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彪这老小子,挺能折腾啊!
郑牧心中冷笑。
虽然不擅长治理,但郑牧并非是**白痴,杨彪的想法郑牧也能猜到,让一个人远离权力中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其合理的委派到地方。
司隶校尉是如此,增援下邳亦是如此。
然而,刘备要从外将步入朝廷中枢,就必须立下大功,这袁术只能由刘备独立击退。
若郑牧前往增援,刘备的功劳就会被郑牧分走,哪怕最终步入了朝廷中枢也难以挺直腰杆做事。
郑牧对朝廷公卿间的权谋争斗不感兴趣,若留在朝廷中枢整天与公卿们斗来斗去的,郑牧也就没精力去练兵征战了。
刘备,是必须要待在朝廷中枢的!
唯有如此,郑牧才不会在征战的关键时刻还要返回朝廷中枢处理叛逆。
军谋跟政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顾得了军就顾不了政,顾得了政就顾不了军。
虽说在明面上,以刘协、刘备、郑牧为主的势力,其势力范围囊括了徐州、豫州、兖州、司州;但实际上,这四州尚有大量的内忧外患未解决。
且不说正在进攻徐州的袁术以及河北虎视眈眈的袁绍,光就汝南一带,袁氏的门生宾客分布于诸县,结邬堡自守的壁垒就不下二十个。
兖州诸县,有哪些县的官吏还心系张邈吕布曹操,亦不得而知。
郑牧需要以军威震慑诸县,同时让刘备协助刘协施恩于诸县,才有可能让徐州、豫州、兖州和司州诸县的官吏士民百姓真心拥护根基不稳的许县朝廷。
要增援下邳抢刘备的功劳,除非袁术吃了大力丸,以摧枯拉朽之势打得刘备节节败退。
有这闲暇时间,郑牧还不如采纳贾诩的意见,以冠军将军、襄贲县侯、领颍川太守、平尚书事的身份和权力招募擅长军械能工巧匠。
“太尉可有兵马?”郑牧不答反问,脸上洋溢和煦的笑意。
杨彪蹙眉,看见郑牧发笑这心底就忌惮之意:“什么兵马?”
“当然是增援下邳的兵马!”郑牧双手一摊:“牧的步卒如今还在兖州善后,麾下骑卒不足千骑,太尉若不给兵马,牧也有心无力。”
杨彪气结,老夫哪来的兵马?
汉制,作为最高武职的太尉是不会具体掌武事的,兵马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兵马。
譬如周勃平定诸吕动乱,身为太尉却不能进入上将军吕产指挥的北军,只能诈称奉皇帝的命令才取得指挥权。
平日里,太尉除了评定武将的功绩外,其职责更类似于皇帝身边的幕僚。
而到了桓灵时期,卖官鬻爵盛行,这太尉一职就变得更微妙了。
刘宏在的时候,这太尉都是可以用来卖钱的。
曹操的父亲曹嵩,更是通过贿赂中常侍以及给刘宏的西园军捐钱一亿万,就当上了太尉。
而太尉的罢免也是不乏理由,曹嵩当了不到一年的太尉,就因为汝南葛陂黄巾攻没郡县,于是太尉曹嵩被灵帝罢免。
三公之一的太尉,只因曹嵩贿赂捐钱就能当上,又因汝南葛陂黄巾攻没郡县就被罢免,比起小儿游戏也不遑多让了。
再后来,董卓乱政,李傕郭汜挟持天子百官,这太尉就更像是个吉祥物了。
而朝中的权力,早就归了尚书台,故而不论是司徒王允执政还是太尉杨彪执政,都会加个录尚书事,陈纪当了司徒,同样会加个录尚书事。
郑牧同样知道杨彪这个太尉,在权力和地位上的尴尬,故而故意向杨彪要兵马,这相当于在问和尚要不要理一个杀马特的头型。
杨彪心中郁结但却不能发作,只是以一贯的言语表情反问郑牧:“冠军将军曾以一千五百骑击败西凉万余步骑,如今虽然不足千骑,但若只是增援刘备,想必以冠军将军的能为,轻而易举。”
“承蒙夸赞!”郑牧笑着点头:“牧也是如此认为的!区区袁术,冢中枯骨,擒之不难。但用兵之道,贵在出奇制胜,待牧在许县开渠屯田,迷惑袁术。时机到了,牧便引兵顺颍水南下直入寿春,必能生擒袁术!”
杨彪越听越不对味。
这口号喊得响亮,不还是一个意思吗?
就两个字:不去!
正待杨彪准备继续问时,郑牧已经闭目养神,压根不给杨彪反问的机会。
谁有那闲工夫跟你这整天吃饱了没事干尽想着搞权斗的老小子逞口舌功夫?
杨彪更是郁结,却也无可奈何。
待廷议结束,郑牧的精神劲儿又恢复了,当着杨彪的面招呼贾诩:“司隶校尉,垂钓去。”
“郑子武!”
饶是杨彪平日里养气功夫炉火纯青,面对郑牧时也忍不住多次破防。
虽说心中恨不得将郑牧驱逐,但杨彪宦海多年又精于朝廷权谋,这怒气亦是引而不发。
“若不是还要仰仗郑子武的武勇,老夫又岂会委曲求全?”
“哼!”
杨彪倒也没真的想跟郑牧彻底反目,只想约束郑牧让其俯首听命,如此一来既能执掌朝廷权柄又不会因此而缺乏平定诸雄的战将。
只不过,这想法似乎太天真了些。
郑牧不管杨彪如何想,炎热的天气,情绪波动太大会更热。
除郑牧和贾诩外,郑牧麾下的将校或大或小都有升迁,但这些并未由刘协亲自委任,而是以圣旨的方式下达给郑牧再由郑牧去传达。
如鲁肃为偏将军,许褚为虎威将军,典韦为折冲将军等等。
两日后。
贾诩准备前往华阴。
郑牧亲自送贾诩至城外,同时给了贾诩一份帛书:“文和兄,中原不产马,故而关中之地极为重要。马具的秘密隐瞒不了多久,袁绍一旦得知,必然会大量训练骑兵。”
“对付骑兵最佳的战术就是以骑兵对阵,因此牧需要大量的战马,以及善骑射的六郡良家子来组建对阵袁绍的骑兵。”
“帛书中记载了新式马具的具体打造方法,文和兄可善加运用。”
六郡良家子的六郡,指的是天水郡、陇西郡、安定郡、北地郡、上郡和西河郡。
其中,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属于凉州,而上郡和西河属于并州。
六郡良家子历来是朝廷禁军的最佳选拔地,这些地方出生的良家子,多有善骑射的虎贲之士。
贾诩亦是收起了往日的散漫。
虽说相处的时间短暂,但贾诩跟郑牧却颇有知己之感,在受封后,二人就开始平辈论交了。
真要论年龄,两世为人的郑牧其实也只比贾诩少个几岁,平辈论交并不会让郑牧觉得有不妥的地方。
郑牧年少,行事却又狠辣老练,亦是跟两世为人加起来近五十年的人生阅历有关。
真正意义上的“少年老成”!
“贤弟宽心,此事可放心交给诩。诩虽年近五旬,但也还想再活上二十余年,自然不能让袁绍给讨了好处。”贾诩的语气中有如泰山般沉稳的笃信,亦是头一回如此郑重的承诺。
其实以贾诩的个性,是不会轻易承诺的,这会让贾诩犯险。
但郑牧在朝廷廷议上对贾诩的信任和维护,让贾诩对郑牧有了更深的认知。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郑牧懂贾诩!
而贾诩亦不想郑牧这个锋芒毕露的知己会如霍去病一般光彩耀眼却又英年早逝,故而才会如此郑重的承诺。
张绣亦是上前与郑牧作别,虽说曾经是战场上生死相搏的敌人,但那个时候张绣和郑牧都是为求生而战,没有对错之分,自然也不存在深仇大恨。
如今张绣的女儿都改姓成了郑氏女,贾诩又跟郑牧成了忘年之交,张绣对郑牧就只有敬畏了。
“张绣,你跟李傕郭汜以及你的叔父张济不同,希望你能秉持初心,尽心助文和兄平定关中。”因为贾诩的缘故,郑牧对张绣的态度也有了些许转变:“胡车儿及其麾下五百骑,本将已让其先行前往函谷关。但胡车儿不再是你的亲兵,而是司隶校尉麾下讨贼校尉,本将相信,你张绣不会是个心胸狭隘的。”
郑牧麾下勇将悍卒不少,不缺胡车儿一个,跟着贾诩不仅有更多的立功机会,亦可助贾诩一臂之力。
张绣虽然有些遗憾,但也不敢违背郑牧的命令。
郑牧都夸张绣不是个心胸狭隘的了,张绣若还要将胡车儿视为亲卫而不是司隶校尉下的讨贼校尉,那就真不会做人了。
贾诩没有拒绝郑牧的好意,胡车儿及其麾下五百骑是张绣昔日最精锐的亲卫骑兵,没了胡车儿和这五百骑,张绣的兵马战斗力至少下降一半。
段煨虽然跟李傕不是一路人,但要震慑段煨始终得有足够的军力。
“此去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郑牧目送贾诩及张绣的离开,心中微有感慨。
有了贾诩坐镇关中,郑牧的战略核心就会放在南北二袁上,不会去过多的关注关中的局势。
虽说袁术的势力比袁绍弱,但袁术比袁绍更不要脸,对付起来也不容易。
返回城内。
郑牧遇到了许久未见的诸葛亮。
如诸葛亮这样的天才,是一天一个样。
自诸葛瑾南下将诸葛亮带回来后,诸葛亮就如同人生开了挂一般,除了武力值差劲外,其余的是学什么会什么,更可怕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门门都是优秀。
如今虽然只有十六岁,但已经可以用学富五车、胸有千壑这样的赞美词来形容了。
诸葛亮来寻郑牧不为别事,而是探得了河北使者团的到来。
郑牧知道诸葛亮最近在颍川声名鹊起,又以辩才闻名,遂问道:“阿亮莫非想与袁绍的使团辩论?”
诸葛亮摇头:“与颍川士子辩论,只是亮印证所学,并非有意争名;袁绍的使团中有一人,乃是昔日的泰山太守应劭,水镜先生说此人精善律令,亮有意求访。”
朝廷的书籍大多在战祸中烧毁,其中也包括了朝廷的律令制度等。
应劭有奇才,在逃去袁绍处,就开始著书,将《律本章句》《尚书旧事》《廷尉板令》《决事比例》《司徒都目》《五曹诏书》《春秋断狱》等二百五十篇旧籍律令删去重复的地方,以简洁的文字重新记述,名为《汉仪》。
水镜先生司马徽为了替诸葛亮寻法家的书籍可谓是尽心竭力,在打探到应劭在河北袁绍处且又成了这次出使的使者后,就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诸葛亮。
要求访应劭的方式,诸葛亮比司马徽更懂。
有郑牧这个冠军将军在,诸葛亮犯不着再让司马徽去牵线搭桥,用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解决问题,是诸葛亮最常用的思维。
郑牧微微琢磨。
作为统兵的武将,而军中又最重律令,郑牧同样是有法学思维的,诸葛亮要求访应劭学习律令,郑牧自然不能拒绝。
刘备要回朝中,身边必然是需要懂律令的,诸葛亮虽然年幼不能出仕,但亦作为刘备的私人幕僚协助刘备理政。
理论跟实践相统一,才能悟出更好的政令,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应劭会留在许县的。”郑牧一句话,就决定了应劭的前程。
虽说应劭是代表袁绍来出使的,但郑牧并未打算让应劭再返回邺城,荀谌向袁绍提议以应劭为使者亦是存了这个想法。
在应劭留在许县上,不论是袁绍方还是郑牧方,都有不约而同的共识。
诸葛亮不再多问。
郑牧既然说了应劭会留在许县,那么求访应劭的事基本就已经定下来了,多问会显得诸葛亮太愚笨。
“徐福和石韬,已经拜入了水镜先生门下,徐福学的是军谋法令,石韬学的是农政。”诸葛亮又补充了一句。
在跟徐福和石韬交谈后,诸葛亮就明白二人是郑牧举荐的,但诸葛亮也未点破郑牧的身份,只言是如徐福和石韬这样的人杰不应该因为出身低微而被拒之门外,徐福和石韬对诸葛亮亦是感激不已。
郑牧惊叹诸葛亮的洞察力,遂道:“牧有意在许县建一座私人学宫,名为‘水镜’,阿亮你回去问问水镜先生,能否出任学宫令。牧只有一个要求:不论出身家世,唯才是举,有教无类。”
上回让太仆赵岐去忽悠荆襄名仕的目的未达到,郑牧决定故技重施,不过这次却是假托司马徽的名义。
诸葛亮微微讶异:“不审查其德行吗?”
郑牧摇头:“既然是唯才是举有教无类,自然就不用审查其德行。然而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水镜学宫自然有学宫的规矩。若遇上不服管教但又有奇才的,可将其发配到牧的丹阳锐士中。”
诸葛亮明白了郑牧的意思。
以“唯才是举有教无类”当噱头来吸引那些没资格入太学或朝中公卿名儒门下的寒门士子亦或者连寒门士子都称不上的普通百姓庶民,择其优秀的入水镜学宫。
若其中有德行败坏的,就发配到郑牧军中管教,不浪费任何一个奇才。
若这德行败坏的奇才连郑牧都管教不了,那结果都不用诸葛亮去多想,必然会被军法处置。
诸葛亮沉吟片刻,道:“水镜先生不是庸人,既然能让徐福和石韬入门,就不会太在意学生的家世出身。只是亮以为,以子武兄如今的名望,虽然可以借水镜先生的名望,但也不可妄自菲薄。”
“水镜学宫前,应当再立一个‘冠军将军’的石碑,石碑上要记载子武兄的战绩。不仅要表示这水镜学宫是冠军将军跟水镜先生一同设立,更要让子武兄的战绩昭示于众。”
“如此,仰慕水镜先生名望的奇才会来,仰慕子武兄威望的奇才亦会闻讯而来。”
郑牧抚掌:“阿亮倒是想得周到!水镜先生处,就由阿亮去游说了。”
虽说郑牧也想建一座军校,奈何如今条件还不足够,只能暂时性的以借鸡生蛋的方式来寻觅一些人才。
郑牧目前依旧是以培养军中将校为主,有鲁肃、典韦、吕由、牛金、徐盛、于兹、许褚、章诳、宋宪、侯成、曹性这一帮军中悍将在,短期内是足够用了。
比起在襄阳装病故意忘掉了郑牧嘱托的太仆赵岐,司马徽干脆利落的同意了郑牧的提议。
当朝冠军将军出资建一座名为“水镜”的私人学宫,司马徽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会拒绝。
司马徽虽然是隐士,但只是不想出仕而不是去山间与世隔绝,若不是颍川历经战乱,司马徽早就想自己建一座水镜山庄招募门人弟子了。
六月中,应劭及袁绍的使团抵达许县。
杨彪未能如愿的让郑牧离开许县,虽说郑牧未直接参与接待应劭及袁绍使团,但袁绍的条件是否同意始终得询问郑牧的意见。
“封袁绍为大将军,邺侯,总督青冀幽并四州事?看来袁绍已经忘记他的上将军颜良是怎么死的了!”
郑牧对袁绍狮子大开口的行为颇为不屑,郑牧都未敢自封大将军,袁绍也想窃取大将军的位置?甚至还想总督青冀幽并四州事?
真应了袁绍的条件,那袁绍在河北可就不受约束了!
奉天子令不臣,约束的就是不臣,若臣子不受约束奉天子又有何用?
郑牧遂当着文武公卿及袁绍使团的面,强硬的表达了态度:“陛下,臣请将兵渡黄河,生擒袁绍,以捍国威!为表陛下决意,请斩袁绍使者,以祭战旗。”
众公卿顿感头皮发麻。
袁绍的使者应劭亦是呆立。
斩我祭旗?
应劭设想过很多种场景,哪怕是被乱棍打出的场景也设想过,但从未想过会有被祭旗的可能。
“陛下,臣有何罪?”眼看郑牧有拔剑的举动,应劭的心中顿时有些慌。
若就这么不明不白的被斩了祭旗,死是小事,身后名才是大事,到时候史书上的记载就成了“故泰山太守应劭,忘国恩,投逆贼,被冠军将军郑牧当殿斩杀,以祭战旗。”
刘协犯难的看向郑牧。
应劭有什么罪,刘协也不是很明白,总不能说应劭当了袁绍的使者所以有罪?
杨彪忍不住了:“冠军将军,袁绍灭公孙瓒有功,遣应劭来求赏并无逾矩的地方,这若斩了应劭,岂不是让陛下失了河北人心?”
“太尉此言太荒谬!”郑牧按住剑柄,寒意上眉梢:“公孙瓒是陛下封赏的前将军、易侯、总督青冀幽并四州。而袁绍是自封的车骑将军、冀州牧,又聚众自称盟主,自称承制,肆无忌惮的给诸将封官,更是逼死冀州牧韩馥、无令攻伐前将军公孙瓒,这还不叫逾矩?谁给袁绍的权力?亦或者说,袁绍莫非有称帝之心?”
曹操在得了兖州后,好歹还遣使去关中求一个正式的封赏,袁绍是压根就没将刘协当回事,若不是郑牧灭了曹操在兖州的势力,袁绍其实都不愿意接受刘协的册封。
接受郭图的提议,也是因为大将军、邺侯、总督青冀幽并四州,能让袁绍在现有的基础上额外再获得大义。
说好听叫请封,说难听就叫空手套白狼。
郑牧能看破郭图的意图,自然不愿意吃这个哑巴亏,杨彪认为袁绍没有逾矩,郑牧就先给袁绍将罪名给挂上。
杨彪对袁绍是有好感的,杨彪娶的就是袁氏女,说来说去都是一家亲。
见郑牧给袁绍挂上了这么多的罪名,连袁绍有称帝之心都说出来了,杨彪不得不再继续跟郑牧分辨:“冠军将军,昔日董卓乱政,袁绍等人若不结盟自称承制,岂不是就成了叛逆?”
“韩馥主动将冀州让给袁绍,亦未死在邺城,岂能说是被袁绍逼迫?公孙瓒杀大司马,罪不容诛,袁绍替大司马复仇而起兵,亦是情有可原。”
“镇东将军的徐州牧,不也是陶谦让给镇东将军的吗?”
郑牧大笑:“太尉,董卓乱政,但天子依旧是陛下;可袁绍等人自称承制,承的是少帝的制,难道太尉也认为,陛下得位不正吗?”
刘协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杨彪瞪大了眼睛,暗骂郑牧无耻,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若不承认陛下的正统,我等公卿岂会跟着陛下西去长安又东归许县?
未等杨彪开口,郑牧又道:“袁绍逼死韩馥,又对陈留太守张邈存有杀心,此事关东众人皆知,太尉若不信可遣人去东武阳问问臧洪,身为袁绍昔日器重的青州刺史,臧洪为何要反叛袁绍?”
“至于你说的袁绍替大司马复仇而起兵,更是无稽之谈!界桥之战、巨马水之战和龙凑之战,皆是袁绍为了图谋幽州而掀起的,何来替大司马复仇一说?”
“此等叛逆之贼不除,河北四州难安,如今竟然还妄想总督河北四州事,何其可笑!”
杨彪蹙眉。
郑牧说的,杨彪其实也清楚。
杨彪更清楚的是,袁氏的门生故吏是不会承认袁绍有这样的恶行的,若真的要征讨袁绍,以现有的罪名难以获得士民的支持。
“冠军将军,袁绍不是曹操,曹操在兖州掀起兵祸,又被兖州士民记恨,故而冠军将军挥兵入兖州,可以轻易的灭掉曹操。”杨彪据理力争:“可袁绍不一样,袁氏素有名望,此时征伐,不合时宜!”
郑牧目视杨彪,徐徐而道:“牧曾闻,太尉娶的是袁氏女,莫非太尉有投袁之心?”
杨彪脸色大变,再也保持不了从容:“冠军将军,杨某一心为公,岂会徇私投袁?你我皆知,袁绍势大又有名望,不可无故征讨;陛下要定袁术罪行,杨某可曾有过反对?”
“牧是否可以理解为:太尉的意思是,袁绍是可以征讨的,但不能现在征讨。”郑牧的气势更盛。
杨彪心中再次暗骂。
这话是能说的吗?
若真的说了袁绍是可以征讨的,就等于认同郑牧给袁绍挂的罪名。
以太尉的身份赞同郑牧,就等于杨彪大义灭亲,决定跟袁绍不死不休了。
“冠军将军,杨某说的是,袁绍不可无故征讨。”杨彪也不傻,将观点重复了一遍。
见杨彪开始词穷,一直保持沉默的陈纪忽然开口:“陛下,臣以为,袁绍的功绩不足以总督青冀幽并四州。”
“如冠军将军所言,袁绍自认承制,自封车骑将军,于陛下而言已有逾矩。太尉所言也不无道理,若不结盟承制,就无法以大义征讨董卓。”
“如今董卓已死,陛下也返回了关东,而袁绍也遣使朝贡。陛下可论其功绩,正式册封其为车骑将军、邺侯、领冀州牧。”
“至于并州、幽州和青州,可令袁绍推举贤才出任州牧。”
陈纪综合了郑牧和杨彪的意见,将袁绍的大将军改成车骑将军,总督青冀幽并四州改成了冀州牧,为了安抚袁绍又让袁绍推挤贤才出任。
没了总督青冀幽并的权力,哪怕其余三州的州牧都是袁绍推荐的,名义上这三州的州牧依旧是由刘协任命的。
虽说实际上没能改变河北四州的现状,但也让袁绍在大义上缺乏了对河北四州的主导权。
既然河北四州的州牧是刘协任命的,那么刘协自然也就有罢免州牧的权力。
毕竟这州牧不是王侯,是不可以被继承的!
应劭头皮发麻。
这一会儿的时间,袁绍的封赏就变成了车骑将军、邺侯、冀州牧,跟袁绍的要求差太远了。
袁绍能答应吗?
郑牧的目的也达到了,遂不再多言,郑牧可以肯定袁绍是绝对不会同意这样的封赏的,至于袁绍会不会因此而兴兵南下,郑牧更不在意!
论战场争胜,郑牧向来不畏惧任何对手,反倒是袁绍得考虑利弊,是否要跟郑牧在战场上争个高低了。
应劭被留在了许县。
而刘协和众公卿商议的对袁绍的封赏,也由小黄门送往邺城。
廷议结束。
陈纪私下寻到了郑牧:“子武,若袁绍真的将兵南下,你可有赢的把握?”
郑牧回答得干脆利落:“没有!”
陈纪忍不住有些牙酸:“没有把握,那廷议上你还扬言要杀应劭祭旗?”
对于自己人的陈纪,郑牧没有隐瞒:“牧若不将气氛给烘托起来,陈公又如何综合利弊,将袁绍野心勃勃想要求的‘大将军及总督青冀幽并’改为‘车骑将军,领冀州牧’?”
袁绍本就是自封的车骑将军冀州牧,刘协这圣旨对袁绍而言非但没有实质的好处,反而还让袁绍承认了刘协的皇位正统。
袁绍想空手套白狼,陈纪同样是在空手套白狼。
陈纪无奈:“子武跟太尉争吵,老夫也只能如此。袁绍得不到好处,必然不肯奉诏,子武又无赢的把握,此事难了啊。”
郑牧却是没有丝毫担忧:“陈公何必着急。牧虽然没有赢的把握,但也未说过会输啊。袁绍若真敢将兵南下,牧就能让袁绍的兵马陷在兖州而不得寸进。”
“如今公孙瓒尚有残部在易京,黑山的张燕亦跟袁绍有死仇,若闻袁绍南下,此二人必然会趁机反扑;荆州的刘表若得知袁绍南下,亦会出兵北上;袁术在下邳久战不利,若惹急了牧,牧直接让陛下跟袁术和谈,将淮南全境皆让给袁术,令玄德公将兵兖州。”
“牧赢不了,只是兵力悬殊太大。可若刘表和玄德公的兵马都到了,攻守易型,袁绍就得想想如何保命了。”
“陛下家业小,即便牧兵败了,袁绍也不敢弑君;可袁绍家业大,这要是兵败了,想要再拉扯这偌大的家业可就没那机遇了。”
陈纪心中稍安。
郑牧虽然说得粗莽,但这道理却是简单直接,赌的就是袁绍有没有跟郑牧一决生死的决心。
不敢赌命,就不敢尽全力!
不尽全力,又如何能打赢赌命的郑牧?
生死相争,不敢赌命的会瞻前顾后,出手唯唯诺诺,而赌命的是招招致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也不知道玄德能否击败袁术。”陈纪看向下邳的方向:“若玄德能胜,袁绍必然不敢将兵南下。”
刘备赢了,袁术短时间内就不敢再犯徐州,而郑牧也能抽调更多的兵力应对袁绍。
正如郑牧说的一样,赢不了只是因为兵力悬殊太大,即便如此,郑牧都有自信让袁绍的兵马陷在兖州。
倘若兵力悬殊的差距缩小,又何惧袁绍!
郑牧心中冷笑。
虽然不擅长治理,但郑牧并非是**白痴,杨彪的想法郑牧也能猜到,让一个人远离权力中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其合理的委派到地方。
司隶校尉是如此,增援下邳亦是如此。
然而,刘备要从外将步入朝廷中枢,就必须立下大功,这袁术只能由刘备独立击退。
若郑牧前往增援,刘备的功劳就会被郑牧分走,哪怕最终步入了朝廷中枢也难以挺直腰杆做事。
郑牧对朝廷公卿间的权谋争斗不感兴趣,若留在朝廷中枢整天与公卿们斗来斗去的,郑牧也就没精力去练兵征战了。
刘备,是必须要待在朝廷中枢的!
唯有如此,郑牧才不会在征战的关键时刻还要返回朝廷中枢处理叛逆。
军谋跟政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顾得了军就顾不了政,顾得了政就顾不了军。
虽说在明面上,以刘协、刘备、郑牧为主的势力,其势力范围囊括了徐州、豫州、兖州、司州;但实际上,这四州尚有大量的内忧外患未解决。
且不说正在进攻徐州的袁术以及河北虎视眈眈的袁绍,光就汝南一带,袁氏的门生宾客分布于诸县,结邬堡自守的壁垒就不下二十个。
兖州诸县,有哪些县的官吏还心系张邈吕布曹操,亦不得而知。
郑牧需要以军威震慑诸县,同时让刘备协助刘协施恩于诸县,才有可能让徐州、豫州、兖州和司州诸县的官吏士民百姓真心拥护根基不稳的许县朝廷。
要增援下邳抢刘备的功劳,除非袁术吃了大力丸,以摧枯拉朽之势打得刘备节节败退。
有这闲暇时间,郑牧还不如采纳贾诩的意见,以冠军将军、襄贲县侯、领颍川太守、平尚书事的身份和权力招募擅长军械能工巧匠。
“太尉可有兵马?”郑牧不答反问,脸上洋溢和煦的笑意。
杨彪蹙眉,看见郑牧发笑这心底就忌惮之意:“什么兵马?”
“当然是增援下邳的兵马!”郑牧双手一摊:“牧的步卒如今还在兖州善后,麾下骑卒不足千骑,太尉若不给兵马,牧也有心无力。”
杨彪气结,老夫哪来的兵马?
汉制,作为最高武职的太尉是不会具体掌武事的,兵马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兵马。
譬如周勃平定诸吕动乱,身为太尉却不能进入上将军吕产指挥的北军,只能诈称奉皇帝的命令才取得指挥权。
平日里,太尉除了评定武将的功绩外,其职责更类似于皇帝身边的幕僚。
而到了桓灵时期,卖官鬻爵盛行,这太尉一职就变得更微妙了。
刘宏在的时候,这太尉都是可以用来卖钱的。
曹操的父亲曹嵩,更是通过贿赂中常侍以及给刘宏的西园军捐钱一亿万,就当上了太尉。
而太尉的罢免也是不乏理由,曹嵩当了不到一年的太尉,就因为汝南葛陂黄巾攻没郡县,于是太尉曹嵩被灵帝罢免。
三公之一的太尉,只因曹嵩贿赂捐钱就能当上,又因汝南葛陂黄巾攻没郡县就被罢免,比起小儿游戏也不遑多让了。
再后来,董卓乱政,李傕郭汜挟持天子百官,这太尉就更像是个吉祥物了。
而朝中的权力,早就归了尚书台,故而不论是司徒王允执政还是太尉杨彪执政,都会加个录尚书事,陈纪当了司徒,同样会加个录尚书事。
郑牧同样知道杨彪这个太尉,在权力和地位上的尴尬,故而故意向杨彪要兵马,这相当于在问和尚要不要理一个杀马特的头型。
杨彪心中郁结但却不能发作,只是以一贯的言语表情反问郑牧:“冠军将军曾以一千五百骑击败西凉万余步骑,如今虽然不足千骑,但若只是增援刘备,想必以冠军将军的能为,轻而易举。”
“承蒙夸赞!”郑牧笑着点头:“牧也是如此认为的!区区袁术,冢中枯骨,擒之不难。但用兵之道,贵在出奇制胜,待牧在许县开渠屯田,迷惑袁术。时机到了,牧便引兵顺颍水南下直入寿春,必能生擒袁术!”
杨彪越听越不对味。
这口号喊得响亮,不还是一个意思吗?
就两个字:不去!
正待杨彪准备继续问时,郑牧已经闭目养神,压根不给杨彪反问的机会。
谁有那闲工夫跟你这整天吃饱了没事干尽想着搞权斗的老小子逞口舌功夫?
杨彪更是郁结,却也无可奈何。
待廷议结束,郑牧的精神劲儿又恢复了,当着杨彪的面招呼贾诩:“司隶校尉,垂钓去。”
“郑子武!”
饶是杨彪平日里养气功夫炉火纯青,面对郑牧时也忍不住多次破防。
虽说心中恨不得将郑牧驱逐,但杨彪宦海多年又精于朝廷权谋,这怒气亦是引而不发。
“若不是还要仰仗郑子武的武勇,老夫又岂会委曲求全?”
“哼!”
杨彪倒也没真的想跟郑牧彻底反目,只想约束郑牧让其俯首听命,如此一来既能执掌朝廷权柄又不会因此而缺乏平定诸雄的战将。
只不过,这想法似乎太天真了些。
郑牧不管杨彪如何想,炎热的天气,情绪波动太大会更热。
除郑牧和贾诩外,郑牧麾下的将校或大或小都有升迁,但这些并未由刘协亲自委任,而是以圣旨的方式下达给郑牧再由郑牧去传达。
如鲁肃为偏将军,许褚为虎威将军,典韦为折冲将军等等。
两日后。
贾诩准备前往华阴。
郑牧亲自送贾诩至城外,同时给了贾诩一份帛书:“文和兄,中原不产马,故而关中之地极为重要。马具的秘密隐瞒不了多久,袁绍一旦得知,必然会大量训练骑兵。”
“对付骑兵最佳的战术就是以骑兵对阵,因此牧需要大量的战马,以及善骑射的六郡良家子来组建对阵袁绍的骑兵。”
“帛书中记载了新式马具的具体打造方法,文和兄可善加运用。”
六郡良家子的六郡,指的是天水郡、陇西郡、安定郡、北地郡、上郡和西河郡。
其中,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属于凉州,而上郡和西河属于并州。
六郡良家子历来是朝廷禁军的最佳选拔地,这些地方出生的良家子,多有善骑射的虎贲之士。
贾诩亦是收起了往日的散漫。
虽说相处的时间短暂,但贾诩跟郑牧却颇有知己之感,在受封后,二人就开始平辈论交了。
真要论年龄,两世为人的郑牧其实也只比贾诩少个几岁,平辈论交并不会让郑牧觉得有不妥的地方。
郑牧年少,行事却又狠辣老练,亦是跟两世为人加起来近五十年的人生阅历有关。
真正意义上的“少年老成”!
“贤弟宽心,此事可放心交给诩。诩虽年近五旬,但也还想再活上二十余年,自然不能让袁绍给讨了好处。”贾诩的语气中有如泰山般沉稳的笃信,亦是头一回如此郑重的承诺。
其实以贾诩的个性,是不会轻易承诺的,这会让贾诩犯险。
但郑牧在朝廷廷议上对贾诩的信任和维护,让贾诩对郑牧有了更深的认知。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郑牧懂贾诩!
而贾诩亦不想郑牧这个锋芒毕露的知己会如霍去病一般光彩耀眼却又英年早逝,故而才会如此郑重的承诺。
张绣亦是上前与郑牧作别,虽说曾经是战场上生死相搏的敌人,但那个时候张绣和郑牧都是为求生而战,没有对错之分,自然也不存在深仇大恨。
如今张绣的女儿都改姓成了郑氏女,贾诩又跟郑牧成了忘年之交,张绣对郑牧就只有敬畏了。
“张绣,你跟李傕郭汜以及你的叔父张济不同,希望你能秉持初心,尽心助文和兄平定关中。”因为贾诩的缘故,郑牧对张绣的态度也有了些许转变:“胡车儿及其麾下五百骑,本将已让其先行前往函谷关。但胡车儿不再是你的亲兵,而是司隶校尉麾下讨贼校尉,本将相信,你张绣不会是个心胸狭隘的。”
郑牧麾下勇将悍卒不少,不缺胡车儿一个,跟着贾诩不仅有更多的立功机会,亦可助贾诩一臂之力。
张绣虽然有些遗憾,但也不敢违背郑牧的命令。
郑牧都夸张绣不是个心胸狭隘的了,张绣若还要将胡车儿视为亲卫而不是司隶校尉下的讨贼校尉,那就真不会做人了。
贾诩没有拒绝郑牧的好意,胡车儿及其麾下五百骑是张绣昔日最精锐的亲卫骑兵,没了胡车儿和这五百骑,张绣的兵马战斗力至少下降一半。
段煨虽然跟李傕不是一路人,但要震慑段煨始终得有足够的军力。
“此去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郑牧目送贾诩及张绣的离开,心中微有感慨。
有了贾诩坐镇关中,郑牧的战略核心就会放在南北二袁上,不会去过多的关注关中的局势。
虽说袁术的势力比袁绍弱,但袁术比袁绍更不要脸,对付起来也不容易。
返回城内。
郑牧遇到了许久未见的诸葛亮。
如诸葛亮这样的天才,是一天一个样。
自诸葛瑾南下将诸葛亮带回来后,诸葛亮就如同人生开了挂一般,除了武力值差劲外,其余的是学什么会什么,更可怕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门门都是优秀。
如今虽然只有十六岁,但已经可以用学富五车、胸有千壑这样的赞美词来形容了。
诸葛亮来寻郑牧不为别事,而是探得了河北使者团的到来。
郑牧知道诸葛亮最近在颍川声名鹊起,又以辩才闻名,遂问道:“阿亮莫非想与袁绍的使团辩论?”
诸葛亮摇头:“与颍川士子辩论,只是亮印证所学,并非有意争名;袁绍的使团中有一人,乃是昔日的泰山太守应劭,水镜先生说此人精善律令,亮有意求访。”
朝廷的书籍大多在战祸中烧毁,其中也包括了朝廷的律令制度等。
应劭有奇才,在逃去袁绍处,就开始著书,将《律本章句》《尚书旧事》《廷尉板令》《决事比例》《司徒都目》《五曹诏书》《春秋断狱》等二百五十篇旧籍律令删去重复的地方,以简洁的文字重新记述,名为《汉仪》。
水镜先生司马徽为了替诸葛亮寻法家的书籍可谓是尽心竭力,在打探到应劭在河北袁绍处且又成了这次出使的使者后,就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诸葛亮。
要求访应劭的方式,诸葛亮比司马徽更懂。
有郑牧这个冠军将军在,诸葛亮犯不着再让司马徽去牵线搭桥,用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解决问题,是诸葛亮最常用的思维。
郑牧微微琢磨。
作为统兵的武将,而军中又最重律令,郑牧同样是有法学思维的,诸葛亮要求访应劭学习律令,郑牧自然不能拒绝。
刘备要回朝中,身边必然是需要懂律令的,诸葛亮虽然年幼不能出仕,但亦作为刘备的私人幕僚协助刘备理政。
理论跟实践相统一,才能悟出更好的政令,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应劭会留在许县的。”郑牧一句话,就决定了应劭的前程。
虽说应劭是代表袁绍来出使的,但郑牧并未打算让应劭再返回邺城,荀谌向袁绍提议以应劭为使者亦是存了这个想法。
在应劭留在许县上,不论是袁绍方还是郑牧方,都有不约而同的共识。
诸葛亮不再多问。
郑牧既然说了应劭会留在许县,那么求访应劭的事基本就已经定下来了,多问会显得诸葛亮太愚笨。
“徐福和石韬,已经拜入了水镜先生门下,徐福学的是军谋法令,石韬学的是农政。”诸葛亮又补充了一句。
在跟徐福和石韬交谈后,诸葛亮就明白二人是郑牧举荐的,但诸葛亮也未点破郑牧的身份,只言是如徐福和石韬这样的人杰不应该因为出身低微而被拒之门外,徐福和石韬对诸葛亮亦是感激不已。
郑牧惊叹诸葛亮的洞察力,遂道:“牧有意在许县建一座私人学宫,名为‘水镜’,阿亮你回去问问水镜先生,能否出任学宫令。牧只有一个要求:不论出身家世,唯才是举,有教无类。”
上回让太仆赵岐去忽悠荆襄名仕的目的未达到,郑牧决定故技重施,不过这次却是假托司马徽的名义。
诸葛亮微微讶异:“不审查其德行吗?”
郑牧摇头:“既然是唯才是举有教无类,自然就不用审查其德行。然而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水镜学宫自然有学宫的规矩。若遇上不服管教但又有奇才的,可将其发配到牧的丹阳锐士中。”
诸葛亮明白了郑牧的意思。
以“唯才是举有教无类”当噱头来吸引那些没资格入太学或朝中公卿名儒门下的寒门士子亦或者连寒门士子都称不上的普通百姓庶民,择其优秀的入水镜学宫。
若其中有德行败坏的,就发配到郑牧军中管教,不浪费任何一个奇才。
若这德行败坏的奇才连郑牧都管教不了,那结果都不用诸葛亮去多想,必然会被军法处置。
诸葛亮沉吟片刻,道:“水镜先生不是庸人,既然能让徐福和石韬入门,就不会太在意学生的家世出身。只是亮以为,以子武兄如今的名望,虽然可以借水镜先生的名望,但也不可妄自菲薄。”
“水镜学宫前,应当再立一个‘冠军将军’的石碑,石碑上要记载子武兄的战绩。不仅要表示这水镜学宫是冠军将军跟水镜先生一同设立,更要让子武兄的战绩昭示于众。”
“如此,仰慕水镜先生名望的奇才会来,仰慕子武兄威望的奇才亦会闻讯而来。”
郑牧抚掌:“阿亮倒是想得周到!水镜先生处,就由阿亮去游说了。”
虽说郑牧也想建一座军校,奈何如今条件还不足够,只能暂时性的以借鸡生蛋的方式来寻觅一些人才。
郑牧目前依旧是以培养军中将校为主,有鲁肃、典韦、吕由、牛金、徐盛、于兹、许褚、章诳、宋宪、侯成、曹性这一帮军中悍将在,短期内是足够用了。
比起在襄阳装病故意忘掉了郑牧嘱托的太仆赵岐,司马徽干脆利落的同意了郑牧的提议。
当朝冠军将军出资建一座名为“水镜”的私人学宫,司马徽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会拒绝。
司马徽虽然是隐士,但只是不想出仕而不是去山间与世隔绝,若不是颍川历经战乱,司马徽早就想自己建一座水镜山庄招募门人弟子了。
六月中,应劭及袁绍的使团抵达许县。
杨彪未能如愿的让郑牧离开许县,虽说郑牧未直接参与接待应劭及袁绍使团,但袁绍的条件是否同意始终得询问郑牧的意见。
“封袁绍为大将军,邺侯,总督青冀幽并四州事?看来袁绍已经忘记他的上将军颜良是怎么死的了!”
郑牧对袁绍狮子大开口的行为颇为不屑,郑牧都未敢自封大将军,袁绍也想窃取大将军的位置?甚至还想总督青冀幽并四州事?
真应了袁绍的条件,那袁绍在河北可就不受约束了!
奉天子令不臣,约束的就是不臣,若臣子不受约束奉天子又有何用?
郑牧遂当着文武公卿及袁绍使团的面,强硬的表达了态度:“陛下,臣请将兵渡黄河,生擒袁绍,以捍国威!为表陛下决意,请斩袁绍使者,以祭战旗。”
众公卿顿感头皮发麻。
袁绍的使者应劭亦是呆立。
斩我祭旗?
应劭设想过很多种场景,哪怕是被乱棍打出的场景也设想过,但从未想过会有被祭旗的可能。
“陛下,臣有何罪?”眼看郑牧有拔剑的举动,应劭的心中顿时有些慌。
若就这么不明不白的被斩了祭旗,死是小事,身后名才是大事,到时候史书上的记载就成了“故泰山太守应劭,忘国恩,投逆贼,被冠军将军郑牧当殿斩杀,以祭战旗。”
刘协犯难的看向郑牧。
应劭有什么罪,刘协也不是很明白,总不能说应劭当了袁绍的使者所以有罪?
杨彪忍不住了:“冠军将军,袁绍灭公孙瓒有功,遣应劭来求赏并无逾矩的地方,这若斩了应劭,岂不是让陛下失了河北人心?”
“太尉此言太荒谬!”郑牧按住剑柄,寒意上眉梢:“公孙瓒是陛下封赏的前将军、易侯、总督青冀幽并四州。而袁绍是自封的车骑将军、冀州牧,又聚众自称盟主,自称承制,肆无忌惮的给诸将封官,更是逼死冀州牧韩馥、无令攻伐前将军公孙瓒,这还不叫逾矩?谁给袁绍的权力?亦或者说,袁绍莫非有称帝之心?”
曹操在得了兖州后,好歹还遣使去关中求一个正式的封赏,袁绍是压根就没将刘协当回事,若不是郑牧灭了曹操在兖州的势力,袁绍其实都不愿意接受刘协的册封。
接受郭图的提议,也是因为大将军、邺侯、总督青冀幽并四州,能让袁绍在现有的基础上额外再获得大义。
说好听叫请封,说难听就叫空手套白狼。
郑牧能看破郭图的意图,自然不愿意吃这个哑巴亏,杨彪认为袁绍没有逾矩,郑牧就先给袁绍将罪名给挂上。
杨彪对袁绍是有好感的,杨彪娶的就是袁氏女,说来说去都是一家亲。
见郑牧给袁绍挂上了这么多的罪名,连袁绍有称帝之心都说出来了,杨彪不得不再继续跟郑牧分辨:“冠军将军,昔日董卓乱政,袁绍等人若不结盟自称承制,岂不是就成了叛逆?”
“韩馥主动将冀州让给袁绍,亦未死在邺城,岂能说是被袁绍逼迫?公孙瓒杀大司马,罪不容诛,袁绍替大司马复仇而起兵,亦是情有可原。”
“镇东将军的徐州牧,不也是陶谦让给镇东将军的吗?”
郑牧大笑:“太尉,董卓乱政,但天子依旧是陛下;可袁绍等人自称承制,承的是少帝的制,难道太尉也认为,陛下得位不正吗?”
刘协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杨彪瞪大了眼睛,暗骂郑牧无耻,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若不承认陛下的正统,我等公卿岂会跟着陛下西去长安又东归许县?
未等杨彪开口,郑牧又道:“袁绍逼死韩馥,又对陈留太守张邈存有杀心,此事关东众人皆知,太尉若不信可遣人去东武阳问问臧洪,身为袁绍昔日器重的青州刺史,臧洪为何要反叛袁绍?”
“至于你说的袁绍替大司马复仇而起兵,更是无稽之谈!界桥之战、巨马水之战和龙凑之战,皆是袁绍为了图谋幽州而掀起的,何来替大司马复仇一说?”
“此等叛逆之贼不除,河北四州难安,如今竟然还妄想总督河北四州事,何其可笑!”
杨彪蹙眉。
郑牧说的,杨彪其实也清楚。
杨彪更清楚的是,袁氏的门生故吏是不会承认袁绍有这样的恶行的,若真的要征讨袁绍,以现有的罪名难以获得士民的支持。
“冠军将军,袁绍不是曹操,曹操在兖州掀起兵祸,又被兖州士民记恨,故而冠军将军挥兵入兖州,可以轻易的灭掉曹操。”杨彪据理力争:“可袁绍不一样,袁氏素有名望,此时征伐,不合时宜!”
郑牧目视杨彪,徐徐而道:“牧曾闻,太尉娶的是袁氏女,莫非太尉有投袁之心?”
杨彪脸色大变,再也保持不了从容:“冠军将军,杨某一心为公,岂会徇私投袁?你我皆知,袁绍势大又有名望,不可无故征讨;陛下要定袁术罪行,杨某可曾有过反对?”
“牧是否可以理解为:太尉的意思是,袁绍是可以征讨的,但不能现在征讨。”郑牧的气势更盛。
杨彪心中再次暗骂。
这话是能说的吗?
若真的说了袁绍是可以征讨的,就等于认同郑牧给袁绍挂的罪名。
以太尉的身份赞同郑牧,就等于杨彪大义灭亲,决定跟袁绍不死不休了。
“冠军将军,杨某说的是,袁绍不可无故征讨。”杨彪也不傻,将观点重复了一遍。
见杨彪开始词穷,一直保持沉默的陈纪忽然开口:“陛下,臣以为,袁绍的功绩不足以总督青冀幽并四州。”
“如冠军将军所言,袁绍自认承制,自封车骑将军,于陛下而言已有逾矩。太尉所言也不无道理,若不结盟承制,就无法以大义征讨董卓。”
“如今董卓已死,陛下也返回了关东,而袁绍也遣使朝贡。陛下可论其功绩,正式册封其为车骑将军、邺侯、领冀州牧。”
“至于并州、幽州和青州,可令袁绍推举贤才出任州牧。”
陈纪综合了郑牧和杨彪的意见,将袁绍的大将军改成车骑将军,总督青冀幽并四州改成了冀州牧,为了安抚袁绍又让袁绍推挤贤才出任。
没了总督青冀幽并的权力,哪怕其余三州的州牧都是袁绍推荐的,名义上这三州的州牧依旧是由刘协任命的。
虽说实际上没能改变河北四州的现状,但也让袁绍在大义上缺乏了对河北四州的主导权。
既然河北四州的州牧是刘协任命的,那么刘协自然也就有罢免州牧的权力。
毕竟这州牧不是王侯,是不可以被继承的!
应劭头皮发麻。
这一会儿的时间,袁绍的封赏就变成了车骑将军、邺侯、冀州牧,跟袁绍的要求差太远了。
袁绍能答应吗?
郑牧的目的也达到了,遂不再多言,郑牧可以肯定袁绍是绝对不会同意这样的封赏的,至于袁绍会不会因此而兴兵南下,郑牧更不在意!
论战场争胜,郑牧向来不畏惧任何对手,反倒是袁绍得考虑利弊,是否要跟郑牧在战场上争个高低了。
应劭被留在了许县。
而刘协和众公卿商议的对袁绍的封赏,也由小黄门送往邺城。
廷议结束。
陈纪私下寻到了郑牧:“子武,若袁绍真的将兵南下,你可有赢的把握?”
郑牧回答得干脆利落:“没有!”
陈纪忍不住有些牙酸:“没有把握,那廷议上你还扬言要杀应劭祭旗?”
对于自己人的陈纪,郑牧没有隐瞒:“牧若不将气氛给烘托起来,陈公又如何综合利弊,将袁绍野心勃勃想要求的‘大将军及总督青冀幽并’改为‘车骑将军,领冀州牧’?”
袁绍本就是自封的车骑将军冀州牧,刘协这圣旨对袁绍而言非但没有实质的好处,反而还让袁绍承认了刘协的皇位正统。
袁绍想空手套白狼,陈纪同样是在空手套白狼。
陈纪无奈:“子武跟太尉争吵,老夫也只能如此。袁绍得不到好处,必然不肯奉诏,子武又无赢的把握,此事难了啊。”
郑牧却是没有丝毫担忧:“陈公何必着急。牧虽然没有赢的把握,但也未说过会输啊。袁绍若真敢将兵南下,牧就能让袁绍的兵马陷在兖州而不得寸进。”
“如今公孙瓒尚有残部在易京,黑山的张燕亦跟袁绍有死仇,若闻袁绍南下,此二人必然会趁机反扑;荆州的刘表若得知袁绍南下,亦会出兵北上;袁术在下邳久战不利,若惹急了牧,牧直接让陛下跟袁术和谈,将淮南全境皆让给袁术,令玄德公将兵兖州。”
“牧赢不了,只是兵力悬殊太大。可若刘表和玄德公的兵马都到了,攻守易型,袁绍就得想想如何保命了。”
“陛下家业小,即便牧兵败了,袁绍也不敢弑君;可袁绍家业大,这要是兵败了,想要再拉扯这偌大的家业可就没那机遇了。”
陈纪心中稍安。
郑牧虽然说得粗莽,但这道理却是简单直接,赌的就是袁绍有没有跟郑牧一决生死的决心。
不敢赌命,就不敢尽全力!
不尽全力,又如何能打赢赌命的郑牧?
生死相争,不敢赌命的会瞻前顾后,出手唯唯诺诺,而赌命的是招招致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也不知道玄德能否击败袁术。”陈纪看向下邳的方向:“若玄德能胜,袁绍必然不敢将兵南下。”
刘备赢了,袁术短时间内就不敢再犯徐州,而郑牧也能抽调更多的兵力应对袁绍。
正如郑牧说的一样,赢不了只是因为兵力悬殊太大,即便如此,郑牧都有自信让袁绍的兵马陷在兖州。
倘若兵力悬殊的差距缩小,又何惧袁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