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写字先生很快点头,“我可以把砚台挪到阴处,墨不蒸。”
镜匠也笑:“我把亮布换成粗布,不晃眼。”
“还有。”朱瀚把竹尺挪到两人之间,“字脸不是脸,是心。你写字的人把字脸稳在心里;你照镜的人把光稳在手里。谁急了,就再摸绳。”
这话落定,围的人都静了一瞬。
沈老二胡上细细一划,像在纸上加了一捺。
朱瀚眼角余光瞥见右侧街角,一个小小的身影悄悄挪近——是昨日把红绳加长的那群孩子中的一个。
那孩子踮脚摸了摸新打的绳结,又缩回人群里去,耳朵红红的。
将近午时,素芝来了。
她今天换了一身淡青的粗布衣裳,袖口挽着,露出细细的腕骨。
她进了竹棚,向众人施礼:“我今日还教‘袖’,但换个法子。你们不是甩袖,是‘留袖’。”
她往前一步,轻轻送出一寸袖,却在半寸处停住,“你们看,这半寸,观众的眼睛就有了一个落处。你给他空,他就不抢。”
人群里有个年轻的挑担郎悄悄学,肩头扛着的担子两端一轻一重。
他手臂一送再收,担子的晃动竟小了许多。
他自己吃了一惊,连忙摸了一下红绳,笑得露出两颗虎牙。
素芝看见他,点头:“你这担,走路的时候也有一尺半。你给路人留半个脚印的位置,自己就稳。”
“她说得对。”朱标看向素芝,“你那‘留’字,其实也是‘让’。”
“我明白。”素芝低声,眼睛里有一丝亮,“我台上也挂‘一尺半’,后台也挂。进场的人先摸绳。摸完,才能上场。”
“好。”朱瀚笑了笑,又看见一个面熟的身影靠近。
是李遇。他没有带鼓,空着手,神色平静,目光却像一支细笔,落在人身上,勾出每一个人的边。
“今日要不敲。”李遇站在绳边,打了个揖,“我坐半个时辰,只看。”
“看谁不敢看自己。”朱标提醒他,“看完告诉我几种‘不敢’。”
“记着了。”李遇在角上找了个凳角,静静坐下,像一汪没有风的水。
午后,日头斜一点儿,南市口的热气被风切成一缕一缕,这缕吹着糖香,那缕吹着蒸汽。
竹棚下“调解处”忽然挤进了三个人,一样的靴子,却不是一伙:一个捕快,一个剃头匠,还有一个卖簪花的小女儿。
三人立在绳前,神气各异。
捕快的腰刀垂在一边,剃头匠肩上挂着薄薄的布,簪花女儿怀里抱着一个木盒,盒上画着红梅。
“谁先摸绳?”石不歪问。
小女儿最先伸手,细嫩的指尖在绳上颤了一颤。
剃头匠跟着,手掌顺滑,像抚一张头皮。捕快最后,摸绳的时候手有点硬,但也慢下来了。
“说话半句半句。”朱瀚提点。
小女儿先说半句:“我在城西街口摆摊,今上午……”
剃头匠接半句:“我也在那儿摆,离她两步。”
捕快接半句:“我去巡。”
“巡到什么?”朱标问。
捕快半句:“有人丟了腰牌。”
小女儿半句:“他说在我盒子里。”
剃头匠半句:“也说在我斗里。”
围观的人微微发出嘈声。
腰牌丢了可不是小事,捕快的脸色也沉。
朱瀚却把竹尺轻轻一晃:“桌上是一尺半,不是惊堂木。你们手摸绳,心先定。”
小女儿把木盒放在桌上,木盒上的红梅**光照得透亮。
她拆开盒盖,里面是一格格的小簪花,素的、红的、缠着丝线的,没有腰牌。
剃头匠也把斗翻开,里面是几把剪、一条旧毛巾、半块皂,没有腰牌。
捕快眉心更紧:“今早我见一个人挤过你们的摊位,手从你盒边一闪。我追丢了。腰牌是我手里发下的,丟了就是我的罪。”
人群里有窃窃之声,却不是议论,是呼吸。
在这种时候,人的呼吸都放低了。朱瀚忽然道:“闻。”
“闻?”捕快愣了一下,显然还记着上午老夜巡说过的那个字。
“闻你的手。”朱瀚说,“你们都闻闻自己手上的味儿。”
三人都低下头去。
小女儿的手上有一股淡淡的花粉香,剃头匠的手有肥皂清味,捕快的手上有皮鞣味。
朱瀚道:“你们再想想,挤过来的那人,手上什么味儿?”
捕快闭了闭眼,眼睛里像有一阵风吹过,翻起了一个小小的细节:“臭粉味——不,是‘痱子粉’那种……甜的。”
“甜味往哪儿走?”朱瀚问。
“往下。”李遇忽然开口,他开口的时候很轻,像怕惊走什么,“甜味沉,往衣襟里聚。”
“他身上有什么?”朱瀚看向捕快。
捕快想了想:“抱着个小包袱,包袱口朝里,他胳膊肘夹着,挤过去的时候拐了一下。”
“他拐到哪边?”朱瀚问。
“右边。”捕快答,声音更快了,“他拐到剃头匠的斗旁,袖口扫过小姑**盒盖——对,他袖口是粗布的,边上有白粉。”
“你还记得他的鞋吗?”王福忽然问。
“草鞋,脚后跟磨得很薄。”捕快脱口而出。
“鞋后跟薄的人,走路拖,抬脚慢半寸。”
王福点点头,“他挤过去时不急,说明他心不慌。”
“他不慌,是因为他手上拿了东西,心里有‘稳’。”
朱瀚结了句,“你别只在这两家摊前找。你去街口那条烫药胡同的尽头,有个卖粉的婆子,她家的墙角有一块旧帘子,帘子底下有一只裂缝的木箱。去闻。”
捕快一愣,随即明白过来:“他把东西‘让’给了墙——不是给人。”他抱拳,转身就走。
人群唰地开出一条道来,像是被竹尺轻轻一拨。
剃头匠和小女儿怔了一瞬,同时摸了一下红绳,像是一起答了“行”。
不多时,捕快就回来了,手里拎着一块破布卷,卷里便是腰牌。
他站在绳外,没立刻进,先伸手,按了按红绳,才跨进来,把腰牌平平放在桌上,向二人一抱拳:“恕我。”
剃头匠笑:“该找的还是你找。你也学会‘闻’了。”
小女儿眼睛里亮晶晶的,抿了一下嘴角:“原来遇急,先不是喊,是闻。”
“记住就好。”朱瀚说,“以后你摊上也挂一条小红绳,摸了再开盒。”
小女儿应了一声,抱起木盒,出门前回头看了一眼“调解处”的竹棚,眼神像在把它装进自己心里。
黄昏之前,来了一个意外的客人。
那人穿得极普通,像一位在城里住的外郡商贩,年纪四十上下,背影却熟悉。
朱瀚抬眼方看清,心里微微一动。朱元璋。今**没穿龙袍,也没带什么装饰,只拄着一根竹杖,杖头磕在地上,不响。
他站在不声不响的角落里,像昨天一样看着人,看那一尺半的空,看鞋、板、桩、绳、鼓,再看人来人往。
朱瀚不招呼,只在目光里给他让出一寸空。朱元璋眼里笑意淡淡,站了一会儿,挪到绳边,伸手,摸了一下。
他摸得不重,像是怕把这条绳弄疼。
摸完,他不说话,转而看向朱瀚,眼中一闪即逝的欣慰像风掠过灯火,灯火却稳。
接着走上前来的是一个佝偻的男人,背着一幅破画框,画框里夹着一张旧纸,上面用炭涂了几笔,隐约是一个桥的轮廓。
男人一拐一拐,进了绳边,先伸手摸,摸得很长,像他要把这一尺半摸得牢些。
他抬头时,声音粗,“王爷,我求个‘半步’。”
“说。”朱瀚道。
“我叫陈拐子,原先做画匠,给人画门神、画屋脊上的草兽。前一阵子腿伤了,走不得快,手也抖。
有人说我画得不如以前了,要我把摊挪走,说我耽误他们行路。
我不敢争,昨日站在旁边看了一天,见你们这儿讲‘让’,我想问一句:我能不能在这边‘借半步’,画一张东西再走?我只求半步半个时辰,不挡谁。”
他说话不快,每一个字像用布擦过,抹净了才往外送。
围观的人先安静,后又起了小声议论,却没有嘲笑。
朱瀚道:“你来借的不是地,是心。你想画什么?”
陈拐子把破框一打,露出里头夹着的一张旧纸,画的是一个小小的旧学府门口。
他指着画,手有一点抖:“我想把你们这‘一尺半’画下来。让人知道这有这么一条绳,这么一尺半。”
“画。”朱瀚没有犹豫,“但先摸绳,再落笔。落笔半句半句。
你每下一笔,都把手停半寸。你画的不是形,是‘空’。”
陈拐子的眼睛突然亮了,那亮像从纸底下冒出来。
他搬着破框挪在一边,跪坐下,膝盖挨着地。
他先摸红绳,摸了三次,这才提笔,笔尖在纸上轻轻一点,停一停,再往前,像每一笔都要问过绳。
李遇侧头看了他一下,眼里像有一丝笑,极轻。
沈老拉了一段“慢板”,弓子一抖一停,刚好与陈拐子的笔一进一退合上了拍子。
画到最后,陈拐子忽然手一顿,转头看朱瀚:“王爷,我要在纸上留一寸空。”
“留。”朱瀚道,“留给谁?”
“留给后来摸绳的人。”陈拐子笑,那笑里有点孩子气,“让他们在心里摸一摸,也算到过这儿。”
说话间,捕快回来了,把腰牌放下,照例摸绳,然后站在一边,像一个刚学会把脚步放慢的人。
朱元璋动了动手指,像要鼓一下掌,又压住了。
黄昏里,旧学府门口的灯还未点,光却像已经被人从屋檐下提出来,掂在手里。
日头落下去,街口的影子拉长。
人群外又是一阵骚动,原来是一个年轻的车匠推了辆手推车过来。
车上放着两个大轮子,轮轴有些松,他推得微喘。
车匠进来之前就停下,先摸绳,手掌在绳上来回两趟。
他张口:“我这轮子不正,是我装轴急了。城北门口有个老人家每日推东西过道,嫌我车响,我想来问问——我这轮子该不该走‘缝’?”
“轮也有缝。”陆一丛抬头,这还是他一天里第一次开口,
“你把轴承里的麻绳取出来三分之一,把牛油多抹半点,但是轮缘不要贴地太实。你让轮缘离地一丝,它滚的时候就不会把地上的砂卡在里面——声音小一半。”
“可走起来不稳。”车匠皱眉。
“你心不稳。”陆一丛回应,声音不大,“你手把握得再紧一些,眼往前看三尺。你把心往前‘让’,手里就稳。”
车匠听得入神,小心抖抖地照做。
人群里一个老夜巡“嗯”了一声:“他们在给‘滚’找‘拍’。”他的话让旁边的人都笑了一下,笑声不高,却暖。
就在这时,素芝忽然朝街口望了一眼,轻轻举了举手。
她没发声,袖底却把人群的注意力牵了过去。
街角里,一个披麻戴孝的妇人扶着一个年迈的婆婆,婆婆脚下发虚,似乎刚遭了什么急事。
妇人走到绳前,先把婆婆安下,又自己摸绳,扶着婆婆的手也摸了一下。
她开口:“王爷,我**铺子在这条街口拐弯那边,与隔壁人家的炉灶挨得近。我们想着把炉往里挪一寸,怕挡了人家。今日家里出了事,心里乱,走来摸摸绳,问一声。”
“炉挪一寸,火口就变。”朱标沉吟,“你们家的灶几口?”
“三口。常用两个。”妇人答,语气里有一种被压住的颤抖。
“你别急。”朱瀚温声,目光扫过她和婆婆的脸色,“‘让’不是只让地,你们把火也让一让。你把常用的那口火稍稍收小半分,把不用的那口火开半分,两个火口在中间握手。
你们的炉挪进去一寸,火从两边走,中间空出个‘冷缝’,人走过就不烫。你去做,慢慢做,不要一次挪完。”
妇人连连点头,握了握红绳,眼里有水光却没落下来。
婆婆则把手停在红绳上很长时间,像在摸一段对已故之人的思念,最后放开,轻声:“这绳摸着,心不那么乱了。”
夜色渐深,竹棚下点了灯。灯光把人影拉在竹编的墙上,像一幅大大的皮影戏。
“行。”写字先生很快点头,“我可以把砚台挪到阴处,墨不蒸。”
镜匠也笑:“我把亮布换成粗布,不晃眼。”
“还有。”朱瀚把竹尺挪到两人之间,“字脸不是脸,是心。你写字的人把字脸稳在心里;你照镜的人把光稳在手里。谁急了,就再摸绳。”
这话落定,围的人都静了一瞬。
沈老二胡上细细一划,像在纸上加了一捺。
朱瀚眼角余光瞥见右侧街角,一个小小的身影悄悄挪近——是昨日把红绳加长的那群孩子中的一个。
那孩子踮脚摸了摸新打的绳结,又缩回人群里去,耳朵红红的。
将近午时,素芝来了。
她今天换了一身淡青的粗布衣裳,袖口挽着,露出细细的腕骨。
她进了竹棚,向众人施礼:“我今日还教‘袖’,但换个法子。你们不是甩袖,是‘留袖’。”
她往前一步,轻轻送出一寸袖,却在半寸处停住,“你们看,这半寸,观众的眼睛就有了一个落处。你给他空,他就不抢。”
人群里有个年轻的挑担郎悄悄学,肩头扛着的担子两端一轻一重。
他手臂一送再收,担子的晃动竟小了许多。
他自己吃了一惊,连忙摸了一下红绳,笑得露出两颗虎牙。
素芝看见他,点头:“你这担,走路的时候也有一尺半。你给路人留半个脚印的位置,自己就稳。”
“她说得对。”朱标看向素芝,“你那‘留’字,其实也是‘让’。”
“我明白。”素芝低声,眼睛里有一丝亮,“我台上也挂‘一尺半’,后台也挂。进场的人先摸绳。摸完,才能上场。”
“好。”朱瀚笑了笑,又看见一个面熟的身影靠近。
是李遇。他没有带鼓,空着手,神色平静,目光却像一支细笔,落在人身上,勾出每一个人的边。
“今日要不敲。”李遇站在绳边,打了个揖,“我坐半个时辰,只看。”
“看谁不敢看自己。”朱标提醒他,“看完告诉我几种‘不敢’。”
“记着了。”李遇在角上找了个凳角,静静坐下,像一汪没有风的水。
午后,日头斜一点儿,南市口的热气被风切成一缕一缕,这缕吹着糖香,那缕吹着蒸汽。
竹棚下“调解处”忽然挤进了三个人,一样的靴子,却不是一伙:一个捕快,一个剃头匠,还有一个卖簪花的小女儿。
三人立在绳前,神气各异。
捕快的腰刀垂在一边,剃头匠肩上挂着薄薄的布,簪花女儿怀里抱着一个木盒,盒上画着红梅。
“谁先摸绳?”石不歪问。
小女儿最先伸手,细嫩的指尖在绳上颤了一颤。
剃头匠跟着,手掌顺滑,像抚一张头皮。捕快最后,摸绳的时候手有点硬,但也慢下来了。
“说话半句半句。”朱瀚提点。
小女儿先说半句:“我在城西街口摆摊,今上午……”
剃头匠接半句:“我也在那儿摆,离她两步。”
捕快接半句:“我去巡。”
“巡到什么?”朱标问。
捕快半句:“有人丟了腰牌。”
小女儿半句:“他说在我盒子里。”
剃头匠半句:“也说在我斗里。”
围观的人微微发出嘈声。
腰牌丢了可不是小事,捕快的脸色也沉。
朱瀚却把竹尺轻轻一晃:“桌上是一尺半,不是惊堂木。你们手摸绳,心先定。”
小女儿把木盒放在桌上,木盒上的红梅**光照得透亮。
她拆开盒盖,里面是一格格的小簪花,素的、红的、缠着丝线的,没有腰牌。
剃头匠也把斗翻开,里面是几把剪、一条旧毛巾、半块皂,没有腰牌。
捕快眉心更紧:“今早我见一个人挤过你们的摊位,手从你盒边一闪。我追丢了。腰牌是我手里发下的,丟了就是我的罪。”
人群里有窃窃之声,却不是议论,是呼吸。
在这种时候,人的呼吸都放低了。朱瀚忽然道:“闻。”
“闻?”捕快愣了一下,显然还记着上午老夜巡说过的那个字。
“闻你的手。”朱瀚说,“你们都闻闻自己手上的味儿。”
三人都低下头去。
小女儿的手上有一股淡淡的花粉香,剃头匠的手有肥皂清味,捕快的手上有皮鞣味。
朱瀚道:“你们再想想,挤过来的那人,手上什么味儿?”
捕快闭了闭眼,眼睛里像有一阵风吹过,翻起了一个小小的细节:“臭粉味——不,是‘痱子粉’那种……甜的。”
“甜味往哪儿走?”朱瀚问。
“往下。”李遇忽然开口,他开口的时候很轻,像怕惊走什么,“甜味沉,往衣襟里聚。”
“他身上有什么?”朱瀚看向捕快。
捕快想了想:“抱着个小包袱,包袱口朝里,他胳膊肘夹着,挤过去的时候拐了一下。”
“他拐到哪边?”朱瀚问。
“右边。”捕快答,声音更快了,“他拐到剃头匠的斗旁,袖口扫过小姑**盒盖——对,他袖口是粗布的,边上有白粉。”
“你还记得他的鞋吗?”王福忽然问。
“草鞋,脚后跟磨得很薄。”捕快脱口而出。
“鞋后跟薄的人,走路拖,抬脚慢半寸。”
王福点点头,“他挤过去时不急,说明他心不慌。”
“他不慌,是因为他手上拿了东西,心里有‘稳’。”
朱瀚结了句,“你别只在这两家摊前找。你去街口那条烫药胡同的尽头,有个卖粉的婆子,她家的墙角有一块旧帘子,帘子底下有一只裂缝的木箱。去闻。”
捕快一愣,随即明白过来:“他把东西‘让’给了墙——不是给人。”他抱拳,转身就走。
人群唰地开出一条道来,像是被竹尺轻轻一拨。
剃头匠和小女儿怔了一瞬,同时摸了一下红绳,像是一起答了“行”。
不多时,捕快就回来了,手里拎着一块破布卷,卷里便是腰牌。
他站在绳外,没立刻进,先伸手,按了按红绳,才跨进来,把腰牌平平放在桌上,向二人一抱拳:“恕我。”
剃头匠笑:“该找的还是你找。你也学会‘闻’了。”
小女儿眼睛里亮晶晶的,抿了一下嘴角:“原来遇急,先不是喊,是闻。”
“记住就好。”朱瀚说,“以后你摊上也挂一条小红绳,摸了再开盒。”
小女儿应了一声,抱起木盒,出门前回头看了一眼“调解处”的竹棚,眼神像在把它装进自己心里。
黄昏之前,来了一个意外的客人。
那人穿得极普通,像一位在城里住的外郡商贩,年纪四十上下,背影却熟悉。
朱瀚抬眼方看清,心里微微一动。朱元璋。今**没穿龙袍,也没带什么装饰,只拄着一根竹杖,杖头磕在地上,不响。
他站在不声不响的角落里,像昨天一样看着人,看那一尺半的空,看鞋、板、桩、绳、鼓,再看人来人往。
朱瀚不招呼,只在目光里给他让出一寸空。朱元璋眼里笑意淡淡,站了一会儿,挪到绳边,伸手,摸了一下。
他摸得不重,像是怕把这条绳弄疼。
摸完,他不说话,转而看向朱瀚,眼中一闪即逝的欣慰像风掠过灯火,灯火却稳。
接着走上前来的是一个佝偻的男人,背着一幅破画框,画框里夹着一张旧纸,上面用炭涂了几笔,隐约是一个桥的轮廓。
男人一拐一拐,进了绳边,先伸手摸,摸得很长,像他要把这一尺半摸得牢些。
他抬头时,声音粗,“王爷,我求个‘半步’。”
“说。”朱瀚道。
“我叫陈拐子,原先做画匠,给人画门神、画屋脊上的草兽。前一阵子腿伤了,走不得快,手也抖。
有人说我画得不如以前了,要我把摊挪走,说我耽误他们行路。
我不敢争,昨日站在旁边看了一天,见你们这儿讲‘让’,我想问一句:我能不能在这边‘借半步’,画一张东西再走?我只求半步半个时辰,不挡谁。”
他说话不快,每一个字像用布擦过,抹净了才往外送。
围观的人先安静,后又起了小声议论,却没有嘲笑。
朱瀚道:“你来借的不是地,是心。你想画什么?”
陈拐子把破框一打,露出里头夹着的一张旧纸,画的是一个小小的旧学府门口。
他指着画,手有一点抖:“我想把你们这‘一尺半’画下来。让人知道这有这么一条绳,这么一尺半。”
“画。”朱瀚没有犹豫,“但先摸绳,再落笔。落笔半句半句。
你每下一笔,都把手停半寸。你画的不是形,是‘空’。”
陈拐子的眼睛突然亮了,那亮像从纸底下冒出来。
他搬着破框挪在一边,跪坐下,膝盖挨着地。
他先摸红绳,摸了三次,这才提笔,笔尖在纸上轻轻一点,停一停,再往前,像每一笔都要问过绳。
李遇侧头看了他一下,眼里像有一丝笑,极轻。
沈老拉了一段“慢板”,弓子一抖一停,刚好与陈拐子的笔一进一退合上了拍子。
画到最后,陈拐子忽然手一顿,转头看朱瀚:“王爷,我要在纸上留一寸空。”
“留。”朱瀚道,“留给谁?”
“留给后来摸绳的人。”陈拐子笑,那笑里有点孩子气,“让他们在心里摸一摸,也算到过这儿。”
说话间,捕快回来了,把腰牌放下,照例摸绳,然后站在一边,像一个刚学会把脚步放慢的人。
朱元璋动了动手指,像要鼓一下掌,又压住了。
黄昏里,旧学府门口的灯还未点,光却像已经被人从屋檐下提出来,掂在手里。
日头落下去,街口的影子拉长。
人群外又是一阵骚动,原来是一个年轻的车匠推了辆手推车过来。
车上放着两个大轮子,轮轴有些松,他推得微喘。
车匠进来之前就停下,先摸绳,手掌在绳上来回两趟。
他张口:“我这轮子不正,是我装轴急了。城北门口有个老人家每日推东西过道,嫌我车响,我想来问问——我这轮子该不该走‘缝’?”
“轮也有缝。”陆一丛抬头,这还是他一天里第一次开口,
“你把轴承里的麻绳取出来三分之一,把牛油多抹半点,但是轮缘不要贴地太实。你让轮缘离地一丝,它滚的时候就不会把地上的砂卡在里面——声音小一半。”
“可走起来不稳。”车匠皱眉。
“你心不稳。”陆一丛回应,声音不大,“你手把握得再紧一些,眼往前看三尺。你把心往前‘让’,手里就稳。”
车匠听得入神,小心抖抖地照做。
人群里一个老夜巡“嗯”了一声:“他们在给‘滚’找‘拍’。”他的话让旁边的人都笑了一下,笑声不高,却暖。
就在这时,素芝忽然朝街口望了一眼,轻轻举了举手。
她没发声,袖底却把人群的注意力牵了过去。
街角里,一个披麻戴孝的妇人扶着一个年迈的婆婆,婆婆脚下发虚,似乎刚遭了什么急事。
妇人走到绳前,先把婆婆安下,又自己摸绳,扶着婆婆的手也摸了一下。
她开口:“王爷,我**铺子在这条街口拐弯那边,与隔壁人家的炉灶挨得近。我们想着把炉往里挪一寸,怕挡了人家。今日家里出了事,心里乱,走来摸摸绳,问一声。”
“炉挪一寸,火口就变。”朱标沉吟,“你们家的灶几口?”
“三口。常用两个。”妇人答,语气里有一种被压住的颤抖。
“你别急。”朱瀚温声,目光扫过她和婆婆的脸色,“‘让’不是只让地,你们把火也让一让。你把常用的那口火稍稍收小半分,把不用的那口火开半分,两个火口在中间握手。
你们的炉挪进去一寸,火从两边走,中间空出个‘冷缝’,人走过就不烫。你去做,慢慢做,不要一次挪完。”
妇人连连点头,握了握红绳,眼里有水光却没落下来。
婆婆则把手停在红绳上很长时间,像在摸一段对已故之人的思念,最后放开,轻声:“这绳摸着,心不那么乱了。”
夜色渐深,竹棚下点了灯。灯光把人影拉在竹编的墙上,像一幅大大的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