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洵淡淡的点了点头,带着徐庶继续查看学校的其他地方。
经过后面一个学堂的时候,李洵听到里面的老师正在讲述大明皇帝的故事。
讲述李洵如何从一个被人轻视的北凉王,成长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皇帝,由于故事太精彩,学生们都听得入迷了。
“这可不是老师虚构的故事,是咱们皇上的亲身经历。”
老师看着在场的学生们说道。
“皇上正是经过这一番努力,才创造了如今的大明帝国。我们要珍惜如今的生活,认真学习,将来报效皇上的恩德!”
小孩子们握着拳头,用力的点了点头。
……
这次李洵来到云州郡,也就是看一看学校的教育情况。
在云州学校视察了一番,李洵也没有过多停留,直接回北凉。
“大明帝国的孩子们从五六岁便开始入学,学个五年左右的基础知识,十岁开始便学习各行业的专业知识。”
回北凉的路上,徐庶来到了皇帝的马车内,恭恭敬敬的讲述着自己的计划。
“从十岁一直学到十五六岁,便可以去学校外一边干活一边继续学习,直到二十岁,便可正式出师。”
“这样一来,我大明各行各业将会有一大批专业人才出现。”
李洵一边听一边思索着,徐庶的这个计划是以最快的时间完**才培养。
“将来我大明帝国涌现各类人才,这些人才不用经过科举考试,也有机会成为大明的官员。”
李洵看着眼前的徐庶说道。
“有的人工程做的非常好,可以让他来工部。有的人从小兵一路成为将军,并且很有谋略,可以让他来兵部。”
“只要是能够推动我大明帝国发展的人才,都要予以厚待。”
李洵停顿一下,继续道:“徐庶,你要记住一句话:不注重人才,人才便会流向敌国。
如果我们注重人才,人才便会源源不断,而且敌国的人才也会流向我大明,为我大明效力。
所以大明帝国必须要对人才重视起来,给他们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上升通道。”
李洵一番话说完,徐庶赞同的点了点头,道:“陛下放心,臣一定会让天下众人都重视人才、优待人才的!”
重视人才,不是口头上说说就行了。
要让天下人看到朝廷重视人才的决心,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真正的人才。
回到北凉城的第二天,李洵将吏部尚书陈玉华和礼部尚书徐庶叫到了御书房,张鹤眠也在。
“昨日,朕和徐尚书聊起了天下人才的事情,无论是什么行业的人才,大明帝国都很需要。”
李洵让三人坐下,这才缓缓说道。
“我们不仅要吸引大明境内的人才,还要吸引敌国的人才。为什么要吸引敌国的人才,有人知道吗?”
陈玉华稍微一思索,道:“陛下,吸引敌国人才,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敌国人才为我大明所用,可以促进大明帝国的发展。第二个原因,敌国人才来到我大明,那么敌国就少了人才,相当于削弱了敌国。”
敌国人才都被吸引到大明帝国,便没有人才去执政,朝廷官员全都是一群废物,如何能与人才济济的大明帝国相抗衡呢?
一旁的徐庶和张鹤眠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呀。
他们只想到了敌国人才为大明所用这一点,还没往深了想。
也不能说他们两个不如陈玉华聪慧,陈玉华身为吏部尚书,掌管天下官员的任免,每天和各种人才打交道,在这方面想的自然会深刻一些。
李洵淡淡的点了点头,带着徐庶继续查看学校的其他地方。
经过后面一个学堂的时候,李洵听到里面的老师正在讲述大明皇帝的故事。
讲述李洵如何从一个被人轻视的北凉王,成长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皇帝,由于故事太精彩,学生们都听得入迷了。
“这可不是老师虚构的故事,是咱们皇上的亲身经历。”
老师看着在场的学生们说道。
“皇上正是经过这一番努力,才创造了如今的大明帝国。我们要珍惜如今的生活,认真学习,将来报效皇上的恩德!”
小孩子们握着拳头,用力的点了点头。
……
这次李洵来到云州郡,也就是看一看学校的教育情况。
在云州学校视察了一番,李洵也没有过多停留,直接回北凉。
“大明帝国的孩子们从五六岁便开始入学,学个五年左右的基础知识,十岁开始便学习各行业的专业知识。”
回北凉的路上,徐庶来到了皇帝的马车内,恭恭敬敬的讲述着自己的计划。
“从十岁一直学到十五六岁,便可以去学校外一边干活一边继续学习,直到二十岁,便可正式出师。”
“这样一来,我大明各行各业将会有一大批专业人才出现。”
李洵一边听一边思索着,徐庶的这个计划是以最快的时间完**才培养。
“将来我大明帝国涌现各类人才,这些人才不用经过科举考试,也有机会成为大明的官员。”
李洵看着眼前的徐庶说道。
“有的人工程做的非常好,可以让他来工部。有的人从小兵一路成为将军,并且很有谋略,可以让他来兵部。”
“只要是能够推动我大明帝国发展的人才,都要予以厚待。”
李洵停顿一下,继续道:“徐庶,你要记住一句话:不注重人才,人才便会流向敌国。
如果我们注重人才,人才便会源源不断,而且敌国的人才也会流向我大明,为我大明效力。
所以大明帝国必须要对人才重视起来,给他们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上升通道。”
李洵一番话说完,徐庶赞同的点了点头,道:“陛下放心,臣一定会让天下众人都重视人才、优待人才的!”
重视人才,不是口头上说说就行了。
要让天下人看到朝廷重视人才的决心,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真正的人才。
回到北凉城的第二天,李洵将吏部尚书陈玉华和礼部尚书徐庶叫到了御书房,张鹤眠也在。
“昨日,朕和徐尚书聊起了天下人才的事情,无论是什么行业的人才,大明帝国都很需要。”
李洵让三人坐下,这才缓缓说道。
“我们不仅要吸引大明境内的人才,还要吸引敌国的人才。为什么要吸引敌国的人才,有人知道吗?”
陈玉华稍微一思索,道:“陛下,吸引敌国人才,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敌国人才为我大明所用,可以促进大明帝国的发展。第二个原因,敌国人才来到我大明,那么敌国就少了人才,相当于削弱了敌国。”
敌国人才都被吸引到大明帝国,便没有人才去执政,朝廷官员全都是一群废物,如何能与人才济济的大明帝国相抗衡呢?
一旁的徐庶和张鹤眠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呀。
他们只想到了敌国人才为大明所用这一点,还没往深了想。
也不能说他们两个不如陈玉华聪慧,陈玉华身为吏部尚书,掌管天下官员的任免,每天和各种人才打交道,在这方面想的自然会深刻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