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眼进入一九七九深冬,一个冬天既没下雪,冷空气过境次数较少,且偶尔寒潮来袭的强度也不是很大。
人们常说“天寒日短,不刮风就暖”。整个冬天的气温自然比往常年份整体偏高几度,就连村后宝丰河故道里留下的一年四季永不干涸的那个大水泡子里的冰层,都比往年薄许多。真还应验了老年人所说的暖冬气候征兆。
满囤渠村已经不见了这些年刚上任大队书记的高奇带领社员们冒着凛冽寒风,却干得热火朝天,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誓师“改天换地,勇叫河山变新颜”的动人场面。
难得如此冬闲季节,每天上午十点一过,吃过早饭闲着没事干的村民便不约而同走出家门,三三两两,七个八个,逐渐开始聚集,凑在向阳处的街面上,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谈论什么。
只有像林玉祥那样的勤谨人,一直没舍得放弃也不知换过多少茬的粪箩筐,继续绕村转巷捡拾放野牲畜屙下的粪便。拾满一担,倒在自家屋后那个已经堆得很高的粪堆上。
前些年,每年拾捡的一大堆牲口粪土,到来年开春,全部播撒在自家自留地里,到禾苗出土,他家的庄稼长得分外墨绿粗壮。——“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嘛!
近几年,绥西县革委会把原分给社员的自留地、猪留地全部撤回生产队统一集体耕作后。老人家还是没舍得丢弃这担粪箩筐,每年拾拣来的一大堆牲口粪土,到第二年开春,让车倌儿们拉到集体土地里,至少能换回一百多个工分。
去年女儿林枚考上学校后,林老汉曾放弃过一段时间这一“爱好”,衣兜里装着锡纸包装的带把纸烟,直往街上人堆里撺,硬是往乡邻手里塞支纸烟,以此博得乡邻们声声赞许。
时间一长,生活又变回来一杯平淡的白开水味道。就像好的音乐,听的时间久了,就不再会迸发出初次欣赏时的那种**。再说了,每天这样给人们散发纸烟,长时间累积下来,得损失多少钱?
很快,他又换掉那件半新夹袄,换回原来一身已经摞了不少补丁的旧衣服,继续重新挑起这担粪箩筐。
“久打官司家业败,久提箩筐粪土在。”“耕读传家久,礼仪继世长……”
他永远记着这些话,并把它奉为《家训》经常教导自己的孩子。
多少年来,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也是这样教育着下一代,一代一代地向下不断传承。
想起自己的先祖走西口只身来到这地儿落脚,开头是给孟氏祖先揽长工,做苦力活儿,靠得不就是勤与俭!慢慢地一分钱一分钱积攒,终于到祖父辈上,靠辛勤积攒下的银钱,从孟氏先人手里购置下五十多亩土地,还饲养着大骡子、红走马各一匹,母牛、犍牛、牛犊五六头,拥有石碾子、石磨、二饼子牛车等家财。
反倒是最早在此落脚的孟氏祖先,到孟福荣祖父辈时尚且家大业大,拥有百亩以上的好地,还雇佣长工、短工。
可就是财旺人不旺。孟氏兄弟俩生育了共八个闺女,就是生不出个儿子。只好,孟福荣祖父不得不从外面抱养一男孩儿续接孟氏香火,这就是孟福荣父亲——孟全。
可谓“千亩地里一棵苗”,全家人对这棵独苗疼爱有加。孟全从小娇生惯养不事农活儿,**后竟染上大烟瘾。到孟全父母亲先后去世以后,留下独子孟全更是无人束管,有土地自己不去耕种,整日晃来晃去在姐夫们名下混饭。没过多少年,孟家先祖几代人辛勤创业来的几百亩土地,及偌大家财被这小子踢踏的一败涂地。
也怪?这时候孟氏家族,却转变成“财不旺人旺”道上来。孟全给孟氏家族桶粗的根扎下三氏,还有几个闺女。到孟全下世以后,留下孟福生、孟福荣、孟福祥兄弟三个,甚至到了连生活都快过不下去的地步。
真是“三十年风水轮流转,不一定何时到谁家?”
而林氏家族一直传承着勤劳俭朴家风,恪守保持着所有农活儿都自己干的一种传统,生活过得越来越富裕殷实。不管家业发展如何,他们从来不舍得雇佣长工。最多在农活儿紧凑时,自家人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临时找几个帮工做上几天。自然就不存在“剥削”劳动人民一说。因此,解放初划定成份时,侥幸“赚”了个富农家庭成份。
可这位富贵身子,却爱受苦挣命的庄稼汉子,尽管当下家里衣食无忧,又无任何负担压着,照旧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每日清晨早早起来,挑着一担粪箩头,绕村街转上几个来回。
这些年,究竟压断过多少根扁担,换过多少茬箩头?——真的自己也记不清了。
当然,人与人不同。像林玉祥如此勤快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人抱着一种随遇而安的大众心理,大伙儿出工,自己也不落后,人们歇着自然跟着休息。
这不!高奇终于停歇下每年冬季“农田基本建设会战”的折腾,大伙儿总算能跟着歇息歇息。
农民最知道农活儿之辛劳。春耕、夏锄、秋收不得拾闲,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只有阴雨天与冬闲季。这几年,遇上能折腾的高奇小子,阴雨天和冬闲季都不让人们歇着。夏半年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搞,冬半年一场大会战持续三个多月。搞来搞去,收入却一年不如一年,还搞什么搞!在社员心里,高支书的威信远不如从前。
“人穷不做,马瘦不吃!”与其做与不做结果一样,还是摆不脱一个“穷”字,倒不如干脆躺平。于是,多数村民只期盼享受着这冬闲时节的闲散,每日依时自然聚拢在暖洋洋的“人事圪蛋”,胡侃海聊来自各种渠道的世界新闻,国家大事,家长里短……
看!今个儿又聚一块儿聊上了……
“听说上面让农民分田单干呀!据说南方一个村子,单干才搞了一年,人们生活一下子大变了样。”
说话的是一名二十多岁的基干民兵,每天爱听听新闻,看看报纸,还好四处打听山野轶事。不知道他是从报纸上看到的消息,还是来自乡野之道听途说。
“啊?不会吧!那样,不是又复辟**了吗?”
瞪大眼睛发出疑问的是村里赶了几十年大车的车倌儿宝中。
要在往年,车倌儿是一年四季不得拾闲,春、夏、秋田地里拉运,冬天外出跑运输。这个冬天,连车倌儿也难得清闲。连续几年涝灾使得生产队里收成一年不如一年,挣下工分不值钱,社员们口袋里没收入,庄稼人哪还有闲钱花费在购买石炭取暖,如此的“奢侈”上。
多数人家,趁着冬闲到大队树林里,劈一担枯死树根劈柴回来,到晚上扔在火炉里凑合着取暖;还有的人家,靠捡田野里撒野大牲口粪便,回家垒在土墙上晒干,到晚上放进炉灶内熏炕取暖,好在一个冬天天气不是很冷。也省得生产队动用车马进沟拉石炭,回来再卖给社员。
车倌儿终于才有了一冬之消闲。
难得消闲的车倌儿宝中,今天也圪撺到人事圪蛋的人群中。
宝中父亲在世时,当了一辈子长工。五十多岁时,才用多年辛辛苦苦积攒下的银钱,在满囤渠村买下成片五六十亩土地,并养活几条大犍牛。刚准备继续攒钱买地,更大发展家业的时候,赶上合作化运动。家里的土地,连同牲畜一并入了社。睁眼看着自己辛苦一辈子积攒下的全部家产,眨眼间变成大家伙儿的公共财产,一时气不过,每天呼天喊地叫着冤屈,还拼着命地在他辛苦购买的土地上奔命劳作。
老人一边劳动,一边呼天:“老天爷啊!早知道是这,当初就不该舍不得吃喝,舍不得穿戴,积攒银钱,买下这些土地干甚?……”
不久,劳苦伤身,怒气攻心,在那五八年春季,老人身患“鼓症”,不长时间便咽了气。
每每想起这些,宝中都要掉几滴泪下来,却从不敢有怨言发泄出来。
——刚才年轻人说的话是不是真的?
他瞪大眼睛,想从中找出真正答案。
“好像是真的!听说一早上高奇就被叫到公社开会去了,说是传达上级什么精神。最近,听说绥东县那边一些公社已经正式下达文件,要搞什么……家庭联产承包……什么的……”
另一位在邻近绥东县有亲戚的社员挨铁这样证明。
“早该这样了。要不我们庄稼人的日子,能过下这么恓惶?这年月,连种地的庄稼人,都开始伸手反向国家吃返销粮,真是丢死个中国人!”
“当初不知道谁想起这样搞法,把一伙儿人弄在一起干活儿,本认为会人多干劲大”。
“可实际情况是‘出工一窝蜂,出去磨洋工’。尖头耍滑一旁看,还不住地说着风凉话;老实肯干的不停地干,到头来反被人挖苦、指责,落下个‘公公背着儿媳妇逛舞台,费了好大力气,还让别人说成是骚巴头’”。
“于是,老实肯干的人也逐渐变得耍奸不好好干,这事儿能闹好?”
“认真干的,不认真干的,挣得工分一样,谁愿意舍苦卖力好好干?大伙儿干一年,生产队工分整出去不少,可队里收入逐年减少。‘人日哄地皮,地皮日哄人肚皮’。年底分红,大眼小眼一瞪一个蓝圪蛋。”
“这大锅饭吃的,反倒是人人没了责任心,人们生活水平是逐年下降”。
“如再不改变这种做法,以后日子真的没法子过了!”
……
大家你一言,他一句,由最初聚攒的四五个人,随着议论话题进一步深入、敏感,不断有新的村民参与进来。越讨论越热烈,来自各种渠道的消息一下子汇集一处,说得有板,有眼,有窟窿。
近几年来人们渐渐发现,国家在好些方面的政策开始有所松动,于是,人们才敢在公开场合,越来越自由也越来越大胆地议论起国家的大政方针。
到半下午,高奇从公社开完会回来,果真带回一个惊人的重磅消息:“公社已经允许各生产队根据自己实际,决定是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这是中央精神。
犹如甩出一个大当量的定时炸弹。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家家户户。
吃过晚饭,高奇召集生产组长以上的大小队干部,及部分社员代表在大队部召开紧急会议。并特意通知二舅父,请他作为社员代表应邀参加今天晚上的重要会议。
已经卸职几年的老党员老支书,现在生活过得惬意富足。儿子嘉禾大学学习已近三年,再过一年就能毕业分配工作。据说还不定分到首都北京呢!每每想到这儿,心下一种说不出的自豪与骄傲。
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公社能有几个?
农民最容易满足的心理,让这位年过半百老人容光焕发,退下来的他,这些年基本上不出工参加重体力劳动,身体养得白白胖胖。
对于亲外甥高奇赶他下台,夺走他权柄这件事,他早不计较,反倒觉得外甥替他背起满囤渠一村人生活这个大包袱。只因这几年天灾(连续两三年不同程度涝灾)、人祸(绥西县那书记撤掉社员自留、猪留地,等于断了社员一半多口粮),使得社员们生活倒不如了从前。如果要怪,只能怪外甥高奇过分对公社和县上领导的指示言听计从。
有时,事情反过来想,也能理解。毕竟高奇年轻气盛,他想成就一番事业心切,难免对可能提拔他的人,盲目地言听计从。
这年头,一个人要想在**上有所前途,自然短不了各级领导的扶持,如果不听领导的话,不按照领导指示办事,岂能有好日子过?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惆怅与私心,有时为达到某种目的,不愿为而为之的事情很多,人在官场,有时身不由己!一切都能理解。前提是只要把心术放正,放在为大众利益之上,才能在群众中树立起威信。几十年,老支书就是遵循着这条法则过来的,也用这条法则要求着周围人。
这个曾经对**集体事业持积极支持态度的老党员,竟然开始对时下整个社会好多做法,越来越抱一种怀疑甚至否定态度。
想想刚入社那会儿,带领社员那才叫没明没夜地干。没有,也不敢有半点私心。他永远不会忘记,开垦西北滩地那会儿,和大哥、三弟带领着十几个强劳力轮番耕地的场景,人和牲口轮番歇息,但犁杖不停歇。
老年人传说过去蒙古人跑马圈地,当时他们搞的是犁杖占地。十几个男人吆着全村仅有的七八犋犁杖,不停地犁地、占地。等邻村只几凹村的社员醒悟过来,再想争着占这片无主地时,他已经带领社员,把几百亩土地都耕翻一遍。才有了现在全村一千四五百亩土地的家底。
到后来,不知什么缘故,慢慢地,起初入社时社员们的积极性哪去了?再看看现在不少大队干部的做派,穿着白衬衫,再散披一件四个兜的中山服褂子,每天公社开会,别的大队圪串,回到村里地边上一站,连地里转弯也懒得圪转,完全一副脱产干部做派。到年底算工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满工分不落空。——难道大队干部一年就没个下雨天?
这样的基层干部,让老百姓信你、服你,**!
高奇虽不是那种空喊不干的主,但在整个大气候形成的这个年代,一个小老百姓,想扭转乾坤,比登天都难。现在,就是再换成你孟福荣,能换掉这个天?
当初,外甥高奇抻了自己的大权,确实有过一段时间从内心产生过对这个“白眼狼”外甥心生狠念。到后来慢慢一想,反倒觉得,应该感谢这个白眼狼。实际上,小子从自己头上抢过去的是一顶“愁帽”,为他卸下一副自己已经担不动的重担。这就是所谓“急流勇退”,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勇立潮头,该放手时就放手。这样想过,内心释然。
上午,他也在人事圪蛋附近去过,远远地听到人们对当下形势各抒己见之讨论。精明老人没在现场发表半点意见,回到家里,一白天还在定懂这件事,可一直没思考出个子丑寅卯来。
半下午,外甥从公社开会回来,直接来到他家和他传达了公社会议精神,并征求他这个舅舅的意见。
嫑说,这突如其来的重大变革,还真把这位几十年的老革命给糊涂了。“这世道真的要变?”心里反复询问自己。
直到高奇临走时才征求:“舅,我想晚上召开个大小队干部和部分社员代表参加的扩大会议,讨论并征求大家意见再作决定。您也来参加会议吧!”
“奥……奥……”
孟福荣机械答应着,脑海却一片苍白。
他心里清楚,面临又一次这么重大的时代变革,年轻人终究还是嫩了点,不敢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做出个人决断。
“甭看你小子能!那是在决定你个人前途命运时,敢逆天而行。这可是关系全村二百多口人命运如何改变之大问题,你才来问我?”
一种嘲讽心境刚刚泛起,立马换成另外一种理解同情:“看来这小子着实遇到难题,今天是来请他这员老将出马,给出出主意,把把舵”。
——这正表现出高奇这小子,在关键时刻一点不糊涂的精明做派。
其实,自己这位“老辣姜”,目前脑海不也是一片空白?
在来开会的路上,他一路还在定懂这件事。一直到走进大队部院内,算终于定懂出自己的主张。
晚上的会议开得很沉寂,主持会议的高奇支书宣读完公社转发县革委会下发的文件决定后,让大家自由发言,发表意见,会场竟意外死一般沉寂。经高奇再三动员,要大家各抒己见,大胆发言,但人们仍然一声不吭,只顾各自抽着闷烟。整个大队部屋子里,被烟雾所笼罩,竟连一点咳嗽声都没有。
这些算是满囤渠这个小村子的精英们,内心各自有各自的想法。有的从内心老早厌烦这种生产方式;有的不敢肯定这项政策能不能执行下去,还不一定;即使眼前执行下去,可又能持续多久?也有个别干部心里揣摩,是不是中央又出了修正主义?当然,其中不乏个别对这个集体经济组织颇有感情的人,心里打着小九九,怕一旦土地下放,牲畜到户,社员们回家各种各的地,谁还去听自己指挥?
……各想着各的心思,又不敢把各自内心想法告诉别人,怕“枪打出头鸟”,被人当炮灰使。
——这就是中国**的狡黠与深邃,就连这些再基层不过的“小吏”,尚且在某些决策面前,竟如此费尽心机。
最后,高奇不得不把眼光投向二舅父孟福荣,像是最后征求老人家意见,希望老人今天站出来打个当头炮。
孟福荣早看懂小子的心思,这位能在解放初期就把一群泥腿子拢在一块儿的老革命,什么阵势没见过,什么回合没经历过?他把手里的烟头掐灭,理理一路上形成的思绪,从椅子上站起来,清了清嗓子:“人常言,后路是黑的,谁都摸不清。可眼下明摆着搞家庭承包,总比大伙儿哄在一块儿干收入要高。可我们是小老百姓,怎么干,还得听上面的。既然眼下上面都有了红头文件,让咱搞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还犹豫什么,我们照着做就是了。有什么难的?至于以后,如果政策再变,我们不会再跟着变回来?永远跟党走吗!如果因此犯错误,又不单单我们一家。我个人认为,上级让怎么分,我们就怎么分,反正,分开干,总比哄在一起干要好得多,还怕什么?”
会场内顿时响起一片热烈掌声,这是一种久违的,来自内心深处,真心拥护的掌声。威望颇高的老书记的发言犹如落在人群中的一颗炸弹炸开花,在场众人一下子都叫嚷着,争先恐后纷纷发言:“分吧!分了总比一块干儿强。”
“再不分,都要饿死人了!”
“要分,就干脆分包到户。”
“从明天咱们就开始分。”
……
一直在大队部屋外院子里听候消息的其它社员,此时也一片沸腾,有几个甚至开门进入会场,朝着众人嚷嚷:“迟分不如早分,眼看快到年底了,赶紧分开,让我们好自个儿安排明年的生产,多半个冬天,都快闲出病了……”
“分吧!好容易上级都有了政策,再不分,等球了?”
“这几天,大伙儿都嚷嚷着,要私下分了。正好赶上上级来政策了,还犹豫甚了?”
……
人心所向,众愿所归!犹如瞬间打开一道关闭很久的闸门,一泻千里,势不可挡,也像一支离弦之箭,迅速射向远方。
待人们吵闹够了,高奇进行最后总结发言。大致意思就是根据满囤渠生产大队实际,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全大队统一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明天开始组织实施,保证在一个月内搞定。这样,不耽误明年开春起来,社员及早自己安排自己的生产。
大方向既定,大家伙儿还是久久不愿散去,且原本在屋外列席的普通社员,后来都涌进大队部会议室。原本定的干部扩大会议,干脆变成了社员大会。
直到大队部东墙上的挂钟十二点的钟声响过,才终于结束了这场真正群情激昂的空前盛会。
为保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顺利实施,大队组织成立了满囤渠大队“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并拿出具体实施方案,抽调精干公正人员,抓紧组织实施,争取在新年到来前把此项工作搞定。
不管做什么事,高奇总要讲究套路和谋略,且一旦干起来就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
现任支书高奇,虽然暂先还担任着这个领导小组的组长,但他肯定不热衷于这次给他事业迎面泼一瓢冷水的大变革运动。便只是挂个名,却把实权归还给二舅父孟福荣,由老支书孟福荣临时挂帅带领着由部分大、小队干部和社员代表参与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开展这场变革运动。
由于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满囤渠生产大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工作,很快顺利推行开来。
按照实施方案,全生产队四十多户家庭,按照兄弟、父子组合,或亲疏远近,或邻里关系,自愿组合成八个生产责任小组。把全村现有耕地,按照平时人们的印象评定土地质量好坏,分成五个等类。同一个等类土地,再平均分成八等份,最后采用抓阄方式,确定各生产责任小组的承包地。生产队原有的小型农具、籽种等公共财产,凡当时能分开的,平均分成八等份,分包到八个责任小组名下。
至于牲畜,先统计出全生产队现有大小牲畜数量,经评估组人员,按现下牲口行情,给全大队每一头(匹)牲口折个价。然后按照牲口种类分类协调,强弱搭配分成八等份,让每份大小各类牲畜折合价格之和大致差不离。同样进行分组编号,再采用抓阄方法,将牲口承包给各责任小组。一切分配,做到尽量公平公允,恰当合理,大伙儿基本满意。
对于当时无法分拆的大型固定资产,因所存在数量不够八等份分,只好暂继续留作集体不动资产保留着。如饲养大院,大队部办公室,学大寨运动中新打机井,新建的一些建筑,这些年栽种的林木,及大队原有的粮食加工厂、粉坊,还有学校等。
还有,生产队原有的三辆曾承载着全村人命运的胶轮大车,和那些现代机械机器等,继续封存在大队部,或饲养院库房里,所有权仍归集体,可供大伙儿共同使用。但驾驭三辆胶轮大车,称得上全村“眼睛珠子”的那九匹个儿头大骡马,则归类到上述一般牲畜,给作了价,被分别分到八个责任小组内。基本上一个小组能分到一件儿大牲口。
因为那几匹膘肥体壮的大骡马,在社员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当时,评估组给的标价是所有牲畜中最高价。一匹大骡子在五百五十到六百五十元之间,而当时一头个大膘厚的顶尖大犍牛,最高标价才不到三百元。可以想象出当时社员对长腿牲口,高骡子大**看重。
这些分组承包到社员手里的集体财产,除农民所承包的土地,这个不动产无法折价外(因为当时全国上下还没有土地征用一说,所以当时土地这宗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根本没有本身之市场行情),其他像牲畜、粮种、小农机具等,都按当时市价进行评估折价后,统一算作社员欠生产队往来账债,计入集体往来账面。当时之所以这样做,用意似乎很明显:是怕将来一旦再有一天,**下令让重新组织入社,到时好寻个依据。
最后结果证明,开弓没有回头箭。人们内心不希望的担心,都是多余。几十年过去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子只能越迈越大。包括原来生产队里部分社员所欠生产队口粮款“往来账”,和这次从生产队分包的牲口、籽种、农犋折价的那些往来账债,被永远湮没在历史云海中。
——这当然是后话。
但当时人们确实是有过这样的担心和准备的。
这里找到一份当时满囤渠生产大队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财物分配清单,列于下面。
一九七九年冬,满囤渠生产大队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小组,所分土地、牲畜、农犋等清单如下:
满囤渠生产大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组划分及所分土地、牲畜、农犋合同
第一责任小组:组长:孟福荣。组内成员:孟福生(孟福荣兄)一户4口人;孟福荣一户4口人;蒙福祥(孟福荣弟)一户6口人;孟寅虎(孟福生长子)一户3口人;张开小(新迁来户)一户6口人,总计人口23人。共承包顺路地,圪缭征地,老瞎宽地,虎来地、西北滩和壕畔地共计151.8亩。承包牲口:包括大骡子一匹,草马一匹,母牛、犍牛各一头,小毛驴一匹。共计5头(匹)。
第二责任小组:组长:赵安表。组内成员:赵安表一户5口人;赵万表(赵安表兄)一户5口人;赵明治(赵安表二爹)一户4口人;赵明顺(赵安表三爹)一户7口人;王四娃一户4口人,总计人口25人。承包顺路地,圪缭征地,老瞎宽地,虎来地、西北滩和壕畔地共计165亩。承包牲口:包括二骡子一匹,大黄马一匹,犍牛2头;毛驴1匹。共计5头(匹)。
第三责任小组??组长:樊三万。组内成员:樊三万一户5口人;樊大万一户6口人;樊二万一户5口人;樊全(父)一户2口人;崔心元(樊三万二姨父)一户6口人,共24人。承包门前地,大三尖地,二海地,虎来地、西北滩和壕畔地共计158.4亩。承包牲口:包括三骡子一匹,大走马一匹,犍牛2头;毛驴驹1匹。共计5头(匹)。
第一、二、三责任组共同承包胶轮大车(编号为1号)及绳线,一辆(套)。
第四责任小组??组长:武钱洞。组内成员:武钱洞一户4口人;武银洞(武钱洞二弟)一户6口人;武满银(武钱洞三弟)一户6口人;武铁小(武钱洞儿子)一户三口人;王存祥一户6口人,共计25人。承包顺路地,西南滩地,大三尖地,瓜茬地、大南北征地和壕坡地共计165亩。承包牲口:包括蔫骡子一匹,黑马一匹,犍牛1头;大青毛驴及驴驹各1匹。共计5头(匹)。
第五责任小组??组长:孟顺小。组内成员:孟顺小一户7口人;孟争气(孔顺小兄)一户6口人;孟存才一户6口人;孟昊一户5口人,共计24口人。承包顺路地,西南滩地,瓜茬地、大南北征地、西北滩和壕坡地共计158.4亩。承包牲口:包括四骡子一匹,草马一匹,草牛2头;黑毛驴1匹。共计5头(匹)。
第六责任小组??组长:马挨铁。组内成员:马挨铁一户4口人;马虎(马挨铁三叔)一户6口人;边忠一户4口人;边宝中一户7口人;边德正一户4口人,共25口人。承包顺路地,虎来地,瓜茬地、引龙地、西北滩和园子地共计165亩。承包牲口:包括大青骡子一匹,骟马一匹,犍牛2头;毛驴1匹。共计5头(匹)。
第七责任小组??组长:孟高贵。组内成员:孟高贵一户5口人;孟玉高(二弟)一户4口人;孟龙小一户(三弟)4口人;孟毛仁(父)一户3口人;郝登科一户6口人;郝黑眼一户4口人,共26口人。承包顺路地,虎来地,瓜茬地、引龙地、西北滩和园子地共计171.6亩。承包牲口:包括四骡子一匹,公马一匹,犍牛2头;毛驴1匹。共计5头(匹)。
第八责任小组??组长:段挨明。组内成员:段挨明一户4口人;段忠贵(儿子)一户3口人;段元(八叔)一户3口人;段二高(叔伯兄弟)一户7口人;林玉祥一户3口人,林权(林玉祥长子)一户计3口人,林森(林玉祥次子)2口人。共计25口人。承包顺路地,虎来地,圪缭征地、引龙地、西北滩和大南北征地共计165亩。承包牲口:包括五骡子一匹,骟马一匹,犍牛2头;毛驴1匹。共计5头(匹)。
第五、六、七、八责任小组共同承包胶轮大车(编号为2号)及绳线,一辆(套)。
上面这份联产承包合同清单,有的根据小说需要对个别人名进行或改名,或换姓;有的直接保持了原有姓名,为的是体现当时故事的真实性。望各位看官不要在姓名上去找瑕疵。
刚开始,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这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落实到各个生产责任小组,由生产责任小组进行小范围内集体生产经营。
但在整个承包过程中,社员们进一步觉得,即使是兄弟父子几户人家在一个锅里搅稀稠,也会出现这样、那样不必要的麻烦。不如要分就分到底,彻底分个干净,干脆来个一家一户经营算了!
尤其是土地、籽种,及小件农犋,最后实际都是按每户人口数分开,各家种各家的,谁也甭再挤对谁,埋怨谁。
当然,大队不定这个调,任由小组内部自行定夺。在一开始划分责任小组时,原本考虑亲戚远近,交往是否密切,尽量捡能合得来的分在一个组内。如果这样都觉欠妥的话,小组内再进一步往细里分,是你们自己的事哩!
组看队,户看组,最后,还是各责任小组内部协商,直接进行了更为彻底地再承包。用当时老百姓的话讲,干脆“分田单干”,或“承包到户”算了。
分到各责任小组的土地,小组内成员又自己议定,按各个家庭人口数平均分配到各户;那些论斤论两的籽种,都按各家人口数量分配到户,牲畜怎么办?总不能按肉斤称开分吧!
这好办,按生产队给估的价格折算,根据畜力体力强弱搭配,结合每户人口数,按一般大口之家,可分得一匹大骡子;小口之家分头小毛驴;中等之户分头大犍牛,一家一户分不开的,二家或几家共有……
这些向来喜欢掰扯挖苦精打细算“小市民”的庄稼人,在看待这种分配上的微小差异,从来不会过于计较。
下面又是王存祥家保存的一张生产资料分配(承包)合同:
甲方:绥西县只几凹公社满囤渠生产大队
乙方:户主:王存祥??家庭人口:六口人(妻子:连兰芳,长子:王援朝,长女:王素清,次子:王援越,三子:王**)
乙方王存祥自愿承包甲方土地39.6亩。(村东顺路地4.5亩,头等地;村北壕畔地4.5亩,二等地;西北滩瓜茬地12亩,三等地;村西南老瞎宽地3.6亩;大三尖地6亩,四等地;引龙地6亩,五等地;另大南北征地3亩,分的自留地、猪饲料地)
乙方所承包甲方的土地,可以自主经营;土地上所产粮食全部归乙方,乙方须按照每年年初甲乙双方签订的粮油购销合同上缴公粮和集体提留。
乙方于一九七九年冬,从甲方分得小麦籽种120斤,每斤0.36元,折合43.20元;分莜麦籽种60斤,每斤0.18元,折合10.80元;豌豆籽种25斤,每斤0.25元,折6.25元;胡麻籽30斤,每斤0.30元,折9.00元;其他杂粮共计45斤,每斤0.09元,折4.05元,以上所分粮食籽种共合73.30元,计入乙方所欠甲方的往来账面。
乙方从甲方分到黑色三岁成年大犍牛一头,评估折价230元。计入个人往来账。
乙方和小组内其他成员共同分的单桦犁2犋;牛犋绳线2副;杈耙、木芊,耧、砬硐各一套;第一、二、三,三个小组共同分的胶车一辆,碌碡一套。
甲方:满囤渠生产大队??高??奇
乙方:满囤渠社员??????王存祥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这张王援朝一直保存了几十年,皱皱巴巴的合同,就是当年那次变革的最好佐证。
这次变革,原来大小队队长、会计之类职位统统进行精简,全大队只保留了一名队长和一名会计,主要也是跑个腿,开个会,传达上面来的文件,每年年初负责和社员签订一份《粮油购销合同》之类的,顺便负责抓好全村计划生育工作。
从此以后,都是各家干各家的。该种什么,什么种多少,什么时候种?……都是社员自个儿说了算,不需再由谁来指挥,再由某人来指派,况且,现在谁也指挥不了谁,谁也不想让谁来瞎指挥。
至于这些“干部”的报酬,眼下只能给每位“干部”多分上几亩上等好地,来抵顶他们从事这些公伙儿事情的劳动报酬。还有,大队集体还将西南四份子地块儿的三百亩土地留作机动地,以备新出生的孩子,新娶进的媳妇儿等新增人口的土地再分配。
直至后来才有人研究发现,这次社会财富的重新匹配,竟然进行得如此顺利,同时也做到基本公平、公允。
这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大众,在脱离上级瞎指挥的前提下,照样也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也可以说,这次改革也许是中国古今历次改革中,进展最为顺利,出现问题最少,矛盾化解最好,改革也最彻底,以至于被后来证明最见成效,成效见得最明显的一次。
笔者斗胆在此用一个“立竿见影”成语来形容这次改革成效,予认为一点都不为过。
当然,在以后几年时间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只顾埋头在自家责任田里刨握光景,无暇去关心集体**之隙,多数村干部变戏法似的,把起初无法切割分配的饲养院、加工厂、大机械,以及道路渠畔已成材树木,或变卖,或干脆占为己有,变卖钱财揣入自己腰包,或供自己挥霍……确实不是某个公社,某个大队的个别现象。
同时,过去若干年以后,有人惊愕发现:当初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各生产队或多或少留下机动土地,到最后,变戏法似的都成了历届村干部自家的责任田。
——当然这统属后话。
这次满囤渠生产大队资产重新整合中,高奇自然被划出圈外。因为,他还是一名国家干部,吃着商品粮,挣着现金工资,又拥有市民户口本。满囤渠生产大队当时的集体财产都没他的份儿,所以分土地,分牲畜,分籽种,……原来生产大队一切财富,均与他无关,包括他领导下,满囤渠生产队社员们创造出来的一切集体财富。
最终是二舅父孟福荣,带领他原来手下的一班人马,进行的这次新型生产关系再调整,这位从一解放就开始主宰满囤渠村命运的主人,同样有魄力,把他一手建设起来的集体大家庭再给整回去。凭借的是他个人威信,和整个户族对他的支持,再有他虽霸气,却能秉公办事的秉性。
高奇暂先还是大队书记身份,可这是生产队的事儿。更何况他已经隐隐觉察到,形势在一天一天发生着快速变化,向着不利于自己原来搞得一套的反向发展。
他不敢相信,自己搞得一套,怎么会和中央几个“邦员”联系在一起?幸而,自己没有卷进“三种人”当中去。
分包到土地的社员,再不需要听从大小队干部瞎嚷嚷,还有那半夜半夜的**学习,和没完没了的各种会议。开始全身心地在各自责任田里,刨挖着自己的好日子。连村里最有威望的二舅父孟福荣,社员们见了他,也只是礼节性的问候,何况自己一个乳臭未干的愣头青,算老几?
英雄在无用武之地的时候,退是最好的出路。
终于,高奇选择了放弃,放弃本来就很渺茫的远大理想,和雄心大志,准备着回过头来,重走普通的人生之路。
现在,都开始怀疑过去关于自己的一些传说。实际,自己还跟大多数人一样普通,原本没什么特别。
高奇回到绥西县一中,开始做一名普通高中语文老师。
再过一年,孟嘉禾要大学本科毕业。肯定会分配一份儿体面工作,而且一定在大城市。像他那样的人才,到哪都是香饽饽。
林枚呢,在滨河师范专科学校英语专业学习,也快毕业了。毕业后当个中学老师,补这么多年人才的缺!
目前,整个国家正处在一个拨乱反正的新时代,十年“**”在人才方面的欠债太多太多,未来中国发展,得靠这批人才来支撑。
……岁月的车轮,终于又把人们载回各自运行轨道。
转眼进入一九七九深冬,一个冬天既没下雪,冷空气过境次数较少,且偶尔寒潮来袭的强度也不是很大。
人们常说“天寒日短,不刮风就暖”。整个冬天的气温自然比往常年份整体偏高几度,就连村后宝丰河故道里留下的一年四季永不干涸的那个大水泡子里的冰层,都比往年薄许多。真还应验了老年人所说的暖冬气候征兆。
满囤渠村已经不见了这些年刚上任大队书记的高奇带领社员们冒着凛冽寒风,却干得热火朝天,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誓师“改天换地,勇叫河山变新颜”的动人场面。
难得如此冬闲季节,每天上午十点一过,吃过早饭闲着没事干的村民便不约而同走出家门,三三两两,七个八个,逐渐开始聚集,凑在向阳处的街面上,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谈论什么。
只有像林玉祥那样的勤谨人,一直没舍得放弃也不知换过多少茬的粪箩筐,继续绕村转巷捡拾放野牲畜屙下的粪便。拾满一担,倒在自家屋后那个已经堆得很高的粪堆上。
前些年,每年拾捡的一大堆牲口粪土,到来年开春,全部播撒在自家自留地里,到禾苗出土,他家的庄稼长得分外墨绿粗壮。——“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嘛!
近几年,绥西县革委会把原分给社员的自留地、猪留地全部撤回生产队统一集体耕作后。老人家还是没舍得丢弃这担粪箩筐,每年拾拣来的一大堆牲口粪土,到第二年开春,让车倌儿们拉到集体土地里,至少能换回一百多个工分。
去年女儿林枚考上学校后,林老汉曾放弃过一段时间这一“爱好”,衣兜里装着锡纸包装的带把纸烟,直往街上人堆里撺,硬是往乡邻手里塞支纸烟,以此博得乡邻们声声赞许。
时间一长,生活又变回来一杯平淡的白开水味道。就像好的音乐,听的时间久了,就不再会迸发出初次欣赏时的那种**。再说了,每天这样给人们散发纸烟,长时间累积下来,得损失多少钱?
很快,他又换掉那件半新夹袄,换回原来一身已经摞了不少补丁的旧衣服,继续重新挑起这担粪箩筐。
“久打官司家业败,久提箩筐粪土在。”“耕读传家久,礼仪继世长……”
他永远记着这些话,并把它奉为《家训》经常教导自己的孩子。
多少年来,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也是这样教育着下一代,一代一代地向下不断传承。
想起自己的先祖走西口只身来到这地儿落脚,开头是给孟氏祖先揽长工,做苦力活儿,靠得不就是勤与俭!慢慢地一分钱一分钱积攒,终于到祖父辈上,靠辛勤积攒下的银钱,从孟氏先人手里购置下五十多亩土地,还饲养着大骡子、红走马各一匹,母牛、犍牛、牛犊五六头,拥有石碾子、石磨、二饼子牛车等家财。
反倒是最早在此落脚的孟氏祖先,到孟福荣祖父辈时尚且家大业大,拥有百亩以上的好地,还雇佣长工、短工。
可就是财旺人不旺。孟氏兄弟俩生育了共八个闺女,就是生不出个儿子。只好,孟福荣祖父不得不从外面抱养一男孩儿续接孟氏香火,这就是孟福荣父亲——孟全。
可谓“千亩地里一棵苗”,全家人对这棵独苗疼爱有加。孟全从小娇生惯养不事农活儿,**后竟染上大烟瘾。到孟全父母亲先后去世以后,留下独子孟全更是无人束管,有土地自己不去耕种,整日晃来晃去在姐夫们名下混饭。没过多少年,孟家先祖几代人辛勤创业来的几百亩土地,及偌大家财被这小子踢踏的一败涂地。
也怪?这时候孟氏家族,却转变成“财不旺人旺”道上来。孟全给孟氏家族桶粗的根扎下三氏,还有几个闺女。到孟全下世以后,留下孟福生、孟福荣、孟福祥兄弟三个,甚至到了连生活都快过不下去的地步。
真是“三十年风水轮流转,不一定何时到谁家?”
而林氏家族一直传承着勤劳俭朴家风,恪守保持着所有农活儿都自己干的一种传统,生活过得越来越富裕殷实。不管家业发展如何,他们从来不舍得雇佣长工。最多在农活儿紧凑时,自家人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临时找几个帮工做上几天。自然就不存在“剥削”劳动人民一说。因此,解放初划定成份时,侥幸“赚”了个富农家庭成份。
可这位富贵身子,却爱受苦挣命的庄稼汉子,尽管当下家里衣食无忧,又无任何负担压着,照旧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每日清晨早早起来,挑着一担粪箩头,绕村街转上几个来回。
这些年,究竟压断过多少根扁担,换过多少茬箩头?——真的自己也记不清了。
当然,人与人不同。像林玉祥如此勤快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人抱着一种随遇而安的大众心理,大伙儿出工,自己也不落后,人们歇着自然跟着休息。
这不!高奇终于停歇下每年冬季“农田基本建设会战”的折腾,大伙儿总算能跟着歇息歇息。
农民最知道农活儿之辛劳。春耕、夏锄、秋收不得拾闲,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只有阴雨天与冬闲季。这几年,遇上能折腾的高奇小子,阴雨天和冬闲季都不让人们歇着。夏半年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搞,冬半年一场大会战持续三个多月。搞来搞去,收入却一年不如一年,还搞什么搞!在社员心里,高支书的威信远不如从前。
“人穷不做,马瘦不吃!”与其做与不做结果一样,还是摆不脱一个“穷”字,倒不如干脆躺平。于是,多数村民只期盼享受着这冬闲时节的闲散,每日依时自然聚拢在暖洋洋的“人事圪蛋”,胡侃海聊来自各种渠道的世界新闻,国家大事,家长里短……
看!今个儿又聚一块儿聊上了……
“听说上面让农民分田单干呀!据说南方一个村子,单干才搞了一年,人们生活一下子大变了样。”
说话的是一名二十多岁的基干民兵,每天爱听听新闻,看看报纸,还好四处打听山野轶事。不知道他是从报纸上看到的消息,还是来自乡野之道听途说。
“啊?不会吧!那样,不是又复辟**了吗?”
瞪大眼睛发出疑问的是村里赶了几十年大车的车倌儿宝中。
要在往年,车倌儿是一年四季不得拾闲,春、夏、秋田地里拉运,冬天外出跑运输。这个冬天,连车倌儿也难得清闲。连续几年涝灾使得生产队里收成一年不如一年,挣下工分不值钱,社员们口袋里没收入,庄稼人哪还有闲钱花费在购买石炭取暖,如此的“奢侈”上。
多数人家,趁着冬闲到大队树林里,劈一担枯死树根劈柴回来,到晚上扔在火炉里凑合着取暖;还有的人家,靠捡田野里撒野大牲口粪便,回家垒在土墙上晒干,到晚上放进炉灶内熏炕取暖,好在一个冬天天气不是很冷。也省得生产队动用车马进沟拉石炭,回来再卖给社员。
车倌儿终于才有了一冬之消闲。
难得消闲的车倌儿宝中,今天也圪撺到人事圪蛋的人群中。
宝中父亲在世时,当了一辈子长工。五十多岁时,才用多年辛辛苦苦积攒下的银钱,在满囤渠村买下成片五六十亩土地,并养活几条大犍牛。刚准备继续攒钱买地,更大发展家业的时候,赶上合作化运动。家里的土地,连同牲畜一并入了社。睁眼看着自己辛苦一辈子积攒下的全部家产,眨眼间变成大家伙儿的公共财产,一时气不过,每天呼天喊地叫着冤屈,还拼着命地在他辛苦购买的土地上奔命劳作。
老人一边劳动,一边呼天:“老天爷啊!早知道是这,当初就不该舍不得吃喝,舍不得穿戴,积攒银钱,买下这些土地干甚?……”
不久,劳苦伤身,怒气攻心,在那五八年春季,老人身患“鼓症”,不长时间便咽了气。
每每想起这些,宝中都要掉几滴泪下来,却从不敢有怨言发泄出来。
——刚才年轻人说的话是不是真的?
他瞪大眼睛,想从中找出真正答案。
“好像是真的!听说一早上高奇就被叫到公社开会去了,说是传达上级什么精神。最近,听说绥东县那边一些公社已经正式下达文件,要搞什么……家庭联产承包……什么的……”
另一位在邻近绥东县有亲戚的社员挨铁这样证明。
“早该这样了。要不我们庄稼人的日子,能过下这么恓惶?这年月,连种地的庄稼人,都开始伸手反向国家吃返销粮,真是丢死个中国人!”
“当初不知道谁想起这样搞法,把一伙儿人弄在一起干活儿,本认为会人多干劲大”。
“可实际情况是‘出工一窝蜂,出去磨洋工’。尖头耍滑一旁看,还不住地说着风凉话;老实肯干的不停地干,到头来反被人挖苦、指责,落下个‘公公背着儿媳妇逛舞台,费了好大力气,还让别人说成是骚巴头’”。
“于是,老实肯干的人也逐渐变得耍奸不好好干,这事儿能闹好?”
“认真干的,不认真干的,挣得工分一样,谁愿意舍苦卖力好好干?大伙儿干一年,生产队工分整出去不少,可队里收入逐年减少。‘人日哄地皮,地皮日哄人肚皮’。年底分红,大眼小眼一瞪一个蓝圪蛋。”
“这大锅饭吃的,反倒是人人没了责任心,人们生活水平是逐年下降”。
“如再不改变这种做法,以后日子真的没法子过了!”
……
大家你一言,他一句,由最初聚攒的四五个人,随着议论话题进一步深入、敏感,不断有新的村民参与进来。越讨论越热烈,来自各种渠道的消息一下子汇集一处,说得有板,有眼,有窟窿。
近几年来人们渐渐发现,国家在好些方面的政策开始有所松动,于是,人们才敢在公开场合,越来越自由也越来越大胆地议论起国家的大政方针。
到半下午,高奇从公社开完会回来,果真带回一个惊人的重磅消息:“公社已经允许各生产队根据自己实际,决定是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这是中央精神。
犹如甩出一个大当量的定时炸弹。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家家户户。
吃过晚饭,高奇召集生产组长以上的大小队干部,及部分社员代表在大队部召开紧急会议。并特意通知二舅父,请他作为社员代表应邀参加今天晚上的重要会议。
已经卸职几年的老党员老支书,现在生活过得惬意富足。儿子嘉禾大学学习已近三年,再过一年就能毕业分配工作。据说还不定分到首都北京呢!每每想到这儿,心下一种说不出的自豪与骄傲。
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公社能有几个?
农民最容易满足的心理,让这位年过半百老人容光焕发,退下来的他,这些年基本上不出工参加重体力劳动,身体养得白白胖胖。
对于亲外甥高奇赶他下台,夺走他权柄这件事,他早不计较,反倒觉得外甥替他背起满囤渠一村人生活这个大包袱。只因这几年天灾(连续两三年不同程度涝灾)、人祸(绥西县那书记撤掉社员自留、猪留地,等于断了社员一半多口粮),使得社员们生活倒不如了从前。如果要怪,只能怪外甥高奇过分对公社和县上领导的指示言听计从。
有时,事情反过来想,也能理解。毕竟高奇年轻气盛,他想成就一番事业心切,难免对可能提拔他的人,盲目地言听计从。
这年头,一个人要想在**上有所前途,自然短不了各级领导的扶持,如果不听领导的话,不按照领导指示办事,岂能有好日子过?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惆怅与私心,有时为达到某种目的,不愿为而为之的事情很多,人在官场,有时身不由己!一切都能理解。前提是只要把心术放正,放在为大众利益之上,才能在群众中树立起威信。几十年,老支书就是遵循着这条法则过来的,也用这条法则要求着周围人。
这个曾经对**集体事业持积极支持态度的老党员,竟然开始对时下整个社会好多做法,越来越抱一种怀疑甚至否定态度。
想想刚入社那会儿,带领社员那才叫没明没夜地干。没有,也不敢有半点私心。他永远不会忘记,开垦西北滩地那会儿,和大哥、三弟带领着十几个强劳力轮番耕地的场景,人和牲口轮番歇息,但犁杖不停歇。
老年人传说过去蒙古人跑马圈地,当时他们搞的是犁杖占地。十几个男人吆着全村仅有的七八犋犁杖,不停地犁地、占地。等邻村只几凹村的社员醒悟过来,再想争着占这片无主地时,他已经带领社员,把几百亩土地都耕翻一遍。才有了现在全村一千四五百亩土地的家底。
到后来,不知什么缘故,慢慢地,起初入社时社员们的积极性哪去了?再看看现在不少大队干部的做派,穿着白衬衫,再散披一件四个兜的中山服褂子,每天公社开会,别的大队圪串,回到村里地边上一站,连地里转弯也懒得圪转,完全一副脱产干部做派。到年底算工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满工分不落空。——难道大队干部一年就没个下雨天?
这样的基层干部,让老百姓信你、服你,**!
高奇虽不是那种空喊不干的主,但在整个大气候形成的这个年代,一个小老百姓,想扭转乾坤,比登天都难。现在,就是再换成你孟福荣,能换掉这个天?
当初,外甥高奇抻了自己的大权,确实有过一段时间从内心产生过对这个“白眼狼”外甥心生狠念。到后来慢慢一想,反倒觉得,应该感谢这个白眼狼。实际上,小子从自己头上抢过去的是一顶“愁帽”,为他卸下一副自己已经担不动的重担。这就是所谓“急流勇退”,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勇立潮头,该放手时就放手。这样想过,内心释然。
上午,他也在人事圪蛋附近去过,远远地听到人们对当下形势各抒己见之讨论。精明老人没在现场发表半点意见,回到家里,一白天还在定懂这件事,可一直没思考出个子丑寅卯来。
半下午,外甥从公社开会回来,直接来到他家和他传达了公社会议精神,并征求他这个舅舅的意见。
嫑说,这突如其来的重大变革,还真把这位几十年的老革命给糊涂了。“这世道真的要变?”心里反复询问自己。
直到高奇临走时才征求:“舅,我想晚上召开个大小队干部和部分社员代表参加的扩大会议,讨论并征求大家意见再作决定。您也来参加会议吧!”
“奥……奥……”
孟福荣机械答应着,脑海却一片苍白。
他心里清楚,面临又一次这么重大的时代变革,年轻人终究还是嫩了点,不敢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做出个人决断。
“甭看你小子能!那是在决定你个人前途命运时,敢逆天而行。这可是关系全村二百多口人命运如何改变之大问题,你才来问我?”
一种嘲讽心境刚刚泛起,立马换成另外一种理解同情:“看来这小子着实遇到难题,今天是来请他这员老将出马,给出出主意,把把舵”。
——这正表现出高奇这小子,在关键时刻一点不糊涂的精明做派。
其实,自己这位“老辣姜”,目前脑海不也是一片空白?
在来开会的路上,他一路还在定懂这件事。一直到走进大队部院内,算终于定懂出自己的主张。
晚上的会议开得很沉寂,主持会议的高奇支书宣读完公社转发县革委会下发的文件决定后,让大家自由发言,发表意见,会场竟意外死一般沉寂。经高奇再三动员,要大家各抒己见,大胆发言,但人们仍然一声不吭,只顾各自抽着闷烟。整个大队部屋子里,被烟雾所笼罩,竟连一点咳嗽声都没有。
这些算是满囤渠这个小村子的精英们,内心各自有各自的想法。有的从内心老早厌烦这种生产方式;有的不敢肯定这项政策能不能执行下去,还不一定;即使眼前执行下去,可又能持续多久?也有个别干部心里揣摩,是不是中央又出了修正主义?当然,其中不乏个别对这个集体经济组织颇有感情的人,心里打着小九九,怕一旦土地下放,牲畜到户,社员们回家各种各的地,谁还去听自己指挥?
……各想着各的心思,又不敢把各自内心想法告诉别人,怕“枪打出头鸟”,被人当炮灰使。
——这就是中国**的狡黠与深邃,就连这些再基层不过的“小吏”,尚且在某些决策面前,竟如此费尽心机。
最后,高奇不得不把眼光投向二舅父孟福荣,像是最后征求老人家意见,希望老人今天站出来打个当头炮。
孟福荣早看懂小子的心思,这位能在解放初期就把一群泥腿子拢在一块儿的老革命,什么阵势没见过,什么回合没经历过?他把手里的烟头掐灭,理理一路上形成的思绪,从椅子上站起来,清了清嗓子:“人常言,后路是黑的,谁都摸不清。可眼下明摆着搞家庭承包,总比大伙儿哄在一块儿干收入要高。可我们是小老百姓,怎么干,还得听上面的。既然眼下上面都有了红头文件,让咱搞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还犹豫什么,我们照着做就是了。有什么难的?至于以后,如果政策再变,我们不会再跟着变回来?永远跟党走吗!如果因此犯错误,又不单单我们一家。我个人认为,上级让怎么分,我们就怎么分,反正,分开干,总比哄在一起干要好得多,还怕什么?”
会场内顿时响起一片热烈掌声,这是一种久违的,来自内心深处,真心拥护的掌声。威望颇高的老书记的发言犹如落在人群中的一颗炸弹炸开花,在场众人一下子都叫嚷着,争先恐后纷纷发言:“分吧!分了总比一块干儿强。”
“再不分,都要饿死人了!”
“要分,就干脆分包到户。”
“从明天咱们就开始分。”
……
一直在大队部屋外院子里听候消息的其它社员,此时也一片沸腾,有几个甚至开门进入会场,朝着众人嚷嚷:“迟分不如早分,眼看快到年底了,赶紧分开,让我们好自个儿安排明年的生产,多半个冬天,都快闲出病了……”
“分吧!好容易上级都有了政策,再不分,等球了?”
“这几天,大伙儿都嚷嚷着,要私下分了。正好赶上上级来政策了,还犹豫甚了?”
……
人心所向,众愿所归!犹如瞬间打开一道关闭很久的闸门,一泻千里,势不可挡,也像一支离弦之箭,迅速射向远方。
待人们吵闹够了,高奇进行最后总结发言。大致意思就是根据满囤渠生产大队实际,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全大队统一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明天开始组织实施,保证在一个月内搞定。这样,不耽误明年开春起来,社员及早自己安排自己的生产。
大方向既定,大家伙儿还是久久不愿散去,且原本在屋外列席的普通社员,后来都涌进大队部会议室。原本定的干部扩大会议,干脆变成了社员大会。
直到大队部东墙上的挂钟十二点的钟声响过,才终于结束了这场真正群情激昂的空前盛会。
为保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顺利实施,大队组织成立了满囤渠大队“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并拿出具体实施方案,抽调精干公正人员,抓紧组织实施,争取在新年到来前把此项工作搞定。
不管做什么事,高奇总要讲究套路和谋略,且一旦干起来就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
现任支书高奇,虽然暂先还担任着这个领导小组的组长,但他肯定不热衷于这次给他事业迎面泼一瓢冷水的大变革运动。便只是挂个名,却把实权归还给二舅父孟福荣,由老支书孟福荣临时挂帅带领着由部分大、小队干部和社员代表参与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开展这场变革运动。
由于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满囤渠生产大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工作,很快顺利推行开来。
按照实施方案,全生产队四十多户家庭,按照兄弟、父子组合,或亲疏远近,或邻里关系,自愿组合成八个生产责任小组。把全村现有耕地,按照平时人们的印象评定土地质量好坏,分成五个等类。同一个等类土地,再平均分成八等份,最后采用抓阄方式,确定各生产责任小组的承包地。生产队原有的小型农具、籽种等公共财产,凡当时能分开的,平均分成八等份,分包到八个责任小组名下。
至于牲畜,先统计出全生产队现有大小牲畜数量,经评估组人员,按现下牲口行情,给全大队每一头(匹)牲口折个价。然后按照牲口种类分类协调,强弱搭配分成八等份,让每份大小各类牲畜折合价格之和大致差不离。同样进行分组编号,再采用抓阄方法,将牲口承包给各责任小组。一切分配,做到尽量公平公允,恰当合理,大伙儿基本满意。
对于当时无法分拆的大型固定资产,因所存在数量不够八等份分,只好暂继续留作集体不动资产保留着。如饲养大院,大队部办公室,学大寨运动中新打机井,新建的一些建筑,这些年栽种的林木,及大队原有的粮食加工厂、粉坊,还有学校等。
还有,生产队原有的三辆曾承载着全村人命运的胶轮大车,和那些现代机械机器等,继续封存在大队部,或饲养院库房里,所有权仍归集体,可供大伙儿共同使用。但驾驭三辆胶轮大车,称得上全村“眼睛珠子”的那九匹个儿头大骡马,则归类到上述一般牲畜,给作了价,被分别分到八个责任小组内。基本上一个小组能分到一件儿大牲口。
因为那几匹膘肥体壮的大骡马,在社员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当时,评估组给的标价是所有牲畜中最高价。一匹大骡子在五百五十到六百五十元之间,而当时一头个大膘厚的顶尖大犍牛,最高标价才不到三百元。可以想象出当时社员对长腿牲口,高骡子大**看重。
这些分组承包到社员手里的集体财产,除农民所承包的土地,这个不动产无法折价外(因为当时全国上下还没有土地征用一说,所以当时土地这宗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根本没有本身之市场行情),其他像牲畜、粮种、小农机具等,都按当时市价进行评估折价后,统一算作社员欠生产队往来账债,计入集体往来账面。当时之所以这样做,用意似乎很明显:是怕将来一旦再有一天,**下令让重新组织入社,到时好寻个依据。
最后结果证明,开弓没有回头箭。人们内心不希望的担心,都是多余。几十年过去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子只能越迈越大。包括原来生产队里部分社员所欠生产队口粮款“往来账”,和这次从生产队分包的牲口、籽种、农犋折价的那些往来账债,被永远湮没在历史云海中。
——这当然是后话。
但当时人们确实是有过这样的担心和准备的。
这里找到一份当时满囤渠生产大队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财物分配清单,列于下面。
一九七九年冬,满囤渠生产大队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小组,所分土地、牲畜、农犋等清单如下:
满囤渠生产大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组划分及所分土地、牲畜、农犋合同
第一责任小组:组长:孟福荣。组内成员:孟福生(孟福荣兄)一户4口人;孟福荣一户4口人;蒙福祥(孟福荣弟)一户6口人;孟寅虎(孟福生长子)一户3口人;张开小(新迁来户)一户6口人,总计人口23人。共承包顺路地,圪缭征地,老瞎宽地,虎来地、西北滩和壕畔地共计151.8亩。承包牲口:包括大骡子一匹,草马一匹,母牛、犍牛各一头,小毛驴一匹。共计5头(匹)。
第二责任小组:组长:赵安表。组内成员:赵安表一户5口人;赵万表(赵安表兄)一户5口人;赵明治(赵安表二爹)一户4口人;赵明顺(赵安表三爹)一户7口人;王四娃一户4口人,总计人口25人。承包顺路地,圪缭征地,老瞎宽地,虎来地、西北滩和壕畔地共计165亩。承包牲口:包括二骡子一匹,大黄马一匹,犍牛2头;毛驴1匹。共计5头(匹)。
第三责任小组??组长:樊三万。组内成员:樊三万一户5口人;樊大万一户6口人;樊二万一户5口人;樊全(父)一户2口人;崔心元(樊三万二姨父)一户6口人,共24人。承包门前地,大三尖地,二海地,虎来地、西北滩和壕畔地共计158.4亩。承包牲口:包括三骡子一匹,大走马一匹,犍牛2头;毛驴驹1匹。共计5头(匹)。
第一、二、三责任组共同承包胶轮大车(编号为1号)及绳线,一辆(套)。
第四责任小组??组长:武钱洞。组内成员:武钱洞一户4口人;武银洞(武钱洞二弟)一户6口人;武满银(武钱洞三弟)一户6口人;武铁小(武钱洞儿子)一户三口人;王存祥一户6口人,共计25人。承包顺路地,西南滩地,大三尖地,瓜茬地、大南北征地和壕坡地共计165亩。承包牲口:包括蔫骡子一匹,黑马一匹,犍牛1头;大青毛驴及驴驹各1匹。共计5头(匹)。
第五责任小组??组长:孟顺小。组内成员:孟顺小一户7口人;孟争气(孔顺小兄)一户6口人;孟存才一户6口人;孟昊一户5口人,共计24口人。承包顺路地,西南滩地,瓜茬地、大南北征地、西北滩和壕坡地共计158.4亩。承包牲口:包括四骡子一匹,草马一匹,草牛2头;黑毛驴1匹。共计5头(匹)。
第六责任小组??组长:马挨铁。组内成员:马挨铁一户4口人;马虎(马挨铁三叔)一户6口人;边忠一户4口人;边宝中一户7口人;边德正一户4口人,共25口人。承包顺路地,虎来地,瓜茬地、引龙地、西北滩和园子地共计165亩。承包牲口:包括大青骡子一匹,骟马一匹,犍牛2头;毛驴1匹。共计5头(匹)。
第七责任小组??组长:孟高贵。组内成员:孟高贵一户5口人;孟玉高(二弟)一户4口人;孟龙小一户(三弟)4口人;孟毛仁(父)一户3口人;郝登科一户6口人;郝黑眼一户4口人,共26口人。承包顺路地,虎来地,瓜茬地、引龙地、西北滩和园子地共计171.6亩。承包牲口:包括四骡子一匹,公马一匹,犍牛2头;毛驴1匹。共计5头(匹)。
第八责任小组??组长:段挨明。组内成员:段挨明一户4口人;段忠贵(儿子)一户3口人;段元(八叔)一户3口人;段二高(叔伯兄弟)一户7口人;林玉祥一户3口人,林权(林玉祥长子)一户计3口人,林森(林玉祥次子)2口人。共计25口人。承包顺路地,虎来地,圪缭征地、引龙地、西北滩和大南北征地共计165亩。承包牲口:包括五骡子一匹,骟马一匹,犍牛2头;毛驴1匹。共计5头(匹)。
第五、六、七、八责任小组共同承包胶轮大车(编号为2号)及绳线,一辆(套)。
上面这份联产承包合同清单,有的根据小说需要对个别人名进行或改名,或换姓;有的直接保持了原有姓名,为的是体现当时故事的真实性。望各位看官不要在姓名上去找瑕疵。
刚开始,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这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落实到各个生产责任小组,由生产责任小组进行小范围内集体生产经营。
但在整个承包过程中,社员们进一步觉得,即使是兄弟父子几户人家在一个锅里搅稀稠,也会出现这样、那样不必要的麻烦。不如要分就分到底,彻底分个干净,干脆来个一家一户经营算了!
尤其是土地、籽种,及小件农犋,最后实际都是按每户人口数分开,各家种各家的,谁也甭再挤对谁,埋怨谁。
当然,大队不定这个调,任由小组内部自行定夺。在一开始划分责任小组时,原本考虑亲戚远近,交往是否密切,尽量捡能合得来的分在一个组内。如果这样都觉欠妥的话,小组内再进一步往细里分,是你们自己的事哩!
组看队,户看组,最后,还是各责任小组内部协商,直接进行了更为彻底地再承包。用当时老百姓的话讲,干脆“分田单干”,或“承包到户”算了。
分到各责任小组的土地,小组内成员又自己议定,按各个家庭人口数平均分配到各户;那些论斤论两的籽种,都按各家人口数量分配到户,牲畜怎么办?总不能按肉斤称开分吧!
这好办,按生产队给估的价格折算,根据畜力体力强弱搭配,结合每户人口数,按一般大口之家,可分得一匹大骡子;小口之家分头小毛驴;中等之户分头大犍牛,一家一户分不开的,二家或几家共有……
这些向来喜欢掰扯挖苦精打细算“小市民”的庄稼人,在看待这种分配上的微小差异,从来不会过于计较。
下面又是王存祥家保存的一张生产资料分配(承包)合同:
甲方:绥西县只几凹公社满囤渠生产大队
乙方:户主:王存祥??家庭人口:六口人(妻子:连兰芳,长子:王援朝,长女:王素清,次子:王援越,三子:王**)
乙方王存祥自愿承包甲方土地39.6亩。(村东顺路地4.5亩,头等地;村北壕畔地4.5亩,二等地;西北滩瓜茬地12亩,三等地;村西南老瞎宽地3.6亩;大三尖地6亩,四等地;引龙地6亩,五等地;另大南北征地3亩,分的自留地、猪饲料地)
乙方所承包甲方的土地,可以自主经营;土地上所产粮食全部归乙方,乙方须按照每年年初甲乙双方签订的粮油购销合同上缴公粮和集体提留。
乙方于一九七九年冬,从甲方分得小麦籽种120斤,每斤0.36元,折合43.20元;分莜麦籽种60斤,每斤0.18元,折合10.80元;豌豆籽种25斤,每斤0.25元,折6.25元;胡麻籽30斤,每斤0.30元,折9.00元;其他杂粮共计45斤,每斤0.09元,折4.05元,以上所分粮食籽种共合73.30元,计入乙方所欠甲方的往来账面。
乙方从甲方分到黑色三岁成年大犍牛一头,评估折价230元。计入个人往来账。
乙方和小组内其他成员共同分的单桦犁2犋;牛犋绳线2副;杈耙、木芊,耧、砬硐各一套;第一、二、三,三个小组共同分的胶车一辆,碌碡一套。
甲方:满囤渠生产大队??高??奇
乙方:满囤渠社员??????王存祥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这张王援朝一直保存了几十年,皱皱巴巴的合同,就是当年那次变革的最好佐证。
这次变革,原来大小队队长、会计之类职位统统进行精简,全大队只保留了一名队长和一名会计,主要也是跑个腿,开个会,传达上面来的文件,每年年初负责和社员签订一份《粮油购销合同》之类的,顺便负责抓好全村计划生育工作。
从此以后,都是各家干各家的。该种什么,什么种多少,什么时候种?……都是社员自个儿说了算,不需再由谁来指挥,再由某人来指派,况且,现在谁也指挥不了谁,谁也不想让谁来瞎指挥。
至于这些“干部”的报酬,眼下只能给每位“干部”多分上几亩上等好地,来抵顶他们从事这些公伙儿事情的劳动报酬。还有,大队集体还将西南四份子地块儿的三百亩土地留作机动地,以备新出生的孩子,新娶进的媳妇儿等新增人口的土地再分配。
直至后来才有人研究发现,这次社会财富的重新匹配,竟然进行得如此顺利,同时也做到基本公平、公允。
这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大众,在脱离上级瞎指挥的前提下,照样也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也可以说,这次改革也许是中国古今历次改革中,进展最为顺利,出现问题最少,矛盾化解最好,改革也最彻底,以至于被后来证明最见成效,成效见得最明显的一次。
笔者斗胆在此用一个“立竿见影”成语来形容这次改革成效,予认为一点都不为过。
当然,在以后几年时间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只顾埋头在自家责任田里刨握光景,无暇去关心集体**之隙,多数村干部变戏法似的,把起初无法切割分配的饲养院、加工厂、大机械,以及道路渠畔已成材树木,或变卖,或干脆占为己有,变卖钱财揣入自己腰包,或供自己挥霍……确实不是某个公社,某个大队的个别现象。
同时,过去若干年以后,有人惊愕发现:当初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各生产队或多或少留下机动土地,到最后,变戏法似的都成了历届村干部自家的责任田。
——当然这统属后话。
这次满囤渠生产大队资产重新整合中,高奇自然被划出圈外。因为,他还是一名国家干部,吃着商品粮,挣着现金工资,又拥有市民户口本。满囤渠生产大队当时的集体财产都没他的份儿,所以分土地,分牲畜,分籽种,……原来生产大队一切财富,均与他无关,包括他领导下,满囤渠生产队社员们创造出来的一切集体财富。
最终是二舅父孟福荣,带领他原来手下的一班人马,进行的这次新型生产关系再调整,这位从一解放就开始主宰满囤渠村命运的主人,同样有魄力,把他一手建设起来的集体大家庭再给整回去。凭借的是他个人威信,和整个户族对他的支持,再有他虽霸气,却能秉公办事的秉性。
高奇暂先还是大队书记身份,可这是生产队的事儿。更何况他已经隐隐觉察到,形势在一天一天发生着快速变化,向着不利于自己原来搞得一套的反向发展。
他不敢相信,自己搞得一套,怎么会和中央几个“邦员”联系在一起?幸而,自己没有卷进“三种人”当中去。
分包到土地的社员,再不需要听从大小队干部瞎嚷嚷,还有那半夜半夜的**学习,和没完没了的各种会议。开始全身心地在各自责任田里,刨挖着自己的好日子。连村里最有威望的二舅父孟福荣,社员们见了他,也只是礼节性的问候,何况自己一个乳臭未干的愣头青,算老几?
英雄在无用武之地的时候,退是最好的出路。
终于,高奇选择了放弃,放弃本来就很渺茫的远大理想,和雄心大志,准备着回过头来,重走普通的人生之路。
现在,都开始怀疑过去关于自己的一些传说。实际,自己还跟大多数人一样普通,原本没什么特别。
高奇回到绥西县一中,开始做一名普通高中语文老师。
再过一年,孟嘉禾要大学本科毕业。肯定会分配一份儿体面工作,而且一定在大城市。像他那样的人才,到哪都是香饽饽。
林枚呢,在滨河师范专科学校英语专业学习,也快毕业了。毕业后当个中学老师,补这么多年人才的缺!
目前,整个国家正处在一个拨乱反正的新时代,十年“**”在人才方面的欠债太多太多,未来中国发展,得靠这批人才来支撑。
……岁月的车轮,终于又把人们载回各自运行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