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眉头紧锁,沉吟道:“土地和资源不够,只能对外扩张。”
朱雄英笑着点点头:“没错、最终的结果就是对外扩张,不对外扩张就得饿死人,会民变,这也是当时天下诸侯混乱的原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历朝历代都是开国强盛,可越到后面越弱,最终覆灭,改朝换代。”
“其根本原因依然是土地问题,开国初期,因为战乱人口锐减,各地都是地广人稀,大家都不缺土地,土地得到了重新分配。”
“可是、随着时间流逝,人口增长加上土地兼并,地方豪强和官绅世家大量囤积土地,而土地是有限的,最终导致百姓无地可种。”
“人口增长和土地的关系很简单,比如李爷爷你家有一百亩田地,你膝下有两子,没人能分到五十亩田地,到第三代的时候,他们膝下各有两子,各自分到的土地是二十五亩。”
“继续繁衍下去呢?是不是土地越来越少?最终只能饿死,不想被饿死的话,只能去抢。”
“或者成为别人的佃农,去给大户人家当奴隶?”
李善长暗暗点头,这不就跟之前皇室供养问题,棋盘摆米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彼时、国家一旦出现动荡,发生天灾、又或许是外敌入侵,而朝廷因为土地兼并的问题收不上来税,朝廷拿什么抵御这些风险?”
“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朝代的覆灭,新的朝代出现,经过战乱,土地又开始新的分配,周而复始,这就是一个轮回。”
朱雄英说的浅显易懂,非常直白,李善长他们如醍醐灌顶,脑袋瞬间就开窍了。
对于农耕为本的时代,土地才是最基础的保障。
“小少主、既然土地如此至关重要,为什么还要拿土地去交易?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李善长忍不住问道。
“还是说,先骗官绅世家富商,等打下倭国,就跟他们毁约?”
李善长赶忙摇头:“这可不行,面对的不是一人俩人,面对的是全天下的官绅世家富商,如果毁约,后果很严重。”
“嘿嘿……”朱雄英奸诈的笑了起来:“谁说拿咱大明的土地去交易了?”
“不拿大明的土地?”
“对!不是去攻打倭国吗?”朱雄英沉吟道:“我们大明虽然建国只有十几年,还无需为土地的问题担心。”
“但百年之后呢?土地依然会紧张,跟别的朝代一样,最终形成轮回。”
“那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对外扩张,土地不够就往外打,资源不够就向外抢。”
“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只要我们华夏百姓生活好,别人死不死关我们什么事。”
嘶!!!
李善长和方孝孺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长孙殿下才八岁大啊,心咋这么狠?绝对遗传了朱元璋。
都不用滴血验亲,就能确认是老朱家的。
朱雄英继续说道:“如今、朝廷财政不是吃紧吗?没有粮草辎重供应朝廷派遣大军讨伐倭国。”
“那么、就人官绅世家富商提供粮草辎重,等打下倭国,从倭国的土地上分给他们利益。”
“这就叫集资,大家一起出钱,最后分配利益。”
“如此、不仅解决了倭国,大家也都认识到对外扩张的好处,得到了利益,未来即便大明出现土地兼并的情况,问题也不会很大。”
“毕竟、朝廷可以对外扩张,有的是土地,这就叫一举多得。”
闻言、众人眼前一亮,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朱雄英是瞧不上华夏历朝历代发动的战争,打赢了只是让对方臣服朝贡,让别人怕你。
好家伙!
发动一场战争消耗的资源有多恐怖?可是、打了胜仗,国力却消退严重。
打这样的仗?完全是亏本买卖,狗见了都摇头。
瞧瞧后世的丑国,人家四处发动战争,越打越富。
朱雄英见大家的反应,继续说道:“比如拿下倭国,虽然倭国土地匮乏,到处都是山。”
“但是、倭国有矿啊,有树啊,这些难道不是资源?”
“还有、倭国有六百多万人口,这些也是资源,把他们抓回来修建运河,修大道,从南修到北,从西修到东,全都按照秦直道那样的宽度来修,几辆马车能并排行驶。”
“到时候,整个大明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大明何愁不强盛?”
“对了、南方不是经常水涝,北方干旱吗?”
“我们还可以南水北调,挖水渠,把南方的水调往北方,不仅解决了南方的水涝,还解决了北方的干旱。”
嘶!!!
众人再一次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他们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一副画面了,大明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南方的水顺着水渠抵达北方。
一想到如此浩大的工程,几人暗暗咂舌,这绝对要举国之力,花费多年才能完成的。
没有一个朝代敢如此做,百姓全都去修炼挖水渠去了,谁来耕种?谁来生产?
而如今,大明就能,倭国的人口,正好满足了需求。
如果此事成了,他们都将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打、必须打,谁不打我跟谁急。”李善长面红耳赤的说道。
在场的人,他是最急切的,因为他马上七十岁了,没多少个年头好活,搞不好明天就睁不开眼了。
毕竟、惊喜和意外,哪个先来也不知道。
朱元璋和李善长也连连点头,特别是朱元璋,此时他特别开心,恨不得喝三碗酒庆祝。
朱雄英见大家如此激动,沉吟道:“虽然倭国的军队羸弱,但也不可大意,毕竟人家人口摆在那里。”
“元朝忽必烈两次东征讨伐倭国,就是前车之鉴,我们要引以为戒。”
朱元璋严肃的点点头:“咱大孙说的对,咱不能掉以轻心。”
李善长忍不住问道:“小少主、你有什么计划吗?”
“计划?那是自然。”朱雄英点点头:“首先、我们要操练水师,适应海上的大风大浪。”
“其次、要训练将士们丛林作战,当初忽必烈的大军就是吃的这样的亏。”
“最后、要促成高丽跟倭国大战,让高丽人去消耗倭国的实力。”
“毕竟、我们大明每一个将士都无比珍贵,少一个都是损失。”
        朱雄英笑着点点头:“没错、最终的结果就是对外扩张,不对外扩张就得饿死人,会民变,这也是当时天下诸侯混乱的原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历朝历代都是开国强盛,可越到后面越弱,最终覆灭,改朝换代。”
“其根本原因依然是土地问题,开国初期,因为战乱人口锐减,各地都是地广人稀,大家都不缺土地,土地得到了重新分配。”
“可是、随着时间流逝,人口增长加上土地兼并,地方豪强和官绅世家大量囤积土地,而土地是有限的,最终导致百姓无地可种。”
“人口增长和土地的关系很简单,比如李爷爷你家有一百亩田地,你膝下有两子,没人能分到五十亩田地,到第三代的时候,他们膝下各有两子,各自分到的土地是二十五亩。”
“继续繁衍下去呢?是不是土地越来越少?最终只能饿死,不想被饿死的话,只能去抢。”
“或者成为别人的佃农,去给大户人家当奴隶?”
李善长暗暗点头,这不就跟之前皇室供养问题,棋盘摆米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彼时、国家一旦出现动荡,发生天灾、又或许是外敌入侵,而朝廷因为土地兼并的问题收不上来税,朝廷拿什么抵御这些风险?”
“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朝代的覆灭,新的朝代出现,经过战乱,土地又开始新的分配,周而复始,这就是一个轮回。”
朱雄英说的浅显易懂,非常直白,李善长他们如醍醐灌顶,脑袋瞬间就开窍了。
对于农耕为本的时代,土地才是最基础的保障。
“小少主、既然土地如此至关重要,为什么还要拿土地去交易?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李善长忍不住问道。
“还是说,先骗官绅世家富商,等打下倭国,就跟他们毁约?”
李善长赶忙摇头:“这可不行,面对的不是一人俩人,面对的是全天下的官绅世家富商,如果毁约,后果很严重。”
“嘿嘿……”朱雄英奸诈的笑了起来:“谁说拿咱大明的土地去交易了?”
“不拿大明的土地?”
“对!不是去攻打倭国吗?”朱雄英沉吟道:“我们大明虽然建国只有十几年,还无需为土地的问题担心。”
“但百年之后呢?土地依然会紧张,跟别的朝代一样,最终形成轮回。”
“那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对外扩张,土地不够就往外打,资源不够就向外抢。”
“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只要我们华夏百姓生活好,别人死不死关我们什么事。”
嘶!!!
李善长和方孝孺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长孙殿下才八岁大啊,心咋这么狠?绝对遗传了朱元璋。
都不用滴血验亲,就能确认是老朱家的。
朱雄英继续说道:“如今、朝廷财政不是吃紧吗?没有粮草辎重供应朝廷派遣大军讨伐倭国。”
“那么、就人官绅世家富商提供粮草辎重,等打下倭国,从倭国的土地上分给他们利益。”
“这就叫集资,大家一起出钱,最后分配利益。”
“如此、不仅解决了倭国,大家也都认识到对外扩张的好处,得到了利益,未来即便大明出现土地兼并的情况,问题也不会很大。”
“毕竟、朝廷可以对外扩张,有的是土地,这就叫一举多得。”
闻言、众人眼前一亮,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朱雄英是瞧不上华夏历朝历代发动的战争,打赢了只是让对方臣服朝贡,让别人怕你。
好家伙!
发动一场战争消耗的资源有多恐怖?可是、打了胜仗,国力却消退严重。
打这样的仗?完全是亏本买卖,狗见了都摇头。
瞧瞧后世的丑国,人家四处发动战争,越打越富。
朱雄英见大家的反应,继续说道:“比如拿下倭国,虽然倭国土地匮乏,到处都是山。”
“但是、倭国有矿啊,有树啊,这些难道不是资源?”
“还有、倭国有六百多万人口,这些也是资源,把他们抓回来修建运河,修大道,从南修到北,从西修到东,全都按照秦直道那样的宽度来修,几辆马车能并排行驶。”
“到时候,整个大明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大明何愁不强盛?”
“对了、南方不是经常水涝,北方干旱吗?”
“我们还可以南水北调,挖水渠,把南方的水调往北方,不仅解决了南方的水涝,还解决了北方的干旱。”
嘶!!!
众人再一次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他们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一副画面了,大明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南方的水顺着水渠抵达北方。
一想到如此浩大的工程,几人暗暗咂舌,这绝对要举国之力,花费多年才能完成的。
没有一个朝代敢如此做,百姓全都去修炼挖水渠去了,谁来耕种?谁来生产?
而如今,大明就能,倭国的人口,正好满足了需求。
如果此事成了,他们都将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打、必须打,谁不打我跟谁急。”李善长面红耳赤的说道。
在场的人,他是最急切的,因为他马上七十岁了,没多少个年头好活,搞不好明天就睁不开眼了。
毕竟、惊喜和意外,哪个先来也不知道。
朱元璋和李善长也连连点头,特别是朱元璋,此时他特别开心,恨不得喝三碗酒庆祝。
朱雄英见大家如此激动,沉吟道:“虽然倭国的军队羸弱,但也不可大意,毕竟人家人口摆在那里。”
“元朝忽必烈两次东征讨伐倭国,就是前车之鉴,我们要引以为戒。”
朱元璋严肃的点点头:“咱大孙说的对,咱不能掉以轻心。”
李善长忍不住问道:“小少主、你有什么计划吗?”
“计划?那是自然。”朱雄英点点头:“首先、我们要操练水师,适应海上的大风大浪。”
“其次、要训练将士们丛林作战,当初忽必烈的大军就是吃的这样的亏。”
“最后、要促成高丽跟倭国大战,让高丽人去消耗倭国的实力。”
“毕竟、我们大明每一个将士都无比珍贵,少一个都是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