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询,你瞅瞅那是谁。”

  严清溪指着墙角根下,一个猫着腰的男人。

  那人看起来有点眼熟,但严清溪一时半会儿没想起来,刚刚就看见他从远处过来,眼看着快到家门口,突然一个大跳,跑墙根蹲着去了。

  什么情况?

  让人看不懂。

  宋子询皱着小眉头,踩上板凳往外看。

  “他是不是在我们家墙根拉屎呢?”

  严清溪:“???”

  严清溪:“不,不能吧?”

  她默默地收回视线,桂花村的民风如此开放吗?光天化日就在别人家墙根下上厕所?

  宋子言一听,“嗖”地一下跑出去。

  “谁?我看见是哪个王八羔子敢在我家墙底下拉屎?”

  从来都只有他去恶心别人的份,竟然有人敢来恶心他?看他怎么把这个王八羔子打死!

  听见声音,那人赶紧站起来,迎着冲出来的宋子言举起双手:“没有没有,说啥呢?”

  宋子言低头往下看。

  哦,误会了。

  “谁啊?”

  严清溪走出来,一身大家长的气势,开口问道。

  宋子言回头介绍道:“他是我们村卖豆腐的吴老三。”

  “严大姐您好,我叫吴三利,我家住前面第六家,您家这是……做柜子呐?”

  吴三利赶紧自我介绍,眼睛瞪大了往院子里瞧。

  只能看见一堆堆木料,长的短的,直的弯的,具体是什么,也瞧不明白。

  严清溪大大方方地道:“我们做纺织机,和义通燕家合作的。”

  “啊,挺好挺好。”吴三利懵懵懂懂,不懂装懂,“那行,你们要是想吃豆腐跟我说啊!我给你们送过来。”

  说着,他挥了挥手,转身要走。

  严清溪对宋子言道:“老三,你去送送你吴叔。”

  成年人的体面,让严清溪没有当面问他刚刚为什么鬼鬼祟祟的,但她猜,大概是好奇,想偷偷看看他们一大家子在忙什么。

  宋子言亲自送吴三利走出很远,眼看着后面应该听不见他们的声音了,吴三利才张口打听。

  “子言呐,你严大娘带你们折腾什么纺织机,能挣钱吗?”

  宋子言点头:“当然能了,我大娘说了,还能挣大钱呢!”

  “啊……”吴三利思忖着措辞:“我看平常就苗宁一个人干活,你回去问问你大娘,要不要帮工。”

  宋子言仰起头看向吴三利:“你想去啊?我大娘可不是什么人都用的,得会做木匠活,还得做得好。”

  “我会啊!”吴三利语气紧张几分:“我爹、我爷爷都是木匠,我从小就会打桌椅板凳,后来娶了你婶儿,你婶会做豆腐我们这才卖豆腐,要不然我现在还干木匠呢。”

  “那我不知道。”宋子言眨巴眨巴眼睛,他从小就只见过吴老三卖大豆腐,没见过他打桌子。

  “来,吴叔给你拿点零花,你回去跟你大娘好好说说,要是能成,吴叔再给你包个红包。”

  说着,吴三利抓了一把铜钱,塞到宋子言的手里。

  宋子言漆黑的眼睛“唰”地亮了。

  “我大娘最疼我了,我肯定帮吴叔好好说。”

  宋子言把铜钱藏好,一路连跑带跳地回来,进门就喊:“大娘,咱们请吴叔过来帮工吧?他以前也是干木匠活的,可厉害了,他什么都会!”

  “嗯?”

  严清溪愣了愣:“他不是卖豆腐的吗?”

  “他以前是做木匠的,他爹他爷爷都是干木匠的。”宋子言拍着自己的小胸脯:“严大娘您相信我,他真的可以,肯定比我和二哥干得好。”

  严清溪疑惑着看向宋子询:“是吗?”

  宋子询点头:“听说是,但我也没见过。”

  “就是,我们村所有人都知道。”宋子言信誓旦旦。

  严清溪抿着嘴笑了,眼中带着玩味,望着宋子言的眼睛,问道:“他给你什么好处了,你这么帮他打包票?”

  宋子言瞬间一慌,心脏提到了嗓子眼。

  可面上倒是张口就道:“没有啊!”

  严清溪挑挑眉:“行,你让他明天过来,先试试手艺,要是行的话正好咱们也多个帮手。”

  “我现在就去!”

  哪儿能等到明天,宋子言飞一样地跑出门去。

  没一会儿,就把一脸激动地吴三利重新带回来了。

  吴三利手里端着一盆大豆腐,他进来就把豆腐放在桌上:“来来,严大姐您先尝尝我们家做的豆腐,大酱也是我们自己家的,您尝尝。”

  “行,不着急,我听老三说你还会木匠活呢?”严清溪问道。

  “会,不信我给您试试。”

  吴三利不多说,从苗宁手里接过工具就是干。

  都不需要旁人说什么,他光是看,就知道苗宁要什么。

  都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真正的老师傅,一上手就知有没有。

  显然,吴三利还真有两把刷子。

  “阿巴阿巴……”

  苗宁表示,他很满意。

  家里能多一个人帮忙干活,还是个成熟的木匠,他能轻松不少。

  “还行吧?”吴三利有些忐忑地搓着手,一脸期待看向严清溪。

  严清溪点头:“真挺好,那这样,我给你一组木料,你拿回家去干,就按照这个要求来,你处理出来一组,我给你一组的钱,处理不好的不合格的浪费料子的,得扣钱,你看行不行。”

  顺着严清溪的目光看去,墙边正放着处理好的一堆木料,倒是不多,不过细节很多,处理起来肯定不容易。

  吴三利估摸着,这一组木料处理好,起码也得十天半个月的。

  他小心翼翼地开口问:“不知道工钱怎么算?”

  “这样一组,八百文,若是有不合格的得返工,浪费的料子按市场价扣钱,你看行不行?”

  八百文?!

  “行!当然行!”

  吴三利张口就应了下来。

  但凡多犹豫一下,都是对八百文的不尊重!

  等吴三利从宋家回去时,手里的盆换成了独轮板车,上面放着几块圆木,一堆待处理的木料。

  他哼着太阳出来晒**的悠闲小曲儿,一左一右晃着腰身往家走。

  主动说要相送的宋子言站在路中间,一个两个三个地数铜钱。

  吴三利能不能挣到钱尚且另说,他反正已经挣到了。

  足足一百文!

  原来,挣钱也没有大哥说的那么难,这不就是上嘴皮碰下嘴皮的事儿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