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盖掀开的瞬间,浓郁的鱼汤香气瞬间充满整个房间。母子五人不约而同地探头望去——一锅酸菜豆腐鱼,雪白的豆腐块和金黄的鱼肉相得益彰,翠绿的葱花和香菜点缀其上,汤汁清亮,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
“你们是去抓鱼了?”柳芸眼前一亮,这个时节能吃到新鲜鱼可不容易。
“是啊,”大郎笑着回答,露出一口白牙,“这两天天晴了,山溪里的鱼都出来觅食。就是挨饿了一个冬季,都瘦了些。”
柳芸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整个冬天除了腌菜和熏肉,就只有些萝卜和南瓜,难得能吃上这样的美味。鱼肉鲜嫩,豆腐入味,酸菜的开胃,让她胃口大开。
饭桌上安静得只剩下咀嚼声,每个人都在专心对付碗里的美食。偶尔有人夹菜时筷子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
吃完饭,韩宇叫来大郎二郎,开始列年货清单。他掰着指头数:“要买年画、对联、蜡烛、香火......”
柳芸抱着四娘靠在椅子上,眯着眼睛消食。炉火的温度正好,让她昏昏欲睡。她在心里盘算着,少阳润他们这会儿应该到京城了。不知道他们在京城过年,会不会也像现在这样温暖。
大郎三兄弟吵着要跟父亲进城采买,韩宇不愿带他们,说路上太冷。直到阿珑提议弄两辆车,一辆装货,一辆载人,父子几人才安静下来。
柳芸听着他们的争吵声,不知不觉睡着了。这些天太累,现在终于把事情都安排妥当,整个人都放松下来。
朦胧中,她感觉韩宇把她扶回房间,还细心地为她擦脸洗脚,塞了暖袋。他的动作很轻,生怕吵醒她。她裹着被子,一觉睡到天亮。
醒来时屋里静悄悄的,男人们都进城去了,只有后院传来小旺财逗鸡的童声。阳光透过窗纸洒进来,在地上投下一片暖融融的光斑。
墨具坊已经放年假,坊间的事有卫默打理,柳芸难得清闲了两天,享受着年关的热闹氛围。她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看着村里人来来往往,互相串门拜年。
今年村里人富裕了,好几家都买了整头猪来杀。从二十四开始,村里就不断传来杀猪声。清晨的空气中飘着肉香,还有炊烟袅袅升起。
村里人轮番请村长吃肉,柳芸都婉拒了。她知道村民们是感激她带来的变化,但她更愿意待在家里,看着孩子们玩耍。倒是韩宇带着孩子们四处串门,还总给她带些好菜回来。
梅菜扣肉、酸菜炖肉、粉蒸肉、红烧肉,一天比一天香。厨房里总是飘着**的香气,连过路的人都要驻足闻一闻。
除夕这天,全家都去了大院。院子里挂满了红灯笼,墙上贴着崭新的年画,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大郎看着这一切,感慨说,这是他记事以来第一次两家人一起过年。
“你可能不信,是你爹提议的。”柳芸看着正在写对联的韩宇,对大郎说。韩宇的字虽然不算好看,但写得很认真,每一笔都透着庄重。
大郎一脸震惊,眼睛瞪得老大。他还记得以前父亲的脾气,动不动就发火,谁也不敢靠近。
“阿娘,阿爹真的变了很多。”大郎指了指自己鞋子上歪歪扭扭的补丁,“这是他给我缝的。虽然不好看,但很结实。”
二郎也凑过来,从怀里摸出一条旧头绳,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智慧星君护我”几个字。“阿爹把他的护身符给了我,说要我好好读书。”
话没说完,龙凤胎和小旺财就跑来拉柳芸去贴对联。几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闹得她哭笑不得。
韩宇见她来了,连忙说:“娘子快坐,这等小事不用您操心。”他手里还握着毛笔,墨汁滴在地上,留下一个个黑点。
柳芸笑着接过对联:“无事,我来贴吧。”她记得以前在家时,每年除夕都要帮父亲贴对联,那是她最期待的时刻之一。
一群孩子簇拥着她出门,有拿浆糊的,有搬凳子的,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叽叽喳喳地说着话,笑声在冬日的阳光下格外清脆。
很快,香气四溢,阿珑和孙氏喊开饭了。饭菜的香气混合着炉火的温暖,让整个屋子都充满了年味。
三张桌子摆满了大院的堂屋,虽然有些挤,但热闹非凡。看着满屋子的笑脸,听着此起彼伏的谈笑声,柳芸心里暖暖的。这一刻,她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炉火映红了众人的脸庞,窗外繁星点点,一片静谧祥和。屋内温暖如春,孩子们东倒西歪地睡着了,有的靠在长凳上,有的干脆蜷缩在地上,小脸红扑扑的,睡得正香。
柳芸轻轻拨弄着炉火,火星四溅,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金色的轨迹。她抬眼看向卫默和殷欢阿珑,压低声音道:“天色不早了,先把孩子们送回去吧。”
“我来抱银贵。”卫默弯腰将沉睡的银贵抱起,孩子在他怀里动了动,又安稳地睡去。
殷欢轻手轻脚地抱起另一个孩子,转身时不小心碰到了桌角。“咚”的一声,吓得他赶紧看向怀中的孩子,见小家伙睡得正沉,这才松了口气。
阿珑摇头笑道:“你这毛手毛脚的,当心把孩子摔了。”说着,也弯腰抱起一个孩子。
待孩子们都被送回家,柳芸和韩宇留在大院继续守岁。炉火渐渐暗淡,屋内的温度也随之降低。韩宇起身添了些柴火,火苗重新窜起,将两人的影子投射在墙上,随着火光摇曳。
“想什么呢?”韩宇见柳芸望着窗外发呆,轻声问道。
柳芸回过神来,眼中闪过一丝温柔:“在想这两年村里的变化。记得刚来时,村里连个像样的书院都没有,现在孩子们都能读书识字了。”
“是啊。”韩宇附和着,目光投向远方,“多亏了卫大人支持,不然也不会有今天这般光景。”
东方渐渐泛起鱼肚白,远处传来几声零星的鸡鸣。新的一年悄然而至,村里陆续升起炊烟,空气中弥漫着年味特有的香气。
吃过早饭,柳芸拉着困得直打哈欠的韩宇回家补觉。这几日村里格外热闹,走亲访友络绎不绝。街上到处都是提着礼品往来串门的村民,孩子们穿着新衣,在巷子里追逐嬉戏。
一直等到正月初八,庶务陆续开工,年味才渐渐淡去。街上少了走动的人群,取而代之的是忙碌的身影。
“该收心了。”韩宇把两个孩子叫到书房,准备让他们适应即将开始的新课程。书房里飘着淡淡的墨香,案几上整齐地摆放着新买的文房四宝。
“你们是去抓鱼了?”柳芸眼前一亮,这个时节能吃到新鲜鱼可不容易。
“是啊,”大郎笑着回答,露出一口白牙,“这两天天晴了,山溪里的鱼都出来觅食。就是挨饿了一个冬季,都瘦了些。”
柳芸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整个冬天除了腌菜和熏肉,就只有些萝卜和南瓜,难得能吃上这样的美味。鱼肉鲜嫩,豆腐入味,酸菜的开胃,让她胃口大开。
饭桌上安静得只剩下咀嚼声,每个人都在专心对付碗里的美食。偶尔有人夹菜时筷子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
吃完饭,韩宇叫来大郎二郎,开始列年货清单。他掰着指头数:“要买年画、对联、蜡烛、香火......”
柳芸抱着四娘靠在椅子上,眯着眼睛消食。炉火的温度正好,让她昏昏欲睡。她在心里盘算着,少阳润他们这会儿应该到京城了。不知道他们在京城过年,会不会也像现在这样温暖。
大郎三兄弟吵着要跟父亲进城采买,韩宇不愿带他们,说路上太冷。直到阿珑提议弄两辆车,一辆装货,一辆载人,父子几人才安静下来。
柳芸听着他们的争吵声,不知不觉睡着了。这些天太累,现在终于把事情都安排妥当,整个人都放松下来。
朦胧中,她感觉韩宇把她扶回房间,还细心地为她擦脸洗脚,塞了暖袋。他的动作很轻,生怕吵醒她。她裹着被子,一觉睡到天亮。
醒来时屋里静悄悄的,男人们都进城去了,只有后院传来小旺财逗鸡的童声。阳光透过窗纸洒进来,在地上投下一片暖融融的光斑。
墨具坊已经放年假,坊间的事有卫默打理,柳芸难得清闲了两天,享受着年关的热闹氛围。她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看着村里人来来往往,互相串门拜年。
今年村里人富裕了,好几家都买了整头猪来杀。从二十四开始,村里就不断传来杀猪声。清晨的空气中飘着肉香,还有炊烟袅袅升起。
村里人轮番请村长吃肉,柳芸都婉拒了。她知道村民们是感激她带来的变化,但她更愿意待在家里,看着孩子们玩耍。倒是韩宇带着孩子们四处串门,还总给她带些好菜回来。
梅菜扣肉、酸菜炖肉、粉蒸肉、红烧肉,一天比一天香。厨房里总是飘着**的香气,连过路的人都要驻足闻一闻。
除夕这天,全家都去了大院。院子里挂满了红灯笼,墙上贴着崭新的年画,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大郎看着这一切,感慨说,这是他记事以来第一次两家人一起过年。
“你可能不信,是你爹提议的。”柳芸看着正在写对联的韩宇,对大郎说。韩宇的字虽然不算好看,但写得很认真,每一笔都透着庄重。
大郎一脸震惊,眼睛瞪得老大。他还记得以前父亲的脾气,动不动就发火,谁也不敢靠近。
“阿娘,阿爹真的变了很多。”大郎指了指自己鞋子上歪歪扭扭的补丁,“这是他给我缝的。虽然不好看,但很结实。”
二郎也凑过来,从怀里摸出一条旧头绳,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智慧星君护我”几个字。“阿爹把他的护身符给了我,说要我好好读书。”
话没说完,龙凤胎和小旺财就跑来拉柳芸去贴对联。几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闹得她哭笑不得。
韩宇见她来了,连忙说:“娘子快坐,这等小事不用您操心。”他手里还握着毛笔,墨汁滴在地上,留下一个个黑点。
柳芸笑着接过对联:“无事,我来贴吧。”她记得以前在家时,每年除夕都要帮父亲贴对联,那是她最期待的时刻之一。
一群孩子簇拥着她出门,有拿浆糊的,有搬凳子的,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叽叽喳喳地说着话,笑声在冬日的阳光下格外清脆。
很快,香气四溢,阿珑和孙氏喊开饭了。饭菜的香气混合着炉火的温暖,让整个屋子都充满了年味。
三张桌子摆满了大院的堂屋,虽然有些挤,但热闹非凡。看着满屋子的笑脸,听着此起彼伏的谈笑声,柳芸心里暖暖的。这一刻,她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炉火映红了众人的脸庞,窗外繁星点点,一片静谧祥和。屋内温暖如春,孩子们东倒西歪地睡着了,有的靠在长凳上,有的干脆蜷缩在地上,小脸红扑扑的,睡得正香。
柳芸轻轻拨弄着炉火,火星四溅,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金色的轨迹。她抬眼看向卫默和殷欢阿珑,压低声音道:“天色不早了,先把孩子们送回去吧。”
“我来抱银贵。”卫默弯腰将沉睡的银贵抱起,孩子在他怀里动了动,又安稳地睡去。
殷欢轻手轻脚地抱起另一个孩子,转身时不小心碰到了桌角。“咚”的一声,吓得他赶紧看向怀中的孩子,见小家伙睡得正沉,这才松了口气。
阿珑摇头笑道:“你这毛手毛脚的,当心把孩子摔了。”说着,也弯腰抱起一个孩子。
待孩子们都被送回家,柳芸和韩宇留在大院继续守岁。炉火渐渐暗淡,屋内的温度也随之降低。韩宇起身添了些柴火,火苗重新窜起,将两人的影子投射在墙上,随着火光摇曳。
“想什么呢?”韩宇见柳芸望着窗外发呆,轻声问道。
柳芸回过神来,眼中闪过一丝温柔:“在想这两年村里的变化。记得刚来时,村里连个像样的书院都没有,现在孩子们都能读书识字了。”
“是啊。”韩宇附和着,目光投向远方,“多亏了卫大人支持,不然也不会有今天这般光景。”
东方渐渐泛起鱼肚白,远处传来几声零星的鸡鸣。新的一年悄然而至,村里陆续升起炊烟,空气中弥漫着年味特有的香气。
吃过早饭,柳芸拉着困得直打哈欠的韩宇回家补觉。这几日村里格外热闹,走亲访友络绎不绝。街上到处都是提着礼品往来串门的村民,孩子们穿着新衣,在巷子里追逐嬉戏。
一直等到正月初八,庶务陆续开工,年味才渐渐淡去。街上少了走动的人群,取而代之的是忙碌的身影。
“该收心了。”韩宇把两个孩子叫到书房,准备让他们适应即将开始的新课程。书房里飘着淡淡的墨香,案几上整齐地摆放着新买的文房四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