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说你在美国发展得很好,"鹿晚晴轻声问,"为什么回来?"
江沉舟的目光越过她,看向窗外的阳光:"有些承诺,只有在特定的地方才能兑现。"
他没有解释这句话的含义,鹿晚晴也没有追问。他们默契地避开那些可能引发疼痛的话题——周萱、美国的日子、婚戒的来历。此刻,仅仅是重逢就已经足够奢侈。
"你的"故事疗愈"项目,我很欣赏。"江沉舟转移话题,"医学数据显示,叙事治疗对儿童患者的康复有显著效果。"
"文学终于得到了科学的认可?"鹿晚晴轻笑,语气中带着熟悉的调侃。
江沉舟也笑了,眼角的细纹舒展开来:"我一直相信文字的力量,记得吗?"
他们聊起各自的工作,聊起这五年的见闻,像两个久别重逢的老友,小心翼翼地绕开那些尚未愈合的伤口。谈话间,鹿晚晴得知江沉舟专攻儿童神经外科,尤其关注疾病对患儿心理的影响;而江沉舟则惊讶于她将支教经历写成的小说获得了文学新人奖。
"我一直关注你的写作。"江沉舟突然说,"那篇《山雨》,把傈僳族孩子的坚韧写得太动人了。"
"你读过?"鹿晚晴惊讶地问。
"每一篇。"他轻声回答,眼神温柔,"即使在美国,我也订了国内的文学期刊。"
阳光渐渐西斜,走廊里传来护士呼叫江医生的广播。江沉舟看了看手表:"有个会诊,我得走了。"
"我也是,该去给孩子们讲故事了。"鹿晚晴微笑着说。
他们在图书馆门口道别,像五年前那样,没有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只是这一次,他们知道对方就在同一栋建筑的某个角落,呼**同样的空气。
回到办公室,鹿晚晴将江沉舟捐赠的诗集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她翻开自己带来的日程本,在今天的日期旁画了一个小小的"S"。然后她深吸一口气,投入到下午的"故事时间"中。
日子就这样继续。偶尔在医院走廊擦肩而过,他们点头微笑;有时在图书馆偶遇,便聊上几句。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像一首没有高潮的散文诗,平静而克制。
直到一个雨天的傍晚,鹿晚晴加班整理新一批捐赠书目,发现了一本《神经外科案例精选》。扉页上有江沉舟的签名,书页间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她小心地展开,认出那是自己的笔迹——五年前支教时写给江沉舟的信,不知为何被保存下来,又回到她手中。
信纸背面,有一行新添的字迹:
"有些书,总要回到最初的读者手中。"
雨滴敲打着窗户,像时光轻叩记忆的门扉。鹿晚晴将纸条夹回书中,放回捐赠书架。有些故事不需要结局,有些情感不需要定义。他们曾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就足够了。
那天晚上,鹿晚晴回到家,从书柜最深处取出一个蓝色盒子。里面整齐地收藏着所有与江沉舟有关的记忆——图书馆借阅卡、泛黄的诗稿、研讨会的合影、他寄到山区的每一封信。她轻轻抚过这些岁月的痕迹,然后将盒子重新封好,放回原处。
第二天清晨,阳光依旧灿烂。鹿晚晴走进医院大门,看到江沉舟站在喷泉旁,白大褂在晨风中轻轻飘动。他们隔着人群相视一笑,然后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他前往手术室,她去向儿童病房。
两条曾经相交的直线,在短暂的靠近后,终究朝着各自的远方无限延伸。但这一次,他们都学会了欣赏这种距离的美。
多年后,当鹿晚晴成为知名作家,在新书签售会的长队末尾,一位白发老者递给她一本旧得发黄的《给青年诗人的信》。翻开扉页,是那个熟悉的签名:"江沉舟 神经外科 2021.3"。
"能请您签个名吗?"老者问,声音沙哑。
鹿晚晴点点头,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名字。当她准备合上书时,老者轻声说:
"再翻一页。"
手指微微发抖,她翻到下一页。那里贴着一张褪色的医院便签,上面是江沉舟的字迹:
"致改变我生命的女孩:
可惜我们总是在错的时间,
才懂得对的人。
——S"
鹿晚晴抬头,老者已经离开,人群中再也找不到那个身影。阳光透过书店的玻璃窗照进来,落在泛黄的纸页上,温暖而明亮,像一场永不落幕的青春。
【第四卷完】
“听说你在美国发展得很好,"鹿晚晴轻声问,"为什么回来?"
江沉舟的目光越过她,看向窗外的阳光:"有些承诺,只有在特定的地方才能兑现。"
他没有解释这句话的含义,鹿晚晴也没有追问。他们默契地避开那些可能引发疼痛的话题——周萱、美国的日子、婚戒的来历。此刻,仅仅是重逢就已经足够奢侈。
"你的"故事疗愈"项目,我很欣赏。"江沉舟转移话题,"医学数据显示,叙事治疗对儿童患者的康复有显著效果。"
"文学终于得到了科学的认可?"鹿晚晴轻笑,语气中带着熟悉的调侃。
江沉舟也笑了,眼角的细纹舒展开来:"我一直相信文字的力量,记得吗?"
他们聊起各自的工作,聊起这五年的见闻,像两个久别重逢的老友,小心翼翼地绕开那些尚未愈合的伤口。谈话间,鹿晚晴得知江沉舟专攻儿童神经外科,尤其关注疾病对患儿心理的影响;而江沉舟则惊讶于她将支教经历写成的小说获得了文学新人奖。
"我一直关注你的写作。"江沉舟突然说,"那篇《山雨》,把傈僳族孩子的坚韧写得太动人了。"
"你读过?"鹿晚晴惊讶地问。
"每一篇。"他轻声回答,眼神温柔,"即使在美国,我也订了国内的文学期刊。"
阳光渐渐西斜,走廊里传来护士呼叫江医生的广播。江沉舟看了看手表:"有个会诊,我得走了。"
"我也是,该去给孩子们讲故事了。"鹿晚晴微笑着说。
他们在图书馆门口道别,像五年前那样,没有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只是这一次,他们知道对方就在同一栋建筑的某个角落,呼**同样的空气。
回到办公室,鹿晚晴将江沉舟捐赠的诗集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她翻开自己带来的日程本,在今天的日期旁画了一个小小的"S"。然后她深吸一口气,投入到下午的"故事时间"中。
日子就这样继续。偶尔在医院走廊擦肩而过,他们点头微笑;有时在图书馆偶遇,便聊上几句。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像一首没有高潮的散文诗,平静而克制。
直到一个雨天的傍晚,鹿晚晴加班整理新一批捐赠书目,发现了一本《神经外科案例精选》。扉页上有江沉舟的签名,书页间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她小心地展开,认出那是自己的笔迹——五年前支教时写给江沉舟的信,不知为何被保存下来,又回到她手中。
信纸背面,有一行新添的字迹:
"有些书,总要回到最初的读者手中。"
雨滴敲打着窗户,像时光轻叩记忆的门扉。鹿晚晴将纸条夹回书中,放回捐赠书架。有些故事不需要结局,有些情感不需要定义。他们曾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就足够了。
那天晚上,鹿晚晴回到家,从书柜最深处取出一个蓝色盒子。里面整齐地收藏着所有与江沉舟有关的记忆——图书馆借阅卡、泛黄的诗稿、研讨会的合影、他寄到山区的每一封信。她轻轻抚过这些岁月的痕迹,然后将盒子重新封好,放回原处。
第二天清晨,阳光依旧灿烂。鹿晚晴走进医院大门,看到江沉舟站在喷泉旁,白大褂在晨风中轻轻飘动。他们隔着人群相视一笑,然后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他前往手术室,她去向儿童病房。
两条曾经相交的直线,在短暂的靠近后,终究朝着各自的远方无限延伸。但这一次,他们都学会了欣赏这种距离的美。
多年后,当鹿晚晴成为知名作家,在新书签售会的长队末尾,一位白发老者递给她一本旧得发黄的《给青年诗人的信》。翻开扉页,是那个熟悉的签名:"江沉舟 神经外科 2021.3"。
"能请您签个名吗?"老者问,声音沙哑。
鹿晚晴点点头,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名字。当她准备合上书时,老者轻声说:
"再翻一页。"
手指微微发抖,她翻到下一页。那里贴着一张褪色的医院便签,上面是江沉舟的字迹:
"致改变我生命的女孩:
可惜我们总是在错的时间,
才懂得对的人。
——S"
鹿晚晴抬头,老者已经离开,人群中再也找不到那个身影。阳光透过书店的玻璃窗照进来,落在泛黄的纸页上,温暖而明亮,像一场永不落幕的青春。
【第四卷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