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高门 第232章 自古艰难唯一死

小说:晋末高门 作者:一眼云烟 更新时间:2025-10-31 05:53:48 源网站:2k小说网
  论起灌溉条件,彭城境内,只有汴水和泗水两条河流,而小沛多了泡水,还东临昭阳湖,百来里的湖面已经不小了。

  尤其是大旱的时候,价值更是无可估量。

  况且小沛北面还有亢父之险,只须千余精兵,即可固守不失,如敌攻打小沛,只能从西面豫州过来。

  故而小沛相对于彭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过让王愔之意外的是,多数人都愿意迁往彭城,而非留在小沛。

  略一寻思,明白了。

  关键在于,小沛属于豫州刺史部,而王愔之只领徐州刺史,管不到豫州,倘若朝廷得知小沛收复,置小沛令,再由豫州刺史督小沛军事,自己是否有反抗朝廷的胆气?

  北地的士族豪强,并不信任朝廷,他们只信任自己,倘若自己抗不住朝廷压力,被迫放弃小沛,难道还要再迁徒一次?

  现代人搬一次家,都不是个小事,古人搬家,更是伤筋动骨。

  不过没人在他眼前提这事,他也不便于立刻做保证。

  小沛之事,他不宣传,传到建康还要有一段时间,而桓玄忙于篡夺晋室,未必顾得上。

  至少能有一两年的缓冲,到那时,自己或许已经在淮北站稳了阵脚,就算朝廷派驻小沛令来,也能教他一事无成。

  甚至是否敢于赴任尚是两说之事。

  而且士族豪强大部迁往彭城,对于他也是好事,他可以有充足的土地在小沛安置府兵。

  接下来的几天,王愔之携助各家士族豪强迁往彭城,并于彭城,置彭城折冲府,由他自带的辅兵中择优挑选。

  另经严格甄别,得到无主部曲和僮仆近万人,与义兴义从军一起,安置在小沛屯田,因小沛是彭城的门户,他打算于小沛,置左右折冲府,两千府兵。

  另迁严谨为彭城令,私铸印授予。

  ……

  陈留!

  “诸君,此地罕无人迹,前面一片枯树林,正是我等为国尽忠之地!”

  拓跋遵昂着脖子向前方示意。

  他的右肩被王愔之废了,虽有健保营为他包扎过,也不可能再复原。

  “这……”

  众人面面相觑。

  刚出小沛出来的时候,确实心存心意,可是死志这种东西,必须在特殊的环境下才能激发,最属于**的一种。

  当**褪去,死志也会消失。

  这几日下来,尽管没人再提,求生的欲望却是越发的强烈,除非以坚强的心志维系着强烈的求死欲望。

  所以说,想死就趁着**还在的时候,尽快**,拖越下去越难以自尽。

  贾彝便是迟疑道:“大王,我等死于此处,恐无人收尸,不如回了河北再死,也便于托人将棺椁送往平城。”

  “呵~~”

  拓跋遵冷冷一笑:“汝等怕死就莫要寻由头,也罢,孤也约束不得汝等,孤自**便是!”

  说着,就向枯树林疾步走去。

  众人相互看了看,跟在了后面。

  拓跋遵选了一颗歪脖子树,左手解下腰带,挂在了树枝上,然后道:“谁来帮孤打个结?”

  “仆来罢!”

  和跋上前,打了个死结,还用力拽了拽,确保不会松开,又贴心地在结扣底下,垫了几块石头。

  拓跋遵莫名的,心跳慢了半拍,不过随即就深吸了口气,问道:“诸君真不随孤一起**?我等死了,宗族尚能保全,可若是带着耻辱回平民,怕是难以直面陛下的怒火。”

  “哎~~”

  和跋叹了口气道:“大王先上路罢,待大王走后,仆等再来追随。”

  “哼!”

  拓跋遵冷哼一声,一步步踏上石头,把脑袋套进了结扣。

  突地,他的呼吸急促起来。

  只要一蹬脚,就会上路,可这一脚,始终踢不出去。

  ‘不,孤怎能如此不堪?’

  拓跋遵回忆着往昔亲冒矢石,冲锋陷阵,九死一生时的情形。

  魏国起家是非常艰难的,在他的认知中,并非魏主背叛了刘库仁与贺兰氏,而是这两部要取魏主的性命,故而不得不还手。

  当然,坑杀四万燕兵绕不过去,不过魏燕已成仇敌,两国相争,有什么好说呢?

  所以王愔之指斥魏主拓跋珪时,他才会暴怒。

  毕竟他亲身参与了一场场战役,能活到现在,凭的只是运道不错。

  ‘罢了,就当前面几次已经死了!’

  拓跋遵说服自己,就要踢去脚下石块,却是又有念头冒了出来。

  是啊,我九死一生,如今贵为魏国常山王,这是我通一场场胜利应得的,怎能因一场战败就妄自轻生呢。

  再者,他曾分析过拓跋珪的心思,料定不会死。

  ‘我,到底要不要死?’

  拓跋遵犹豫了,双腿不自禁颤抖起来,额头也流下了滚滚汗珠。

  所谓自古艰难唯一死,他若是朝不保夕的流民,死了反而是解脱,但他不是,是堂堂大魏国的常山王。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若死了,财富、权力、娇妻美妾,都将不再属于他。

  不,我不能死,我要报仇!

  拓跋遵说服了自己。

  但让他为难的是,先前一心求死,还出言嘲讽那些贵人高官,此时头都套进了绞索里,却是说不死了。

  面子过不去啊。

  拓跋遵神色数变,突然装作踩滑,身子往后一倾,下巴脱离了绳扣,哎哟一声,摔了下去,然后晕死,不醒人事。

  “大王,大王!”

  众人拥了上来。

  “大王摔晕了,刚刚是失足滑落,要不我等谨遵大王之命,扶上去送大王一程罢。”

  拓跋遵听得内心直抽搐,也对此人恨之入骨。

  “不妥,大王失足滑落,乃天意使然,还是先回平城罢,若陛下赐死我等,自是无话可说!”

  听得这话,拓跋遵暗吁了口气。

  ……

  贾汪山区!

  “鲜卑人来了!”

  刘元孙家刚刚筑好的堡寨里,突然锣声大作。

  刹那间,数百部曲登上墙头,各挎弓箭,严阵以待,又有人烧起滚滚狼烟,直冲天际。

  随即,一道接一道的狼烟升起。

  刘元孙长子刘长文亲自驻守,目眺远处,就见烟尘大起,有骑兵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而来。

  贾汪山区名为山,实则是丘陵,道旁的坡地并不陡峭,难以设伏,因此王愔之只着彭城士族择要道建堡立寨。

  “吁~~”

  慕容镇勒停马匹,单手高高一挥,察看地形。

  此人也是慕容氏的老将了,自慕容垂时期起,就任桂林王,中垒将军,曾与慕容农一起,大破丁零翟钊,后随慕容德驻守滑台,滑台陷落后,随行至广固,拥慕容德即皇帝位。

  “都督,晋人已有了防备!”

  一名部将提醒。

  今岁的大旱,波及到青州,青州全境赤地千里,慕容德苦无粮草,在得知拓跋遵聚兵于小沛,有东进彭城之意后,遂遣慕容镇南下,寻机大掠。

  慕容镇眉心紧拧。

  以前由这一带南下,并无堡寨,显然是新立的。

  整个坞堡范围不大,只有两三百步方圆,以夯土筑就,高一丈半,四角设有箭楼。

  “我乃徐州大中正刘元孙之子刘长文,来者何人?”

  刘长文放声唤道。

  慕容镇带着亲卫与几名部将,策马稍稍向前,哼道:“本将慕容镇,奉我主之命,征讨彭城,汝若识趣,开堡献降,汝父或可当王候之赏,否则一俟破堡而入,鸡犬不留!”

  “哈哈哈哈~~”

  刘长文长笑道:“汝来迟矣,好教慕容将军得知,使君已于小沛大破拓跋遵,收河南士民十万之众,杀拓跋氏骑兵五千有余,俘杂胡万余,已皆数放还。

  仆奉劝慕容将军速引军回返,免得使君震怒,为汝主惹来不测之祸!”

  “大胆!”

  慕容镇身边众将怒斥。

  慕容镇却是现出了惊疑不定之色。

  刘长文神色舒缓,胸有成竹,显然料定他不敢南下彭城。

  慕容德对外吹嘘有三十多万兵,明眼人一看就不可能,区区青州一隅,哪里有能力养三十万兵?

  当年慕容德与慕容镇反攻滑台,死了千多人就吃不消了,不得不退据广固。

  实则慕容德掌握的兵力,不超过两万,另有数万兵马,来自于青州豪强,属于义从军性质。

  这部分兵马压根没有忠心可言,只听从主家的号令,随时会反水,乃至于给予慕容德致命一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