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十下午,殿试结果出炉了,乾盛帝摆驾文华殿审阅结果,以内阁首辅李标为首的八名同考官在此恭候,跪迎乾盛帝的到来。
只见乾盛帝步入文华殿,扫了一眼跪拜于地的众人,和颜悦色地道:“诸位爱卿连日来辛苦了,平身吧!”
“谢皇上!”李标和赵明诚等人顶着一双双熊猫眼站起来,这两日加班加点批阅考卷,连续两晚都几乎肝通宵,这帮老头子也是拼了,确实挺辛苦的。
“此乃臣等共同推举的殿试排名名单,请皇上过目。”李标小心翼翼地将一份名单奉给乾盛帝。
乾盛帝接了名单扫了一眼,神色平静,倒是喜怒不形于色,只是淡道:“将前五十名的考卷取来让朕过目。”
李标微微一震,连忙命书吏将前五十名考生的考卷捧来,此时其余的同考官,包括赵明诚都心中生出一丝不安。
虽然按照惯例,殿试名次的最终决定权在皇上手里,但一般情况下,皇上是不会花太多精力在这上面的,大概率象征性的审阅前十的考卷,即便最终名次有改动,也只是轻微的,大多数时候甚至不改动,以示对考官大臣的尊重和信任,乾盛帝这次开口就要审阅前五十的考卷,显然十分不正常。
一时间,众考官都有点忐忑起来,暗暗猜测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赵明诚微不可察地皱了皱眉,他是天子近臣,自问对乾盛帝已经相当了解,可是这段时间却发觉对方越发难以捉摸了。
内阁首辅李标偷偷瞥了一眼,此刻正认真翻阅考卷的乾盛帝,眼底飞快地闪过一丝异色,正所谓过犹不及,东林一系势大,如今在朝堂上几乎只手遮天,皇上圣明,这是要出手敲打了?
乾盛帝审阅考卷的速度时快时慢,到后来越来越快,只一炷香的功夫,五十份考卷便过完了,他重新拿起那份名单,提起朱笔在上面沙沙划了几笔,搁下便径直往殿外走去,淡道:“明日按这份名单举行传胪大典。”
李标等人连忙跪伏:“恭送皇上。”
待到乾盛帝消失在殿门外,李标和赵明诚几乎不约而同地扑向了御案,其他考官也纷纷上来围观,当众人看到那份御笔改动过的名单后,瞬时表情都精彩了。
只见那份名单上的头名状元依旧是贾环,没有改动,榜眼张溥却下降到了第四位,原本第四名的柳毅上升一位,变成了第三名探花,原本的第三名也上升至第二,此人名叫刘同升,江西吉水人。
李标瞥了一眼面色变幻的赵明诚,捋须笑道:“看来皇上还是更加意属贾环的文章,张溥可惜了,错失三鼎甲。”
赵明诚心情沉重,甚至有点惊慌,他自以为号准了乾盛帝的脉,故意把贾环推为第一,又把张溥推为第二,如此一来,乾盛帝便会因为厌恶旧勋贵的人而把贾环压下去,张溥顺理成章便上升为第一了,结果乾盛帝根本不按套路出牌,非但没把贾环压下去,反而把张溥压下去了。
啧啧,乾盛帝发出的信号再明显不过了,在场都是久经官场的老鸟,又岂会瞧不出乾盛帝在给以赵明诚为首的东林党念紧箍咒呢。
所以内阁首辅助李标,国子监祭酒齐秦等非东林一系的官员都暗自窃喜,而东林一系的官员则心有戚戚然。
此时此刻,赵明诚不由生出一丝悔意和惶恐,这段时间东林一系高歌猛进,帮助皇上取得了与太上皇权力斗争的胜利,赵明诚开始有点飘了,他自问已经摸清了乾盛帝的脾性,却无意中犯了一个大忌,所谓的皇帝心术最忌的,就是臣子揣测圣意。
一个皇帝若被臣子揣摸透了,那么这个皇帝岂不是成了臣子的提线木偶?
乾盛帝做了太上皇的六七年的提线木偶,早就受够了,试问他又如何会容忍赵明诚这种行为?所以他非但没有压下贾环,反而把张溥给压了。
当然,赵明诚和东林党对乾盛帝的助力很大,是他控制朝堂的重要倚仗,所以只把张溥压了两名,算是一个小小的警告,不过即便如此,也够赵明诚心惊胆颤的了。
…………
乾盛八年三月十一日,传胪大典。
三百名新科进士穿上了进士长衫,一早便在左掖门前等候,一个个激动雀跃,静候这场盛典的到来,这可是他们一辈子的高光时刻,又岂能不激动?
贾环、柳毅、卢象升和黄聪四人都是叠翠书院的学生,此刻就混在三百名的新科进士当中,身穿进士服,头戴进士帽,当真是衣冠楚楚,风度翩翩。
老黄考了五次会试,如今终于得偿平生所愿,整个人仿佛也年轻了十岁,满脸春风地道:“小贾啊,你今年才十四岁便取得进士功名,古往今来无出其右,真乃当神童也,比之十二岁拜相的甘罗也不遑多让,真是羡煞旁人也!”
卢象升提醒道:“黄同学万勿拿子明比甘罗,大不吉!”
黄聪这才醒起甘罗不仅十二岁拜相,还十二岁人头落地呢,不由老脸一红,讪讪地道:“亏得卢同学提醒,确实不吉,当我没说。”
贾环微笑道:“不打紧,我的聪明才智虽不及甘罗,但命肯定比他硬。”
众人闻言都笑了起来,暗暗佩服贾环的胸怀豁达、乐观。
卢象升满怀期待地道:“这次不知状元花落谁家,若又是子明,那便是开天辟地的六元了,此乃我辈文人参加科举的最高成就了。”
柳毅沉吟道:“子明是会试头名,殿试前十是稳妥的,能否独占鳌头却不好说,毕竟圣意难测。”
卢象升和黄聪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殿试最终结果是皇上决定的,所以比的不仅仅是才学,还得看皇帝的个人喜好,譬如前朝便有过先例,一名考生由于名字谐音不吉,不合皇帝的心意,错失了状元。
此时,礼部的领队官员终于出现了,由于殿试结果还没公布,所以新科进士们便按照会试的排名列好队,由礼官领着前往奉天殿。
且说贾环等人到了奉天殿外,好家伙,但见满朝的文武百官皆到齐了,分列在殿外的丹陛下,广场四面旌旗招展,宫卫林立,场面宏大,气氛肃穆,明明站着几千人,却静得只有风吹旗帜的声响。
三百新科进士按照礼官的安排,在指定位置站好,贾环由于是会试头名,所以站在队伍的最前,一眼便见到文官队列后面的政老爹,只隔了两三米,可谓是近在咫尺。
只见贾政穿着五品朝服,手持象牙笏,目不斜视,跟一座石像般,站得板板正正,估计是察觉到贾环一直盯着自己看,政老爹有点不自在了,终于忍不住斜眼瞪了贾环一下,仿佛在喝斥:“孽障无礼,给老子老实点!”
“切,假正经!”贾环暗撇了撇嘴,移开目光,往丹陛上的御座望去。
此刻乾盛帝还没升座,所以座位还是空着的,直到太阳升得老高,大家晒得跟蒸蟹似的,奉天殿两侧才响起了鼓乐声,乾盛帝终于乘着御辇出现了,但见猛兽开道,甲士并进,当真是威风凛凛,气势万千。
终于,乐止,乾盛帝下了御辇,登上了丹陛上的龙椅坐下,銮仪卫官员鸣鞭高呼:“升座,百官跪拜!”
三百新科进士随同在场的文武百官连忙跪伏,行三跪九叩之礼。
礼毕,传胪大典正式开始,内阁大学士李标等人亲自抬着一张金榜,小心翼翼地来到丹陛下,交给了鸿胪寺堂官。
鸿胪寺堂官接过金榜呈于御案上,众进士再次跪拜,礼毕,乾盛帝一挥手道:“宣!”
鸿胪寺堂官接过金榜,高声唱名:“乾盛八年恩科殿试一甲头名贾环,独占鳌头,赐状元及第!”
丹墀两边的士卫同声高唱:“贾环,赐状元及第!”
“贾环,赐状元及第!”宫卫们一起接力,一排接一排的吆喝,一直传至午门外,而且是连呼三次,啧啧,这排面。
贾政激动得胡子乱颤,差点眼泪都冒出来了,这孽障争气呀,又拿了状元,哈哈,六元了!
贾环此时也十分兴奋,竟然真拿了状元,这是他料想不到的,乾盛帝竟然点了自己为状元,真是咄咄怪事。
这时传胪官又大声唱道:“乾盛八年恩科一甲第二,刘同升,赐榜眼及第。”
“乾盛八年恩科一甲第三,柳毅,赐探花及第。”
“乾盛八年恩科二甲第一(即第四名),张溥,赐进士出身。”
殿试的前三名称为一甲,又叫三鼎甲,均唱名三次,以示荣宠,从第四名开始称为二甲,一百名打后称为三甲,均只唱名一次。
传胪官花了近半小时,终于把三百名新科进士的名单唱完,又大声道:“三鼎甲上前谢恩!”
贾环、刘同升、柳毅三人出列,徐徐往丹墀走去,拾级而上,来到了御座前,贾环居中,站于鳌鱼的头部位置,谓之“独占鳌头”,而榜眼刘同升,探花柳毅则站于两侧,一同伸手接过金榜,然后跪伏谢恩。
完毕,三人抬着金榜走下丹墀,交给了第四名的张溥,所以殿试的第四又称为“传胪”。
张溥接了金榜,交给了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又将金榜放入龙亭内,由宫卫抬着龙亭前往礼部张榜,一众新科进士随同前往。
古时候,让人津津乐道的“榜下捉婿”,就发生在个环节,当然,大晋可不流行这个,但前来看榜的人却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
(本章完)
只见乾盛帝步入文华殿,扫了一眼跪拜于地的众人,和颜悦色地道:“诸位爱卿连日来辛苦了,平身吧!”
“谢皇上!”李标和赵明诚等人顶着一双双熊猫眼站起来,这两日加班加点批阅考卷,连续两晚都几乎肝通宵,这帮老头子也是拼了,确实挺辛苦的。
“此乃臣等共同推举的殿试排名名单,请皇上过目。”李标小心翼翼地将一份名单奉给乾盛帝。
乾盛帝接了名单扫了一眼,神色平静,倒是喜怒不形于色,只是淡道:“将前五十名的考卷取来让朕过目。”
李标微微一震,连忙命书吏将前五十名考生的考卷捧来,此时其余的同考官,包括赵明诚都心中生出一丝不安。
虽然按照惯例,殿试名次的最终决定权在皇上手里,但一般情况下,皇上是不会花太多精力在这上面的,大概率象征性的审阅前十的考卷,即便最终名次有改动,也只是轻微的,大多数时候甚至不改动,以示对考官大臣的尊重和信任,乾盛帝这次开口就要审阅前五十的考卷,显然十分不正常。
一时间,众考官都有点忐忑起来,暗暗猜测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赵明诚微不可察地皱了皱眉,他是天子近臣,自问对乾盛帝已经相当了解,可是这段时间却发觉对方越发难以捉摸了。
内阁首辅李标偷偷瞥了一眼,此刻正认真翻阅考卷的乾盛帝,眼底飞快地闪过一丝异色,正所谓过犹不及,东林一系势大,如今在朝堂上几乎只手遮天,皇上圣明,这是要出手敲打了?
乾盛帝审阅考卷的速度时快时慢,到后来越来越快,只一炷香的功夫,五十份考卷便过完了,他重新拿起那份名单,提起朱笔在上面沙沙划了几笔,搁下便径直往殿外走去,淡道:“明日按这份名单举行传胪大典。”
李标等人连忙跪伏:“恭送皇上。”
待到乾盛帝消失在殿门外,李标和赵明诚几乎不约而同地扑向了御案,其他考官也纷纷上来围观,当众人看到那份御笔改动过的名单后,瞬时表情都精彩了。
只见那份名单上的头名状元依旧是贾环,没有改动,榜眼张溥却下降到了第四位,原本第四名的柳毅上升一位,变成了第三名探花,原本的第三名也上升至第二,此人名叫刘同升,江西吉水人。
李标瞥了一眼面色变幻的赵明诚,捋须笑道:“看来皇上还是更加意属贾环的文章,张溥可惜了,错失三鼎甲。”
赵明诚心情沉重,甚至有点惊慌,他自以为号准了乾盛帝的脉,故意把贾环推为第一,又把张溥推为第二,如此一来,乾盛帝便会因为厌恶旧勋贵的人而把贾环压下去,张溥顺理成章便上升为第一了,结果乾盛帝根本不按套路出牌,非但没把贾环压下去,反而把张溥压下去了。
啧啧,乾盛帝发出的信号再明显不过了,在场都是久经官场的老鸟,又岂会瞧不出乾盛帝在给以赵明诚为首的东林党念紧箍咒呢。
所以内阁首辅助李标,国子监祭酒齐秦等非东林一系的官员都暗自窃喜,而东林一系的官员则心有戚戚然。
此时此刻,赵明诚不由生出一丝悔意和惶恐,这段时间东林一系高歌猛进,帮助皇上取得了与太上皇权力斗争的胜利,赵明诚开始有点飘了,他自问已经摸清了乾盛帝的脾性,却无意中犯了一个大忌,所谓的皇帝心术最忌的,就是臣子揣测圣意。
一个皇帝若被臣子揣摸透了,那么这个皇帝岂不是成了臣子的提线木偶?
乾盛帝做了太上皇的六七年的提线木偶,早就受够了,试问他又如何会容忍赵明诚这种行为?所以他非但没有压下贾环,反而把张溥给压了。
当然,赵明诚和东林党对乾盛帝的助力很大,是他控制朝堂的重要倚仗,所以只把张溥压了两名,算是一个小小的警告,不过即便如此,也够赵明诚心惊胆颤的了。
…………
乾盛八年三月十一日,传胪大典。
三百名新科进士穿上了进士长衫,一早便在左掖门前等候,一个个激动雀跃,静候这场盛典的到来,这可是他们一辈子的高光时刻,又岂能不激动?
贾环、柳毅、卢象升和黄聪四人都是叠翠书院的学生,此刻就混在三百名的新科进士当中,身穿进士服,头戴进士帽,当真是衣冠楚楚,风度翩翩。
老黄考了五次会试,如今终于得偿平生所愿,整个人仿佛也年轻了十岁,满脸春风地道:“小贾啊,你今年才十四岁便取得进士功名,古往今来无出其右,真乃当神童也,比之十二岁拜相的甘罗也不遑多让,真是羡煞旁人也!”
卢象升提醒道:“黄同学万勿拿子明比甘罗,大不吉!”
黄聪这才醒起甘罗不仅十二岁拜相,还十二岁人头落地呢,不由老脸一红,讪讪地道:“亏得卢同学提醒,确实不吉,当我没说。”
贾环微笑道:“不打紧,我的聪明才智虽不及甘罗,但命肯定比他硬。”
众人闻言都笑了起来,暗暗佩服贾环的胸怀豁达、乐观。
卢象升满怀期待地道:“这次不知状元花落谁家,若又是子明,那便是开天辟地的六元了,此乃我辈文人参加科举的最高成就了。”
柳毅沉吟道:“子明是会试头名,殿试前十是稳妥的,能否独占鳌头却不好说,毕竟圣意难测。”
卢象升和黄聪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殿试最终结果是皇上决定的,所以比的不仅仅是才学,还得看皇帝的个人喜好,譬如前朝便有过先例,一名考生由于名字谐音不吉,不合皇帝的心意,错失了状元。
此时,礼部的领队官员终于出现了,由于殿试结果还没公布,所以新科进士们便按照会试的排名列好队,由礼官领着前往奉天殿。
且说贾环等人到了奉天殿外,好家伙,但见满朝的文武百官皆到齐了,分列在殿外的丹陛下,广场四面旌旗招展,宫卫林立,场面宏大,气氛肃穆,明明站着几千人,却静得只有风吹旗帜的声响。
三百新科进士按照礼官的安排,在指定位置站好,贾环由于是会试头名,所以站在队伍的最前,一眼便见到文官队列后面的政老爹,只隔了两三米,可谓是近在咫尺。
只见贾政穿着五品朝服,手持象牙笏,目不斜视,跟一座石像般,站得板板正正,估计是察觉到贾环一直盯着自己看,政老爹有点不自在了,终于忍不住斜眼瞪了贾环一下,仿佛在喝斥:“孽障无礼,给老子老实点!”
“切,假正经!”贾环暗撇了撇嘴,移开目光,往丹陛上的御座望去。
此刻乾盛帝还没升座,所以座位还是空着的,直到太阳升得老高,大家晒得跟蒸蟹似的,奉天殿两侧才响起了鼓乐声,乾盛帝终于乘着御辇出现了,但见猛兽开道,甲士并进,当真是威风凛凛,气势万千。
终于,乐止,乾盛帝下了御辇,登上了丹陛上的龙椅坐下,銮仪卫官员鸣鞭高呼:“升座,百官跪拜!”
三百新科进士随同在场的文武百官连忙跪伏,行三跪九叩之礼。
礼毕,传胪大典正式开始,内阁大学士李标等人亲自抬着一张金榜,小心翼翼地来到丹陛下,交给了鸿胪寺堂官。
鸿胪寺堂官接过金榜呈于御案上,众进士再次跪拜,礼毕,乾盛帝一挥手道:“宣!”
鸿胪寺堂官接过金榜,高声唱名:“乾盛八年恩科殿试一甲头名贾环,独占鳌头,赐状元及第!”
丹墀两边的士卫同声高唱:“贾环,赐状元及第!”
“贾环,赐状元及第!”宫卫们一起接力,一排接一排的吆喝,一直传至午门外,而且是连呼三次,啧啧,这排面。
贾政激动得胡子乱颤,差点眼泪都冒出来了,这孽障争气呀,又拿了状元,哈哈,六元了!
贾环此时也十分兴奋,竟然真拿了状元,这是他料想不到的,乾盛帝竟然点了自己为状元,真是咄咄怪事。
这时传胪官又大声唱道:“乾盛八年恩科一甲第二,刘同升,赐榜眼及第。”
“乾盛八年恩科一甲第三,柳毅,赐探花及第。”
“乾盛八年恩科二甲第一(即第四名),张溥,赐进士出身。”
殿试的前三名称为一甲,又叫三鼎甲,均唱名三次,以示荣宠,从第四名开始称为二甲,一百名打后称为三甲,均只唱名一次。
传胪官花了近半小时,终于把三百名新科进士的名单唱完,又大声道:“三鼎甲上前谢恩!”
贾环、刘同升、柳毅三人出列,徐徐往丹墀走去,拾级而上,来到了御座前,贾环居中,站于鳌鱼的头部位置,谓之“独占鳌头”,而榜眼刘同升,探花柳毅则站于两侧,一同伸手接过金榜,然后跪伏谢恩。
完毕,三人抬着金榜走下丹墀,交给了第四名的张溥,所以殿试的第四又称为“传胪”。
张溥接了金榜,交给了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又将金榜放入龙亭内,由宫卫抬着龙亭前往礼部张榜,一众新科进士随同前往。
古时候,让人津津乐道的“榜下捉婿”,就发生在个环节,当然,大晋可不流行这个,但前来看榜的人却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