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京兆尹衙署。
天色将暮,一班卫士持戟执火而来,接管衙署正门防务。
其实衙署正门已经封闭,自五天前晋阳的监国皇后发来诏令后,三辅郡县衙署就封闭,吏士休业返家准备守岁过年。
是以入夜时分衙署内并无多少郡吏、属吏走动,几乎听不到什么脚步声或议论声响。
以至于时不时的犬吠声,就格外的刺耳。
府内,裴茂整个人背靠火墙而坐,盘腿而坐,面前摆着小桌案。
桌案一侧是小香炉,正袅袅生烟,淡淡柏香弥漫,驱散了火炉燃烧时产生的烟味儿。
可能是自己老了,裴茂不喜欢高椅大桌,也不喜欢铜铁炉子,甚至不喜欢赵基征胡之役取得的稀世大捷。
赵基的战果越是璀璨,裴茂就越是不高兴。
持续积累的军事威望,让裴茂自身存在感越来越低,他越发觉得自己是个无用之人了。
其实他也不清楚自己怎么走到了这一步,可每当入夜或个人独处时,他会懊恼后悔,也会坚定心思。
这其实已经不是私仇,而是国仇、族仇。
哪怕到了眼前这一步,裴茂也不怕赵基,很多人也不怕赵基。
对于这些忠于汉室社稷,向往传统的人们而言,赵基能逢战必胜,不一定是赵基个人善战,而是汉家气数未绝,才有了虎贲的力挽狂澜。
而赵基,不过是其中的佼佼者,借众人才智、气力破敌,并阴谋篡夺了领导权与胜利果实。
毕竟赵基的战果,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
按着赵基的操作,他们也是有信心再来一次胜利的。
不像其他稀世名将那样,有时候摸不清楚胜机所在。
正是因为赵基打仗明煌煌的碾压过去,让内外很多人能看懂战争的发展过程……这自然会生出一种我上我也行的自信。
还有一些战前胜率渺茫的战斗,赵基能取胜……这大概率应该是汉室气数庇佑。
就比如射箭,运气好的人,自然能百发百中;运气不好的人,你技艺再精湛,总有各种意外因素让你脱靶。
所以这个基础上也能解释赵基的神射,不仅仅是赵基的射术好,更在于赵基的运气好,否则很难解释各种离奇射术。
总之,看懂并能分析赵基的人,若郁郁不得志,再看赵基不顺眼的话,自然会生出取而代之的野心。
裴茂也想做汉室得以三兴的中兴名臣,这是他个人的毕生追求。
至于追随赵基建立新朝,他不忍心裴氏门风就这么轻易屈从于权威,这很伤门风气节的。
也不是说裴氏一族必须要给汉室天下陪葬,而是裴氏要有所表示。
世食汉禄,世系更易之际,裴氏真的不能全须全尾的转投新朝。
吃了旧朝那么多东西,裴氏怎么也要斩断一臂、一腿去陪葬,才能对世人、后人有所交待。
裴茂有太多动手的理由,唯独没有退缩、屈从的理由。
毕竟,赵基发迹前后,对他这个乡党首领缺乏足够、且应有的尊重。
赵基不仅要篡夺朝廷大权,在此之前就仰仗暴力从裴茂手中篡夺了乡党首领的地位。
原本卫氏、范氏倒下后,就该裴氏执掌河东,成为河东冠族的。
可赵氏的出现,打断了裴氏的发展进程,还巴蛇吞象,有强迫裴氏为附庸的趋势。
事情到了眼前这一步,对汉室社稷、裴氏家族长远以及个人理念而言,裴茂已无退路。
反正输了,还有裴秀这一支。
就裴秀与赵基的感情,怎么可能牵连到裴秀?
还有赵基的姐夫裴虎,以及积功升为营督的裴豹。
甚至虎豹骑这个新成立的中军精锐骑军的番号,都能引申到裴虎、裴豹身上。
就算赵基狠辣无情连着裴秀、裴虎、裴豹一起收拾,裴茂的大儿裴潜已在许都朝廷出仕。
河东裴氏死的越惨烈,裴潜间接获得的助力就越大。
还有裴潜之弟裴俊,目前就在蜀中避乱,等赵基攻入益州的时候,已经不需要继续迫害裴氏了。
此外还有其他支系分布各处,例如就有一支去了辽东避乱。
总之,事败后裴氏是不可能灭族的!
反而能赢得满门忠烈的赞誉,足够后人吃到饱。
如若是取胜……对待赵氏这样的篡逆之辈,郿坞董贼一族老小就是前车之鉴!
裴茂按捺着内心的悸动,偶尔想到取胜后的巨大、丰硕战果,他会本能的展开各种美好的遐想。
例如当年的王允就过于自负,没能做好西凉军的招抚工作,虽然招降了胡轸、徐荣等人,但没能做好牛辅、董越军团的安抚工作。
所以此刻的分神也不算是浪费时间,他必须做好各种变化的应对之策,哪些将校必须死,哪些将校可以招募、吸纳,这都是要提前做好分类的。
一定要避免李傕郭汜之类的事情再次发生,而贾诩才是目前十分棘手的存在。
自贾诩从朔方返回,入平阳大营协助督管各军时,贾诩就凭着那种如同本能的敏锐嗅觉开始进行人事调整。
关键岗位,都换上了琅琊人或赵基义从出身的军吏,连河东人都信不过了。
此刻,裴茂正在给贾诩的同乡张横写信。
贾诩、段煨、梁兴、张横是武威老乡,是武威姑臧老乡;张绣也是武威人,是武威最西部的祖厉人,文化交流上更贴近陇右,而非河西四郡。
梁兴因贾诩最初的担保,得以参加许多战役,如今也积功为中郎将,配属于徐晃麾下,是目前边塞防线中的关键支柱之一。
而张横运气就不怎么好,这几年就升了两级,目前是五部营里的后军校尉。
虽然张横在四年时间里升迁了两级,可比起那些虎贲出身,或降将出身的甘宁、张绣而言,张横怎么可能心平气和?
目前正在进行的凉州战役,贾诩、段煨都在避嫌,不肯援手乡里。
这更是加剧了张横的不满情绪,五部营里能拉拢一个张横,很多时候就已经够用了。
再多拉拢一个人,成功率低,还有暴露的风险。
裴茂写完书信,密封后装入木匣中,他起身**腰走出书房,就见他的主簿杜畿宽大略胖的黑漆漆身影。
杜畿是个行事作风刚强的人,此刻杜畿神情萎靡,只是拱手:“明公,朝廷使者到了,通报了凉州大捷,前后俘斩从叛汉羌青壮十三万级,若算上金城留守之叛军,以及反王宋建部,最终斩获将在十七万上下。”
“看来赵元明疏忽懈怠了啊。”
裴茂矜持做笑,颇为自得:“如此看,赵元嗣还在凉州。”
“明公,当谨慎从事,太师或许已督兵入关中。”
杜畿很想把形势描述的更险恶一些,可现在裴茂真听不得这种话。
若是误以为你向着赵氏说话,故意败坏己方士气,那真有可能会直接弄死你。
(本章完)
天色将暮,一班卫士持戟执火而来,接管衙署正门防务。
其实衙署正门已经封闭,自五天前晋阳的监国皇后发来诏令后,三辅郡县衙署就封闭,吏士休业返家准备守岁过年。
是以入夜时分衙署内并无多少郡吏、属吏走动,几乎听不到什么脚步声或议论声响。
以至于时不时的犬吠声,就格外的刺耳。
府内,裴茂整个人背靠火墙而坐,盘腿而坐,面前摆着小桌案。
桌案一侧是小香炉,正袅袅生烟,淡淡柏香弥漫,驱散了火炉燃烧时产生的烟味儿。
可能是自己老了,裴茂不喜欢高椅大桌,也不喜欢铜铁炉子,甚至不喜欢赵基征胡之役取得的稀世大捷。
赵基的战果越是璀璨,裴茂就越是不高兴。
持续积累的军事威望,让裴茂自身存在感越来越低,他越发觉得自己是个无用之人了。
其实他也不清楚自己怎么走到了这一步,可每当入夜或个人独处时,他会懊恼后悔,也会坚定心思。
这其实已经不是私仇,而是国仇、族仇。
哪怕到了眼前这一步,裴茂也不怕赵基,很多人也不怕赵基。
对于这些忠于汉室社稷,向往传统的人们而言,赵基能逢战必胜,不一定是赵基个人善战,而是汉家气数未绝,才有了虎贲的力挽狂澜。
而赵基,不过是其中的佼佼者,借众人才智、气力破敌,并阴谋篡夺了领导权与胜利果实。
毕竟赵基的战果,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
按着赵基的操作,他们也是有信心再来一次胜利的。
不像其他稀世名将那样,有时候摸不清楚胜机所在。
正是因为赵基打仗明煌煌的碾压过去,让内外很多人能看懂战争的发展过程……这自然会生出一种我上我也行的自信。
还有一些战前胜率渺茫的战斗,赵基能取胜……这大概率应该是汉室气数庇佑。
就比如射箭,运气好的人,自然能百发百中;运气不好的人,你技艺再精湛,总有各种意外因素让你脱靶。
所以这个基础上也能解释赵基的神射,不仅仅是赵基的射术好,更在于赵基的运气好,否则很难解释各种离奇射术。
总之,看懂并能分析赵基的人,若郁郁不得志,再看赵基不顺眼的话,自然会生出取而代之的野心。
裴茂也想做汉室得以三兴的中兴名臣,这是他个人的毕生追求。
至于追随赵基建立新朝,他不忍心裴氏门风就这么轻易屈从于权威,这很伤门风气节的。
也不是说裴氏一族必须要给汉室天下陪葬,而是裴氏要有所表示。
世食汉禄,世系更易之际,裴氏真的不能全须全尾的转投新朝。
吃了旧朝那么多东西,裴氏怎么也要斩断一臂、一腿去陪葬,才能对世人、后人有所交待。
裴茂有太多动手的理由,唯独没有退缩、屈从的理由。
毕竟,赵基发迹前后,对他这个乡党首领缺乏足够、且应有的尊重。
赵基不仅要篡夺朝廷大权,在此之前就仰仗暴力从裴茂手中篡夺了乡党首领的地位。
原本卫氏、范氏倒下后,就该裴氏执掌河东,成为河东冠族的。
可赵氏的出现,打断了裴氏的发展进程,还巴蛇吞象,有强迫裴氏为附庸的趋势。
事情到了眼前这一步,对汉室社稷、裴氏家族长远以及个人理念而言,裴茂已无退路。
反正输了,还有裴秀这一支。
就裴秀与赵基的感情,怎么可能牵连到裴秀?
还有赵基的姐夫裴虎,以及积功升为营督的裴豹。
甚至虎豹骑这个新成立的中军精锐骑军的番号,都能引申到裴虎、裴豹身上。
就算赵基狠辣无情连着裴秀、裴虎、裴豹一起收拾,裴茂的大儿裴潜已在许都朝廷出仕。
河东裴氏死的越惨烈,裴潜间接获得的助力就越大。
还有裴潜之弟裴俊,目前就在蜀中避乱,等赵基攻入益州的时候,已经不需要继续迫害裴氏了。
此外还有其他支系分布各处,例如就有一支去了辽东避乱。
总之,事败后裴氏是不可能灭族的!
反而能赢得满门忠烈的赞誉,足够后人吃到饱。
如若是取胜……对待赵氏这样的篡逆之辈,郿坞董贼一族老小就是前车之鉴!
裴茂按捺着内心的悸动,偶尔想到取胜后的巨大、丰硕战果,他会本能的展开各种美好的遐想。
例如当年的王允就过于自负,没能做好西凉军的招抚工作,虽然招降了胡轸、徐荣等人,但没能做好牛辅、董越军团的安抚工作。
所以此刻的分神也不算是浪费时间,他必须做好各种变化的应对之策,哪些将校必须死,哪些将校可以招募、吸纳,这都是要提前做好分类的。
一定要避免李傕郭汜之类的事情再次发生,而贾诩才是目前十分棘手的存在。
自贾诩从朔方返回,入平阳大营协助督管各军时,贾诩就凭着那种如同本能的敏锐嗅觉开始进行人事调整。
关键岗位,都换上了琅琊人或赵基义从出身的军吏,连河东人都信不过了。
此刻,裴茂正在给贾诩的同乡张横写信。
贾诩、段煨、梁兴、张横是武威老乡,是武威姑臧老乡;张绣也是武威人,是武威最西部的祖厉人,文化交流上更贴近陇右,而非河西四郡。
梁兴因贾诩最初的担保,得以参加许多战役,如今也积功为中郎将,配属于徐晃麾下,是目前边塞防线中的关键支柱之一。
而张横运气就不怎么好,这几年就升了两级,目前是五部营里的后军校尉。
虽然张横在四年时间里升迁了两级,可比起那些虎贲出身,或降将出身的甘宁、张绣而言,张横怎么可能心平气和?
目前正在进行的凉州战役,贾诩、段煨都在避嫌,不肯援手乡里。
这更是加剧了张横的不满情绪,五部营里能拉拢一个张横,很多时候就已经够用了。
再多拉拢一个人,成功率低,还有暴露的风险。
裴茂写完书信,密封后装入木匣中,他起身**腰走出书房,就见他的主簿杜畿宽大略胖的黑漆漆身影。
杜畿是个行事作风刚强的人,此刻杜畿神情萎靡,只是拱手:“明公,朝廷使者到了,通报了凉州大捷,前后俘斩从叛汉羌青壮十三万级,若算上金城留守之叛军,以及反王宋建部,最终斩获将在十七万上下。”
“看来赵元明疏忽懈怠了啊。”
裴茂矜持做笑,颇为自得:“如此看,赵元嗣还在凉州。”
“明公,当谨慎从事,太师或许已督兵入关中。”
杜畿很想把形势描述的更险恶一些,可现在裴茂真听不得这种话。
若是误以为你向着赵氏说话,故意败坏己方士气,那真有可能会直接弄死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