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高门 第147章 噩耗

小说:晋末高门 作者:一眼云烟 更新时间:2025-10-31 05:53:48 源网站:2k小说网
  “炎之兄,严慎,钱塘暂且拜托给你们了。”

  一日过后,情况稍有改观,清晨,六幢鸳鸯阵、弓枪兵四幢,骑兵四幢、虎啸营两幢、破锋营两幢、无当营,合计一万一千军。

  又从降卒中,征发了五千丁壮,以及健保营和匠作营计千人,义兴各家豪强义从军六千,僮仆三千。

  总兵力两万六千。

  还有大量的马骡车辆,阵列于前。

  王愔之略一扫视,转头道。

  禇炎之肃容拱手:“督帅放心,首要之务便是屯田,那些女子也会尽量配了,有地耕,有粮吃,又有妻儿,就不会生乱。”

  话说如今的钱塘,迎来了一波大肚潮,去年年底突击成亲的将士们,纷纷播下了种子,这无疑是可喜的。

  “好!”

  王愔之点了点头,转身而去。

  全军从早到晚,才堪堪渡过浙江。

  稍事休整,就每个人骑着骡子毛驴,马匹空跑,赶往青山。

  两日后,青山脚下,就见泥泞中,横七坚八躺着一具具被扒光了的尸体,宛如蝗虫过境,除了尸体,什么都没了。

  那一具具尸体,肿大腐烂,一团团的苍蝇绕着飞舞,散发出难闻的恶臭,又有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狐狼、野狗野猫,甚至几头小豹子在啃食尸体。

  “都埋了罢,着将士们戴上口罩,勿被尸气熏着,若有谢琰父子,尽量找出来。”

  王愔之叹了口气道。

  “诺!”

  辅兵们不是太情愿。

  扒尸体他们愿意,且自有乐趣,就如寻宝般,不仅衣物可用,没准儿哪具尸体上,还能摸出几个铜钱。

  可这些尸体,全部光溜溜,已经被贼众扫荡过一遍了。

  不由心里暗骂,扒了也不知道埋!

  但是活总要干。

  有专人择泥土松软处挖坑,也有人把一袋袋的石灰洒在尸体上。

  如今军中都知道了石灰洒尸体的妙处,不仅能掩盖臭味,还能杀死蛆虫。

  随着一捧捧的石灰洒下,一蓬蓬的白烟冒出,散发出巨大热量,把苍蝇蛆虫活活烫死。

  又有人拿着弓箭,射杀那一只只狐狼、野狗野猫和小豹子,全当狞猎了。

  这些动物必须灭杀,因为尝过了人肉的滋味,如果放走,必会袭击落单的人类。

  人的血液中,含有大量盐份,对野兽的吸引力尤其大,只要吃过一次人,就会记着这个味道。

  因天色将晚,全军于上风口寻了个平坦处扎营。

  如今军中基本上不樵采了,而是改烧煤炭。

  当然,不是蜂窝炭,只是原煤。

  一堆堆的燃烧,烧着热水,煮着饭食肉干,还有炒面。

  **战争时,解放军的主食就是炒面,把面粉炒熟去水,可以保存好几个月,食用时,加水煮面糊糊。

  或者直接干吃。

  非常方便,如今的军中,炒面的比重在逐步提升。

  “督帅,找到了!”

  这时,徐道覆带着几名军卒,抬着竹席裹着的尸体赶来。

  “哦?”

  王愔之看去。

  两具断头,头颅放在一边,一具被捅了好几个窟窿。

  原主曾见过谢琰父子三人,即便面孔已经肿胀变形,成了紫色,却仍是一眼就认了出来。

  暗暗叹了口气,王愔之道:“做三副棺木,将之收殓,着人送回山阴!”

  “诺!”

  徐道覆拱手应下。

  ……

  建康!

  谢琰全军覆没的消息已经传来。

  全城缟素,家家恸哭。

  谢琰府上,也立了灵牌,谢混与谢琰及两位兄长的妻妾,几次都于灵前哭昏了过去。

  对于他们来说,天塌了。

  建康则如末日来临,全城士庶人心惶惶,佛门寺院爆满,悉是磕头烧香的善信。

  这其实不完全是禁军被歼,关键是,孙恩灭了谢琰,或有可能兵发建康,以建康的剩余万把禁军和司马尚之的西府军,能挡住孙恩吗?

  孙恩的残暴恶名,已经能止小儿夜啼了。

  太极殿!

  天子司马德宗与皇后王神爱高踞御座,群臣依级别梯坐阶下,自吴国内史袁山松的表文呈上之后,所有人都失了说话的心情。

  朝廷对谢琰陈兵江北还是颇有争议的,不过普遍认为较为稳妥,至少背山立寒,固守无碍。

  可偏偏就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里,全军覆没。

  司马道子与司马元显父子二人,面色灰败,目中有难以掩饰的绝望浮现。

  谢琰死了本不打紧,两万五千禁军却是他父子的保命老本。

  只余一万禁军,惶惶不可终日,恐怕孙恩军一逼近,就会一哄而散,落孙恩手里的下场,完全不用想象。

  孙恩曾向朝廷上表,请诛父子二人。

  更何况,桓玄已经一统大江上游,如今谢琰身亡,禁军元气大伤,会不会趁虚来攻?

  远在彭城的刘牢之又会有何动作?

  而更让司马道子纠心的,还是王愔之。

  这可是妥妥的杀父灭门之仇啊!

  但是既使不顾忌后果,也没法征召乐属了,三吴就那么大地方,奴客要么被征来朝庭,要么随孙恩作反,哪里有人啊?

  司马尚之也不能久留京城,他的兵,主要是应对姚秦方向的威胁。

  殿内气氛凝滞,司马尚之突然哼道:“瑗度误国误已,孙恩挟大胜之威,得了禁军兵甲,兵势益盛,为今只有征建康良人入伍,方能渡此难关,请相王莫要迟疑,否则悔之晚矣!

  司马元显与司马道子相视一眼,都清楚司马尚之要借机揽权,但无论如何,司马尚之上位,总好过王愔之或桓玄上位。

  毕竟都是司马家的。

  司马道子正待开声。

  “不妥!”

  尚书令王珣却喝止:“良人素无从军义务,强行征召,必有变乱,若被有心人利用响应孙逆,只怕不待孙逆前来,建康已举城皆反!”

  “元琳(王珣表字),不征召良人,兵从何来?”

  尚司马尚之问道。

  王珣道:“可召王愔之领军入京,护卫朝廷!”

  众人面面相觎。

  召地方武官勤王,自苏峻祖约之后,就再也没有过。

  但是转念一想,王愔之救过王凝之夫妻,与王谢关系都不错,本身又很能打,站在琅玡王氏的立场上,会更加倾向于王愔之。

  别管太原王氏与琅玡王氏看似不对付,也宣称各有各的源头,可实际上,两家同源。

  太原王氏出自于秦国大将王离,长子王元,迁居齐国琅琊避祸,成为琅琊王氏始祖。

  次子王威,曾为汉扬州刺史,九世孙王霸迁居太原,成为太原王氏始祖。

  几百年前,两家是亲兄弟啊。

  “此言大善!”

  陆仲元开声附和。

  司马道子、司马元显与司马尚之顿时现出不快之色。

  吴郡陆氏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在朝廷上,侍中地位高于中书监、令,陆氏家主始终把持侍中之位。

  但侨姓士族挤压吴姓士族,因此由吴姓担任的侍中从未发挥应有之用,只有参政、议政权,没有决策权。

  扬州大中正也是同理。

  作为与吴姓士族的**交换,一直把持在陆氏手中,可近一二十年来,士人开枝散叶,数量极剧膨胀,官职供不应求,庶人晋升为士人的途径已经断绝。

  扬州大中正失去了品评士人等级的权限,形同虚设。

  数十年前,陆晔、顾和等吴姓代表人物还能握有实权,数十年后,吴姓很明显被边缘化了。

  陆仲元附议引王愔之入京,根源在于,贺江梅即将嫁给王愔之之事,已经传的沸沸扬扬,在某种程度上,王愔之已经成了吴姓士族的女婿。

  而且王愔之在山阴的所作所为,显得很有分寸,并未过于触动山阴士人的利益。

  当然,最关键的是,吴姓士人痛恨司马道子父子,正是他们在三吴征召乐属,才闹出这么大的乱子。

  引王愔之入朝,可以灭司马道子父子,也可以拒桓玄,而王愔之未及弱冠,显然不能执政,那么,执掌朝政还是要靠他们这些老登啊。

  兴许这就是吴姓士族崛起的良机呢。

  “呵~~”

  司马元显冷笑道:“王愔之曾为私谊释放过孙恩,其立身不正,怎可入朝?

  况自成皇帝起,我朝已有不招外藩之惯例,当年苏峻、祖约之乱,庾元规(庾亮表字)力排众议,不准外藩勤王,自此约定成俗。

  尚书令怎可开此先例?桓玄月前曾上表请伐孙逆,若朝庭召王愔之入都,是否也要召来桓玄?”

  殿中,除了司马道子父子、琅琊王司马德文与谯王、领豫州刺史司马尚之,均是眼神微沉。

  其实不论侨姓还是吴姓,因着司马道子父子大用私人,如越牙,倡优出身,被任为魏郡太守。

  又有茹千秋,原为捕役,后任骠骑将军咨议参军。

  赵牙,出身寒族,还有张法顺等爪牙。

  对此均是极为不满,再有禁军大湒被歼,颓势尽显,不由生出了背弃之心。

  虽然王愔之资历差,年龄小,没法入朝禀政,可桓玄身份也高啊。

  又神态爽朗,博通艺术,善写文章,手握荆襄强军,足以保障建康安全。

  他们不反感桓玄入京。

  桓玄来了无非录尚书事,执政者由司马道子换为桓玄,对多数士人来说,非但没有影响,还可能隐藏着机遇!

  陆仲元以王愔之抛砖引玉,固然有交好王愔之的心思,但真正的意图,还是抛砖引玉,引桓玄入京勤王。

  可惜被司马元显识破!

  唯一视桓玄为大敌的是司马氏,桓玄入京意味着他们的未日来临,以现有的兵力,根本无力阻止荆州军的东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