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房里,大郎正在整理行李,突然听到一阵诡异的笑声。他手上的动作顿了顿,眉头微皱。
“你听到什么奇怪的声音了吗?”大郎拉了拉正在专心收拾书本的二郎。
二郎被吓了一跳,手中的书差点掉在地上。他屏住呼吸仔细听了听,只听见窗外的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还有远处传来的几声犬吠。
“大哥,没有啊,就风吹树叶的声音。”二郎放下手中的书,走到窗边往外张望。月光下,院子里的老槐树在风中轻轻摇晃,树影婆娑。
大郎又听了一会儿,确实没有了奇怪的声音。他摇摇头,继续收拾行李,“那就继续整理吧。”
二郎松了口气,回到自己的书箱前。对他来说,这些书比什么都重要。每一本都承载着他的心血和梦想,是他在书院里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财富。
他仔细翻看着每一本书,把已经烂熟于心的放在一边,还没完全掌握的则小心地收进书箱。有些书页已经泛黄,边角也有些磨损,但在他眼里,这些都是无价之宝。
“阿娘说了,只有一辆马车,带一套换洗的衣服就够了。”二郎一边整理,一边自言自语,“缺什么到京城再买。”
在弟妹期待的目光中,二郎从床底下拖出一个沉甸甸的木箱。箱子虽然不大,但做工精细,上面还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这是他们的“小金库”,里面装着四个人这两年来的积蓄。
“二哥,快说说我还有多少钱!”三郎迫不及待地问,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他最近一直惦记着要买一个新的陀螺,希望自己的存款够用。
大郎和四娘也不由自主地盯着木箱。因为房间有限,四个人的贵重物品都交给二郎保管。二郎为人谨慎,又最会算账,这个重任自然落在他身上。
当然,这份工作也不是白干的。二郎很早就展现出了经商的天赋,规定每人每月要付五文钱的保管费。起初大家还觉得这个规矩有些好笑,但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二郎打开箱子,翻开那本记录着每个人收支的账本。纸张已经有些发黄,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见。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认真地报出数字:“大哥你有二两三钱整,三郎你还有五十文。”
“怎么可能!”三郎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为什么大哥那么多?我记得前几个月我还有不少钱的!”
四娘瞪了他一眼,语气里带着几分嘲讽:“还不是你天天买零嘴!前几天那些糖葫芦、麻花,你以为是天上掉下来的?”
三郎嘟囔着,脸上露出委屈的表情:“你们不也吃了吗?每次我买了都会分给你们的。”
大郎他们相视一笑,这倒是实话。三郎虽然大手大脚,但向来大方,从不独吞好东西。想到这里,大郎心里一软,从怀里掏出一把铜钱。
“给你五十文。”大郎把钱递给三郎,“别整天想着买零嘴,省着点用。”
三郎立刻眉开眼笑,一把抓过铜钱,然后转而期待地看向妹妹的存款。四娘向来节俭,想必存了不少。
果然,四娘得意地扬起下巴,宣布道:“我最多!整整三两银子!”
“未必。”大郎笑嘻嘻地指了指二郎,“咱们家的小财神还没报数呢。”
二郎假装谦虚地笑了笑,慢条斯理地说:“十一两八钱加二十五文。”
“这么多?!”三郎和四娘惊呼出声,就连大郎也忍不住多看了二郎一眼。
大郎无奈地解释:“他在书院帮人抄书赚钱,一个字一文钱,量大还能便宜些。”
其实不只是抄书,二郎还帮同窗写功课,一次二十文,要是赶上考试时节,价格还要翻倍。最赚钱的是他的课堂笔记,一本要卖五百文。
作为书院第一,夫子常常拿他当榜样。他的札记工整清晰,重点标注明确,自然成了抢手货。每到月底,都会有同窗提前预订下个月的札记。
二郎锁好箱子,一本正经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这都是凭本事赚的。”
“我扁你信不信?”大郎举起拳头,作势要打,“少在这里装模作样。”
三郎跟四娘一起做了个鬼脸,转身继续收拾自己的东西。三郎的书箱装了一半玩具,还要装些家乡特产。
四娘看他这样,忍不住笑他傻:“京城那么大,什么好吃的没有?你带这些干什么?”
轮到她自己收拾的时候,却犯了难。书、衣服、玩具、新得的古筝,一个箱子根本装不下。她坐在地上,看着这些心爱之物,一时不知该如何取舍。
最后,她只好忍痛割爱,留下书和古筝。毕竟这些年来,她在这两样东西上花费了最多的心思。
夜色深沉,大郎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窗外虫鸣阵阵,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他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过几日就要启程去京城,可他心里却像压了块大木子。
阿珑叔不愿同行。
这个消息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他心里,让他难以入眠。
收拾行李时,大郎将二伯送的小剑系在腰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剑鞘上的纹路。弹弓、弓箭与**都装进了箱子里,这些随身物件承载着他在村里的点点滴滴。书籍只带了两本,剩下的打算到京城后找二郎借。
可有一样最重要的,他带不走,也借不到。
那就是阿珑叔。
想到这里,大郎心里一阵发闷。去京城探索新天地的兴奋劲儿早已消散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无力与失落。房间里突然变得闷热起来,他坐起身,深深吸了一口气。
“睡不着,不如去找阿珑叔聊聊。”
大郎轻手轻脚地穿好衣服,生怕惊醒了隔壁房间的弟弟妹妹们。他在黑暗中摸索着走向后院的阁楼,月光下的庭院静谧而空旷,只有脚下的青石板还残留着白天的余温。
夜风轻拂,带着槐花的香气,阁楼的门突然被风吹开一条缝隙。
大郎正要敲门,却见阿珑已经举着烛台站在门内。烛光映照下,阿珑的面容显得格外沧桑。
“阿珑叔!”大郎压低声音问道,“你怎么知道我要来?”
阿珑没有回答,只是示意他上楼。
“你听到什么奇怪的声音了吗?”大郎拉了拉正在专心收拾书本的二郎。
二郎被吓了一跳,手中的书差点掉在地上。他屏住呼吸仔细听了听,只听见窗外的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还有远处传来的几声犬吠。
“大哥,没有啊,就风吹树叶的声音。”二郎放下手中的书,走到窗边往外张望。月光下,院子里的老槐树在风中轻轻摇晃,树影婆娑。
大郎又听了一会儿,确实没有了奇怪的声音。他摇摇头,继续收拾行李,“那就继续整理吧。”
二郎松了口气,回到自己的书箱前。对他来说,这些书比什么都重要。每一本都承载着他的心血和梦想,是他在书院里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财富。
他仔细翻看着每一本书,把已经烂熟于心的放在一边,还没完全掌握的则小心地收进书箱。有些书页已经泛黄,边角也有些磨损,但在他眼里,这些都是无价之宝。
“阿娘说了,只有一辆马车,带一套换洗的衣服就够了。”二郎一边整理,一边自言自语,“缺什么到京城再买。”
在弟妹期待的目光中,二郎从床底下拖出一个沉甸甸的木箱。箱子虽然不大,但做工精细,上面还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这是他们的“小金库”,里面装着四个人这两年来的积蓄。
“二哥,快说说我还有多少钱!”三郎迫不及待地问,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他最近一直惦记着要买一个新的陀螺,希望自己的存款够用。
大郎和四娘也不由自主地盯着木箱。因为房间有限,四个人的贵重物品都交给二郎保管。二郎为人谨慎,又最会算账,这个重任自然落在他身上。
当然,这份工作也不是白干的。二郎很早就展现出了经商的天赋,规定每人每月要付五文钱的保管费。起初大家还觉得这个规矩有些好笑,但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二郎打开箱子,翻开那本记录着每个人收支的账本。纸张已经有些发黄,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见。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认真地报出数字:“大哥你有二两三钱整,三郎你还有五十文。”
“怎么可能!”三郎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为什么大哥那么多?我记得前几个月我还有不少钱的!”
四娘瞪了他一眼,语气里带着几分嘲讽:“还不是你天天买零嘴!前几天那些糖葫芦、麻花,你以为是天上掉下来的?”
三郎嘟囔着,脸上露出委屈的表情:“你们不也吃了吗?每次我买了都会分给你们的。”
大郎他们相视一笑,这倒是实话。三郎虽然大手大脚,但向来大方,从不独吞好东西。想到这里,大郎心里一软,从怀里掏出一把铜钱。
“给你五十文。”大郎把钱递给三郎,“别整天想着买零嘴,省着点用。”
三郎立刻眉开眼笑,一把抓过铜钱,然后转而期待地看向妹妹的存款。四娘向来节俭,想必存了不少。
果然,四娘得意地扬起下巴,宣布道:“我最多!整整三两银子!”
“未必。”大郎笑嘻嘻地指了指二郎,“咱们家的小财神还没报数呢。”
二郎假装谦虚地笑了笑,慢条斯理地说:“十一两八钱加二十五文。”
“这么多?!”三郎和四娘惊呼出声,就连大郎也忍不住多看了二郎一眼。
大郎无奈地解释:“他在书院帮人抄书赚钱,一个字一文钱,量大还能便宜些。”
其实不只是抄书,二郎还帮同窗写功课,一次二十文,要是赶上考试时节,价格还要翻倍。最赚钱的是他的课堂笔记,一本要卖五百文。
作为书院第一,夫子常常拿他当榜样。他的札记工整清晰,重点标注明确,自然成了抢手货。每到月底,都会有同窗提前预订下个月的札记。
二郎锁好箱子,一本正经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这都是凭本事赚的。”
“我扁你信不信?”大郎举起拳头,作势要打,“少在这里装模作样。”
三郎跟四娘一起做了个鬼脸,转身继续收拾自己的东西。三郎的书箱装了一半玩具,还要装些家乡特产。
四娘看他这样,忍不住笑他傻:“京城那么大,什么好吃的没有?你带这些干什么?”
轮到她自己收拾的时候,却犯了难。书、衣服、玩具、新得的古筝,一个箱子根本装不下。她坐在地上,看着这些心爱之物,一时不知该如何取舍。
最后,她只好忍痛割爱,留下书和古筝。毕竟这些年来,她在这两样东西上花费了最多的心思。
夜色深沉,大郎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窗外虫鸣阵阵,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他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过几日就要启程去京城,可他心里却像压了块大木子。
阿珑叔不愿同行。
这个消息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他心里,让他难以入眠。
收拾行李时,大郎将二伯送的小剑系在腰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剑鞘上的纹路。弹弓、弓箭与**都装进了箱子里,这些随身物件承载着他在村里的点点滴滴。书籍只带了两本,剩下的打算到京城后找二郎借。
可有一样最重要的,他带不走,也借不到。
那就是阿珑叔。
想到这里,大郎心里一阵发闷。去京城探索新天地的兴奋劲儿早已消散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无力与失落。房间里突然变得闷热起来,他坐起身,深深吸了一口气。
“睡不着,不如去找阿珑叔聊聊。”
大郎轻手轻脚地穿好衣服,生怕惊醒了隔壁房间的弟弟妹妹们。他在黑暗中摸索着走向后院的阁楼,月光下的庭院静谧而空旷,只有脚下的青石板还残留着白天的余温。
夜风轻拂,带着槐花的香气,阁楼的门突然被风吹开一条缝隙。
大郎正要敲门,却见阿珑已经举着烛台站在门内。烛光映照下,阿珑的面容显得格外沧桑。
“阿珑叔!”大郎压低声音问道,“你怎么知道我要来?”
阿珑没有回答,只是示意他上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