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摇了摇头,继续向前走去,身后巨大的厂房轮廓,像一头沉默的巨兽,蛰伏在深沉的夜幕里。
然后,那刺耳的警报声骤然响起,撕裂了寂静。
该死,主变压器短路了。
一股电流声从空气中传来,之后,一切都陷入了黑暗。
我的脑海里快速闪过几秒钟。
三个小时才能让官方的维修团队到来,工厂就得停工三个小时。
我知道得采取行动,立即。
我抓起自行车,冲向黑暗。
我必须尽快到达仓库。
我的《优化笔记》,我得立即找到。
它隐藏在轴承盒里。
这就像是我的秘密武器,我的万能钥匙。
它们记录了所有紧急情况下的解决方案,所有我一直偷偷记下来的改进,为这种时刻准备的。
然后,敲击声。
三下,停顿,两下。
暗号。
我的团队。
他们会像幽灵一样出现。
我知道他们会来,我知道他们都会来,现在。
车库的门开了,三名钳工,两个焊工。
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写满了严肃和决心,他们的手上有厚厚的茧,眼神坚定。
苏婉卿来了,她一路跑过来,头发上结着冰霜。
她也带来了重新绘制的图纸。
她比任何人都提前做好了准备。
“赵卫东,高压侧!”
“李伟东,检查二次电路!”
“苏婉卿,粉笔!给菜鸟们演示一下逻辑!”
我指挥着眼前混乱的场面,感觉就像是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
我的声音在黑夜中平静而清晰,我知道他们在信任我。
我知道他们会做到。
然后,电工找到了问题,这是倒相二次接地。
我在他旁边,就像重温了那天我在我的笔记上所做的一样。
一个场景在我的脑海中闪回:我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个故障,用铅笔勾勒出细节,对这个问题的描述和修复,一切都详细地记录在案。
我感到一阵满意的欣慰,即使在我自己写的东西面前。
修复完毕,电力的恢复,没有欢呼,只有无声的理解。我们完成了。
厂长来了,他的目光在黑暗中扫视。
他的脸上同时闪过解脱和怀疑。
他穿着干净的衬衫,在肮脏的我们面前显得格格不入。
他问那些官员:“谁授权的?”“程序在哪里?”他们犹豫不决。
厂长挥手让他们闭嘴,然后对我说:“小林,好好干。”
他的语气很难理解。
一种警告,一种赞赏?
在那个时刻,我明白了一些重要的事情。
清晨,当太阳升起,金色的光芒洒在疲惫的脸上,赵卫东走过来,递给我一件礼物。
一个手工制作的继电器模型,做工粗糙,焊点弯曲,但细节令人印象深刻。
“ZG102”被刻在上面。
我们之间的一个秘密。
我抬头看到了苏婉卿,她站在不远处,仿佛在等着我。
“他们不再需要我站在前面了。”我说。
她回答说:“但你需要站在他们看得见的地方。”
我们现在在一起。
我和我的团队。
回去的路上,我感受着新的一天。
但厂长脸上的表情,还有他的话,不断地在我脑海里回荡。
我们违反了规则,让上层看起来很糟糕。
他们不会允许这种事发生。
他们会反击。
三天后,工厂突然发布了一份通知:全厂将要进行……
刺耳的尖啸划破凌晨两点的死寂,像一把生锈的刀子狠狠捅进了工厂的心脏。
我猛地停住脚步,心脏骤然抽紧。
这不是普通的拉闸警报,这声音来自厂区的主变电所,凄厉、短促,带着一股烧焦后的绝望。
下一秒,我眼前的一切,连同身后那头名为厂房的巨兽,瞬间被无边的黑暗吞噬。
全厂停电!
我的脑子嗡的一声,随即又被一股冰冷的理智强行压下。
周三凌晨,主变电所短路,这个时间点,这个故障,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灾难。
值班室那帮老油条,除了会打着手电筒骂娘,连高压柜的门朝哪边开都不一定记得。
果不其然,远处传来几声零星的叫喊,杂乱无章,充满了惊慌。
厂部那栋小楼的窗户里,有手电光在疯狂晃动,像没头的苍蝇。
我几乎能想象到厂长抓起那部红色电话,对着省局的接线员咆哮的模样。
但没用,最近的抢修队,就算把车开出飞机的速度,也得三个小时。
三个小时?
等他们到,高炉里的铁水早就凝成一坨几十吨重的铁疙瘩,整条生产线都得报废!
损失何止百万!
不能等!
我转身,逆着那些慌乱跑出来的人群,冲向黑暗。
脚下的路我闭着眼睛都能走。
记忆像一张自动展开的地图,精准地引导着我。
我没有回家,而是蹬上停在车棚里那辆除了铃不响哪都响的二八大杠,发疯似的冲向二号库房。
“哐当!”我一脚踹开库房那扇吱呀作响的铁皮门,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铁锈混合的冰冷味道。
我没开手电,摸着黑,熟练地绕过一堆堆码放的备件,直奔最里面的角落。
那里有一个废弃的立式车床,车床底下,藏着一个标有“乌拉尔重型机床厂”俄文的轴承木盒。
我掀开满是油污的盒盖,里面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一本用牛皮纸包裹,边角已经磨得发亮的笔记。
《优化笔记》。
这是我两年来,利用所有业余时间,将整个红星机械厂的电力、设备、工艺流程全部拆解、优化后写下的心血。
它记录了每一处设计的缺陷,每一条线路的隐患,以及……每一种致命故障的最优解。
我用嘴咬着从兜里掏出的火柴,划亮一根,凑到笔记前。
颤抖的火光中,我迅速翻到“主变电所故障预案”那一页。
对照着刚才那一瞬间的异常声响和停电特征,我的目光死死锁定在一行字上——“T — 3型互感器二次侧接地反向虚接,高概率导致瞬时短路,特征:单声爆鸣,全域断电。”
就是它!
我合上笔记,塞进怀里,那冰冷的纸张此刻却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我胸口发热。
这一夜,我等了太久了。
我刚冲出库房,一阵极有节奏的敲击声就从旁边的主供水管上传来。
“咚、咚、咚……咚、咚。”
三长两短。
是我们的暗号。
我的心头一热,知道他们来了。
这不仅仅是应急联络信号,更是一种无声的誓言,是我们这群不甘被时代锈蚀的螺丝钉之间,最坚实的默契。
不到十分钟,黑暗中,几条黑影已经在我面前集结。
为首的正是赵卫东,厂里最好的钳工,他身后跟着三个钳工、两个焊工,每个人手里都提着一个沉甸甸的帆布工具包,里面装的不是厂里发的标准工具,而是我们自己打磨改造的“家伙事”。
他们不是接到任何命令来的,仅仅是看到了停电,听到了我们约定的集结号。
“林哥,什么情况?”赵卫东的声音压得很低,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沉稳。
“主变短路,跟我走。”我言简意赅。
就在我们准备出发时,又一个踉跄的身影从夜色中跑来,手里抱着一大卷图纸。
“等……等等我!”
是苏晚晴。
我们厂唯一一个科班出身的大学生技术员,也是唯一一个愿意陪着我这个“野路子”胡闹的“正规军”。
她的呼吸急促,额前的发梢上甚至凝结了一层细密的白霜,显然是一路狂奔而来。
“你怎么来了?”我有些意外。
她扬了扬手里的图纸,喘着气说:“我怕你们看不懂厂里那套老掉牙的配电图,这是我根据你的笔记,连夜重新画的拓扑图,逻辑更清晰。”
我看着她冻得通红的鼻尖和那双在黑暗中亮得惊人的眼睛,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轻轻触碰了一下。
我点了点头,接过那叠尚有余温的图纸,只说了一个字:“走!”
变电所门口已经乱成一锅粥。
值班长和几个干部拿着手电筒,对着一排排冰冷的配电柜束手无策,嘴里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完蛋了”“这下捅破天了”。
看到我们这群提着自制工具的工人,一个干部立马就想上来呵斥:“你们干什么?这里是重地,谁让你们……”
我根本没理他,目光如炬,直接下令:“老赵,带人排查高压侧绝缘子,检查有无放电痕迹!李卫东,你负责低压柜二次回路,重点排查互感器!晚晴,地上画图,用粉笔把模拟路径画出来,给新人做逻辑排除!”
我的声音不大,却像一把锤子,瞬间镇住了场面。
赵卫东他们没有任何迟疑,立刻分头行动,动作娴熟得如同演练了千百遍。
那个干部被我无视,脸上青一阵白一阵,却没敢再多说一个字。
混乱的现场,因为我们的介入,瞬间建立起一种高效而紧张的秩序。
手电的光柱在复杂的线路和设备间快速移动、交错,不再是无头苍蝇般的乱晃,而是变成了精准锁敌的战术光束。
“林师傅!”一个跟着李卫东的老电工突然失声喊道,“互感器!互感器的二次侧接地,接反了!”
我一个箭步冲过去,手电光猛地打在那个小小的接线端子上。
果然!
一根本该接在保护接地端子上的线,被错误地接到了工作接地端子上!
这个细节极其隐蔽,非专业人员根本无法发现,但这正是我昨夜还在笔记里反复推演过的典型致命错误!
“快!调整接线!”我沉声喝道。
工具碰撞声,螺丝旋紧声,在寂静的变电所里清脆作响。
几分钟后,一切就位。
“所有人后退!”我站到总闸前,深吸一口气,然后猛地将闸刀合上。
“滋——”
一阵轻微的电流声后,仪表盘上的指针开始颤抖,然后,像是从漫长的昏迷中苏醒,稳稳地向上回升。
灯,没有立刻亮起,但我们所有人都知道,成了。
那一刻,没有人欢呼,没有人庆祝。
我们只是在昏暗中,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
那眼神里没有劫后余生的庆幸,只有一种“本该如此”的笃定和默契。
我们,又赢了一次。
几分钟后,厂区由远及近,一盏盏灯光接连亮起,最终汇成一片璀璨的光海。
巨大的厂房重新发出低沉的轰鸣,那头沉睡的巨兽,被我们从死亡线上硬生生拽了回来。
厂长带着一大帮干部气喘吁吁地赶到时,看到的就是我们这群浑身油污的工人,默默收拾着工具的场景。
“电……恢复了?”他满脸的震惊与不敢置信。
值班长结结巴巴地把事情说了一遍,当听到是几个普通工人,在没有任何指令的情况下,不到四十分钟就完成了抢修时,厂长的目光扫过我们每一个人,最后,落在了我的身上。
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化为一声复杂的叹息。
我知道他在想什么。
一支无需命令就能自行集结、精准作战的队伍,对一个习惯了发号施令的管理者来说,究竟是财富,还是……隐患?
临走前,他走过来,重重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小林,好好干。”
那语气,复杂到了极点,像是一种警告,又像是一种认可。
天边泛起鱼肚白,大家收拾好工具,准备悄无声息地离开,就像我们来时一样。
赵卫东忽然叫住我,从他的工具包最底层,掏出一个巴掌大的小铁盒。
打开来,里面静静地躺着一个用废弃铜丝和螺丝,手工绕制而成的微型继电器模型,做得异常精巧。
在模型的黄铜底座上,刻着三个字母和数字——ZG102。
“林哥,”老赵咧开嘴,露出憨厚的笑,“大伙儿凑了点料做的,送你。这玩意儿,只有你配得上。”
我接过那个沉甸甸的模型,指尖触到上面粗糙却坚固的焊点,仿佛摸到了某种正在我们手中悄然成型、坚不可摧的秩序。
回望着晨曦中轮廓愈发清晰的厂房,我对身边的苏晚晴轻声说:“他们,已经不需要我再站在最前面了。”
她轻轻点头,晨风吹起她鬓角的碎发。
“但你得一直走在他们看得见的地方。”
远处,第一缕阳光正挣扎着爬上锻压车间的巨大烟囱,将一抹金色投射在这片刚刚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土地上。
一切似乎都恢复了平静。
但我心里却清楚,今夜的黑暗被我们点亮了,可另一种更深沉的黑暗,或许才刚刚开始。
我们这次未经授权的“胜利”,像一块投入死水潭的巨石,虽然拯救了工厂,却也打破了这里几十年来雷打不动的规矩和权力平衡。
厂长那复杂的眼神,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不会无动于衷的。
果然,这种平静只维持了短短两天。
第三天,厂部那栋小楼里,突然下发了一纸盖着鲜红印章的通知。
那份通知如同一道惊雷,在全厂范围内,开展……
我摇了摇头,继续向前走去,身后巨大的厂房轮廓,像一头沉默的巨兽,蛰伏在深沉的夜幕里。
然后,那刺耳的警报声骤然响起,撕裂了寂静。
该死,主变压器短路了。
一股电流声从空气中传来,之后,一切都陷入了黑暗。
我的脑海里快速闪过几秒钟。
三个小时才能让官方的维修团队到来,工厂就得停工三个小时。
我知道得采取行动,立即。
我抓起自行车,冲向黑暗。
我必须尽快到达仓库。
我的《优化笔记》,我得立即找到。
它隐藏在轴承盒里。
这就像是我的秘密武器,我的万能钥匙。
它们记录了所有紧急情况下的解决方案,所有我一直偷偷记下来的改进,为这种时刻准备的。
然后,敲击声。
三下,停顿,两下。
暗号。
我的团队。
他们会像幽灵一样出现。
我知道他们会来,我知道他们都会来,现在。
车库的门开了,三名钳工,两个焊工。
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写满了严肃和决心,他们的手上有厚厚的茧,眼神坚定。
苏婉卿来了,她一路跑过来,头发上结着冰霜。
她也带来了重新绘制的图纸。
她比任何人都提前做好了准备。
“赵卫东,高压侧!”
“李伟东,检查二次电路!”
“苏婉卿,粉笔!给菜鸟们演示一下逻辑!”
我指挥着眼前混乱的场面,感觉就像是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
我的声音在黑夜中平静而清晰,我知道他们在信任我。
我知道他们会做到。
然后,电工找到了问题,这是倒相二次接地。
我在他旁边,就像重温了那天我在我的笔记上所做的一样。
一个场景在我的脑海中闪回:我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个故障,用铅笔勾勒出细节,对这个问题的描述和修复,一切都详细地记录在案。
我感到一阵满意的欣慰,即使在我自己写的东西面前。
修复完毕,电力的恢复,没有欢呼,只有无声的理解。我们完成了。
厂长来了,他的目光在黑暗中扫视。
他的脸上同时闪过解脱和怀疑。
他穿着干净的衬衫,在肮脏的我们面前显得格格不入。
他问那些官员:“谁授权的?”“程序在哪里?”他们犹豫不决。
厂长挥手让他们闭嘴,然后对我说:“小林,好好干。”
他的语气很难理解。
一种警告,一种赞赏?
在那个时刻,我明白了一些重要的事情。
清晨,当太阳升起,金色的光芒洒在疲惫的脸上,赵卫东走过来,递给我一件礼物。
一个手工制作的继电器模型,做工粗糙,焊点弯曲,但细节令人印象深刻。
“ZG102”被刻在上面。
我们之间的一个秘密。
我抬头看到了苏婉卿,她站在不远处,仿佛在等着我。
“他们不再需要我站在前面了。”我说。
她回答说:“但你需要站在他们看得见的地方。”
我们现在在一起。
我和我的团队。
回去的路上,我感受着新的一天。
但厂长脸上的表情,还有他的话,不断地在我脑海里回荡。
我们违反了规则,让上层看起来很糟糕。
他们不会允许这种事发生。
他们会反击。
三天后,工厂突然发布了一份通知:全厂将要进行……
刺耳的尖啸划破凌晨两点的死寂,像一把生锈的刀子狠狠捅进了工厂的心脏。
我猛地停住脚步,心脏骤然抽紧。
这不是普通的拉闸警报,这声音来自厂区的主变电所,凄厉、短促,带着一股烧焦后的绝望。
下一秒,我眼前的一切,连同身后那头名为厂房的巨兽,瞬间被无边的黑暗吞噬。
全厂停电!
我的脑子嗡的一声,随即又被一股冰冷的理智强行压下。
周三凌晨,主变电所短路,这个时间点,这个故障,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灾难。
值班室那帮老油条,除了会打着手电筒骂娘,连高压柜的门朝哪边开都不一定记得。
果不其然,远处传来几声零星的叫喊,杂乱无章,充满了惊慌。
厂部那栋小楼的窗户里,有手电光在疯狂晃动,像没头的苍蝇。
我几乎能想象到厂长抓起那部红色电话,对着省局的接线员咆哮的模样。
但没用,最近的抢修队,就算把车开出飞机的速度,也得三个小时。
三个小时?
等他们到,高炉里的铁水早就凝成一坨几十吨重的铁疙瘩,整条生产线都得报废!
损失何止百万!
不能等!
我转身,逆着那些慌乱跑出来的人群,冲向黑暗。
脚下的路我闭着眼睛都能走。
记忆像一张自动展开的地图,精准地引导着我。
我没有回家,而是蹬上停在车棚里那辆除了铃不响哪都响的二八大杠,发疯似的冲向二号库房。
“哐当!”我一脚踹开库房那扇吱呀作响的铁皮门,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铁锈混合的冰冷味道。
我没开手电,摸着黑,熟练地绕过一堆堆码放的备件,直奔最里面的角落。
那里有一个废弃的立式车床,车床底下,藏着一个标有“乌拉尔重型机床厂”俄文的轴承木盒。
我掀开满是油污的盒盖,里面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一本用牛皮纸包裹,边角已经磨得发亮的笔记。
《优化笔记》。
这是我两年来,利用所有业余时间,将整个红星机械厂的电力、设备、工艺流程全部拆解、优化后写下的心血。
它记录了每一处设计的缺陷,每一条线路的隐患,以及……每一种致命故障的最优解。
我用嘴咬着从兜里掏出的火柴,划亮一根,凑到笔记前。
颤抖的火光中,我迅速翻到“主变电所故障预案”那一页。
对照着刚才那一瞬间的异常声响和停电特征,我的目光死死锁定在一行字上——“T — 3型互感器二次侧接地反向虚接,高概率导致瞬时短路,特征:单声爆鸣,全域断电。”
就是它!
我合上笔记,塞进怀里,那冰冷的纸张此刻却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我胸口发热。
这一夜,我等了太久了。
我刚冲出库房,一阵极有节奏的敲击声就从旁边的主供水管上传来。
“咚、咚、咚……咚、咚。”
三长两短。
是我们的暗号。
我的心头一热,知道他们来了。
这不仅仅是应急联络信号,更是一种无声的誓言,是我们这群不甘被时代锈蚀的螺丝钉之间,最坚实的默契。
不到十分钟,黑暗中,几条黑影已经在我面前集结。
为首的正是赵卫东,厂里最好的钳工,他身后跟着三个钳工、两个焊工,每个人手里都提着一个沉甸甸的帆布工具包,里面装的不是厂里发的标准工具,而是我们自己打磨改造的“家伙事”。
他们不是接到任何命令来的,仅仅是看到了停电,听到了我们约定的集结号。
“林哥,什么情况?”赵卫东的声音压得很低,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沉稳。
“主变短路,跟我走。”我言简意赅。
就在我们准备出发时,又一个踉跄的身影从夜色中跑来,手里抱着一大卷图纸。
“等……等等我!”
是苏晚晴。
我们厂唯一一个科班出身的大学生技术员,也是唯一一个愿意陪着我这个“野路子”胡闹的“正规军”。
她的呼吸急促,额前的发梢上甚至凝结了一层细密的白霜,显然是一路狂奔而来。
“你怎么来了?”我有些意外。
她扬了扬手里的图纸,喘着气说:“我怕你们看不懂厂里那套老掉牙的配电图,这是我根据你的笔记,连夜重新画的拓扑图,逻辑更清晰。”
我看着她冻得通红的鼻尖和那双在黑暗中亮得惊人的眼睛,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轻轻触碰了一下。
我点了点头,接过那叠尚有余温的图纸,只说了一个字:“走!”
变电所门口已经乱成一锅粥。
值班长和几个干部拿着手电筒,对着一排排冰冷的配电柜束手无策,嘴里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完蛋了”“这下捅破天了”。
看到我们这群提着自制工具的工人,一个干部立马就想上来呵斥:“你们干什么?这里是重地,谁让你们……”
我根本没理他,目光如炬,直接下令:“老赵,带人排查高压侧绝缘子,检查有无放电痕迹!李卫东,你负责低压柜二次回路,重点排查互感器!晚晴,地上画图,用粉笔把模拟路径画出来,给新人做逻辑排除!”
我的声音不大,却像一把锤子,瞬间镇住了场面。
赵卫东他们没有任何迟疑,立刻分头行动,动作娴熟得如同演练了千百遍。
那个干部被我无视,脸上青一阵白一阵,却没敢再多说一个字。
混乱的现场,因为我们的介入,瞬间建立起一种高效而紧张的秩序。
手电的光柱在复杂的线路和设备间快速移动、交错,不再是无头苍蝇般的乱晃,而是变成了精准锁敌的战术光束。
“林师傅!”一个跟着李卫东的老电工突然失声喊道,“互感器!互感器的二次侧接地,接反了!”
我一个箭步冲过去,手电光猛地打在那个小小的接线端子上。
果然!
一根本该接在保护接地端子上的线,被错误地接到了工作接地端子上!
这个细节极其隐蔽,非专业人员根本无法发现,但这正是我昨夜还在笔记里反复推演过的典型致命错误!
“快!调整接线!”我沉声喝道。
工具碰撞声,螺丝旋紧声,在寂静的变电所里清脆作响。
几分钟后,一切就位。
“所有人后退!”我站到总闸前,深吸一口气,然后猛地将闸刀合上。
“滋——”
一阵轻微的电流声后,仪表盘上的指针开始颤抖,然后,像是从漫长的昏迷中苏醒,稳稳地向上回升。
灯,没有立刻亮起,但我们所有人都知道,成了。
那一刻,没有人欢呼,没有人庆祝。
我们只是在昏暗中,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
那眼神里没有劫后余生的庆幸,只有一种“本该如此”的笃定和默契。
我们,又赢了一次。
几分钟后,厂区由远及近,一盏盏灯光接连亮起,最终汇成一片璀璨的光海。
巨大的厂房重新发出低沉的轰鸣,那头沉睡的巨兽,被我们从死亡线上硬生生拽了回来。
厂长带着一大帮干部气喘吁吁地赶到时,看到的就是我们这群浑身油污的工人,默默收拾着工具的场景。
“电……恢复了?”他满脸的震惊与不敢置信。
值班长结结巴巴地把事情说了一遍,当听到是几个普通工人,在没有任何指令的情况下,不到四十分钟就完成了抢修时,厂长的目光扫过我们每一个人,最后,落在了我的身上。
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化为一声复杂的叹息。
我知道他在想什么。
一支无需命令就能自行集结、精准作战的队伍,对一个习惯了发号施令的管理者来说,究竟是财富,还是……隐患?
临走前,他走过来,重重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小林,好好干。”
那语气,复杂到了极点,像是一种警告,又像是一种认可。
天边泛起鱼肚白,大家收拾好工具,准备悄无声息地离开,就像我们来时一样。
赵卫东忽然叫住我,从他的工具包最底层,掏出一个巴掌大的小铁盒。
打开来,里面静静地躺着一个用废弃铜丝和螺丝,手工绕制而成的微型继电器模型,做得异常精巧。
在模型的黄铜底座上,刻着三个字母和数字——ZG102。
“林哥,”老赵咧开嘴,露出憨厚的笑,“大伙儿凑了点料做的,送你。这玩意儿,只有你配得上。”
我接过那个沉甸甸的模型,指尖触到上面粗糙却坚固的焊点,仿佛摸到了某种正在我们手中悄然成型、坚不可摧的秩序。
回望着晨曦中轮廓愈发清晰的厂房,我对身边的苏晚晴轻声说:“他们,已经不需要我再站在最前面了。”
她轻轻点头,晨风吹起她鬓角的碎发。
“但你得一直走在他们看得见的地方。”
远处,第一缕阳光正挣扎着爬上锻压车间的巨大烟囱,将一抹金色投射在这片刚刚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土地上。
一切似乎都恢复了平静。
但我心里却清楚,今夜的黑暗被我们点亮了,可另一种更深沉的黑暗,或许才刚刚开始。
我们这次未经授权的“胜利”,像一块投入死水潭的巨石,虽然拯救了工厂,却也打破了这里几十年来雷打不动的规矩和权力平衡。
厂长那复杂的眼神,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不会无动于衷的。
果然,这种平静只维持了短短两天。
第三天,厂部那栋小楼里,突然下发了一纸盖着鲜红印章的通知。
那份通知如同一道惊雷,在全厂范围内,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