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八年(1939)的深秋,大别山深处已是寒意逼人。连绵的秋雨将山道浸得泥泞不堪,枯黄的落叶在泥水中打着旋儿,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多事之秋的凄凉。浓雾如同浸透了硝烟的棉絮,在山谷间缓缓流淌,将整片山脉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
谢文渊站在鹰嘴崖的观察哨前,任凭冰凉的露水打湿了他的将官呢大衣。这身崭新的少将军服是半月前才配发的,领章上的将星还闪着金光。他举起望远镜,镜片后的双眼微微眯起,目光穿透晨雾,望向远方若隐若现的荆州城墙。
那是他阔别二十八年的故土。
“这雾倒是帮了忙。“他喃喃自语,指尖在冰凉的望远镜筒上轻轻敲击。雾气不仅遮蔽了日军的视线,也模糊了时间的界限。在这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光绪末年的荆州古城,听见私塾里传来琅琅书声,看见父亲执着戒尺在学童间踱步。
参谋长程启明踩着碎石走来,靴子上沾满了泥浆。他递上的电文纸还带着电台的余温,在冷空气中蒸腾起淡淡的白雾。
“旅座,重庆急电。“程启明的声音有些沙哑,“日军第十三师团向当阳方向移动,战区命令我部袭扰荆门至宜昌补给线。“
谢文渊的指节骤然收紧,青筋在手背上凸起。三年前从保定军校特别班结业时,他何曾想过会以这种方式重返故土。那时的他,还怀揣着在正规军中建功立业的梦想,却因“保定系“的身份被排挤到这敌后战场。如今想来,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安排。
雾霭深处,仿佛又传来私塾的晨读声。父亲谢明远将戒尺横在《禹贡》泛黄的书页上,一字一句地讲解“荆及衡阳惟荆州“的典故。那些关于楚地的古老传说,关于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金戈铁马,都在这一刻变得鲜活起来。
他忽然转身,对围拢过来的作战参谋们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诸位可还记得《三国演义》里,关云长水淹七军的故事?“
几个刚从陆军大学调来的年轻参谋面面相觑。这些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军官,对这等“野史“似乎并不熟悉。
谢文渊的马鞭在军用地图上划过,最终停在汉水支流的弯道处:“日军重兵集结在襄宜公路,我们不妨学学武圣人的故智。“
深夜的潭河湾,寒风凛冽。河面上飘来阵阵鱼腥味,与岸边竹林里的泥土气息混杂在一起。游击队员们在黑暗中悄无声息地搬运桐油,这些从敌占区秘密采购的物资,将成为他们给日军准备的“厚礼“。
辎重队长赵大膀子抹着额头的汗珠,压低声音抱怨:“旅座,真要炸堤?下游三十里还有七个村子,上千口人呐...“
这位出身湘西的汉子,虽然打仗勇猛,却始终保持着农家子弟对土地的眷恋。他粗糙的手掌抚过堤岸上的泥土,眼神中满是不忍。
“水淹七军,未必真要掘堤。“谢文渊蹲在河滩上,用树枝在湿沙上画出示意图。月光洒在他略显清瘦的脸上,映出一双锐利的眼睛。
“派三个连在左岸构筑假阵地,务必要让伪军探子看见我们'准备决堤'的阵势。你带工兵连去右岸,在浅滩埋设混合火药的水雷——记得要用渔网伪装。“
月光掠过他腰间那把将官短剑,剑柄上镶嵌的青天白日徽章在夜色中泛着冷光。这是保定军校毕业时教育长特赠的礼物,剑鞘上还刻着“精忠报国“四个篆字。此刻,剑鞘正轻轻拍打着浸水的绑腿,发出细微的声响。
三天后的黎明,潭河湾的浓雾尚未散去。日军工兵联队果然被诱至右岸排雷,士兵们穿着厚重的防水服,在冰冷的河水中艰难作业。就在这时,预设在左岸芦苇丛中的二十门松树炮突然开火。这些用整根松木制成的土炮,虽然射程有限,但在近距离内威力惊人。
炮弹落在河面上,激起冲天水柱。混合火药的水雷接连爆炸,将日军的排雷设备炸得粉碎。这场后来被战史称作“潭河疑阵“的伏击战,让日军整整两个运输中队在淤泥里挣扎了三天。缴获的物资足足装备了两个营,其中包括一批珍贵的无线电器材。
捷报传回战时省会恩施时,重庆《**》的记者正在野战医院采访伤员。一个满身敷着草药的战士靠在竹床上,用带着黄陂口音的官话说:“谢旅长教我们唱《诗经》里的'岂曰无衣',说两千年前这片土地就在反抗暴政。“
记者的笔在采访本上飞快地记录着,不时抬头看看这个年仅十九岁的小战士。病房里弥漫着草药和消毒水的气味,伤兵们的**声此起彼伏,但这个小战士的眼睛却格外明亮。
农历小雪那天,侦察连在荆门城外截获了三马车特殊物资。当战士们掀开防雨布时,都不由得愣住了——车上装的全是书籍。
谢文渊随手翻开一本福泽谕吉的《劝学篇》,书页上密密麻麻的日文注释让他皱起眉头。忽然,他在扉页发现了“京都帝国大学藏书“的篆文印章。这些书籍显然是从某个大学图书馆掠夺来的战利品,正在运往日军司令部的途中。
他连夜召集识字骨干,在摇曳的桐油灯下组成临时翻译组。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读书人,有的是投笔从戎的大学生,有的是隐居乡间的老秀才,此刻都聚集在简陋的农家院落里,将日文书籍中的重要内容译成中文。
**部主任周慕云捧着刚译完的《战争论》沉吟良久。这位北大毕业的知识分子,眼镜后的双眼闪着智慧的光芒:“日军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我们倒可以用这些书反其道而行。“
半个月后,伪军阵地上开始出现中日双语的传单。克劳塞维茨的名句与《孙子兵法》并列印刷,落款处还精心绘制着象征楚文化的凤凰图腾。这些传单在伪军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些识字的老兵偷偷收藏,甚至在私下里传阅。
秘密交通员老周送来密电时,谢文渊正在油灯下校正《论持久战》的油印本。跳动的灯火将他的影子投射在土墙上,随着夜风轻轻摇曳。
这个永远戴着斗笠的老者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得像是磨砂纸擦过青石:“旅长可还记得民国元年,湘潭码头的吴记米行?“
谢文渊猛然抬头,手中的钢笔在纸面上划出一道墨痕。当年他背着母亲遗体流浪时,正是米行老掌柜舍了半升糙米,让他得以活命。那个寒冷的冬日,老掌柜布满老茧的手掌,至今仍清晰地印在他的记忆里。
“令堂临终前说过,谢家子孙当为天下人守义。“老周从斗笠夹层取出情报时,袖口不经意间掠过腰际,露出一截褪色的红绸——那是苏区赤卫队的旧俗。
这份关于日军化学武器部署的密报,让谢文渊连夜调整了整个作战方案。他立即下令各部队加强防毒训练,并在民间收集简易防毒用品。这些举措在随后的战斗中,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
岁末的寒潮席卷江汉平原,日军发动了报复性扫荡。谢文渊带着警卫排被困在纪山寺遗址,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刹,如今只剩断壁残垣。
望远镜里,日军的骑兵正在山脚下集结,马蹄扬起的雪尘在阳光下闪着冷光。机枪手小广**然指着残破的经幢叫道:“旅座,这上面刻着《金刚经》呢!“
谢文渊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青石经幢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梵文,虽然历经风雨侵蚀,仍可辨认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字句。
弹雨泼洒在断壁残垣间时,谢文渊靠坐在唐代碑刻旁装填子弹。冰冷的金属触感让他打了个寒颤,某个瞬间,他想起童年习字的往事。
父亲握着他的手在宣纸上书写“譬如暴风来,吹破山树林“,十岁的文渊仰头问:“若是更大的风呢?“谢明远沉默良久,最终在纸角添上“慧日破诸暗“五个清瘦的小字。那时他还不懂这句话的深意,如今在这枪林弹雨中,却忽然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上刺刀!“他的吼声惊飞殿角寒鸦。战士们从焚经台的灰烬里跃出,带血的枪刺与经幢上残存的梵文形成诡异对照。刺刀碰撞的声音、士兵的呐喊声、战**嘶鸣声,在这古刹遗址上空回荡。
当援军终于撕开包围圈时,众人看见谢文渊正用绷带缠绕卷刃的大刀,身后佛龛里残存的菩萨石像依然低眉含笑。夕阳的余晖洒在废墟上,给这惨烈的战场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
除夕夜,部队在荒村休整。篝火映着战士们熟睡的脸庞,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在梦中或许都回到了故乡。谢文渊独自走过残雪覆盖的打谷场,脚下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某个屋檐下传来压抑的哭声——是个刚得知家乡沦陷的年轻参谋。他驻足片刻,最终没有上前安慰,只是将兜里的压缩饼干轻轻放在石磨上。有些伤痛,需要独自承受;有些思念,只能深埋心底。
抬头望见北斗七星正悬在荆山上方,像极了母亲当年在渡口指给他看的模样。那个逃亡的夜晚,母亲用瘦弱的身躯护着他,在芦苇丛中艰难前行。江风很冷,但母亲的怀抱很暖。
黎明时分,通信兵送来战区嘉奖令。看着“游击干才“的评语,谢文渊不禁苦笑。这些虚名,比起战士们付出的鲜血和生命,又算得了什么?
他转身对晨雾中集合的队伍说:“今日我们学《楚辞》——'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琅琅书声惊起寒鸦,在雾锁的荆山上空盘旋不去。这声音穿透晨雾,越过山峦,仿佛在与两千年前的楚地先民遥相呼应。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文化的火种依然在顽强地传承,就像这荆山上的晨雾,虽然时浓时淡,却永远不会消散。
太阳渐渐升高,雾气开始消散。谢文渊望着远方依稀可见的荆州城墙,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二十八年的光阴,仿佛在这一刻重叠。那个在私塾中诵读诗文的少年,与此刻站在战场上的将军,其实是同一个人。
“传令各营,“他的声音在晨风中格外清晰,“加强侦察,随时准备出击。“
战争还在继续,但希望就像这穿透晨雾的阳光,终将照亮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
谢文渊站在鹰嘴崖的观察哨前,任凭冰凉的露水打湿了他的将官呢大衣。这身崭新的少将军服是半月前才配发的,领章上的将星还闪着金光。他举起望远镜,镜片后的双眼微微眯起,目光穿透晨雾,望向远方若隐若现的荆州城墙。
那是他阔别二十八年的故土。
“这雾倒是帮了忙。“他喃喃自语,指尖在冰凉的望远镜筒上轻轻敲击。雾气不仅遮蔽了日军的视线,也模糊了时间的界限。在这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光绪末年的荆州古城,听见私塾里传来琅琅书声,看见父亲执着戒尺在学童间踱步。
参谋长程启明踩着碎石走来,靴子上沾满了泥浆。他递上的电文纸还带着电台的余温,在冷空气中蒸腾起淡淡的白雾。
“旅座,重庆急电。“程启明的声音有些沙哑,“日军第十三师团向当阳方向移动,战区命令我部袭扰荆门至宜昌补给线。“
谢文渊的指节骤然收紧,青筋在手背上凸起。三年前从保定军校特别班结业时,他何曾想过会以这种方式重返故土。那时的他,还怀揣着在正规军中建功立业的梦想,却因“保定系“的身份被排挤到这敌后战场。如今想来,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安排。
雾霭深处,仿佛又传来私塾的晨读声。父亲谢明远将戒尺横在《禹贡》泛黄的书页上,一字一句地讲解“荆及衡阳惟荆州“的典故。那些关于楚地的古老传说,关于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金戈铁马,都在这一刻变得鲜活起来。
他忽然转身,对围拢过来的作战参谋们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诸位可还记得《三国演义》里,关云长水淹七军的故事?“
几个刚从陆军大学调来的年轻参谋面面相觑。这些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军官,对这等“野史“似乎并不熟悉。
谢文渊的马鞭在军用地图上划过,最终停在汉水支流的弯道处:“日军重兵集结在襄宜公路,我们不妨学学武圣人的故智。“
深夜的潭河湾,寒风凛冽。河面上飘来阵阵鱼腥味,与岸边竹林里的泥土气息混杂在一起。游击队员们在黑暗中悄无声息地搬运桐油,这些从敌占区秘密采购的物资,将成为他们给日军准备的“厚礼“。
辎重队长赵大膀子抹着额头的汗珠,压低声音抱怨:“旅座,真要炸堤?下游三十里还有七个村子,上千口人呐...“
这位出身湘西的汉子,虽然打仗勇猛,却始终保持着农家子弟对土地的眷恋。他粗糙的手掌抚过堤岸上的泥土,眼神中满是不忍。
“水淹七军,未必真要掘堤。“谢文渊蹲在河滩上,用树枝在湿沙上画出示意图。月光洒在他略显清瘦的脸上,映出一双锐利的眼睛。
“派三个连在左岸构筑假阵地,务必要让伪军探子看见我们'准备决堤'的阵势。你带工兵连去右岸,在浅滩埋设混合火药的水雷——记得要用渔网伪装。“
月光掠过他腰间那把将官短剑,剑柄上镶嵌的青天白日徽章在夜色中泛着冷光。这是保定军校毕业时教育长特赠的礼物,剑鞘上还刻着“精忠报国“四个篆字。此刻,剑鞘正轻轻拍打着浸水的绑腿,发出细微的声响。
三天后的黎明,潭河湾的浓雾尚未散去。日军工兵联队果然被诱至右岸排雷,士兵们穿着厚重的防水服,在冰冷的河水中艰难作业。就在这时,预设在左岸芦苇丛中的二十门松树炮突然开火。这些用整根松木制成的土炮,虽然射程有限,但在近距离内威力惊人。
炮弹落在河面上,激起冲天水柱。混合火药的水雷接连爆炸,将日军的排雷设备炸得粉碎。这场后来被战史称作“潭河疑阵“的伏击战,让日军整整两个运输中队在淤泥里挣扎了三天。缴获的物资足足装备了两个营,其中包括一批珍贵的无线电器材。
捷报传回战时省会恩施时,重庆《**》的记者正在野战医院采访伤员。一个满身敷着草药的战士靠在竹床上,用带着黄陂口音的官话说:“谢旅长教我们唱《诗经》里的'岂曰无衣',说两千年前这片土地就在反抗暴政。“
记者的笔在采访本上飞快地记录着,不时抬头看看这个年仅十九岁的小战士。病房里弥漫着草药和消毒水的气味,伤兵们的**声此起彼伏,但这个小战士的眼睛却格外明亮。
农历小雪那天,侦察连在荆门城外截获了三马车特殊物资。当战士们掀开防雨布时,都不由得愣住了——车上装的全是书籍。
谢文渊随手翻开一本福泽谕吉的《劝学篇》,书页上密密麻麻的日文注释让他皱起眉头。忽然,他在扉页发现了“京都帝国大学藏书“的篆文印章。这些书籍显然是从某个大学图书馆掠夺来的战利品,正在运往日军司令部的途中。
他连夜召集识字骨干,在摇曳的桐油灯下组成临时翻译组。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读书人,有的是投笔从戎的大学生,有的是隐居乡间的老秀才,此刻都聚集在简陋的农家院落里,将日文书籍中的重要内容译成中文。
**部主任周慕云捧着刚译完的《战争论》沉吟良久。这位北大毕业的知识分子,眼镜后的双眼闪着智慧的光芒:“日军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我们倒可以用这些书反其道而行。“
半个月后,伪军阵地上开始出现中日双语的传单。克劳塞维茨的名句与《孙子兵法》并列印刷,落款处还精心绘制着象征楚文化的凤凰图腾。这些传单在伪军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些识字的老兵偷偷收藏,甚至在私下里传阅。
秘密交通员老周送来密电时,谢文渊正在油灯下校正《论持久战》的油印本。跳动的灯火将他的影子投射在土墙上,随着夜风轻轻摇曳。
这个永远戴着斗笠的老者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得像是磨砂纸擦过青石:“旅长可还记得民国元年,湘潭码头的吴记米行?“
谢文渊猛然抬头,手中的钢笔在纸面上划出一道墨痕。当年他背着母亲遗体流浪时,正是米行老掌柜舍了半升糙米,让他得以活命。那个寒冷的冬日,老掌柜布满老茧的手掌,至今仍清晰地印在他的记忆里。
“令堂临终前说过,谢家子孙当为天下人守义。“老周从斗笠夹层取出情报时,袖口不经意间掠过腰际,露出一截褪色的红绸——那是苏区赤卫队的旧俗。
这份关于日军化学武器部署的密报,让谢文渊连夜调整了整个作战方案。他立即下令各部队加强防毒训练,并在民间收集简易防毒用品。这些举措在随后的战斗中,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
岁末的寒潮席卷江汉平原,日军发动了报复性扫荡。谢文渊带着警卫排被困在纪山寺遗址,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刹,如今只剩断壁残垣。
望远镜里,日军的骑兵正在山脚下集结,马蹄扬起的雪尘在阳光下闪着冷光。机枪手小广**然指着残破的经幢叫道:“旅座,这上面刻着《金刚经》呢!“
谢文渊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青石经幢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梵文,虽然历经风雨侵蚀,仍可辨认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字句。
弹雨泼洒在断壁残垣间时,谢文渊靠坐在唐代碑刻旁装填子弹。冰冷的金属触感让他打了个寒颤,某个瞬间,他想起童年习字的往事。
父亲握着他的手在宣纸上书写“譬如暴风来,吹破山树林“,十岁的文渊仰头问:“若是更大的风呢?“谢明远沉默良久,最终在纸角添上“慧日破诸暗“五个清瘦的小字。那时他还不懂这句话的深意,如今在这枪林弹雨中,却忽然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上刺刀!“他的吼声惊飞殿角寒鸦。战士们从焚经台的灰烬里跃出,带血的枪刺与经幢上残存的梵文形成诡异对照。刺刀碰撞的声音、士兵的呐喊声、战**嘶鸣声,在这古刹遗址上空回荡。
当援军终于撕开包围圈时,众人看见谢文渊正用绷带缠绕卷刃的大刀,身后佛龛里残存的菩萨石像依然低眉含笑。夕阳的余晖洒在废墟上,给这惨烈的战场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
除夕夜,部队在荒村休整。篝火映着战士们熟睡的脸庞,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在梦中或许都回到了故乡。谢文渊独自走过残雪覆盖的打谷场,脚下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某个屋檐下传来压抑的哭声——是个刚得知家乡沦陷的年轻参谋。他驻足片刻,最终没有上前安慰,只是将兜里的压缩饼干轻轻放在石磨上。有些伤痛,需要独自承受;有些思念,只能深埋心底。
抬头望见北斗七星正悬在荆山上方,像极了母亲当年在渡口指给他看的模样。那个逃亡的夜晚,母亲用瘦弱的身躯护着他,在芦苇丛中艰难前行。江风很冷,但母亲的怀抱很暖。
黎明时分,通信兵送来战区嘉奖令。看着“游击干才“的评语,谢文渊不禁苦笑。这些虚名,比起战士们付出的鲜血和生命,又算得了什么?
他转身对晨雾中集合的队伍说:“今日我们学《楚辞》——'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琅琅书声惊起寒鸦,在雾锁的荆山上空盘旋不去。这声音穿透晨雾,越过山峦,仿佛在与两千年前的楚地先民遥相呼应。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文化的火种依然在顽强地传承,就像这荆山上的晨雾,虽然时浓时淡,却永远不会消散。
太阳渐渐升高,雾气开始消散。谢文渊望着远方依稀可见的荆州城墙,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二十八年的光阴,仿佛在这一刻重叠。那个在私塾中诵读诗文的少年,与此刻站在战场上的将军,其实是同一个人。
“传令各营,“他的声音在晨风中格外清晰,“加强侦察,随时准备出击。“
战争还在继续,但希望就像这穿透晨雾的阳光,终将照亮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