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
正值傍晚,刘牢之把北府诸将全召来了军府大殿,包括从桓玄那里偷跑回来的刘敬宣,满面怒容。
众将也意识到有大事发生,目光惊疑不定。
“诸君且看!”
刘牢之取出一封诏命传示。
这正是朝廷檄调他为会稽内史,接替王凝之的诏命。
殿内渐渐弥漫起了一股诡异难明的气氛,数日前,刚回到京口的刘裕也应召而来,依然陪坐在孙无终下首。
“砰!”
刘牢之猛的一击几案,怒道:“桓玄才入朝多久?便迫不及待的对付我北府军,诸君且有良策?”
席中无人开声,空气几近于凝窒。
刘牢之一一扫视着,每个人均是正襟危坐,面容端正,可那眼眸里,都或多或少的隐现失望之色,还带着些冷漠!
顿时,一股寒意由脊椎尾骨迅速蔓延向了四肢百骸。
刘牢之目中闪动着危险的光芒,又道:“我受桓玄猜忌,有功不赏也罢了,反倒狠下毒手,诸君宁不与我谋划耶?”
刘敬宣拱手道:“为今之计,唯尽起精兵,攻打建康,殊死一搏,若事成,大都督取代桓玄录尚书事,事败无非死耳。
不过我北府军力雄厚,远超荆州军,挥师西进清君侧,胜算当在八成以上!”
刘牢之精神一振,可令他一颗心沉到谷底的是,阶下众将并未接腔。
他在北府军的地位类似于唐末藩镇,节度使控制悍将,悍将统辖骄兵,如今将领们都不表态,刘牢之刚刚沸腾起的热血又凉了下去。
他意识到,将领们与自已不是一条心了,固然他可以杀他个一两人示威,可后果呢?
很可能不待桓玄来攻,北府军已经内乱自生,分崩离析!
兴许都会有人带兵去投王愔之。
“哎,诸君糊涂啊,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若被害,桓玄岂能放过诸君?”
刘牢之重重叹了口气,又问道:“德舆素来足智多谋,能否为我谋划?”
刘裕眉心微拧。
凭心而论,刘牢之将他简拨于行伍之中,颇多器重,对他是有恩的,但现实是,刘牢之已经穷途末路。
好吧,你接连背叛主公,那你造反啊,我们大家跟随你杀入建康,将满朝公卿屠戮一空,掠其田宅女子,拥晋帝以讨不臣。
即便失败了,也无非是另一个苏峻罢了。
其实刘裕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还别说,至少有五成以上的胜算。
毕竟朝中再没有王导、郗鉴之类的肱股柱梁了,指着王凝之、王珣之辈,能起什么用?
而且桓玄也不是陶侃。
没把握的五成在于,两成是人心以及荆江二州的态度,三成是王愔之,可惜刘牢之没有置之死地于后生的勇气。
在这点上,刘牢之不如苏峻远矣。
当然,刘裕也没有挑头的打算,北府军即将进入后刘牢之时代,而这也是自已成就王图霸业的机遇!
不过刘裕并非那等薄情寡义之辈,他仍想献最后一份策以保全刘牢之的性命。
略一沉吟,便拱手:“大都督,桓玄执掌中枢受满朝公卿认可,又由主上下诏,顺乎情理,即便是王愔之,也要当面称一声太尉。
请恕仆直言,倘若举兵西向,无名也无份,乃为无义之师,大都督宜细思!”
刘牢之不快道:“桓玄迁本将会稽内史,加征东将军,似无斩尽杀绝之意,只是夺了兵权,可会稽是什么地方?
本督去赴任,岂非自投虎穴?依你之意,莫非本督只能引颈受戮?”
“大都督息怒!”
刘裕不急不忙道:“大都督可向朝庭上表,辞会稽内史,请入朝为官,桓玄必不至于害大都督性命。
而王愔之与您同殿为臣,亦不敢上门寻仇,只须小心谨慎,或可安渡余生,此乃保全门户唯一之法,请大都督勿要迟疑!”
刘牢之勃然大怒:“我刘牢之这一生,戎马数十载,杀敌无数,岂可将生死操于人手?
德舆,亏得本督对你推心置腹,你却劝我放弃军权,曹孟德尚且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本督离军赴建康,怕是死期不远矣。”
曹孟德紧抓兵权不放,那是人家的兵马上下一心,愿意为他效命。
可如今,刘牢之众叛亲离,再无效死之士,所欠缺的,只是一个带头离开的人罢了。
刘牢之已无药可救。
同时他也清楚,先走与后走的区别。
先走可以给人一种有决断,有魄力的印象,后走的会不自觉的对先走者马首是瞻。
虽然先走会触怒刘牢之,但刘牢之大势已去,没有能力报复。
刘裕索性起身,一躬到底:“大都督不纳忠言,唯有预祝大都督化险为夷,仆先行告退,请大都督保重!”
说着,振袖而去!
刘毅现出了若有所思之色,看了看刘牢之,又看了眼刘裕的背影,一抹挣扎闪过之后,也向刘牢之深深一躬:“请大都督保重!”
随即提步而去。
“岂有此理,枉老子器重尔等,尔等却临阵脱逃,可对得住老子?艹尔母!”
刘牢之急怒攻心,毫无理智的疯狂大骂!
是的,他怕了!
刘裕与刘毅的离开就如捅了马蜂窝,可他也不敢下令斩杀刘裕刘毅二人,只得勉强压下惊惧,挥手道:“两个无义鼠辈,算本督瞎了眼,离了他俩本督便不能成事?”
说着,锐目向下一扫,又道:“桓玄志图篡逆,晋室早晚易鼎,本督理当举兵西向,然德舆所言不无道理,眼下出兵无名无份,故而本督欲勒兵渡江,移师广陵,据江北以静待清君侧之机,愿与诸君共享功名!”
众将现出了难以置信之色。
参军刘袭忍不住站起来,直言道:“事之不可者,莫大于反,将军往年反王兖州,近日反司马郎君,今又反桓公,一人三反,何以自立?末将羞与为伍,请将军自便!”
随即重重一拱手,转身向外走。
孙无终等诸将相互一视,均能看到彼此目中的无奈与茫然。
可是一人三反,这他**是当代吕布啊。
谁愿与吕布为伍?
于是纷纷也向刘牢之深深一躬,陆续出殿。
眨眼工夫,偌大的军府大殿除了刘牢之与刘敬宣父子,再无他人,北府众将一哄而散!
父子俩仿如末日来临,表情呆滞,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殿外,刘毅追上刘裕,问道:“北府军剧变将生,德舆兄可有良策?”
刘裕回眼望去,同僚们鱼贯而出,显然,自已带头离开成了压垮刘牢之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代名将不是败在战场上,而是败给了自已,心里百感交集。
刘裕有了一瞬间的恍惚,便叹道:“这未必是大都督所愿,但他处于强臣间进退失据,以致接连三反,军心尽丧。
愚兄以为大都督大势尽矣,天意若此,人力奈何?希乐(刘毅表字)亦不必沮丧,桓玄若守臣节,我等事之便是,不然,共图之!”
并非每个人都有称王称霸的野心,刘毅正是如此。
他只愿获取高官显爵,光耀门楣,此时听出刘裕话语中隐约透出的野心,不禁眸光微闪,沉声道:“德舆兄所言甚是,可你我皆为北府宿将,桓玄或有猜忌,恐怕终不能得免矣。”
刘裕摆摆手道:“只要不领军,不出镇一方,便不会有事,桓玄方矫情饰诈,必复用我等,咱们留在京口安心待他派人前来。
更何况,去了大都督,桓玄必倾全力对付王愔之,想那王愔之的兵马皆自蓦而来,别说拉拢,就是拆分至少也须数年之功,哪里顾得上我等?”
刘毅一向妒忌刘裕,不过对这话还是很认同的,心绪大安,拱手道:“仆先告辞了,德舆兄多加保重!”
“希乐也须保重!”
刘裕略一点头。
天色也渐渐黑了下来,军府大殿内,刘牢之与刘敬宣依然呆呆的坐着,也不掌灯。
好一会,刘敬宣才回过神来,急声道:“阿父,众将均已奔散,莫非我父子就闭着眼引颈就戮不成?”
“哎~~”
黑暗中,刘牢之长长叹了口气,声音中充满了疲惫:“要想活命,唯有赶在桓玄来人之前退往广陵,暂时屈居广陵相高雅之麾下,以图东山再起!
你立刻回府收拾细软,把家眷带上。
为父往营中召集我刘氏部曲。这些人祖祖辈辈跟随我家,信得过。
你我父子分头行动,此时约为酉时(五点半),咱们于子时二刻(深夜十二点)在京口以南汇合!”
刘牢之家的庄子在京口东南二十余里的丹徒,刘敬宣心知时间紧迫,急忙拱了拱手:“儿即刻去办!”
随即疾步而出。
刘牢之没有离开,有如失去了浑身力气般,瘫坐于地席。
虽然他向刘敬宣言之凿凿,可全军上下都背弃了他,连带对部曲都失去了信心,一时之间,竟不敢迈出大殿,他不太敢走出去。
而且他更忌惮王愔之,王愔之若得了消息,必来取他项上人头。
但求生的欲望还是让他深吸了口气,强忍着心里的不安,走了出去。
好在殿外,他的数十亲兵还在,这都是跟着他从彭城南下的远枝疏宗中挑选出的子弟兵,心头不由稍安。
于是招呼上亲兵,去往军营。
……
        正值傍晚,刘牢之把北府诸将全召来了军府大殿,包括从桓玄那里偷跑回来的刘敬宣,满面怒容。
众将也意识到有大事发生,目光惊疑不定。
“诸君且看!”
刘牢之取出一封诏命传示。
这正是朝廷檄调他为会稽内史,接替王凝之的诏命。
殿内渐渐弥漫起了一股诡异难明的气氛,数日前,刚回到京口的刘裕也应召而来,依然陪坐在孙无终下首。
“砰!”
刘牢之猛的一击几案,怒道:“桓玄才入朝多久?便迫不及待的对付我北府军,诸君且有良策?”
席中无人开声,空气几近于凝窒。
刘牢之一一扫视着,每个人均是正襟危坐,面容端正,可那眼眸里,都或多或少的隐现失望之色,还带着些冷漠!
顿时,一股寒意由脊椎尾骨迅速蔓延向了四肢百骸。
刘牢之目中闪动着危险的光芒,又道:“我受桓玄猜忌,有功不赏也罢了,反倒狠下毒手,诸君宁不与我谋划耶?”
刘敬宣拱手道:“为今之计,唯尽起精兵,攻打建康,殊死一搏,若事成,大都督取代桓玄录尚书事,事败无非死耳。
不过我北府军力雄厚,远超荆州军,挥师西进清君侧,胜算当在八成以上!”
刘牢之精神一振,可令他一颗心沉到谷底的是,阶下众将并未接腔。
他在北府军的地位类似于唐末藩镇,节度使控制悍将,悍将统辖骄兵,如今将领们都不表态,刘牢之刚刚沸腾起的热血又凉了下去。
他意识到,将领们与自已不是一条心了,固然他可以杀他个一两人示威,可后果呢?
很可能不待桓玄来攻,北府军已经内乱自生,分崩离析!
兴许都会有人带兵去投王愔之。
“哎,诸君糊涂啊,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若被害,桓玄岂能放过诸君?”
刘牢之重重叹了口气,又问道:“德舆素来足智多谋,能否为我谋划?”
刘裕眉心微拧。
凭心而论,刘牢之将他简拨于行伍之中,颇多器重,对他是有恩的,但现实是,刘牢之已经穷途末路。
好吧,你接连背叛主公,那你造反啊,我们大家跟随你杀入建康,将满朝公卿屠戮一空,掠其田宅女子,拥晋帝以讨不臣。
即便失败了,也无非是另一个苏峻罢了。
其实刘裕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还别说,至少有五成以上的胜算。
毕竟朝中再没有王导、郗鉴之类的肱股柱梁了,指着王凝之、王珣之辈,能起什么用?
而且桓玄也不是陶侃。
没把握的五成在于,两成是人心以及荆江二州的态度,三成是王愔之,可惜刘牢之没有置之死地于后生的勇气。
在这点上,刘牢之不如苏峻远矣。
当然,刘裕也没有挑头的打算,北府军即将进入后刘牢之时代,而这也是自已成就王图霸业的机遇!
不过刘裕并非那等薄情寡义之辈,他仍想献最后一份策以保全刘牢之的性命。
略一沉吟,便拱手:“大都督,桓玄执掌中枢受满朝公卿认可,又由主上下诏,顺乎情理,即便是王愔之,也要当面称一声太尉。
请恕仆直言,倘若举兵西向,无名也无份,乃为无义之师,大都督宜细思!”
刘牢之不快道:“桓玄迁本将会稽内史,加征东将军,似无斩尽杀绝之意,只是夺了兵权,可会稽是什么地方?
本督去赴任,岂非自投虎穴?依你之意,莫非本督只能引颈受戮?”
“大都督息怒!”
刘裕不急不忙道:“大都督可向朝庭上表,辞会稽内史,请入朝为官,桓玄必不至于害大都督性命。
而王愔之与您同殿为臣,亦不敢上门寻仇,只须小心谨慎,或可安渡余生,此乃保全门户唯一之法,请大都督勿要迟疑!”
刘牢之勃然大怒:“我刘牢之这一生,戎马数十载,杀敌无数,岂可将生死操于人手?
德舆,亏得本督对你推心置腹,你却劝我放弃军权,曹孟德尚且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本督离军赴建康,怕是死期不远矣。”
曹孟德紧抓兵权不放,那是人家的兵马上下一心,愿意为他效命。
可如今,刘牢之众叛亲离,再无效死之士,所欠缺的,只是一个带头离开的人罢了。
刘牢之已无药可救。
同时他也清楚,先走与后走的区别。
先走可以给人一种有决断,有魄力的印象,后走的会不自觉的对先走者马首是瞻。
虽然先走会触怒刘牢之,但刘牢之大势已去,没有能力报复。
刘裕索性起身,一躬到底:“大都督不纳忠言,唯有预祝大都督化险为夷,仆先行告退,请大都督保重!”
说着,振袖而去!
刘毅现出了若有所思之色,看了看刘牢之,又看了眼刘裕的背影,一抹挣扎闪过之后,也向刘牢之深深一躬:“请大都督保重!”
随即提步而去。
“岂有此理,枉老子器重尔等,尔等却临阵脱逃,可对得住老子?艹尔母!”
刘牢之急怒攻心,毫无理智的疯狂大骂!
是的,他怕了!
刘裕与刘毅的离开就如捅了马蜂窝,可他也不敢下令斩杀刘裕刘毅二人,只得勉强压下惊惧,挥手道:“两个无义鼠辈,算本督瞎了眼,离了他俩本督便不能成事?”
说着,锐目向下一扫,又道:“桓玄志图篡逆,晋室早晚易鼎,本督理当举兵西向,然德舆所言不无道理,眼下出兵无名无份,故而本督欲勒兵渡江,移师广陵,据江北以静待清君侧之机,愿与诸君共享功名!”
众将现出了难以置信之色。
参军刘袭忍不住站起来,直言道:“事之不可者,莫大于反,将军往年反王兖州,近日反司马郎君,今又反桓公,一人三反,何以自立?末将羞与为伍,请将军自便!”
随即重重一拱手,转身向外走。
孙无终等诸将相互一视,均能看到彼此目中的无奈与茫然。
可是一人三反,这他**是当代吕布啊。
谁愿与吕布为伍?
于是纷纷也向刘牢之深深一躬,陆续出殿。
眨眼工夫,偌大的军府大殿除了刘牢之与刘敬宣父子,再无他人,北府众将一哄而散!
父子俩仿如末日来临,表情呆滞,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殿外,刘毅追上刘裕,问道:“北府军剧变将生,德舆兄可有良策?”
刘裕回眼望去,同僚们鱼贯而出,显然,自已带头离开成了压垮刘牢之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代名将不是败在战场上,而是败给了自已,心里百感交集。
刘裕有了一瞬间的恍惚,便叹道:“这未必是大都督所愿,但他处于强臣间进退失据,以致接连三反,军心尽丧。
愚兄以为大都督大势尽矣,天意若此,人力奈何?希乐(刘毅表字)亦不必沮丧,桓玄若守臣节,我等事之便是,不然,共图之!”
并非每个人都有称王称霸的野心,刘毅正是如此。
他只愿获取高官显爵,光耀门楣,此时听出刘裕话语中隐约透出的野心,不禁眸光微闪,沉声道:“德舆兄所言甚是,可你我皆为北府宿将,桓玄或有猜忌,恐怕终不能得免矣。”
刘裕摆摆手道:“只要不领军,不出镇一方,便不会有事,桓玄方矫情饰诈,必复用我等,咱们留在京口安心待他派人前来。
更何况,去了大都督,桓玄必倾全力对付王愔之,想那王愔之的兵马皆自蓦而来,别说拉拢,就是拆分至少也须数年之功,哪里顾得上我等?”
刘毅一向妒忌刘裕,不过对这话还是很认同的,心绪大安,拱手道:“仆先告辞了,德舆兄多加保重!”
“希乐也须保重!”
刘裕略一点头。
天色也渐渐黑了下来,军府大殿内,刘牢之与刘敬宣依然呆呆的坐着,也不掌灯。
好一会,刘敬宣才回过神来,急声道:“阿父,众将均已奔散,莫非我父子就闭着眼引颈就戮不成?”
“哎~~”
黑暗中,刘牢之长长叹了口气,声音中充满了疲惫:“要想活命,唯有赶在桓玄来人之前退往广陵,暂时屈居广陵相高雅之麾下,以图东山再起!
你立刻回府收拾细软,把家眷带上。
为父往营中召集我刘氏部曲。这些人祖祖辈辈跟随我家,信得过。
你我父子分头行动,此时约为酉时(五点半),咱们于子时二刻(深夜十二点)在京口以南汇合!”
刘牢之家的庄子在京口东南二十余里的丹徒,刘敬宣心知时间紧迫,急忙拱了拱手:“儿即刻去办!”
随即疾步而出。
刘牢之没有离开,有如失去了浑身力气般,瘫坐于地席。
虽然他向刘敬宣言之凿凿,可全军上下都背弃了他,连带对部曲都失去了信心,一时之间,竟不敢迈出大殿,他不太敢走出去。
而且他更忌惮王愔之,王愔之若得了消息,必来取他项上人头。
但求生的欲望还是让他深吸了口气,强忍着心里的不安,走了出去。
好在殿外,他的数十亲兵还在,这都是跟着他从彭城南下的远枝疏宗中挑选出的子弟兵,心头不由稍安。
于是招呼上亲兵,去往军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