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高门 第205章 传授武学

小说:晋末高门 作者:一眼云烟 更新时间:2025-10-31 05:53:48 源网站:2k小说网
  未到正午,校场周围就围的人山人海。

  不光是鸳鸯阵、枪盾兵、骑兵、虎啸营、破锋营、撼山营、无当营,还有数千有追求的屯田兵都来了。

  薛家子弟、徐道覆、张法顺等一众幕僚也来了不少。

  王愔之站上高台,拿着喇叭,大声道:“武经中,讲过最基础的武学,今后几日,我再给大家着重讲一讲,安民兄,请上台与我过过手。”

  说着,就把外袍脱下,随手丢给了薛银瓶。

  薛安民是薛家子弟中,少有几个能跟他在一起站桩的,于是步上高台。

  王愔之道:“我们先过两手八极拳,就用铁山靠来打!”

  “好!”

  薛安民跃跃欲试。

  铁山靠是八极拳的杀招,力量极大,要诀是顶、抱、单、提、挎、缠。

  二人立刻战作了一团。

  底下人看的仔细,有不了解王愔之的,对这一身功夫啧啧称奇。

  一趟打完,王愔之问道:“安民兄可看出了名堂?”

  “这……”

  薛安民沉吟道:“铁山靠以顶心肘发力,猛则猛矣,但出拳慢,呆板不灵活,打不到人极易露出自己的破绽,在战场中,若不能一击必杀,就会被敌所趁。”

  “拿两个圆盾过来!”

  王愔之回头吩咐。

  “诺!”

  奴奴取了两只圆盾,分递给王愔之与薛安民。

  王愔之将圆盾套在左手小臂上,又示意薛安民如法炮制,便道:“再来试试!”

  薛安民似是明白了什么,眼神大亮,快步跑向王愔之,一拳狠狠砸去,王愔之拿盾一顶,肩膀猛撞。

  薛安民也及时出盾,顶住王愔之的肩膀。

  砰的一声闷响,二人同时退开数步。

  “哈哈,我懂了!”

  薛安民哈哈一笑:“此乃刀盾兵专用的拳法,以盾牌冲撞于敌,右手持刀、或持斧、木棓随后猛击,敌必毙命!”

  “不错!”

  王愔之笑着点头:“所有的拳法,都是于战阵中总结出来,很多人和我站过三体式,但极少有人能站出意境。

  还有人抱怨,说这个抱架进不好打,退不好守,站不出意境又有何用?

  无妨!

  今日我教大家一个取巧的法子。

  “拿一杆长枪,再于枪尖栓个秤砣过来。”

  “噢噢!”

  奴奴又跑一旁,拿了根丈八长枪,在枪尖系上了一根秤砣。

  “薛雀儿!”

  王愔之招了招手:“你总说站三体式不得要领,今日我便教你,上来拿着!”

  “嘿嘿!”

  薛雀儿挠了挠了后脑壳,一溜烟跑上台,接过丈八长枪,双手持握,站起三体式。

  “如骑马般摇起来!”

  王愔之吩咐道。

  薛雀儿幻想胯下骑着匹马,身体随着马匹的颠簸从而前后摇动,那枪尖系着的秤砣也开始晃动起来。

  并且幅度越来越大。

  因着杠杆原理,薛雀儿就觉有一股巨力在拽动长枪,几乎枪都拿不稳了。

  不过王愔之器重薛雀儿不是没有原因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薛雀儿有一股灵性,很纯净,相处起来也很舒服。

  又曾笑言,薛雀儿如果是女子,那他说什么也要把薛雀儿收入房中。

  薛雀儿很是委屈,嘟囔着说自己不好男风。

  王愔之气的一脚将他踹了出去。

  还别说,薛雀儿确实有灵性,渐渐地,掌握了要领。

  身体开始带着枪尖的秤砣摇摆,幅度与节奏,越发的处于掌控之中。

  “哈哈~~”

  突地薛雀儿哈哈一笑,枪尖一甩,将秤砣甩飞,然后一枪刺出,又疾又快,枪尖却飘忽不定。

  随即大开大阖,舞起了长枪。

  风声呼啸中,枪出如龙,抖、刺、挑等基本架式,渐渐娴熟,衔接转圜处的生涩也为流畅所取代,显然枪法大进。

  薛安民、薛安邦、薛根等一众薛家子弟看呆了。

  系个秤砣站三体式真有这么好的效果?

  特别是奴奴和薛丽妃,即便王愔之给她们开过小灶,也没有大的进展,主要是心难定,如今却是看到了希望,均是跃跃欲试。

  要知道,枪法每前进一小步,在战场上,保命的几率能提升一大截。

  王愔之也暗暗点头,其实形意拳就是从枪法中总结出来,并且祖师爷不止一个人,多是元代因民间禁武,宋朝将门世家被迫将枪法简化为拳法,以拳法传承。

  以待天下有变,就可以迅速拿起武器战斗。

  其余什么八卦掌、太极拳、八极拳莫不如是。

  所以很多人说传武看上去别扭,但是拿上器械,就不别扭了。

  而形意所谓地身与意合,形与神合这些玄之又玄的说法完全不用理会,只管练枪,枪法成了,拳法也会随之大成。

  “多谢郎君指点!”

  一趟使完,薛雀儿兴奋的拱手。

  王愔之笑道:“这只是初步掌握,回头你可骑在马上继续练!”

  “诺!”

  薛雀儿重重应下。

  王愔之又招手道:“奴奴,你总说我教你的太极剑法软绵绵的,过招很慢,出力又突然,根本没有卸劲化力的机会。

  你弃剑换成双锏试试。”

  “噢!”

  奴奴取来双锏,也就是实心四棱大铁棍,挥舞起来。

  “别空舞,来,我与你过招!”

  王愔之提起长枪,迎了下去。

  “哼!”

  奴奴哼了声,一锏猛的砸去。

  王愔之枪杆一挑,铁锏弹了开来。

  “啊!”的一声,奴奴竟然脱手了,顿时臊的粉面通红。

  王愔之笑道:“你这是压根没用功啊,你用锏砸人,砸中了会有很强的反震力,没砸中又会受惯性牵扯,不小心真会搞断手腕。

  但如果掌握了太极化劲的技巧,就可以把这股属于自己兵器的劲泄掉,然后化为下一击出手的力量,回头你找人对练。”

  “噢!”

  奴奴红着脸退开。

  接下来,王愔之又着重讲了各种套路练法与器械的对应关系。

  那么,为何以前不讲呢?

  主要是感受到了来自于禇灵媛梦境的压力,他担心此方世界之灵会给刘裕、拓跋珪之类的土著开挂。

  ……

  一连十日,王愔之都着重讲解各类武学应用技巧,在教学的过程中,他自己也获益良多,可惜这方世界没有灵气,不然或能证道武圣。

  而府兵的选拨,将于半个月后,由两个折冲府各出百人对战,胜者去彭城。

  再于这十日里,王愔之从府兵亲属与豪强子弟中,挑选了两百名不超过二十岁的少年,充任自己的亲兵。

  亲兵不见得作战素养有多强,主要是忠心可靠,个人武力勇猛,关键时候,要为主帅挡刀子。

  并以王歧为亲兵队长。

  这是他自己要求的,原有的幢主,由王臣接任,此人原名朱臣,是前义兴都尉朱大球的部曲,因首杀朱家人,被赐姓王。

  这日,王愔之把幕僚都召来,刘穆之坐他下首。

  议题是任官。

  其实主要是给新入伙的授官,原有的基本上不动,因军府级别提升而有相应的提升。

  譬如禇秀之,依然是东阁祭酒,分管粮草与物资储运,但此东阁祭酒已不同于义兴都尉的东阁祭酒了。

  而是徐州刺史的东阁祭酒。

  再如严慎本是门下掾,严谨本是功曹,如今双双晋为从事中郎和录事参军。

  前者掌文书机要,后者纠察军中不法。

  王恭旧部八家子弟各出其一,任为诸曹。

  徐道覆任为长史,与别驾对应,从事军务机要,也有领军作战的权力。

  张法顺任为治中从事史,地位仅次于别驾,又称督军从事,协助王愔之处理州内政务。

  这二人是深思熟虑后,并与刘穆之讨论的结果。

  主要是考虑到王愔之存有招降卢循的心思,善待徐道覆,可使卢遁无拼死抵抗之心,处境不妙时可使徐道覆去劝降。

  况且徐道覆本身能力不差,又有单独领军作战的经验。

  毕竟王愔之不可能什么仗都要亲自打,有些不是太重要的战争还是要遣人出去作战。

  而张法顺曾作为司马元显的首席谋主,非是庸碌之辈,又擅于出毒计,显然是胆大包天,剑走偏锋的人物,恰可用来磋磨徐州地面的豪强士族。

  二人均是大喜,深深拜下,受了任命。

  王愔之又任薛安民为司马,此司马,不带前缀,是军中第二把手,王愔之不在的时候,可以代为统军。

  可谓信重无比。

  空缺的职位暂时不打算任命,到了彭城再说。

  一番欢喜过后,刘穆之问道:“今年多半大旱,主公可有方略?”

  “道和公可有建议?”

  王愔之反问道。

  刘穆之沉吟道:“桓玄方执政,若遇旱灾,理当救济,不过其人不可以常理道之,仆以为还须做好打算,在赈济会稽、义兴,乃至于吴兴、嘉兴灾民的同时,着重招揽人手,使之屯田,仆会和钱塘令诸炎之协调此事。”

  王愔之想起了历史上桓玄正是因赈济不力,导致民望大失。

  随即便点头道:“此议甚好,但还须加上一点。

  我刚来会稽就遇上了旱灾,因次年雨水多,未发蝗灾,不过今年不可不防,今秋收获过后,应尽量教人种值冬小麦,即便明年有蝗灾,也已经粮食入了库,不至于受太大的影响。”

  “主公所言甚是!”

  刘穆之拱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