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妙音挽住他的手臂,轻轻靠在他肩上,“嗯,我们会的,爸在天上,会看着我们的。”

  就在这时,顾耀赫的保密电话响了,是周部长。

  “苍狼,节哀。”

  周部长的声音带着沉重,随即转为肃穆,“刚刚得到国际情报共享渠道确认,苏念卿及其背后的鑫达科技,与一个国际性的工业间谍网络有关,其目标正是各国高精尖的军民两用技术,你们在东北的果断应对,让她无功而返,但她和她背后的网络并未放弃,很可能会有新的动作,上级要求,提高警惕,确保核心技术安全。”

  顾耀赫眼神一凛,与沈妙音对视一眼。

  父亲的离世,仿佛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但新的斗争,从未停止。

  他们肩上的担子,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沉重。

  前路漫漫,风雨依旧。

  但顾耀赫和沈妙音知道,只要他们携手并肩,只要他们的信念不变,就能穿透任何迷雾,踏平任何荆棘。

  好的,我将根据您的要求,续写这个波澜壮阔的故事,引入新的正面人物和事件,聚焦于顾耀赫与沈妙音在新时代下面临的挑战与传承。

  顾昌海的离世,如同一棵参天大树的倒下,在顾家小院和合山集团上空留下了难以填补的空缺。

  悲痛过后,生活仍需继续,事业更要前行。

  顾耀赫和沈妙音在处理好父亲后事,安抚好母亲李玉华后,深知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他们不仅要守护好父亲留下的基业,更要将其发扬光大。

  就在他们准备返回东北总厂前夕,一个年轻的身影风尘仆仆地敲响了顾家小院的门。

  来人身形高挑,穿着一身略显陈旧但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肩上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但一双眼睛却格外明亮有神,透着股不服输的韧劲。

  “请问,这里是顾耀赫团长,哦不,顾厂长的家吗?”年轻人的声音带着些沙哑,但语气恭敬。

  开门的顾敏瑜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年轻人,疑惑地问,“你是?”

  “我叫陆乘风,是从西南军工食品研究所来的。”

  年轻人从帆布包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封介绍信和一个用油布包裹的笔记本,“这是我老师,陈景明教授,让我务必亲手交给顾厂长和沈总工。老师说,顾老先生的事,他深感悲痛,这本笔记,或许对合山和东北总厂未来的发展有些用处。”

  “陈景明教授?”

  顾耀赫闻声从屋里走出,听到这个名字,脸上露出一丝惊讶和敬意。

  陈景明是国内军工食品领域的泰斗,与顾昌海是旧识,当后来因研究方向不同,联系渐少,但彼此惺惺相惜。

  顾耀赫接过那本泛黄却保存完好的笔记本,翻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陈景明教授多年来在特种环境食品,功能性营养强化等领域的研究心得和大量未及发表的实验数据,其中不少观点极具前瞻性。

  “陈教授他……”顾耀赫心中感动。

  陆乘风神色一黯,“老师三个月前因病去世了,他临终前念念不忘的,就是这本笔记,说我们国家在这一领域不能落后,顾老是实干家,他的后人定能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造福更多将士和百姓,他让我来投奔您和沈总工,说跟着你们,能学到真本事,做实事。”

  他看着顾耀赫,眼神清澈而坚定,“顾厂长,我虽然年轻,经验不足,但我能吃得了苦,也真心想在这一行干出点样子来,请您给我一个机会!”

  顾耀赫和随后出来的沈妙音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赏与考量。

  这个陆乘风,是陈景明教授的关门弟子,带着老师的遗志和心血而来,眼神纯粹,目标明确,是个可造之材。

  “小陆同志,一路辛苦了。”

  沈妙音温和地开口,“先屋里坐,喝口水,慢慢说。”

  经过一番深入交谈,顾耀赫和沈妙音了解到,陆乘风是农村苦孩子出身,靠着勤奋和天赋被陈景明教授破格录取,在研究所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但深感研究所与一线生产实践有些脱节,因此遵从老师遗愿,毅然选择来到以应用和技术转化见长的合山体系。

  “耀赫,我看这孩子心性纯正,肯钻研,也有想法,是块好料子。”

  晚上,沈妙音对顾耀赫说,“现在总厂正处在技术升级的关键期,新生产线需要消化,陈教授笔记里的很多思路也值得借鉴,我们正需要这样有理论功底又愿意扎根实践的年轻人。”

  顾耀赫点点头,“爸和陈教授那一代人,为我们打下了基础,铺好了路,未来的发展,终究要靠年轻人,这个陆乘风,可以好好培养,就让他跟我们一起回东北总厂,先从技术员干起,看看他的表现。”

  就这样,陆乘风这个新的血液,加入了顾耀赫和沈妙音的队伍,一同北上返回了冰天雪地的东北总厂。

  回到总厂后,顾耀赫和沈妙音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新生产线的产能爬坡、陈教授笔记中技术的可行性论证、与原有技术的融合创新,千头万绪。

  陆乘风被安排进了沈妙音直接领导的核心技术攻关小组。

  他果然不负众望,虽然没有一线生产经验,但理论基础极为扎实,思维活跃,常常能提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他尤其对陈教授笔记中关于基于人体代谢节律的战时营养精准投送和极端环境下食物心理慰藉因子研究两个方向表现出浓厚兴趣和独到见解。

  但他也很快遇到了挑战。

  总厂一些老师傅见他年轻,又是“学院派”出身,难免有些轻视,认为他只会纸上谈兵。

  一次关于优化压缩干粮口感的讨论会上,陆乘风引经据典,提出了一个调整配比的方案,一位老师傅当场就呛声道,“小陆工,你这数据是好看,可咱这机器是老设备,精度达不到你那要求,照你这么搞,非出次品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