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贲郎 第684章 长远目标

小说:虎贲郎 作者:中更 更新时间:2025-10-14 04:48:09 源网站:2k小说网
  京兆,长陵郊外,赵氏庄园。

  说是庄园,也早已荒废。

  附近的亭里也都人烟稀薄,因三辅恢复太平,流落汉中、南阳的三辅灾民、流民连续返乡。

  返乡后的民众,则丢失了原有土地的所有权。

  除非你能想办法证明土地、宅地是你的,只要能从县衙残存文档里找到你的纳税记录,根据纳税数额反推,就能证明你应该合法拥有的田产与宅地。

  因此大量返乡的三辅百姓,反而沦为了无地的流民,连户籍都暂时编为了流籍或佃籍。

  武关都尉或其他关津塞障守尉只准流民返乡进入三辅,不准外逃。

  就目前来说,今年三辅人口回流了三万余户,其中绝大多数都失去了祖传的土地。

  纳税者本来就是少数,三辅人口历经摧折,正常纳税的老实人很难躲过;再加上郡县档案的大规模损毁,所以这样的老实人也很难证明自己过去有相关的纳税证据。

  三辅太大了,三万余户的人口回流分散到各县各乡后,实际也不会有多少人。

  长陵赵氏被杀的就剩赵岐、赵戬两叔侄,以赵岐的高龄,自然无法承担开枝散叶、再续血脉的重任。

  赵戬倒是纳妾数人,可流亡逃难生活给他带来严重的心理、生理创伤。

  否则这些年在外交际往来过程中,早就会有一儿半女。

  因此昔年偌大的京兆赵氏,此刻只有赵岐、赵戬这对叔侄,赵戬的三名妾室,说是妾室,更像是照顾他们叔侄衣食起居的高级婢女。

  此外还有十户拨给赵岐的官奴,只要赵岐还是赵基的军师,那俸禄、各种待遇就不会缩减。

  就凭赵岐的官位,按例拨发来的柴炭、煤块,使得赵氏以及官奴都能充分取暖,不至于在冬季里冻伤或冻死。

  室内温暖,赵岐气色红润,精神很好。

  他翻阅自己所注的《孟子》,虽然已经将注解版本编纂后送到了赵彦那里,并准许在龙城、安邑两处大学内刻碑拓印、抄录。

  可做学问、注解六经这种事情,哪能一版钉死?

  尤其是随着赵基事业越发高不可攀、难以抵挡,赵岐也开始对老版本注解做细微的调整。

  有时候调整一个字,那释义就会发生改变。

  做好《孟子》的注解,足够长陵赵氏屹立不倒,跟着赵基的稷山赵氏尽享新朝的富贵。

  说富贵就有些庸俗了,只要长陵赵氏的《孟子》注解理论够硬,就能充当稷山赵氏的左膀右臂,一起教化万民。

  其实钻研《孟子》一辈子的赵岐,到了如今的年龄,再加上如同灭族的经历,他反而很是认同赵基的执政理念。

  不能把权贵当人。

  他也摸到了赵基执政的底层核心思想,那就是君民一体,中间的只是臣工而已。

  臣工者,视群臣为工具也。

  合适能用的就用,不能用的就抛弃、毁掉。

  不能让工具主导一切,得让工具之间生出对比,择优而用,劣者毁弃。

  基于这个认知,赵岐着手修改出了的新的《孟子赵氏注解》。

  他翻阅新版注解,只觉得这个版本的注解太过于凶险,会将长陵赵氏架设成天下臣工的对立面。

  可现在的长陵赵氏就剩下他与侄儿赵戬,而让长陵赵氏灭族的就是‘臣工’。

  到了现在的岁数,家族又几近覆灭,赵岐已经不想回忆、去纠缠党锢、党人之间的是非对错。

  原本还是可以纠缠、探讨的,也觉得赵氏宗亲死的很有意义。

  可随着天下大乱,二袁相争,刘表的坐观天下成败,以及其他党人领袖、名士的拙劣表现,让赵岐已经不愿去面对这个问题。

  反正,他只是想让臣工这个群体很不好受,那就足够了。

  已经无法向当年的仇敌复仇,能做的就是给与仇敌类似的群体挖坑,给未来的君主制造打压、折腾臣工的理论支持。

  赵岐耐心细细研读,不时捉笔在文字空隙处做标记,这些都是他认为值得推敲的地方。

  个人目的已经明确,他自然要在《孟子》的基础之上,通过注解的方式进行串连、攀附,将君民利益一体的理念牢牢立住,并灌输给未来的研读者。

  所以一些地方不能太过于生硬,要层层渐进。

  “叔父。”

  赵戬声音传来,正专注研究文字转折的赵岐没能听清,他甚至没有听到赵戬的脚步声。

  片刻后,赵戬又开口询问:“叔父?”

  这时候赵岐正要端茶,闻声扭头看门外,隔着屏风与门帘子他什么都看不见,轻咳两声:“进来。”

  赵戬拍了拍身上的积雪,这才进入外厅,随即脱靴,穿上皮革木板拖鞋,脚步清脆绕过屏风来到内厅:“叔父,京兆尹遣使求见。”

  “不见。”

  赵岐也不看赵戬递出的拜帖:“他现在是急了,他自陷窘迫,与我家何关?”

  说着赵岐还指了指连通火墙夹壁的铁炉,赵戬只好上前将拜帖丢入铁炉内,还不忘夹了几块煤炭。

  只要赵岐还是与贾诩并列的军师,那裴茂就不能采取暴力手段威胁或迫使赵岐屈服。

  就是抓住赵岐,拿到赵岐的军师官印也没有实际作用。

  贾诩这个军师的旧部多在左冯翊一带任职,抓了贾诩,还能刷脸调动左冯翊各县的力量。

  可你抓了赵岐,几乎不可能调动额外的军事力量。

  唯一的作用就是借助赵岐的清望,推赵岐为首,使更多的旧官吏出身的县令长们保持中立,观望成败。

  京兆尹被赵基清洗的相对干净一些,裴茂在正式举兵前,无法以非法手段调动军队……何况他能染指的也就郡兵、县兵,偏偏没有朝廷相应的诏书,裴茂连郡兵、县兵都无法调动。

  调兵文书不可能单独只给裴茂,还会配套发给需要配合的郡尉与县令长、县尉。

  就调兵程序而言,赵基抓的很紧,非常的严密。

  野战驻军更不是裴茂能染指的,裴茂自己发动是不会有任何机会的。

  对于这种自寻死路,拿自己以及亲族性命换取族望的行为,赵岐只觉得傻,不想搭理裴茂。

  可他也理解裴茂,裴茂不见得多么反对、憎恨赵基。

  实在是裴氏家族不能这么做,必须要流一点血,算是对旧朝、新朝的交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