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仑山,光明顶。
那间曾见证了无数腥风血雨的议事大厅,此刻却沉浸在一片压抑的、近乎于凝固的死寂之中。
宋青书静坐于主座之上,指尖,在那份来自君山的急报上,轻轻敲击。
那清脆的、富有韵律的声响,成了这片死寂中唯一的声音,一下又一下,敲在殿内所有明教高层的心弦之上。
他的身前,两道身影,风尘仆仆,却又难掩其锋锐之气,昂然而立。
正是刚刚从君山星夜赶回的常遇春与徐达。
“……属下二人依教主之计,暗中联络丐帮中不忿陈友谅所为的几位长老,于大会之上,将他与元廷勾结的证据公之于众。”常遇春的声音,依旧带着几分沙场之上的金石之气,“那陈友谅虽巧舌如簧,但在铁证面前,亦是百口莫辩。最终,被我等带来的五行旗精锐,与丐帮义士联手,一举擒获。”
“只是……”一旁的徐达接过话头,那张沉稳的脸上,露出一丝凝重,“那丐帮帮主史火龙,早已被陈友谅暗中用毒所害。如今丐帮群龙无首,内部已是乱成了一锅粥。我等虽暂时稳住了局面,但长此以往,恐生大变。”
杨逍与韦一笑等人闻言,皆是眉头紧锁。
一个分崩离析、内乱不休的天下第一大帮,对他们而言,非但不是助力,反而可能成为一个巨大的麻烦。
然而,宋青书的脸上,却依旧没有半分波澜。
他只是缓缓地,将那份急报,推到了一旁。
“做得很好。”
他看着常遇春与徐达,那双深邃的眸子里,第一次露出了一丝毫不掩饰的赞许。
“蛇,已经打晕了。接下来,便是要将这蛇,彻底驯服,为我所用。”
他说着,缓缓站起身,声音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杨左使,韦蝠王,五散人。”
“属下在!”
“君山之事,便交由你们处置。我要你们,在一个月之内,将丐帮彻底整编。顺我者,留。逆我者,除。我要让这天下第一大帮的数十万弟子,都成为我明教的眼睛与耳朵。”
杨逍等人心中一凛,立刻躬身领命:“谨遵教主法旨!”
宋青书点了点头,随即,他的目光,再次落在了常遇春与徐达的身上。
“你们二人,随我来。”
一炷香后,光明顶,密室。
这里曾是阳顶天夫妇的安息之所,如今,已被宋青舟辟为存放教中最高机密的禁地。
厚重的石门缓缓合上,将外界所有的光与声音,尽数隔绝。
密室之内,只剩下三道身影,与一盏在空气中静静燃烧的、昏黄的油灯。
气氛,在这一刻变得无比庄严肃穆。
宋青书没有说话,他只是缓步走到密室正中的一张石台之前,从怀中,取出了一个用明黄色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细长的卷轴。
他将卷轴轻轻地,放在了石台之上。
常遇春与徐达的呼吸,在这一刻,猛然一滞!
他们虽然不知那卷轴之中究竟为何物,但他们能清晰地感觉到,一股沉重、浩瀚、仿佛承载了整个汉家江山百年兴衰的磅礴气机,正从那卷看似普通的油布之中,扑面而来!
那股气息,让他们这两个早已在尸山血海中杀得心如铁石的悍将,竟没来由地,生出一种想要顶礼膜拜的冲动!
宋青书没有理会二人那震惊的眼神。
他只是伸出手,在那两人灼热的目光注视之下,一层一层地,将那早已被岁月侵蚀得有些泛黄的油布,缓缓揭开。
一卷由上好牛皮制成的、古朴至极的兵书,静静地,出现在了那昏黄的灯火之下。
牛皮之上,四个用鲜血写就的、铁画银钩的篆字,仿佛要从那卷兵书之上,破纸而出!
武穆遗书!
轰!
常遇春与徐达的脑海之中,如同一道开天辟地的惊雷,轰然炸响!
他们呆呆地看着那四个字,那两双早已见惯了生死的虎目之中,竟是同时涌上了滚烫的、难以置信的泪水!
武穆岳王!
那是他们这些汉家儿郎心中,永远的神祇!
是那段最黑暗的岁月里,唯一的光!
“噗通!”
两人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竟是想也不想,便双膝跪地,对着那卷静静躺在石台之上的兵书,重重地,叩首及地!
那不是在拜宋青书,是在拜那份早已刻入了他们骨髓之中的、属于汉家儿郎的不屈的脊梁!
宋青书静立原地,坦然受了这一拜。
许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沙哑,却带着一种洞悉历史的沧桑。
“起来吧。”
“武穆岳王留下的,不是让你们跪拜的神像。而是让你们去赢下这场战争的……刀。”
常遇春与徐达缓缓起身,他们看着那卷兵书,那眼神中,充满了无尽的狂热与虔诚。
然而,宋青书接下来的动作,却让他们再次为之一怔。
他没有将那卷兵书直接交予他们,他只是缓缓地,将其展开。
“岳王兵法,博大精深。其核心,在于‘势’,在于‘变’。”宋青书的声音平静,仿佛一位最耐心的老师,在为两个求知若渴的学生,启蒙开智,“但,时移世易。岳王当年面对的,是悍不畏死的金兵铁骑。而我们今日面对的,是早已被酒色掏空了身子的蒙古贵胄,与那些欺压乡里、早已失了民心的元廷鹰犬。”
“所以,这兵法,也要变。”
他伸出手指,点在了那卷兵书之上,一个名为“游击”的战法之上。
“你们看,岳王在此处所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真言,便是这天下所有以弱胜强之战的精髓。”
“但,如何扰?如何打?”
他的声音,陡然变得锐利。
“元军势大,我等兵少。若与之正面决战,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我们便不做那顽石,我们要做那无孔不入的水,无影无踪的风!”
“我要你们,将麾下兵马,化整为零。不与敌军争一城一地之得失。他们的粮道,便是我们的战场。他们的斥候,便是我们的猎物。他们的传令兵,便是我们的靶子!”
“我要让那几十万的元军,变成一群被割断了手脚、挖掉了眼睛、堵住了耳朵的瞎子,聋子!让他们在这片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处处受制,步步维艰!”
一番话,如同一扇全新的大门,在常遇春与徐达的面前,轰然打开!
他们呆呆地看着宋青舟,那眼神中,所有的狂热与虔诚,都已褪去。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发自内心的震撼与……仰望!
他们发现,眼前这个少年,他讲的,早已不是兵法。
是道!
是足以颠覆这个时代所有战争常理的,无上大道!
宋青书没有停,他继续说道:“游击,是术。而真正的‘势’,在于民心。”
“元廷为何必败?因其不仁。它视我汉家百姓为猪狗,肆意欺压,横征暴敛。此,便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所以,我明教之兵,所到之处,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开仓,放粮。打土豪,分田地。”
“我们要让这天下的百姓知道,谁才是真正为他们而战的军队。我们要让这广袤的中原大地,都成为我们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人民战争……汪洋大海……
常遇春与徐达在心中咀嚼着这几个从未听过的词汇,只觉得浑身的血液,都在这一刻,彻底沸腾了!
他们仿佛看到了一副波澜壮阔的画卷,正在他们面前,缓缓展开!
许久,两人才从那无尽的震撼之中,回过神来。
他们再次对视一眼,随即,对着那个依旧神情平静的青衫少年,郑重无比地,单膝跪地!
这一次,他们拜的,不再是那卷兵书。
而是眼前这个,将他们领上了一条全新道路的……主公。
“教主之才,胜过武穆岳王十倍!”常遇春的声音,嘶哑,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坚定,“我常遇春,愿为教主前驱,马革裹尸,万死不辞!”
“我徐达,愿为教主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宋青书缓缓地,将二人扶起。
他将那卷承载了百年兴衰的《武穆遗书》,郑重无比地,交到了他们的手中。
“去吧。”
“用这卷兵书,去为我汉家江山,打出一个全新的未来。”
当常遇春与徐达那充满了无尽战意的身影,消失在密室之外时,宋青书才终于感到了一丝发自内心的疲惫。
他知道,自己已经将那颗最关键的火种,播了下去。
接下来,便是等待它,在这片广袤的中原大地上,燃起那足以焚尽一切腐朽的……燎原之火。
他缓步走出密室,回到那间属于自己的、简单的静室。
他刚一推开门,便微微一怔。
只见他那张平日里空无一物的书案之上,不知何时,竟多了一封用淡青色信封包裹的、精致的信件。
信封之上,没有任何署名。
只有一行清秀、隽永,却又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剑意的熟悉字迹。
宋青书,亲启。
是周芷若。
他缓缓走上前,拿起那封信。
信很轻,却又仿佛重于泰山。
他沉默了片刻,最终,还是缓缓地,拆开了那枚用梅花蜡封好的火漆。
昆仑山,光明顶。
那间曾见证了无数腥风血雨的议事大厅,此刻却沉浸在一片压抑的、近乎于凝固的死寂之中。
宋青书静坐于主座之上,指尖,在那份来自君山的急报上,轻轻敲击。
那清脆的、富有韵律的声响,成了这片死寂中唯一的声音,一下又一下,敲在殿内所有明教高层的心弦之上。
他的身前,两道身影,风尘仆仆,却又难掩其锋锐之气,昂然而立。
正是刚刚从君山星夜赶回的常遇春与徐达。
“……属下二人依教主之计,暗中联络丐帮中不忿陈友谅所为的几位长老,于大会之上,将他与元廷勾结的证据公之于众。”常遇春的声音,依旧带着几分沙场之上的金石之气,“那陈友谅虽巧舌如簧,但在铁证面前,亦是百口莫辩。最终,被我等带来的五行旗精锐,与丐帮义士联手,一举擒获。”
“只是……”一旁的徐达接过话头,那张沉稳的脸上,露出一丝凝重,“那丐帮帮主史火龙,早已被陈友谅暗中用毒所害。如今丐帮群龙无首,内部已是乱成了一锅粥。我等虽暂时稳住了局面,但长此以往,恐生大变。”
杨逍与韦一笑等人闻言,皆是眉头紧锁。
一个分崩离析、内乱不休的天下第一大帮,对他们而言,非但不是助力,反而可能成为一个巨大的麻烦。
然而,宋青书的脸上,却依旧没有半分波澜。
他只是缓缓地,将那份急报,推到了一旁。
“做得很好。”
他看着常遇春与徐达,那双深邃的眸子里,第一次露出了一丝毫不掩饰的赞许。
“蛇,已经打晕了。接下来,便是要将这蛇,彻底驯服,为我所用。”
他说着,缓缓站起身,声音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杨左使,韦蝠王,五散人。”
“属下在!”
“君山之事,便交由你们处置。我要你们,在一个月之内,将丐帮彻底整编。顺我者,留。逆我者,除。我要让这天下第一大帮的数十万弟子,都成为我明教的眼睛与耳朵。”
杨逍等人心中一凛,立刻躬身领命:“谨遵教主法旨!”
宋青书点了点头,随即,他的目光,再次落在了常遇春与徐达的身上。
“你们二人,随我来。”
一炷香后,光明顶,密室。
这里曾是阳顶天夫妇的安息之所,如今,已被宋青舟辟为存放教中最高机密的禁地。
厚重的石门缓缓合上,将外界所有的光与声音,尽数隔绝。
密室之内,只剩下三道身影,与一盏在空气中静静燃烧的、昏黄的油灯。
气氛,在这一刻变得无比庄严肃穆。
宋青书没有说话,他只是缓步走到密室正中的一张石台之前,从怀中,取出了一个用明黄色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细长的卷轴。
他将卷轴轻轻地,放在了石台之上。
常遇春与徐达的呼吸,在这一刻,猛然一滞!
他们虽然不知那卷轴之中究竟为何物,但他们能清晰地感觉到,一股沉重、浩瀚、仿佛承载了整个汉家江山百年兴衰的磅礴气机,正从那卷看似普通的油布之中,扑面而来!
那股气息,让他们这两个早已在尸山血海中杀得心如铁石的悍将,竟没来由地,生出一种想要顶礼膜拜的冲动!
宋青书没有理会二人那震惊的眼神。
他只是伸出手,在那两人灼热的目光注视之下,一层一层地,将那早已被岁月侵蚀得有些泛黄的油布,缓缓揭开。
一卷由上好牛皮制成的、古朴至极的兵书,静静地,出现在了那昏黄的灯火之下。
牛皮之上,四个用鲜血写就的、铁画银钩的篆字,仿佛要从那卷兵书之上,破纸而出!
武穆遗书!
轰!
常遇春与徐达的脑海之中,如同一道开天辟地的惊雷,轰然炸响!
他们呆呆地看着那四个字,那两双早已见惯了生死的虎目之中,竟是同时涌上了滚烫的、难以置信的泪水!
武穆岳王!
那是他们这些汉家儿郎心中,永远的神祇!
是那段最黑暗的岁月里,唯一的光!
“噗通!”
两人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竟是想也不想,便双膝跪地,对着那卷静静躺在石台之上的兵书,重重地,叩首及地!
那不是在拜宋青书,是在拜那份早已刻入了他们骨髓之中的、属于汉家儿郎的不屈的脊梁!
宋青书静立原地,坦然受了这一拜。
许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沙哑,却带着一种洞悉历史的沧桑。
“起来吧。”
“武穆岳王留下的,不是让你们跪拜的神像。而是让你们去赢下这场战争的……刀。”
常遇春与徐达缓缓起身,他们看着那卷兵书,那眼神中,充满了无尽的狂热与虔诚。
然而,宋青书接下来的动作,却让他们再次为之一怔。
他没有将那卷兵书直接交予他们,他只是缓缓地,将其展开。
“岳王兵法,博大精深。其核心,在于‘势’,在于‘变’。”宋青书的声音平静,仿佛一位最耐心的老师,在为两个求知若渴的学生,启蒙开智,“但,时移世易。岳王当年面对的,是悍不畏死的金兵铁骑。而我们今日面对的,是早已被酒色掏空了身子的蒙古贵胄,与那些欺压乡里、早已失了民心的元廷鹰犬。”
“所以,这兵法,也要变。”
他伸出手指,点在了那卷兵书之上,一个名为“游击”的战法之上。
“你们看,岳王在此处所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真言,便是这天下所有以弱胜强之战的精髓。”
“但,如何扰?如何打?”
他的声音,陡然变得锐利。
“元军势大,我等兵少。若与之正面决战,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我们便不做那顽石,我们要做那无孔不入的水,无影无踪的风!”
“我要你们,将麾下兵马,化整为零。不与敌军争一城一地之得失。他们的粮道,便是我们的战场。他们的斥候,便是我们的猎物。他们的传令兵,便是我们的靶子!”
“我要让那几十万的元军,变成一群被割断了手脚、挖掉了眼睛、堵住了耳朵的瞎子,聋子!让他们在这片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处处受制,步步维艰!”
一番话,如同一扇全新的大门,在常遇春与徐达的面前,轰然打开!
他们呆呆地看着宋青舟,那眼神中,所有的狂热与虔诚,都已褪去。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发自内心的震撼与……仰望!
他们发现,眼前这个少年,他讲的,早已不是兵法。
是道!
是足以颠覆这个时代所有战争常理的,无上大道!
宋青书没有停,他继续说道:“游击,是术。而真正的‘势’,在于民心。”
“元廷为何必败?因其不仁。它视我汉家百姓为猪狗,肆意欺压,横征暴敛。此,便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所以,我明教之兵,所到之处,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开仓,放粮。打土豪,分田地。”
“我们要让这天下的百姓知道,谁才是真正为他们而战的军队。我们要让这广袤的中原大地,都成为我们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人民战争……汪洋大海……
常遇春与徐达在心中咀嚼着这几个从未听过的词汇,只觉得浑身的血液,都在这一刻,彻底沸腾了!
他们仿佛看到了一副波澜壮阔的画卷,正在他们面前,缓缓展开!
许久,两人才从那无尽的震撼之中,回过神来。
他们再次对视一眼,随即,对着那个依旧神情平静的青衫少年,郑重无比地,单膝跪地!
这一次,他们拜的,不再是那卷兵书。
而是眼前这个,将他们领上了一条全新道路的……主公。
“教主之才,胜过武穆岳王十倍!”常遇春的声音,嘶哑,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坚定,“我常遇春,愿为教主前驱,马革裹尸,万死不辞!”
“我徐达,愿为教主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宋青书缓缓地,将二人扶起。
他将那卷承载了百年兴衰的《武穆遗书》,郑重无比地,交到了他们的手中。
“去吧。”
“用这卷兵书,去为我汉家江山,打出一个全新的未来。”
当常遇春与徐达那充满了无尽战意的身影,消失在密室之外时,宋青书才终于感到了一丝发自内心的疲惫。
他知道,自己已经将那颗最关键的火种,播了下去。
接下来,便是等待它,在这片广袤的中原大地上,燃起那足以焚尽一切腐朽的……燎原之火。
他缓步走出密室,回到那间属于自己的、简单的静室。
他刚一推开门,便微微一怔。
只见他那张平日里空无一物的书案之上,不知何时,竟多了一封用淡青色信封包裹的、精致的信件。
信封之上,没有任何署名。
只有一行清秀、隽永,却又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剑意的熟悉字迹。
宋青书,亲启。
是周芷若。
他缓缓走上前,拿起那封信。
信很轻,却又仿佛重于泰山。
他沉默了片刻,最终,还是缓缓地,拆开了那枚用梅花蜡封好的火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