼罩住,再把上面的罩子盖上,就不需要管了。
任由桐籽在竹焙笼里面烘着就行,莫约两三天的功夫就能烘干。
之前沥干水分的马齿苋已经被苏慧娘收了进来,全部放在小簸箕里。
“夏儿,这马齿苋都在这里了。”
苏慧娘把马齿苋带进厨房。
林知夏看着那小半簸箕鲜嫩的马齿苋,心里已经有了盘算。
胡叔那杂烩羹过于糊弄,客人也比较固定,就只有码头上做工的人和住在附近的人愿意去吃。
林知夏要做的是尽量多吸引一些客人过来。
她不打算一直只卖杂烩羹,只有吸引到足够多的客人才能开始卖更多不同的吃食。
也只有这样,食客才愿意买单。
林知夏现在要做的,就是在保留其“实惠顶饱”核心的基础上,提升味道和口感层次。
“娘,咱们今天试试新的杂烩羹。”
林知夏挽起袖子,露出半截白皙却有力的手腕。
她先取出一部分马齿苋,用清水快速冲洗了一遍,然后放入滚水中焯烫。
碧绿的叶片在沸水中翻滚几下,立刻捞出浸入旁边的凉水盆中。
这一步是为了去除马齿苋本身轻微的酸涩味,同时保持其翠绿的色泽和爽脆口感。
捞出挤干水分后,她将马齿苋切成细碎的小段,放在一旁备用。
“夏儿,面粉放在这里了。”
苏慧娘把装面粉的布袋子放在林知夏手边。
“好。”
林知夏放下手中的菜刀,倒出来三碗面粉。
但她并没有着急往面粉里加水调成糊状。
而是先打入一个鸡蛋,用筷子快速搅打成均匀的蛋液。
再将蛋液倒进装着面粉的陶盆里,用筷子搅拌开来,又往里添上小半碗清水。
这样处理过的面糊,煮熟后会更筋道,不易成坨,口感更佳。
林知夏又在面糊里撒入一小撮盐,增加底味。
“娘,多塞几根柴火进去,一会儿就不用反复再加柴了。”
林知夏掀开锅盖,还不忘嘱咐一句蹲在灶边烧火的苏慧娘。
“行!”
苏慧娘答应下来,刚想往里再塞两根柴,手边却一空。
没柴火了。
到这里之后,用的一直都是牛叔留下的柴火。
苏慧娘去院子里又抱了一捆过来,“院子里的柴火也不多了。”
这话倒是提醒了林知夏,她一直忘记了要准备柴火的事情。
“煮杂烩羹的柴火还够吗?”
“这个倒是够,煮完估计也不剩什么了。”
苏慧娘放下抱进来的柴火,往里塞了三根。
灶膛里重新生起了火。
林知夏从水缸里舀了一勺清水,倒进家中唯一剩下的一口小锅中。
等锅热起来的功夫,她拿出了之前烘制好的小虾干。
这些虾干个头不大,但颜色粉嫩,散发着浓郁的鲜香。
她用刀背将部分虾干轻轻拍碎,让鲜味更容易释放出来。
剩下一些则保持完整,准备最后撒在羹上增色添味。
水未开时,林知夏就将拍碎的虾干撒了进去,让虾干的鲜味随着水温升高慢慢融入水中。
水沸后,林知夏从灶膛里抽出一根柴火,火慢慢变成中火。
她一手端着调好的鸡蛋面糊,一手用筷子快速在滚水中划着圈,同时将面糊慢慢地,均匀地淋入锅中。
面糊遇热瞬间凝结成无数细小且不规则的面絮,在淡黄色的汤水中翻滚,如同盛开了无数淡黄色的絮状小花。
“这样弄出来的面絮,吃着滑溜,又有嚼头,不会糊嘴巴。”
林知夏一边操作,一边对旁边看着的苏慧娘解释。
待面絮基本熟透。
林知夏将切好的马齿苋碎倒入锅中,用勺子轻轻推散。
翠绿的马齿苋在淡黄色的汤面和面絮间点缀开来,颜色顿时鲜亮了不少。
临出锅前,她撒上了那些保留完整的小虾干和一点点切碎的野葱末。
舀起来的瞬间,一股香气扑鼻而来。
不仅仅只是原来那种单调的糊糊味,而是融合了面粉的香味、虾干的鲜味和野菜清芬的**气息。
听到这话,林知夏眼睛顿时亮了,脸上的笑容更加明媚。
“真的?太好了!秦大哥你手艺真快!我明天下午一定去!”
看着她毫不掩饰的欣喜,秦铮的嘴角几不可查地弯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了平日的冷峻模样。
“嗯,记得来取。”
他说完,也没再多停留,冲林知夏微一颔首,转身往铺子的方向走去,背影挺拔利落。
林知夏抱着结实干净的竹焙笼,看着秦铮离开的背影,心里越发觉得他是个好人。
她低头看了看怀里的焙笼,又想到明天就能拿到新铁锅,对接下来的日子充满了期待。
而秦家院子里,正在费力归拢柴火的秦有志,忍不住小声嘀咕。
“奇怪,大哥平时不是最烦找这些零碎东西吗……”
他总觉得大哥最近有点不对劲,但具体哪里不对,他又说不上来。
苏慧娘在林知夏离开的这段时间里,她时不时就进厨房看看,用手翻动一下那些桐籽。
虽然这样桐籽不会被烤糊,但每次只能烤一点点不说,还要人经常守在旁边,效率很低。
“娘,咱们把这些桐籽装进竹焙笼里烘,这样快一些,还不用咱们看着。”
林知夏把从秦家借来的竹焙笼放下。
“这个焙笼好啊!又大又新。”
苏慧娘说着还摸了一把放在旁边的竹焙笼。
“这个竹焙笼大,这些桐籽分两回就能烘干。”
林知夏将剩下的桐籽倒了一半在里面,再用手推平,确保焙笼里面不要有堆积在一起的桐籽。
“我将这些炭火铲到炭盆里。”
苏慧娘说着就从灶膛里将剩下的炭火转移到炭盆里。
说是炭盆,其实就是个厚实的陶盆。
这个陶盆之前是牛婶用来养花的,但因为陶盆容易把花闷死,就没再用。
林知夏瞧见它在角落里生灰,干脆将它拿过来当炭盆。
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
没有不好用的废物,只有没用对地方的宝物。
“夏儿,你抬一下焙笼。”
苏慧娘把炭盆挪过去,林知夏直接用竹焙笼罩住,再把上面的罩子盖上,就不需要管了。
任由桐籽在竹焙笼里面烘着就行,莫约两三天的功夫就能烘干。
之前沥干水分的马齿苋已经被苏慧娘收了进来,全部放在小簸箕里。
“夏儿,这马齿苋都在这里了。”
苏慧娘把马齿苋带进厨房。
林知夏看着那小半簸箕鲜嫩的马齿苋,心里已经有了盘算。
胡叔那杂烩羹过于糊弄,客人也比较固定,就只有码头上做工的人和住在附近的人愿意去吃。
林知夏要做的是尽量多吸引一些客人过来。
她不打算一直只卖杂烩羹,只有吸引到足够多的客人才能开始卖更多不同的吃食。
也只有这样,食客才愿意买单。
林知夏现在要做的,就是在保留其“实惠顶饱”核心的基础上,提升味道和口感层次。
“娘,咱们今天试试新的杂烩羹。”
林知夏挽起袖子,露出半截白皙却有力的手腕。
她先取出一部分马齿苋,用清水快速冲洗了一遍,然后放入滚水中焯烫。
碧绿的叶片在沸水中翻滚几下,立刻捞出浸入旁边的凉水盆中。
这一步是为了去除马齿苋本身轻微的酸涩味,同时保持其翠绿的色泽和爽脆口感。
捞出挤干水分后,她将马齿苋切成细碎的小段,放在一旁备用。
“夏儿,面粉放在这里了。”
苏慧娘把装面粉的布袋子放在林知夏手边。
“好。”
林知夏放下手中的菜刀,倒出来三碗面粉。
但她并没有着急往面粉里加水调成糊状。
而是先打入一个鸡蛋,用筷子快速搅打成均匀的蛋液。
再将蛋液倒进装着面粉的陶盆里,用筷子搅拌开来,又往里添上小半碗清水。
这样处理过的面糊,煮熟后会更筋道,不易成坨,口感更佳。
林知夏又在面糊里撒入一小撮盐,增加底味。
“娘,多塞几根柴火进去,一会儿就不用反复再加柴了。”
林知夏掀开锅盖,还不忘嘱咐一句蹲在灶边烧火的苏慧娘。
“行!”
苏慧娘答应下来,刚想往里再塞两根柴,手边却一空。
没柴火了。
到这里之后,用的一直都是牛叔留下的柴火。
苏慧娘去院子里又抱了一捆过来,“院子里的柴火也不多了。”
这话倒是提醒了林知夏,她一直忘记了要准备柴火的事情。
“煮杂烩羹的柴火还够吗?”
“这个倒是够,煮完估计也不剩什么了。”
苏慧娘放下抱进来的柴火,往里塞了三根。
灶膛里重新生起了火。
林知夏从水缸里舀了一勺清水,倒进家中唯一剩下的一口小锅中。
等锅热起来的功夫,她拿出了之前烘制好的小虾干。
这些虾干个头不大,但颜色粉嫩,散发着浓郁的鲜香。
她用刀背将部分虾干轻轻拍碎,让鲜味更容易释放出来。
剩下一些则保持完整,准备最后撒在羹上增色添味。
水未开时,林知夏就将拍碎的虾干撒了进去,让虾干的鲜味随着水温升高慢慢融入水中。
水沸后,林知夏从灶膛里抽出一根柴火,火慢慢变成中火。
她一手端着调好的鸡蛋面糊,一手用筷子快速在滚水中划着圈,同时将面糊慢慢地,均匀地淋入锅中。
面糊遇热瞬间凝结成无数细小且不规则的面絮,在淡黄色的汤水中翻滚,如同盛开了无数淡黄色的絮状小花。
“这样弄出来的面絮,吃着滑溜,又有嚼头,不会糊嘴巴。”
林知夏一边操作,一边对旁边看着的苏慧娘解释。
待面絮基本熟透。
林知夏将切好的马齿苋碎倒入锅中,用勺子轻轻推散。
翠绿的马齿苋在淡黄色的汤面和面絮间点缀开来,颜色顿时鲜亮了不少。
临出锅前,她撒上了那些保留完整的小虾干和一点点切碎的野葱末。
舀起来的瞬间,一股香气扑鼻而来。
不仅仅只是原来那种单调的糊糊味,而是融合了面粉的香味、虾干的鲜味和野菜清芬的**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