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朱雄英把各种小吃给妹妹弟弟们后,朱元璋把目光看向李善长和方孝孺。

  两人心里猛的一颤,暗道来了、今天是避无可避了。

  “老李、小方、刚才你们应该也听到了吧,倭国人居然在咱大明欺男霸女。”

  “这些年沿海地区深受倭寇的荼毒,多少百姓被残忍杀害,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真当咱大明没人了吗?还是倭国人觉得咱老了,提不动刀了?”

  “咱必须给倭国一个教训,咱要告诉天下人,大明不可辱,虽远必诛……”

  朱元璋只字不提朱雄英,但李善长和方孝孺心里很清楚,朱元璋之所以如此愤怒,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朱雄英。

  “老爷、倭国人确实该死,但如今北元未灭,随时都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为了守护北方的安定,朝廷在北方设立了九边重镇,军需消耗极大。”

  “加上国内的动荡,西南的动荡,还有这些年的天灾。”

  “朝廷更不无法支撑发动一场讨伐倭国的战事,讨伐倭国不急于一时,等朝廷解决内忧外患,国力强盛的时候,朝廷才有足够的粮草物资发动战事。”

  李善长诚恳的劝谏,大明的财政情况,他清清楚楚。

  如果现在就发动讨伐倭国的战事,他担心大明会因此崩塌。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喃喃自语道。

  这是当初朱元璋起兵时,征求学士朱升,朱升为朱元璋平定天下提的意见和方针。

  如今朱元璋虽然建立了大明,但大明依旧内忧外患,需要休养生息。

  根当初的情况差不多,虽然好了不少,但也不宜对外扩张。

  李善长闻言,不由得松了一口气,看来上位还是听得进去良言劝谏,不会独断专行。

  朱元璋继续说道:“当初、刘伯温也是劝咱,不宜跟倭国发生战事……”

  李善长暗暗点头,他们对此事清清楚楚。

  早几年,倭寇频繁袭扰大明沿海地区,给沿海地区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倭寇猖獗,不仅烧杀劫掠,还与张士诚和方国珍以及陈友谅残部勾结,扰乱东南海疆。

  为此、朱元璋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倭国,希望倭国能够臣服大明,成为大明的附属国,并解决倭寇问题。

  可是、倭国的怀良亲王直接杀害了大明使者。

  这使得朱元璋感到极大的屈辱和愤怒,朱元璋本就杀伐果断,一个弹丸之地,居然不给面子。

  于是、他准备派遣大军讨伐倭国。

  在这个时候,刘伯温站了出来,劝说朱元璋放弃讨伐倭国。

  刘伯温的理由,跟现在李善长的理由差不多,大明政权还不稳定,朝廷财政吃紧,不宜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此外、元朝两次讨伐倭国都以失败而告终,那可是元朝军事最强盛的时期,忽必烈执政时期。

  朱元璋闭上双眼沉默了片刻,当他睁开双眼的时候,浑身散发着凌厉的气势:“咱知道财政吃紧,不宜大动干戈。”

  “但是、近些年沿海地区的倭寇越发猖獗,无数百姓被倭寇残害。”

  “咱还能忍吗?咱又不是乌龟王八,咱不想对不起沿海地区的百姓。”

  “再说了、如果不给倭国沉痛的教训,周边的国家会如何看待大明?”

  “到时候周边的小国有样学样,局势就彻底控制不住了,大明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敌人。”

  这!!!

  李善长和方孝孺都沉默了,眉头紧锁,他们也理解朱元璋的想法。

  之前倭国不给大明面子,虽然这两年开始,倭国派遣使者朝贡大明,以附属国居之。

  但是、这只不过是倭国敷衍的做法,加上猖獗的倭寇,若是不加以震慑,会对大明造成难以想象的威胁。

  李善长权衡利弊之后,还是觉得不宜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于是把目光看向了马皇后。

  他知道,此时此刻,唯有马皇后能劝住朱元璋。

  “我赞成重八的决定,倭国人天生劣根,性格贪婪,极具野心,若是仍有倭国发展,迟早会反噬大明。”马皇后斩钉截铁的说道。

  好家伙!

  都欺负到她乖孙头上了,她还能忍?

  马皇后平时虽然仁慈善良,贤良淑德,但别以为她没脾气,女人狠起来根本没有男人的事,男人都要瑟瑟发抖。

  李善长人麻了,怎么跟他想象中的不一样。

  皇后娘娘,你不是应该劝谏上位休养生息吗?

  “老李、今天咱让你们过来,不是想听你们的意见,而是通知你们。”朱元璋目光凌厉的看着李善长。

  他的语气不容置疑,霸道又霸气。

  李善长额头直冒冷汗,他还想在争取一下:“老爷、忽必烈第一次讨伐倭国,是1274年,以三万二千三百名将士,包括两万名蒙汉军,五千六百名高丽军以及六千七百名水手,战船九百余艘,武器精良,粮草辎重不计其数,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正常来说,当时的元朝大军都是精兵强将,落后的倭国根本无法抵挡元朝大军的铁骑。”

  李善长说的是事实,朱雄英在史书上看过这些记载,李善长所说的数据,还不包括后勤物资运输的士兵和百姓。

  刚才李善长说的,只是前线部队,而后勤保障运输的人数,至少是前线部队的好几倍。

  古代说的几十万大军作战,其实就是包括了运输粮草辎重的人,真正上战场的人数三分之一都不到。

  谁让古代的交通不发达,运输条件差,马车的载重量小。

  运输途中的人吃马嚼,消耗的物资就是庞大的数字。

  这也是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的原因。

  朱雄英饶有兴致的看着李善长,想看看李善长是如何分析这场战役的。

  李善长继续说道:“后人对这次战役进行分析推演,得出的结论是,元朝大军必败无疑。”

  “首先、元朝大军不适应大海,在海上会晕车,大大降低了战士们的战力。”

  “其次、元朝大军不熟悉倭国的地形,对于善于骑射的元朝大军来说,这在倭国作战是极为不利的。”

  “最后、倭国能快速征召百姓当兵,持续投入兵力加入战斗。”

  李善长说着顿了顿:“倭国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元朝大军输得不冤。”

  “忽必烈的大军第一次东征就此失败,折损约一万三千五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