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王政十九年,春。
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在颍川郡的“郡县之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整个大秦帝国都沉浸在一种近乎于盲目的、高昂的自信之中。
在咸阳的朝臣们看来,山东六国不过是一群腐朽的、待宰的羔羊。
所谓的“天下归一”,不过是时间问题。
下一个,轮到谁了?
这个问题甚至无需讨论。
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望向了地图上,那个与秦国纠缠了百年也仇恨了百年的国家——赵国。
长平之战的血海深仇,邯郸之围的奇耻大辱,以及……君王嬴政那段不堪回首的童年。
伐赵,不仅是国策,更是…复仇。
这一次,嬴政派出了他手中最稳重也最令人生畏的王牌——老将王翦。
大军,三十万。
兵锋直指赵国都城,邯郸。
秦国的战争机器再次启动。
咸阳的百姓们已经习惯了,在送别大军之后,便开始准备庆功的宴席。
在他们看来,这次出征,结果早已注定。
然而,一个月后,从前线传回来的第一份战报却像一盆冰水,浇在了所有人的头上。
秦军,败了。
在赵国边境的井陉要塞,由先锋蒙恬率领的三万精锐,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惨败!
蒙恬凭借着新军的锐气和陈寻设计的后勤体系,本想以雷霆之势一举突破赵国防线。
但他遇到了他一生中最可怕的对手。
赵国上将军,李牧。
那个被赵国人誉为“北境长城”的男人。
那个曾以一己之力将纵横草原的匈奴铁骑,打得十年不敢南下的不世出的名将。
战报上蒙恬用一种充满了屈辱和敬畏的笔触描述了那场战斗。
李牧完全没有与秦军进行正面决战的意思。
他利用对地形的熟悉诱敌深入,再以小股精锐的骑兵部队,如同鬼魅般不断地骚扰、割裂秦军的粮道。
当蒙恬率领的先锋军,被拖得人困马乏,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时。
李牧才终于亮出了他那隐藏已久的、致命的獠牙。
一夜之间,数万赵军从四面八方同时发起了攻击。
蒙恬虽然拼死抵抗,最终还是在付出了近万人的伤亡之后,才勉强杀出了一条血路,退回了秦国境内。
这是自嬴政亲政以来,秦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遭遇的第一次,也是最惨痛的一次大败!
消息传回咸阳。
满朝皆惊。
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秦国将领们,第一次在一个人的名字面前感到了恐惧。
李牧。
战争从那一刻起,便彻底陷入了僵局。
王翦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在见识了李牧的厉害之后,立刻改变了战术。
他放弃了所有主动进攻的企图,转而在边境深沟高垒,与赵军打起了最稳妥也最熬人的“消耗战”。
战局就这么在赵国的边境之上被死死地钉住了。
每日都有成百上千的士兵死在那些毫无意义的、小规模的摩擦与试探之中。
每日都有堆积如山的粮草军械,从关中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陈寻所建立的那套高效的后勤体系,此刻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他每日都待在“参谋部”里,看着地图上那不断攀升的、血红色的伤亡数字,和那如同流水般消耗的物资清单,心中一片沉重。
他知道,秦国正在被拖入一个名为“李牧”的战争泥潭。
……
东宫,书房。
气氛压抑得如同雷雨前的天空。
嬴政一言不发地看着沙盘上那壁垒分明的秦赵两军。
他的手指,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
他已经快要失去耐心了。
他无法容忍,自己那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竟然会被区区一个赵国将领给挡住去路!
“再给王翦,增兵十万!”
他的声音冰冷而又充满了不容置疑的怒火。
“寡人不信,我大秦四十万大军,还填不平他一个小小的井陉!”
“大王,不可!”
李斯和几位老臣立刻跪倒在地。
“如今,我大秦,已现疲态!若再强行增兵,与赵国硬耗,恐正中六国下怀!一旦楚、魏等国,趁虚而入,我大秦,将有东西两线作战之危啊!”
“那你们说,该当如何?!”
嬴政猛地一挥手,将案几上的竹简全都扫落在地。
“难道,就让寡人的大军,在那井陉要塞之前,等到天荒地老吗?!”
君王的怒火,让整个书房之内都无人敢再多言。
就在这死一般的寂静中。
一个平静的声音响了起来。
是陈寻。
他缓缓地从角落里走了出来。
他看着那个正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朋友。
许久,他才轻声地说了一句:
“大王,您还记得,韩非,是怎么死的吗?”
嬴政的身体,猛地一僵。
他缓缓地转过头看着陈寻,眼中充满了困惑。
陈寻没有理会他。他只是自顾自地,继续说道:
“韩非,不是死在战场上。他是死在朝堂之上。”
“李牧,是这个时代,最顶级的将才。或许在战场上,我们无人能胜他。”
陈寻的眼中闪过了一丝与李斯如出一辙的、冰冷的寒光。
“但是,一个再坚固的堡垒,从内部总是最容易被攻破的。”
“李牧,能战胜我大秦的四十万大军。”
“但他,能战胜他自己君王的那颗猜忌之心吗?”
嬴政呆呆地看着陈寻。
他那颗被愤怒和焦躁所占据的大脑,在这一刻瞬间变得无比清明。
他笑了。
那笑容冰冷,而又充满了一种茅塞顿开的、残忍的快意。
他知道该怎么做了。
他缓缓地走回自己的王座,重新坐下。
他看着下方依旧跪伏在地的李斯。
“李斯。”
“臣在。”
“寡人,命你即刻启动‘黑冰台’。”
“寡人,要你不惜一切代价!”
“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那邯郸的朝堂之上……”
“……给寡人,杀了李牧!”
秦王政十九年,春。
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在颍川郡的“郡县之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整个大秦帝国都沉浸在一种近乎于盲目的、高昂的自信之中。
在咸阳的朝臣们看来,山东六国不过是一群腐朽的、待宰的羔羊。
所谓的“天下归一”,不过是时间问题。
下一个,轮到谁了?
这个问题甚至无需讨论。
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望向了地图上,那个与秦国纠缠了百年也仇恨了百年的国家——赵国。
长平之战的血海深仇,邯郸之围的奇耻大辱,以及……君王嬴政那段不堪回首的童年。
伐赵,不仅是国策,更是…复仇。
这一次,嬴政派出了他手中最稳重也最令人生畏的王牌——老将王翦。
大军,三十万。
兵锋直指赵国都城,邯郸。
秦国的战争机器再次启动。
咸阳的百姓们已经习惯了,在送别大军之后,便开始准备庆功的宴席。
在他们看来,这次出征,结果早已注定。
然而,一个月后,从前线传回来的第一份战报却像一盆冰水,浇在了所有人的头上。
秦军,败了。
在赵国边境的井陉要塞,由先锋蒙恬率领的三万精锐,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惨败!
蒙恬凭借着新军的锐气和陈寻设计的后勤体系,本想以雷霆之势一举突破赵国防线。
但他遇到了他一生中最可怕的对手。
赵国上将军,李牧。
那个被赵国人誉为“北境长城”的男人。
那个曾以一己之力将纵横草原的匈奴铁骑,打得十年不敢南下的不世出的名将。
战报上蒙恬用一种充满了屈辱和敬畏的笔触描述了那场战斗。
李牧完全没有与秦军进行正面决战的意思。
他利用对地形的熟悉诱敌深入,再以小股精锐的骑兵部队,如同鬼魅般不断地骚扰、割裂秦军的粮道。
当蒙恬率领的先锋军,被拖得人困马乏,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时。
李牧才终于亮出了他那隐藏已久的、致命的獠牙。
一夜之间,数万赵军从四面八方同时发起了攻击。
蒙恬虽然拼死抵抗,最终还是在付出了近万人的伤亡之后,才勉强杀出了一条血路,退回了秦国境内。
这是自嬴政亲政以来,秦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遭遇的第一次,也是最惨痛的一次大败!
消息传回咸阳。
满朝皆惊。
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秦国将领们,第一次在一个人的名字面前感到了恐惧。
李牧。
战争从那一刻起,便彻底陷入了僵局。
王翦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在见识了李牧的厉害之后,立刻改变了战术。
他放弃了所有主动进攻的企图,转而在边境深沟高垒,与赵军打起了最稳妥也最熬人的“消耗战”。
战局就这么在赵国的边境之上被死死地钉住了。
每日都有成百上千的士兵死在那些毫无意义的、小规模的摩擦与试探之中。
每日都有堆积如山的粮草军械,从关中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陈寻所建立的那套高效的后勤体系,此刻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他每日都待在“参谋部”里,看着地图上那不断攀升的、血红色的伤亡数字,和那如同流水般消耗的物资清单,心中一片沉重。
他知道,秦国正在被拖入一个名为“李牧”的战争泥潭。
……
东宫,书房。
气氛压抑得如同雷雨前的天空。
嬴政一言不发地看着沙盘上那壁垒分明的秦赵两军。
他的手指,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
他已经快要失去耐心了。
他无法容忍,自己那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竟然会被区区一个赵国将领给挡住去路!
“再给王翦,增兵十万!”
他的声音冰冷而又充满了不容置疑的怒火。
“寡人不信,我大秦四十万大军,还填不平他一个小小的井陉!”
“大王,不可!”
李斯和几位老臣立刻跪倒在地。
“如今,我大秦,已现疲态!若再强行增兵,与赵国硬耗,恐正中六国下怀!一旦楚、魏等国,趁虚而入,我大秦,将有东西两线作战之危啊!”
“那你们说,该当如何?!”
嬴政猛地一挥手,将案几上的竹简全都扫落在地。
“难道,就让寡人的大军,在那井陉要塞之前,等到天荒地老吗?!”
君王的怒火,让整个书房之内都无人敢再多言。
就在这死一般的寂静中。
一个平静的声音响了起来。
是陈寻。
他缓缓地从角落里走了出来。
他看着那个正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朋友。
许久,他才轻声地说了一句:
“大王,您还记得,韩非,是怎么死的吗?”
嬴政的身体,猛地一僵。
他缓缓地转过头看着陈寻,眼中充满了困惑。
陈寻没有理会他。他只是自顾自地,继续说道:
“韩非,不是死在战场上。他是死在朝堂之上。”
“李牧,是这个时代,最顶级的将才。或许在战场上,我们无人能胜他。”
陈寻的眼中闪过了一丝与李斯如出一辙的、冰冷的寒光。
“但是,一个再坚固的堡垒,从内部总是最容易被攻破的。”
“李牧,能战胜我大秦的四十万大军。”
“但他,能战胜他自己君王的那颗猜忌之心吗?”
嬴政呆呆地看着陈寻。
他那颗被愤怒和焦躁所占据的大脑,在这一刻瞬间变得无比清明。
他笑了。
那笑容冰冷,而又充满了一种茅塞顿开的、残忍的快意。
他知道该怎么做了。
他缓缓地走回自己的王座,重新坐下。
他看着下方依旧跪伏在地的李斯。
“李斯。”
“臣在。”
“寡人,命你即刻启动‘黑冰台’。”
“寡人,要你不惜一切代价!”
“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那邯郸的朝堂之上……”
“……给寡人,杀了李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