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954章 排除万难
一场潜在的冲突,在一碗热腾腾的奶茶中消弭于无形。
第二天,艾山大叔甚至主动骑着摩托车,帮勘察队指引道路,避开了一些流沙区域。
古丽米热感慨地对陈山河说:“陈总,看来咱们的勘察设计,不仅要懂水文地质,还得懂‘人心地理’啊。”
陈山河苦笑一声:“这个世界上,大部分问题就是人的文题,解决了“人”的难题,大部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不过干工程,可不仅仅是人的问题,特别是北疆这种地理条件严酷的地方,大自然本身的挑战才刚露出狰狞的一面。
陈山河亲自带领的第二勘察队,目标是深入天山山脉,为计划中的一座高原调节水库寻找合适的坝址。
同行的有年轻的地质工程师小王和测量员小张,还有经验丰富的哈萨克族向导巴特尔。
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雪线附近的一个高山盆地,那里汇水面积大,地质结构初步判断相对稳定。
但通往盆地的路极其艰险,只有牧民转场时踩出的羊肠小道,车辆根本无法通行,所有设备和补给都靠牦牛驮运。
高原反应是第一个下马威。头痛、胸闷、呼吸困难折磨着每一个初来者,连陈山河这样的“老戈壁”也感到吃力。
这样的情况,一般是没有什么好办法的,只能是吸氧缓解一下,但任务还得完成。
大家只能互相鼓劲,缓慢而坚定地向目标区域前进。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
经过数日跋涉,他们终于抵达了预选坝址区域。
这里景色壮美,冰川融水汇成的溪流清澈见底,但气候瞬息万变,刚刚还晴空万里,转眼就可能风雪交加。
详细的地质勘探开始了。小王和小张每天冒着严寒,打钻、取样、测量。
然而,随着勘探的深入,小王发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迹象。
在预选坝址的核心区岩层中,他发现了较为发育的裂隙,并且通过地震波测试,显示地下可能存在一个规模不小的溶蚀裂隙带。
这个情况自然不能轻视,他感觉找到陈山河。
“陈总,情况不太妙,”小王拿着岩芯样本,忧心忡忡地报告:
“这里的岩体完整性比我们预想的要差,如果在这里建高坝,水库蓄水后,巨大的压力可能会加剧这些裂隙发育,甚至诱发渗漏乃至垮坝风险!”
这个消息如同一声惊雷。这个坝址是前期基于遥感数据和有限资料选定的最优解,如果否决,意味着前期工作白费,更要命的是,可能在整个水系中都找不到更合适的位置了。
陈山河面色凝重,亲自下到勘探洞井里查看,又调阅了所有探测数据。
夜晚,帐篷里炉火闪烁,外面是呼啸的风声。巴特尔向导喝着热茶,默默听着技术人员的争论。
“会不会是探测误差?我们再扩大范围探一探?”小张抱着侥幸心理。
“数据交叉验证过了,误差可能性很小。”小王坚持自己的判断,“我们不能冒这个险。”
陈山河沉默良久,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却坚定:
“小王的判断是对的。水利工程,百年大计,质量和安全是第一位的。功成不必在我,但功力必不唐捐。这个地点,放弃。”
“放弃?”小张急了,“那我们的任务……”
“任务不是非要在这里修坝,而是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修坝!”
陈山河打断他,“收拾东西,明天开始,扩大范围,重新寻找坝址!”
接下来的日子更加艰苦。勘察队以现有营地为中心,向更偏远、更难以到达的区域辐射。
巴特尔向导凭借着他几十年在山里穿梭的经验,带着他们爬冰卧雪,寻找可能的地点。
有一次,他们为了验证一个可能点,差点被突然涌来的暴风雪困在山谷里,幸亏巴特尔熟悉地形,找到了一处岩壁凹陷才得以避险。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近一个月的徒劳无功后,他们在另一条支流的上游,一个更隐蔽的峡谷深处,发现了一个理想坝址。
这里基岩完整,汇水条件良好,虽然交通更为不便,施工难度和成本会大增,但安全性极高。
当最新的勘探数据确认这一点时,整个勘察队都欢呼起来。
小王和小张激动地抱在一起,巴特尔也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陈山河望着眼前巍峨的雪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场与冰峰的较量,他们凭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责任的坚守,赢得了胜利。
“任务”这个词,写起来笔画相当简单,但实施的时候,不知道会有多艰辛,有的甚至要付出鲜血和生命。
但也正是这些人的付出,我们才有了今天的生活。
另一路负责吐鲁番盆地周边灌区改造设计的团队,则遇到了历史与现实的碰撞。
团队里有一位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年轻设计师李哲,他带来了最新的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和管网设计理念,雄心勃勃地想要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打造一个“高效节水样板”。
他设计的方案,大量采用地下管网、自动控制阀、传感器,力图将每一滴水都精准送达作物根部,蒸发和渗漏损失降到最低。从纯技术角度看,这无疑是先进的。
然而,当方案拿到当地与老农、特别是几位熟悉“坎儿井”技术的维族老工匠讨论时,却引发了争议。
坎儿井是XJ古老而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通过地下暗渠引取地下水,避免了强烈的蒸发,是劳动人民适应干旱环境的智慧结晶。
一位名叫库尔班的坎儿井修缮技艺传承人,指着李哲图纸上那些复杂的管线和控制节点,通过翻译问道:
“年轻人,你的这些东西很精巧。但是,它们坏了怎么办?我们这里的农民会修吗?零件哪里买?要花多少钱?”
李哲自信地回答:“我们有专业的维护团队,定期巡检。而且系统很稳定,不容易坏。”
库尔班摇摇头,领着李哲来到一条仍在使用的坎儿井明渠(竖井出口)旁。
清澈的地下水潺潺流出,沿着土渠流向葡萄园。“你看,我们的坎儿井,用了上百年,哪里堵了,哪里坏了,我们自己拿把坎土曼(一种农具)就能疏通、修补。不用电,不用精密零件,靠的是我们对水性的理解和祖传的手艺。”
老工匠又指着图纸上计划填埋的一段老坎儿井明渠:
“你要把这些都埋到地下,用管子代替。水在暗处流,是好。可我们也看不见水了,感觉不到水了。”
“水不仅是浇地的,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们在渠边玩水,女人们在渠边洗衣聊天,这些你都考虑了吗?”
李哲一时语塞。他追求的是极致的技术效率,却忽略了水在特定文化和社会结构中的多维价值,忽略了技术的适用性和可持续性。
团队负责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拍了拍李哲的肩膀:
“小李啊,先进的技术不是生硬地套用,而是要与我们本土的实际情况、传统的智慧相结合。坎儿井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低维护成本,都是我们需要尊重的。”
后来,在设计方案的优化中,他们吸收了坎儿井“暗渠减蒸发”的思路,保留了部分具有人文景观价值的明渠段,将其改造为生态景观用水和社区公共空间。
智能灌溉系统则主要应用于新建的高标准农田,并且设计了简易操作模式和本地化培训方案,让技术真正“落地生根”,而不是“水土不服”。
李哲也在这场实践中,学会了如何让冷冰冰的技术拥有温暖的“在地性”。
勘察设计阶段,充满了类似这样的困难与趣事。有在荒漠中迷路,靠北斗卫星和牧民指引才脱险的经历。
有为了一个数据,技术人员在风雪中坚守测量点位十几个小时的执着。
有在兵地联欢会上,各族青年技术人员一起跳起麦西来甫的欢声笑语。
也有像叶风管理的战士能源公司,主动为偏远勘察队捐赠便携式光伏发电设备,解决野外用电问题的雪中送炭……
亦菲提出的抓好“源头”和“头头”的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作用。
一些年轻的技术员在休息时,会听老专家、老兵团人讲述过去的奋斗故事,心中对这片土地的理解和热爱更深了一层。
领导干部的身先士卒,比如阿依江、叶倩倩、陈山河等人深入一线解决问题的作风,更是无声的命令,凝聚着整个团队。
经过近一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无数次的论证、修改、优化,“北疆清泉计划”的总体设计方案及分区详细设计蓝图,终于圆满完成。
这不仅仅是几大本厚厚的图纸和技术文件,更凝聚了无数勘察设计人员的汗水、智慧以及对这片土地深沉的责任与爱。
在方案评审会上,专家们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方案不仅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更重要的是充分考虑了生态环保、兵地融合、文化传承等多重因素,是一个有温度、有远见的规划。
随着设计方案的尘埃落定,更浩大的施工建设阶段即将拉开序幕。
更多的队伍、设备、资源将汇聚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将图纸上的线条,变为滋润沃野的清泉,变为连接民心的纽带。
阿依江在总结会上动情地说:“勘察设计这第一步,我们走得很稳,也走得很难。”
“但我们打通的不仅仅是未来的水脉,更是人心的脉络。这证明,只要我们秉持共同的价值观,为了共同的目标,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叶倩倩接着说道:“是啊,这就像当年父辈们开垦边疆一样,需要的不仅是力气,更是信念和智慧。现在,轮到我们接过接力棒,续写这篇章了。”
北疆的景色总是美丽的,无论是哪个季节,都有属于她的色彩,这是原生态的美,无可替代。
但人类生存却要改变很多东西,水源,土壤,甚至气候,这种改变可能会破坏一些美好,但毕竟人类才是主人。
清泉行动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才开始的,而为了这次计划,整个投入也是惊人的。
阿依江和亦菲站在一起,凝望窗外。
窗外,北疆的天空湛蓝如洗,远方的雪山熠熠生辉。
那条即将在古老土地上蜿蜒流淌的“人工天河”,仿佛已经能听到它澎湃的心跳。
“姐,我们是不是正在实施一项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
亦菲激动的问道。
阿依江面色凝重:“不只是是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但绝对是北疆历史上最伟大的。”
“坎儿井曾经是北疆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但我们的清泉计划要比那个里程长得多,会惠济整个北疆。”
看了亦菲一眼,其实阿依江和亦菲都属于一种人,她们并不贪恋权势,更谈不上什么野心。
时代把她们推到了这个位置,她们依然会做的很好,可以说比大多数人做的更好。
没有野心的人,基本上都无私,她们不会索取什么。有的只是奉献,她们在工作上,是全力以赴的。
阿依江原本一直跟叶雨季搭档,到了后来为了家庭,曾经落后了。
但如今她已经看明白了一切,在其位谋其政,整个北疆在她的主导下,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等清泉计划完工,她的履历上,肯定会留下浓重的一笔,但她在乎的并不是这些。
而是在位的这些年,究竟做了什么事情,不是面子工程,不是为了晋升,而只是踏踏实实的做事情。
亦菲也是如此,她比阿依江还要纯粹。
挑战依然存在,未来的施工期必然伴随着新的艰难险阻,但希望之火已然点燃,正如那夜空中渐次亮起的星辰,虽然各自闪烁,却共同照亮了前行的征程。
兵团的精气神,与新时代的奋斗者之歌,正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汇成一曲更加雄浑壮丽的交响乐。
谢谢各位大大的票票,谢谢书痴胸
        第2954章 排除万难
一场潜在的冲突,在一碗热腾腾的奶茶中消弭于无形。
第二天,艾山大叔甚至主动骑着摩托车,帮勘察队指引道路,避开了一些流沙区域。
古丽米热感慨地对陈山河说:“陈总,看来咱们的勘察设计,不仅要懂水文地质,还得懂‘人心地理’啊。”
陈山河苦笑一声:“这个世界上,大部分问题就是人的文题,解决了“人”的难题,大部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不过干工程,可不仅仅是人的问题,特别是北疆这种地理条件严酷的地方,大自然本身的挑战才刚露出狰狞的一面。
陈山河亲自带领的第二勘察队,目标是深入天山山脉,为计划中的一座高原调节水库寻找合适的坝址。
同行的有年轻的地质工程师小王和测量员小张,还有经验丰富的哈萨克族向导巴特尔。
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雪线附近的一个高山盆地,那里汇水面积大,地质结构初步判断相对稳定。
但通往盆地的路极其艰险,只有牧民转场时踩出的羊肠小道,车辆根本无法通行,所有设备和补给都靠牦牛驮运。
高原反应是第一个下马威。头痛、胸闷、呼吸困难折磨着每一个初来者,连陈山河这样的“老戈壁”也感到吃力。
这样的情况,一般是没有什么好办法的,只能是吸氧缓解一下,但任务还得完成。
大家只能互相鼓劲,缓慢而坚定地向目标区域前进。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
经过数日跋涉,他们终于抵达了预选坝址区域。
这里景色壮美,冰川融水汇成的溪流清澈见底,但气候瞬息万变,刚刚还晴空万里,转眼就可能风雪交加。
详细的地质勘探开始了。小王和小张每天冒着严寒,打钻、取样、测量。
然而,随着勘探的深入,小王发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迹象。
在预选坝址的核心区岩层中,他发现了较为发育的裂隙,并且通过地震波测试,显示地下可能存在一个规模不小的溶蚀裂隙带。
这个情况自然不能轻视,他感觉找到陈山河。
“陈总,情况不太妙,”小王拿着岩芯样本,忧心忡忡地报告:
“这里的岩体完整性比我们预想的要差,如果在这里建高坝,水库蓄水后,巨大的压力可能会加剧这些裂隙发育,甚至诱发渗漏乃至垮坝风险!”
这个消息如同一声惊雷。这个坝址是前期基于遥感数据和有限资料选定的最优解,如果否决,意味着前期工作白费,更要命的是,可能在整个水系中都找不到更合适的位置了。
陈山河面色凝重,亲自下到勘探洞井里查看,又调阅了所有探测数据。
夜晚,帐篷里炉火闪烁,外面是呼啸的风声。巴特尔向导喝着热茶,默默听着技术人员的争论。
“会不会是探测误差?我们再扩大范围探一探?”小张抱着侥幸心理。
“数据交叉验证过了,误差可能性很小。”小王坚持自己的判断,“我们不能冒这个险。”
陈山河沉默良久,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却坚定:
“小王的判断是对的。水利工程,百年大计,质量和安全是第一位的。功成不必在我,但功力必不唐捐。这个地点,放弃。”
“放弃?”小张急了,“那我们的任务……”
“任务不是非要在这里修坝,而是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修坝!”
陈山河打断他,“收拾东西,明天开始,扩大范围,重新寻找坝址!”
接下来的日子更加艰苦。勘察队以现有营地为中心,向更偏远、更难以到达的区域辐射。
巴特尔向导凭借着他几十年在山里穿梭的经验,带着他们爬冰卧雪,寻找可能的地点。
有一次,他们为了验证一个可能点,差点被突然涌来的暴风雪困在山谷里,幸亏巴特尔熟悉地形,找到了一处岩壁凹陷才得以避险。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近一个月的徒劳无功后,他们在另一条支流的上游,一个更隐蔽的峡谷深处,发现了一个理想坝址。
这里基岩完整,汇水条件良好,虽然交通更为不便,施工难度和成本会大增,但安全性极高。
当最新的勘探数据确认这一点时,整个勘察队都欢呼起来。
小王和小张激动地抱在一起,巴特尔也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陈山河望着眼前巍峨的雪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场与冰峰的较量,他们凭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责任的坚守,赢得了胜利。
“任务”这个词,写起来笔画相当简单,但实施的时候,不知道会有多艰辛,有的甚至要付出鲜血和生命。
但也正是这些人的付出,我们才有了今天的生活。
另一路负责吐鲁番盆地周边灌区改造设计的团队,则遇到了历史与现实的碰撞。
团队里有一位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年轻设计师李哲,他带来了最新的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和管网设计理念,雄心勃勃地想要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打造一个“高效节水样板”。
他设计的方案,大量采用地下管网、自动控制阀、传感器,力图将每一滴水都精准送达作物根部,蒸发和渗漏损失降到最低。从纯技术角度看,这无疑是先进的。
然而,当方案拿到当地与老农、特别是几位熟悉“坎儿井”技术的维族老工匠讨论时,却引发了争议。
坎儿井是XJ古老而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通过地下暗渠引取地下水,避免了强烈的蒸发,是劳动人民适应干旱环境的智慧结晶。
一位名叫库尔班的坎儿井修缮技艺传承人,指着李哲图纸上那些复杂的管线和控制节点,通过翻译问道:
“年轻人,你的这些东西很精巧。但是,它们坏了怎么办?我们这里的农民会修吗?零件哪里买?要花多少钱?”
李哲自信地回答:“我们有专业的维护团队,定期巡检。而且系统很稳定,不容易坏。”
库尔班摇摇头,领着李哲来到一条仍在使用的坎儿井明渠(竖井出口)旁。
清澈的地下水潺潺流出,沿着土渠流向葡萄园。“你看,我们的坎儿井,用了上百年,哪里堵了,哪里坏了,我们自己拿把坎土曼(一种农具)就能疏通、修补。不用电,不用精密零件,靠的是我们对水性的理解和祖传的手艺。”
老工匠又指着图纸上计划填埋的一段老坎儿井明渠:
“你要把这些都埋到地下,用管子代替。水在暗处流,是好。可我们也看不见水了,感觉不到水了。”
“水不仅是浇地的,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们在渠边玩水,女人们在渠边洗衣聊天,这些你都考虑了吗?”
李哲一时语塞。他追求的是极致的技术效率,却忽略了水在特定文化和社会结构中的多维价值,忽略了技术的适用性和可持续性。
团队负责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拍了拍李哲的肩膀:
“小李啊,先进的技术不是生硬地套用,而是要与我们本土的实际情况、传统的智慧相结合。坎儿井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低维护成本,都是我们需要尊重的。”
后来,在设计方案的优化中,他们吸收了坎儿井“暗渠减蒸发”的思路,保留了部分具有人文景观价值的明渠段,将其改造为生态景观用水和社区公共空间。
智能灌溉系统则主要应用于新建的高标准农田,并且设计了简易操作模式和本地化培训方案,让技术真正“落地生根”,而不是“水土不服”。
李哲也在这场实践中,学会了如何让冷冰冰的技术拥有温暖的“在地性”。
勘察设计阶段,充满了类似这样的困难与趣事。有在荒漠中迷路,靠北斗卫星和牧民指引才脱险的经历。
有为了一个数据,技术人员在风雪中坚守测量点位十几个小时的执着。
有在兵地联欢会上,各族青年技术人员一起跳起麦西来甫的欢声笑语。
也有像叶风管理的战士能源公司,主动为偏远勘察队捐赠便携式光伏发电设备,解决野外用电问题的雪中送炭……
亦菲提出的抓好“源头”和“头头”的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作用。
一些年轻的技术员在休息时,会听老专家、老兵团人讲述过去的奋斗故事,心中对这片土地的理解和热爱更深了一层。
领导干部的身先士卒,比如阿依江、叶倩倩、陈山河等人深入一线解决问题的作风,更是无声的命令,凝聚着整个团队。
经过近一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无数次的论证、修改、优化,“北疆清泉计划”的总体设计方案及分区详细设计蓝图,终于圆满完成。
这不仅仅是几大本厚厚的图纸和技术文件,更凝聚了无数勘察设计人员的汗水、智慧以及对这片土地深沉的责任与爱。
在方案评审会上,专家们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方案不仅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更重要的是充分考虑了生态环保、兵地融合、文化传承等多重因素,是一个有温度、有远见的规划。
随着设计方案的尘埃落定,更浩大的施工建设阶段即将拉开序幕。
更多的队伍、设备、资源将汇聚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将图纸上的线条,变为滋润沃野的清泉,变为连接民心的纽带。
阿依江在总结会上动情地说:“勘察设计这第一步,我们走得很稳,也走得很难。”
“但我们打通的不仅仅是未来的水脉,更是人心的脉络。这证明,只要我们秉持共同的价值观,为了共同的目标,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叶倩倩接着说道:“是啊,这就像当年父辈们开垦边疆一样,需要的不仅是力气,更是信念和智慧。现在,轮到我们接过接力棒,续写这篇章了。”
北疆的景色总是美丽的,无论是哪个季节,都有属于她的色彩,这是原生态的美,无可替代。
但人类生存却要改变很多东西,水源,土壤,甚至气候,这种改变可能会破坏一些美好,但毕竟人类才是主人。
清泉行动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才开始的,而为了这次计划,整个投入也是惊人的。
阿依江和亦菲站在一起,凝望窗外。
窗外,北疆的天空湛蓝如洗,远方的雪山熠熠生辉。
那条即将在古老土地上蜿蜒流淌的“人工天河”,仿佛已经能听到它澎湃的心跳。
“姐,我们是不是正在实施一项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
亦菲激动的问道。
阿依江面色凝重:“不只是是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但绝对是北疆历史上最伟大的。”
“坎儿井曾经是北疆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但我们的清泉计划要比那个里程长得多,会惠济整个北疆。”
看了亦菲一眼,其实阿依江和亦菲都属于一种人,她们并不贪恋权势,更谈不上什么野心。
时代把她们推到了这个位置,她们依然会做的很好,可以说比大多数人做的更好。
没有野心的人,基本上都无私,她们不会索取什么。有的只是奉献,她们在工作上,是全力以赴的。
阿依江原本一直跟叶雨季搭档,到了后来为了家庭,曾经落后了。
但如今她已经看明白了一切,在其位谋其政,整个北疆在她的主导下,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等清泉计划完工,她的履历上,肯定会留下浓重的一笔,但她在乎的并不是这些。
而是在位的这些年,究竟做了什么事情,不是面子工程,不是为了晋升,而只是踏踏实实的做事情。
亦菲也是如此,她比阿依江还要纯粹。
挑战依然存在,未来的施工期必然伴随着新的艰难险阻,但希望之火已然点燃,正如那夜空中渐次亮起的星辰,虽然各自闪烁,却共同照亮了前行的征程。
兵团的精气神,与新时代的奋斗者之歌,正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汇成一曲更加雄浑壮丽的交响乐。
谢谢各位大大的票票,谢谢书痴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