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荆州! 第四十四章:荆楚潜龙

小说:荆州,荆州! 作者:巷野 更新时间:2025-11-10 12:46:21 源网站:2k小说网
  民国十六年(1927年)秋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谢文渊如同一颗被投入深潭的石子,悄无声息地沉入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这座庞杂的旧式军队体系之中。他所在的团,驻扎在鄂南咸宁一带,主要负责地方“绥靖”,清剿小股土匪和**领导的工农武装残余。这里远离**风暴的中心,却也并非世外桃源,派系倾轧、克扣军饷、纪律涣散等旧军队的痼疾,在这里依然盛行。

  谢文渊完美地扮演着一个沉默寡言、略带孤僻、但军事技能扎实的“老兵”角色。他从不参与士兵们关于时局的无谓议论,也远离军官们争权夺利的圈子。训练时,他一丝不苟,动作标准得让教官都挑不出毛病;执行任务时,他冷静果敢,却又从不冒进抢功,将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他像一块被打磨掉所有棱角的石头,收敛了昔日作为黄埔精英和攻坚营长的所有锋芒,只留下最实用的生存本能。

  他将自己隐藏在普通的士兵之中,默默地观察着,学习着,适应着。他熟悉了桂系部队内部的人事脉络和行事风格,摸清了各级军官的脾性和背景。他像一株在石缝中生长的野草,顽强地扎根,汲取着任何可能利于生存的养分。那方紧贴胸口的紫石砚,时刻提醒着他自己的根在何处,为何而来。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且善于等待的人。

  一次,连队奉命清剿一股盘踞在九宫山区的悍匪。这股土匪熟悉地形,凶悍狡诈,此前多次围剿均未成功,反而让驻军损兵折将,颇为头疼。连长大为光火,却又束手无策。

  在战前讨论会上,众说纷纭,有的主张强攻,有的主张围困,但都显得不得要领。谢文渊默默地听着,结合自己此前侦察的地形和对土匪活动规律的分析,心中已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但他没有立即开口。

  直到连长焦躁地拍着桌子,目光扫过手下这些要么莽撞、要么怯懦的排长、班长,最终落在角落里一直沉默的谢文渊身上时,才带着一丝不耐烦问道:“谢文渊,你平时闷屁不放一个,有什么想法?说说看!”

  谢文渊这才站起身,依旧是一副木讷的表情,用带着浓重湖北口音的官话,条理清晰地说道:“连长,九宫山山高林密,强攻损失大,围困耗时长。土匪之所以难剿,在于其耳目灵通,来去如风。我们可以……如此这般……”

  他提出的方案是:明面上,派一个排大张旗鼓地从正面佯动,吸引土匪注意力;暗地里,挑选少数精干人员,由他带领,从一条鲜为人知的采药小径,夜间攀爬,直插土匪老巢的核心区域,实施“斩首”突袭。同时,派人秘密联系山下受土匪侵害最深的几个村庄,许以好处,让他们提供准确情报并封锁消息。

  这个计划风险极高,对执行者的军事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求极为苛刻。连长将信将疑,但眼看别无他法,又见谢文渊语气沉稳,分析透彻,便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同意让他一试,并给了他挑选人员的权力。

  谢文渊没有挑选那些平时咋咋呼呼的“悍卒”,而是选了几名同样沉默寡言、但眼神沉稳、手脚麻利的老兵。他亲自带着他们,反复熟悉那条险峻的小径,演练突袭和联络信号。

  行动当夜,月黑风高。谢文渊带领的突击小组,如同鬼魅般消失在密林之中。他们凭借高超的野外行进技巧和过人的胆识,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悄无声息地摸到了土匪山寨的后方。

  接下来的战斗短促而激烈。谢文渊亲自用**解决了哨兵,突击组如同神兵天降,直扑匪首居住的木楼。土匪们从睡梦中惊醒,猝不及防,顿时大乱。与此同时,正面佯攻的部队也适时加强了攻势。里应外合之下,这股为患已久的悍匪被一举端掉,匪首被当场击毙。

  此战,谢文渊以极小的代价,干净利落地解决了令上级头疼的难题,缴获颇丰。捷报传来,连长喜出望外,营长、团长也对这名不显山不露水的“老兵”刮目相看。很快,一纸嘉奖令和晋升状下达:谢文渊因功被破格提拔为少尉排长。

  这只是一个开始。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谢文渊又数次在类似的剿匪和小规模清乡战斗中,展现出其冷静的头脑、精准的判断和出色的战术指挥能力。他带的排,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战斗力明显高于其他单位。他依旧保持着低调,不结党,不营私,将所有功劳都归于上级指挥有方和弟兄们用命,这反而更赢得了那些看重实际能力、又厌恶内部倾轧的务实派军官的赏识。

  民国十七年(1928年)夏,随着桂系在两湖地区统治的逐渐巩固,以及对内部部队整顿的深入,谢文渊再次获得晋升,被调任团部担任上尉参谋。虽然这仍是一个中级军官职位,但已能接触到更多的军务信息和人事动态,活动空间和隐蔽性都大大增加。

  他就像一条潜入荆楚水网的潜龙,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行迹,利用旧军队的规则,一步步为自己构筑着一个相对安全的庇护所。他深知,桂系也非久留之地,其与**之间的矛盾终将爆发。但他需要时间,需要在这个相对“平静”的港湾里,进一步观察时局,积蓄力量,等待那真正属于他的历史时刻的到来。

  在团部,他处理文书,参与制定训练计划,表现得勤恳而可靠。他利用职务之便,更加广泛地阅读能接触到的各种报纸、文件,冷静地分析着全国的形势变化。他知道,表面的平静之下,革命的低潮并未过去,真正的火种或许正在更深远的地方燃烧。而他,需要做的,就是继续潜伏,继续等待。

  荆楚潜龙,蛰伏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