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他竖起第二根手指。
“论功行赏,刻不容缓!活着的将士,功勋卓著者,该升迁的升迁,该重赏的重赏!阵亡将士的抚恤,更要加倍用心!他们的家眷,孤儿寡母,老弱病残,朝廷该给的,一分都不能少!”
“第三,”
苏慕白的声音带着一种深切的关怀。
“也是最重要的,让英雄的家人,能活下去,活得好!他们虽然不在了,但他们的父母妻儿,会永远活在幽州百姓的心中!我们活着的人,有责任替他们照顾好家人!”
听到这里,苏烈和顾廷烨原本黯淡的眼眸中,猛地爆发出惊人的光芒!那是一种被理解、被尊重、被承诺点燃的希望之火!
“苏大人!”
苏烈猛地站起身,虎目含泪,声音激动得有些发颤。
“您……您此言当真?!树碑立传,永世流芳?!”
顾廷烨也挣扎着想要站起,被苏慕白抬手按住。
他紧盯着苏慕白,嘶哑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热切:
“大人!若真能如此,让弟兄们的名字刻在石碑上,让幽州百姓世代铭记……他们……他们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末将代所有战死的弟兄,谢大人恩德!”
他挣扎着,不顾肩头伤口崩裂的疼痛,也要抱拳行礼。
苏慕白扶住顾廷烨,看向同样激动不已的苏烈,郑重道:
“千真万确!此事,幽州府衙责无旁贷!我会亲自督办!碑石选用最坚硬的青石,碑文请当世大儒撰写,镌刻务必工整庄严!”
“选址就在北城门内,让每一个进出幽州的人,都能看到英雄的名字!”
“好!好!好!”
苏烈连说三个好字,激动得来回踱步,拳头捏得咯咯作响。
“苏大人,此事若成,您就是我朔方军上下,永世的大恩人!我苏烈,还有活着的、死去的所有朔方军将士,都感念您的大恩大德!朔方军上下,必全力配合!需要什么,您尽管开口!要人给人,要力出力!”
激动过后,苏烈脸上的兴奋稍稍褪去,转而浮现出一丝深沉的忧虑和愤懑。他重新坐下,眉头紧锁,看向苏慕白,语气沉重地补充道:
“苏大人,树碑立传,流芳百世,这是天大的恩德。只是……这抚恤阵亡将士家眷一事,本帅心中实在没底,甚至……有些话不吐不快!”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在压抑着巨大的怒火:
“以往朝廷拨下的抚恤银两和军功赏赐,名义上数目不小。可这笔钱,从神都的户部出来,经过兵部一道手,再发到我们边军手里……十成能剩下三成,那都是烧了高香!”
“层层克扣,雁过拔毛!那些坐在神都衙门里的老爷们,手指缝里漏一点,就够我们边军将士卖命一辈子!”
苏烈的拳头再次砸在桌面上,震得茶盏乱跳:
“我们朔方军不是没想过自己贴补!可……有心无力啊!十几万大军,人吃马嚼,军械损耗,哪一样不要钱?朝廷拨的饷银尚且时常拖欠,我们又能从哪里挤出大笔银子贴补烈属?”
“您是不知道,很多牺牲将士的家眷,日子过得……唉!孤儿寡母,缺衣少食,甚至……甚至要靠典当度日,或者……做些……做些下**营生糊口!每每想起这些,我这心里……就像刀绞一样!是我苏烈无能,对不起那些死去的弟兄!”
说到最后,这位铁打的统帅,声音竟有些哽咽,虎目之中,泪光隐现。
顾廷烨也紧紧抿着嘴唇,脸上肌肉**,显然对此深有同感,胸中憋着一股难以言说的悲愤。
苏慕白静静地听着,脸色也沉了下来。
他虽未亲历,但深知大乾官场积弊,尤其是涉及钱粮之事,经手官吏层层盘剥,已成痼疾。
边军将士在前线浴血,家眷却在后方受苦,此等不公,令人发指!
他沉吟片刻,眼神锐利如刀,开口道:
“苏帅所言,慕白明白了。”
“此事,断不能如此下去!英雄流血,家人流泪,天底下没有这样的道理!”
“苏慕白斩钉截铁地说。
“我会立刻修书一封,八百里加急,送往神都,交予林相。”
“信中会详述此次朔方军血战之功,将士牺牲之惨烈,以及抚恤金被层层克扣之现状!请林相务必在朝堂之上,在陛下面前,据理力争!不仅要足额拨付此次抚恤赏赐,更要严查过往抚恤款项的去向!”
“我会请林相动用都察院的力量,盯紧兵部、户部此次抚恤银两的发放流程,谁敢伸手,就剁了谁的爪子!务必确保每一文钱,都实实在在地发到烈属手中!”
苏烈和顾廷烨闻言,眼中再次燃起希望。
林如海身为次辅,清名在外,刚正不阿,若他肯出面督导,此事定有转机!
“其次,”
苏慕白话锋一转,语气带上了一丝暖意。
“远水解不了近渴。朝廷的抚恤,即便足额发放,也需要时日。而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幽州织造坊,在薛家的经营下,规模日益扩大,所产毛呢不仅供应军需,更远销各地,供不应求。”
“很快,织造坊将再度扩展,增设新的工坊,需要大量心灵手巧的工人。”
他看向苏烈和顾廷烨:
“朔方军烈属之中,若有适龄女子,心灵手巧,愿意凭双手劳作养家者,苏帅和仲怀可将名单整理出来,交给府衙。”
“我会亲自知会薛家,在织造坊招工时,优先录用这些烈属!工钱待遇,从优发放。”
“织造坊内也会设立专门的托幼之所,方便带孩子的妇人上工。”
“如此,她们既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养活自己和家人,又能感受到幽州官府和百姓对烈属的关怀与尊重。”
“这……这……”
苏烈听完,激动得一时语塞,巨大的惊喜和感激冲击着他。
他猛地站起身,绕过桌子,走到苏慕白面前,魁梧的身躯竟有些颤抖。
“苏大人!”
苏烈声音洪亮,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敬意,对着苏慕白,双手抱拳,深深一揖到底!
“苏烈……代朔方军所有阵亡将士的孤儿寡母,代那些还在苦苦挣扎的烈属们,谢过苏大人天高地厚之恩!”
这一礼,发自肺腑,重若千钧!不仅是为那些即将得到工作的烈属,更是为苏慕白这份设身处地为将士家眷着想的仁心!
苏慕白连忙起身,双手稳稳托住苏烈的双臂:
“苏帅快快请起!此乃慕白分内之事,何须行此大礼?”
他搀扶起苏烈,目光清澈而坚定,看着眼前这位激动不已的统帅,也看向一旁同样动容的顾廷烨,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
“苏帅,仲怀,我曾说过,要让朔方军将士,活得有尊严,死得有荣光!更要让他们的家人,得到应有的保障和尊重!这,是我苏慕白的承诺!”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仿佛金铁交鸣,回荡在厅堂之中:
“英雄的血,不能白流!英雄的家人,不该受苦!树碑立传,是让世人铭记他们的功勋。”
“争取抚恤,是朝廷应尽的责任;而给烈属一份生计,一份希望,则是我们幽州,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对他们牺牲最大的告慰!”
“请二位放心,”
苏慕白目光扫过舆图上那片被鲜血染红的草原.
“此事,我苏慕白,说到做到!”
苏烈重重地点头,虎目之中,泪光终于滚落,但他脸上却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那是一种将沉重托付后的轻松与信任。
顾廷烨也挣扎着站直身体,对着苏慕白,肃然抱拳,一切尽在不言中。
厅堂内,那股因巨大伤亡带来的沉重阴霾,似乎被苏慕白掷地有声的承诺和切实可行的方案,驱散了不少。
一种新的、带着希望与责任的力量,开始在三人之间流转。
接下来的日子,幽州城内外,迅速行动起来。
府衙的胥吏们点着灯烛,日夜不休,依据朔方军提供的名册,开始详细登记阵亡将士的姓名、籍贯、所属营队、牺牲地点及大致事迹。
这项工作繁琐而沉重,每一个名字背后,都代表着一个破碎的家庭和一段戛然而止的人生。
负责登记的文书们,脸上也带着肃穆,下笔格外郑重。
与此同时,幽州城北门内侧,一片开阔的空地被迅速清理出来。苏慕白亲自选定此处作为英烈碑的树立之地。
工房的匠作们开始丈量土地,设计碑座。
采石场的工匠则奉命,挑选最上乘、最坚硬的巨大青石,准备开凿碑身。
苏慕白的要求极其严格:碑体必须高大、庄重、坚固,历经风雨而不朽。
关于碑文,苏慕白没有假手他人。
他闭门数日,亲自执笔。他回忆着紫荆关的血战,回忆着顾廷烨描述的漠北扫荡和野狐岭突围的惨烈,回忆着所有他接触过的朔方军将士的面孔。
最终,一篇饱含深情、气势磅礴的碑文在他笔下流淌而出。
文中不仅详述了此次战役的惨烈与功勋,更追述了朔方军数十年来戍守北疆、浴血奋战的壮烈历史,将每一位为保卫幽州、保卫大乾而牺牲的无名士卒,都囊括其中,赋予了他们集体的不朽荣光。碑文的结尾,他饱蘸浓墨,写下八个大字:
“英魂永驻,浩气长存!”
另一边,苏烈和顾廷烨也强忍悲痛,全力配合。
苏烈坐镇中军,协调各营上报名册,并开始初步整理烈属名单。
顾廷烨则不顾伤势未愈,亲自带着亲兵,走访幽州城内外以及附近州县的烈属家庭。
一方面是核实信息,另一方面也是安抚慰问,同时将幽州府衙即将优先安排烈属进入织造坊做工的消息,带给那些生活困顿的家庭。
消息传开,在烈属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许多原本以泪洗面、对未来充满绝望的妇人,眼中第一次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织造坊的活计虽然辛苦,但薛家商号信誉卓著,工钱从不拖欠,待遇也好。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份正经的、受人尊重的营生!
不用再为了一口吃的,去忍受旁人的白眼,甚至去做些不堪的事情。
一些年迈的父母,拉着顾廷烨的手,老泪纵横,不住地念叨:
“青天大老爷开恩了……我那苦命的儿啊,你在天有灵,可以安息了……你的婆娘娃娃,有活路了……”
薛宝钗在接到苏慕白的知会后,立刻行动起来。她亲自巡视了织造坊,划出最好的位置,开始筹备新的工坊区域。
她深知此事意义重大,不仅关乎薛家商誉,更关乎情郎的承诺和对英烈的敬意。
新工坊的设施要更好,采光要足,通风要好,织机要用最新的。
同时,她亲自设计了一套托幼方案,在工坊旁辟出安静明亮的房间,聘请有经验的妇人照看烈属们带来的幼儿。
她还特意交代管事,烈属入坊,工钱一律按熟手标准起算,并且要给予她们足够的尊重和关怀。
在苏慕白的强力推行和薛宝钗的高效配合下,朔方军阵亡将士的抚恤安置工作得以迅速且务实地展开。
幽州府衙与薛家织造坊紧密协作,英烈碑的选址、奠基有条不紊;阵亡将士的名册核对、事迹整理昼夜不息;优先录用烈属进入织造坊的措施更是解了无数孤儿寡母的燃眉之急。
幽州城北门内,巨大的青石被运抵,工匠们开始日夜凿刻碑体和碑座。
消息传遍朔方军各营,从主帅苏烈到普通士卒,无不对苏慕白感佩至深。
那“英魂永驻,浩气长存”的碑文镌刻承诺,以及为烈属开辟生计的切实举措,远胜千言万语的褒奖。
“苏大人言出必践!”、“苏大人是真心为弟兄们着想!”——这样的议论在军营中口口相传。
苏慕白在幽州的威望与掌控力,借着这股对英烈的缅怀与对未来的期盼,如春潮般悄然漫涨,无声地渗透进这座北疆重镇的每一块砖石,每一个角落。
从前线撤下休整的部队,看向府衙方向的目光,除了对知州的敬重,更添了一份近乎托付身家性命的信赖。
        他竖起第二根手指。
“论功行赏,刻不容缓!活着的将士,功勋卓著者,该升迁的升迁,该重赏的重赏!阵亡将士的抚恤,更要加倍用心!他们的家眷,孤儿寡母,老弱病残,朝廷该给的,一分都不能少!”
“第三,”
苏慕白的声音带着一种深切的关怀。
“也是最重要的,让英雄的家人,能活下去,活得好!他们虽然不在了,但他们的父母妻儿,会永远活在幽州百姓的心中!我们活着的人,有责任替他们照顾好家人!”
听到这里,苏烈和顾廷烨原本黯淡的眼眸中,猛地爆发出惊人的光芒!那是一种被理解、被尊重、被承诺点燃的希望之火!
“苏大人!”
苏烈猛地站起身,虎目含泪,声音激动得有些发颤。
“您……您此言当真?!树碑立传,永世流芳?!”
顾廷烨也挣扎着想要站起,被苏慕白抬手按住。
他紧盯着苏慕白,嘶哑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热切:
“大人!若真能如此,让弟兄们的名字刻在石碑上,让幽州百姓世代铭记……他们……他们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末将代所有战死的弟兄,谢大人恩德!”
他挣扎着,不顾肩头伤口崩裂的疼痛,也要抱拳行礼。
苏慕白扶住顾廷烨,看向同样激动不已的苏烈,郑重道:
“千真万确!此事,幽州府衙责无旁贷!我会亲自督办!碑石选用最坚硬的青石,碑文请当世大儒撰写,镌刻务必工整庄严!”
“选址就在北城门内,让每一个进出幽州的人,都能看到英雄的名字!”
“好!好!好!”
苏烈连说三个好字,激动得来回踱步,拳头捏得咯咯作响。
“苏大人,此事若成,您就是我朔方军上下,永世的大恩人!我苏烈,还有活着的、死去的所有朔方军将士,都感念您的大恩大德!朔方军上下,必全力配合!需要什么,您尽管开口!要人给人,要力出力!”
激动过后,苏烈脸上的兴奋稍稍褪去,转而浮现出一丝深沉的忧虑和愤懑。他重新坐下,眉头紧锁,看向苏慕白,语气沉重地补充道:
“苏大人,树碑立传,流芳百世,这是天大的恩德。只是……这抚恤阵亡将士家眷一事,本帅心中实在没底,甚至……有些话不吐不快!”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在压抑着巨大的怒火:
“以往朝廷拨下的抚恤银两和军功赏赐,名义上数目不小。可这笔钱,从神都的户部出来,经过兵部一道手,再发到我们边军手里……十成能剩下三成,那都是烧了高香!”
“层层克扣,雁过拔毛!那些坐在神都衙门里的老爷们,手指缝里漏一点,就够我们边军将士卖命一辈子!”
苏烈的拳头再次砸在桌面上,震得茶盏乱跳:
“我们朔方军不是没想过自己贴补!可……有心无力啊!十几万大军,人吃马嚼,军械损耗,哪一样不要钱?朝廷拨的饷银尚且时常拖欠,我们又能从哪里挤出大笔银子贴补烈属?”
“您是不知道,很多牺牲将士的家眷,日子过得……唉!孤儿寡母,缺衣少食,甚至……甚至要靠典当度日,或者……做些……做些下**营生糊口!每每想起这些,我这心里……就像刀绞一样!是我苏烈无能,对不起那些死去的弟兄!”
说到最后,这位铁打的统帅,声音竟有些哽咽,虎目之中,泪光隐现。
顾廷烨也紧紧抿着嘴唇,脸上肌肉**,显然对此深有同感,胸中憋着一股难以言说的悲愤。
苏慕白静静地听着,脸色也沉了下来。
他虽未亲历,但深知大乾官场积弊,尤其是涉及钱粮之事,经手官吏层层盘剥,已成痼疾。
边军将士在前线浴血,家眷却在后方受苦,此等不公,令人发指!
他沉吟片刻,眼神锐利如刀,开口道:
“苏帅所言,慕白明白了。”
“此事,断不能如此下去!英雄流血,家人流泪,天底下没有这样的道理!”
“苏慕白斩钉截铁地说。
“我会立刻修书一封,八百里加急,送往神都,交予林相。”
“信中会详述此次朔方军血战之功,将士牺牲之惨烈,以及抚恤金被层层克扣之现状!请林相务必在朝堂之上,在陛下面前,据理力争!不仅要足额拨付此次抚恤赏赐,更要严查过往抚恤款项的去向!”
“我会请林相动用都察院的力量,盯紧兵部、户部此次抚恤银两的发放流程,谁敢伸手,就剁了谁的爪子!务必确保每一文钱,都实实在在地发到烈属手中!”
苏烈和顾廷烨闻言,眼中再次燃起希望。
林如海身为次辅,清名在外,刚正不阿,若他肯出面督导,此事定有转机!
“其次,”
苏慕白话锋一转,语气带上了一丝暖意。
“远水解不了近渴。朝廷的抚恤,即便足额发放,也需要时日。而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幽州织造坊,在薛家的经营下,规模日益扩大,所产毛呢不仅供应军需,更远销各地,供不应求。”
“很快,织造坊将再度扩展,增设新的工坊,需要大量心灵手巧的工人。”
他看向苏烈和顾廷烨:
“朔方军烈属之中,若有适龄女子,心灵手巧,愿意凭双手劳作养家者,苏帅和仲怀可将名单整理出来,交给府衙。”
“我会亲自知会薛家,在织造坊招工时,优先录用这些烈属!工钱待遇,从优发放。”
“织造坊内也会设立专门的托幼之所,方便带孩子的妇人上工。”
“如此,她们既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养活自己和家人,又能感受到幽州官府和百姓对烈属的关怀与尊重。”
“这……这……”
苏烈听完,激动得一时语塞,巨大的惊喜和感激冲击着他。
他猛地站起身,绕过桌子,走到苏慕白面前,魁梧的身躯竟有些颤抖。
“苏大人!”
苏烈声音洪亮,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敬意,对着苏慕白,双手抱拳,深深一揖到底!
“苏烈……代朔方军所有阵亡将士的孤儿寡母,代那些还在苦苦挣扎的烈属们,谢过苏大人天高地厚之恩!”
这一礼,发自肺腑,重若千钧!不仅是为那些即将得到工作的烈属,更是为苏慕白这份设身处地为将士家眷着想的仁心!
苏慕白连忙起身,双手稳稳托住苏烈的双臂:
“苏帅快快请起!此乃慕白分内之事,何须行此大礼?”
他搀扶起苏烈,目光清澈而坚定,看着眼前这位激动不已的统帅,也看向一旁同样动容的顾廷烨,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
“苏帅,仲怀,我曾说过,要让朔方军将士,活得有尊严,死得有荣光!更要让他们的家人,得到应有的保障和尊重!这,是我苏慕白的承诺!”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仿佛金铁交鸣,回荡在厅堂之中:
“英雄的血,不能白流!英雄的家人,不该受苦!树碑立传,是让世人铭记他们的功勋。”
“争取抚恤,是朝廷应尽的责任;而给烈属一份生计,一份希望,则是我们幽州,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对他们牺牲最大的告慰!”
“请二位放心,”
苏慕白目光扫过舆图上那片被鲜血染红的草原.
“此事,我苏慕白,说到做到!”
苏烈重重地点头,虎目之中,泪光终于滚落,但他脸上却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那是一种将沉重托付后的轻松与信任。
顾廷烨也挣扎着站直身体,对着苏慕白,肃然抱拳,一切尽在不言中。
厅堂内,那股因巨大伤亡带来的沉重阴霾,似乎被苏慕白掷地有声的承诺和切实可行的方案,驱散了不少。
一种新的、带着希望与责任的力量,开始在三人之间流转。
接下来的日子,幽州城内外,迅速行动起来。
府衙的胥吏们点着灯烛,日夜不休,依据朔方军提供的名册,开始详细登记阵亡将士的姓名、籍贯、所属营队、牺牲地点及大致事迹。
这项工作繁琐而沉重,每一个名字背后,都代表着一个破碎的家庭和一段戛然而止的人生。
负责登记的文书们,脸上也带着肃穆,下笔格外郑重。
与此同时,幽州城北门内侧,一片开阔的空地被迅速清理出来。苏慕白亲自选定此处作为英烈碑的树立之地。
工房的匠作们开始丈量土地,设计碑座。
采石场的工匠则奉命,挑选最上乘、最坚硬的巨大青石,准备开凿碑身。
苏慕白的要求极其严格:碑体必须高大、庄重、坚固,历经风雨而不朽。
关于碑文,苏慕白没有假手他人。
他闭门数日,亲自执笔。他回忆着紫荆关的血战,回忆着顾廷烨描述的漠北扫荡和野狐岭突围的惨烈,回忆着所有他接触过的朔方军将士的面孔。
最终,一篇饱含深情、气势磅礴的碑文在他笔下流淌而出。
文中不仅详述了此次战役的惨烈与功勋,更追述了朔方军数十年来戍守北疆、浴血奋战的壮烈历史,将每一位为保卫幽州、保卫大乾而牺牲的无名士卒,都囊括其中,赋予了他们集体的不朽荣光。碑文的结尾,他饱蘸浓墨,写下八个大字:
“英魂永驻,浩气长存!”
另一边,苏烈和顾廷烨也强忍悲痛,全力配合。
苏烈坐镇中军,协调各营上报名册,并开始初步整理烈属名单。
顾廷烨则不顾伤势未愈,亲自带着亲兵,走访幽州城内外以及附近州县的烈属家庭。
一方面是核实信息,另一方面也是安抚慰问,同时将幽州府衙即将优先安排烈属进入织造坊做工的消息,带给那些生活困顿的家庭。
消息传开,在烈属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许多原本以泪洗面、对未来充满绝望的妇人,眼中第一次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织造坊的活计虽然辛苦,但薛家商号信誉卓著,工钱从不拖欠,待遇也好。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份正经的、受人尊重的营生!
不用再为了一口吃的,去忍受旁人的白眼,甚至去做些不堪的事情。
一些年迈的父母,拉着顾廷烨的手,老泪纵横,不住地念叨:
“青天大老爷开恩了……我那苦命的儿啊,你在天有灵,可以安息了……你的婆娘娃娃,有活路了……”
薛宝钗在接到苏慕白的知会后,立刻行动起来。她亲自巡视了织造坊,划出最好的位置,开始筹备新的工坊区域。
她深知此事意义重大,不仅关乎薛家商誉,更关乎情郎的承诺和对英烈的敬意。
新工坊的设施要更好,采光要足,通风要好,织机要用最新的。
同时,她亲自设计了一套托幼方案,在工坊旁辟出安静明亮的房间,聘请有经验的妇人照看烈属们带来的幼儿。
她还特意交代管事,烈属入坊,工钱一律按熟手标准起算,并且要给予她们足够的尊重和关怀。
在苏慕白的强力推行和薛宝钗的高效配合下,朔方军阵亡将士的抚恤安置工作得以迅速且务实地展开。
幽州府衙与薛家织造坊紧密协作,英烈碑的选址、奠基有条不紊;阵亡将士的名册核对、事迹整理昼夜不息;优先录用烈属进入织造坊的措施更是解了无数孤儿寡母的燃眉之急。
幽州城北门内,巨大的青石被运抵,工匠们开始日夜凿刻碑体和碑座。
消息传遍朔方军各营,从主帅苏烈到普通士卒,无不对苏慕白感佩至深。
那“英魂永驻,浩气长存”的碑文镌刻承诺,以及为烈属开辟生计的切实举措,远胜千言万语的褒奖。
“苏大人言出必践!”、“苏大人是真心为弟兄们着想!”——这样的议论在军营中口口相传。
苏慕白在幽州的威望与掌控力,借着这股对英烈的缅怀与对未来的期盼,如春潮般悄然漫涨,无声地渗透进这座北疆重镇的每一块砖石,每一个角落。
从前线撤下休整的部队,看向府衙方向的目光,除了对知州的敬重,更添了一份近乎托付身家性命的信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