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砚走出地下药检所时,天还没亮。
他没骑摩托,沿着墙根一路往北走。
风从废墟的缝隙里钻出来,吹得他衣角翻动。
他右手插在白大褂口袋里,手指一直捏着那把旧手术刀。
他知道秦雪不会睡。
她每天凌晨四点前都会在法医中心处理完最后一份尸检报告。
后门没锁。
他推门进去,走廊灯光惨白。
停尸房隔壁的小监控室亮着灯,门缝透出蓝光。他敲了两下,没等回应就推门进去。
秦雪坐在电脑前,正盯着屏幕调整三维模型的角度。
她没抬头,只说了一句:“你来得比我想的快。”
桌上摆着一**立终端,连接着便携硬盘。
陈砚把U盘**接口,调出昨晚截取的视频片段。
画面里是克隆体苏醒的过程,动作缓慢,呼吸平稳。
播放到第十七秒,那人抬起右手,伸向头顶的感应灯。
陈砚按了暂停。
他解开自己右手的绷带,慢慢卷下来。疤痕暴露在灯光下,斜斜一道,从指节延伸到掌缘。
他将手贴在屏幕上,对准克隆体的手部特写。
弧度一样。皮肤褶皱的走向也一样。
“这不是巧合。”他说。
秦雪拉过鼠标,把两段影像并列播放。
她放大细节,对比指骨末端的断裂面。“我调出了你七岁那年的急诊记录。”
她说,“当时你父亲给你做了清创缝合,刀口深度三点二毫米,偏转角度十一度。这个伤……本不该这么整齐。”
陈砚没说话。
她切换到骨骼重建界面,导入克隆体的CT数据。
两个手掌的3D模型在屏幕上旋转,重叠在一起。
指骨远节的钙化区域完全吻合,连细微的骨刺生长方向都一致。
“这不是复制。”秦雪说,“这是同一道伤,在同样的基因序列下自然形成的反应。他们的发育轨迹是一样的。”
陈砚看着屏幕。他记得那把刀。
是他父亲放在操作台边的备用器械,他踮脚去拿样本瓶时碰倒了,刀尖划破了小指。
父亲当时只说了句“下次小心”,然后用镊子夹起他的手,一针一针缝好。
那是个意外。
可现在,这个意外出现在另一个“他”的身上。
“查其他部位。”他说,“看看还有没有类似的痕迹。”
秦雪滚动列表,翻找克隆体的身体扫描记录。
几分钟后,画面停在左肩胛位置。那里有一块暗红色的凹陷组织,边缘呈放射状烧灼痕。
她抬头看了陈砚一眼。
他也看到了。
那是他在非洲执行救援任务时留下的。一枚流弹擦过装甲车,碎片飞溅,击中了他的背部。
当时血流不止,战地医生用含钆溶液紧急止血,后来伤口愈合成了现在的样子。
“你没对外公开这份伤情报告。”秦雪说,“档案库里只有基础急救记录。”
陈砚伸手摸了摸自己的左肩。皮肤早已恢复平整,但每次阴雨天,那一片还是会发麻。
“他们连这个都复刻了?”他问。
“不是复刻。”秦雪摇头,“是预设。这些伤痕的形成机制和你的完全相同。说明他们在培育克隆体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你会经历哪些创伤。”
房间里安静了几秒。
陈砚走到另一台显示器前,打开监控回放系统。
他调出过去二十四小时的外部走廊画面。时间轴滑到凌晨三点十八分,镜头扫过长廊尽头。
一个背影一闪而过。
白色大褂,走路时右臂摆动幅度很小,像是被什么东西卡住。
陈砚立刻切换热成像模式。
走廊里只剩下两个温度源——一个是值班护士,另一个就是那个背影。
右臂部分没有热量传导,整条手臂呈现灰黑色。
机械义肢。
他认得那个人。
林博士最后一次出现在医院,是在三个月前的学术会议上。
那天他穿了一件高领毛衣,袖口压得很严实。
但陈砚记得,当他起身发言时,左手扶桌的一瞬间,金属关节在灯光下反过一次光。
“他还在这儿。”陈砚说。
秦雪站起身,走到主机旁开始操作。“所有原始数据已经加密打包。”她说,“硬盘会在三分钟后自动销毁。”
“别等三分钟。”陈砚说,“现在就格式化。”
她看了他一眼,按下确认键。进度条迅速走满,屏幕变黑。
陈砚走到窗边,拉开百叶窗一条缝。外面是法医中心后院,铁网围栏外是一片荒地。
风吹动枯草,远处路灯忽明忽暗。
他站在那儿没动。
秦雪收拾设备,把便携硬盘塞进防水袋。
“你要查的东西,我已经标记了路径。”
她说,“‘新体计划’的实验日志不在主系统里,但在医院老数据中心有个备份节点。如果我没猜错,入口权限可能绑定了早期患者的生物信息。”
陈砚没回头。
“你是想用你自己当钥匙?”
“他已经用了我两次。”他说,“一次是编号,一次是血。第三次,我不打算让他选。”
秦雪停顿了一下。“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一旦你接入深层系统,他们就能实时追踪你的脑电活动。如果你和克隆体之间真有神经同步,那你每看一眼数据,那边也会收到信号。”
“我知道。”
“那你就是在把自己送进去。”
“不。”他说,“我是进去找他。”
秦雪没再说话。
她拎起包,走到门口,手搭上门把时又停下。
“今晚我会在备用服务器上保留一份镜像。”她说,“如果你断线超过十分钟,我就启动清除协议。”
门关上了。
房间里只剩陈砚一个人。
他从口袋里掏出手术刀,放在桌上。刀身有些发黑,是昨晚刺穿主板时留下的焦痕。他用拇指抹了一下刃口,锋利依旧。
他重新打开终端,接入离线网络。
屏幕上跳出一个隐藏目录,需要双重验证。
他输入一段字符,是父亲笔记里的一页编号。接着,他撕开左手食指的创可贴,将指尖按在读取器上。
血滴渗入传感器。
系统加载了几秒,弹出一张新的图像。
克隆体躺在实验舱内,双眼闭合,胸口微微起伏。旁边的时间戳显示:当前时间。
但让陈砚停下动作的不是这张图。
而是克隆体右手小指下方,实验台金属板上刻着的一行小字。
“C-01 已激活,等待本体响应。”
他盯着那句话。
手指缓缓收紧。
窗外的风突然停了。
陈砚走出地下药检所时,天还没亮。
他没骑摩托,沿着墙根一路往北走。
风从废墟的缝隙里钻出来,吹得他衣角翻动。
他右手插在白大褂口袋里,手指一直捏着那把旧手术刀。
他知道秦雪不会睡。
她每天凌晨四点前都会在法医中心处理完最后一份尸检报告。
后门没锁。
他推门进去,走廊灯光惨白。
停尸房隔壁的小监控室亮着灯,门缝透出蓝光。他敲了两下,没等回应就推门进去。
秦雪坐在电脑前,正盯着屏幕调整三维模型的角度。
她没抬头,只说了一句:“你来得比我想的快。”
桌上摆着一**立终端,连接着便携硬盘。
陈砚把U盘**接口,调出昨晚截取的视频片段。
画面里是克隆体苏醒的过程,动作缓慢,呼吸平稳。
播放到第十七秒,那人抬起右手,伸向头顶的感应灯。
陈砚按了暂停。
他解开自己右手的绷带,慢慢卷下来。疤痕暴露在灯光下,斜斜一道,从指节延伸到掌缘。
他将手贴在屏幕上,对准克隆体的手部特写。
弧度一样。皮肤褶皱的走向也一样。
“这不是巧合。”他说。
秦雪拉过鼠标,把两段影像并列播放。
她放大细节,对比指骨末端的断裂面。“我调出了你七岁那年的急诊记录。”
她说,“当时你父亲给你做了清创缝合,刀口深度三点二毫米,偏转角度十一度。这个伤……本不该这么整齐。”
陈砚没说话。
她切换到骨骼重建界面,导入克隆体的CT数据。
两个手掌的3D模型在屏幕上旋转,重叠在一起。
指骨远节的钙化区域完全吻合,连细微的骨刺生长方向都一致。
“这不是复制。”秦雪说,“这是同一道伤,在同样的基因序列下自然形成的反应。他们的发育轨迹是一样的。”
陈砚看着屏幕。他记得那把刀。
是他父亲放在操作台边的备用器械,他踮脚去拿样本瓶时碰倒了,刀尖划破了小指。
父亲当时只说了句“下次小心”,然后用镊子夹起他的手,一针一针缝好。
那是个意外。
可现在,这个意外出现在另一个“他”的身上。
“查其他部位。”他说,“看看还有没有类似的痕迹。”
秦雪滚动列表,翻找克隆体的身体扫描记录。
几分钟后,画面停在左肩胛位置。那里有一块暗红色的凹陷组织,边缘呈放射状烧灼痕。
她抬头看了陈砚一眼。
他也看到了。
那是他在非洲执行救援任务时留下的。一枚流弹擦过装甲车,碎片飞溅,击中了他的背部。
当时血流不止,战地医生用含钆溶液紧急止血,后来伤口愈合成了现在的样子。
“你没对外公开这份伤情报告。”秦雪说,“档案库里只有基础急救记录。”
陈砚伸手摸了摸自己的左肩。皮肤早已恢复平整,但每次阴雨天,那一片还是会发麻。
“他们连这个都复刻了?”他问。
“不是复刻。”秦雪摇头,“是预设。这些伤痕的形成机制和你的完全相同。说明他们在培育克隆体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你会经历哪些创伤。”
房间里安静了几秒。
陈砚走到另一台显示器前,打开监控回放系统。
他调出过去二十四小时的外部走廊画面。时间轴滑到凌晨三点十八分,镜头扫过长廊尽头。
一个背影一闪而过。
白色大褂,走路时右臂摆动幅度很小,像是被什么东西卡住。
陈砚立刻切换热成像模式。
走廊里只剩下两个温度源——一个是值班护士,另一个就是那个背影。
右臂部分没有热量传导,整条手臂呈现灰黑色。
机械义肢。
他认得那个人。
林博士最后一次出现在医院,是在三个月前的学术会议上。
那天他穿了一件高领毛衣,袖口压得很严实。
但陈砚记得,当他起身发言时,左手扶桌的一瞬间,金属关节在灯光下反过一次光。
“他还在这儿。”陈砚说。
秦雪站起身,走到主机旁开始操作。“所有原始数据已经加密打包。”她说,“硬盘会在三分钟后自动销毁。”
“别等三分钟。”陈砚说,“现在就格式化。”
她看了他一眼,按下确认键。进度条迅速走满,屏幕变黑。
陈砚走到窗边,拉开百叶窗一条缝。外面是法医中心后院,铁网围栏外是一片荒地。
风吹动枯草,远处路灯忽明忽暗。
他站在那儿没动。
秦雪收拾设备,把便携硬盘塞进防水袋。
“你要查的东西,我已经标记了路径。”
她说,“‘新体计划’的实验日志不在主系统里,但在医院老数据中心有个备份节点。如果我没猜错,入口权限可能绑定了早期患者的生物信息。”
陈砚没回头。
“你是想用你自己当钥匙?”
“他已经用了我两次。”他说,“一次是编号,一次是血。第三次,我不打算让他选。”
秦雪停顿了一下。“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一旦你接入深层系统,他们就能实时追踪你的脑电活动。如果你和克隆体之间真有神经同步,那你每看一眼数据,那边也会收到信号。”
“我知道。”
“那你就是在把自己送进去。”
“不。”他说,“我是进去找他。”
秦雪没再说话。
她拎起包,走到门口,手搭上门把时又停下。
“今晚我会在备用服务器上保留一份镜像。”她说,“如果你断线超过十分钟,我就启动清除协议。”
门关上了。
房间里只剩陈砚一个人。
他从口袋里掏出手术刀,放在桌上。刀身有些发黑,是昨晚刺穿主板时留下的焦痕。他用拇指抹了一下刃口,锋利依旧。
他重新打开终端,接入离线网络。
屏幕上跳出一个隐藏目录,需要双重验证。
他输入一段字符,是父亲笔记里的一页编号。接着,他撕开左手食指的创可贴,将指尖按在读取器上。
血滴渗入传感器。
系统加载了几秒,弹出一张新的图像。
克隆体躺在实验舱内,双眼闭合,胸口微微起伏。旁边的时间戳显示:当前时间。
但让陈砚停下动作的不是这张图。
而是克隆体右手小指下方,实验台金属板上刻着的一行小字。
“C-01 已激活,等待本体响应。”
他盯着那句话。
手指缓缓收紧。
窗外的风突然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