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1963,我每天一个致富情报 第242章港岛的穷人区

小说:开局1963,我每天一个致富情报 作者:天命最高 更新时间:2025-10-27 17:22:41 源网站:2k小说网
  ();

  “问到了?”齐卫东看着对方走近,一边问,一边将刚做好的蚝烙递过去,“先垫垫肚子。”

  汪小誉接过热腾腾的食物,却全无食欲。

  他脸上的神情让齐卫东心里咯噔一下,连吃东西的动作都慢了下来:“怎么了?找不到人?”

  汪小誉沉重地点了点头:“嗯,打听到了,我舅舅家离这儿不算远,大概十里地。但是……他们住的那片木屋区,两个月前失了一场大火,不知道他们一家人有没有事。”

  旁边的汪小文一听,也急了:“啊?那怎么办?舅舅他们……”

  回答他的,是汪小誉无力的摇头。

  齐卫东皱起眉,放下了手里的食物:“那你打算怎么办?”

  港岛的木屋区他早有耳闻。由于房价高企,超过半数的人口都栖身于此,即便到了八十年代,这个比例依然高达三成。

  这类区域火灾频发,几年前的一场大火就烧毁了数千间木屋,导致几万人无家可归,被送进了收容所。

  汪小誉叹了口气:“我总得过去看看,希望他们没事。”

  齐卫东点头同意,目光在街上快速扫过:“这样,你看这儿有车吗?找个车过去快一点。”

  街上没有出租车的影子,倒是有几辆载客的三轮车。

  汪小誉深吸一口气,转向卖蚝烙的老伯,脸上挤出笑容,用本地话喊了一声:“阿公~~”

  老伯抬头笑着应了。

  两人简单交流了几句,老伯便朝着不远处一辆三轮车高声喊了几句。

  一个三角眼的中年男人走了过来。

  经过一番交涉,最终以八块钱的价格谈妥,让对方载着他们去找人。

  三人随即坐上三轮车。车子穿过市区的街道,很快拐上了一条通往郊野的土路。

  随着车子颠簸前行,窗外的景致也开始变化,水泥楼房渐渐被密密麻麻的低矮木屋所取代,远处甚至出现了片片农田。

  短短五公里的路,因为路况不佳,竟颠簸了二十多分钟。

  齐卫东也跟汪小誉说清楚了,要是过去找不到人,他就得先走。

  车子停下时,眼前是一片广阔的废墟,焦黑的残垣断壁无声地诉说着那场大火的惨烈。

  或许是时隔两月,此地早已不见任何灾民的踪影。

  汪小誉跳下车,急忙拉住一个路人询问。

  片刻后,他朝车上招了招手,自己则顺着路人指引的方向,一路小跑着冲了过去,边跑边问。

  最终,他在一处角落打听到了确切消息,又匆匆跑回车边,对齐卫东说:“他们的房子确实烧没了,不过人应该没事,都被安置到别处去了。”

  齐卫东闻言,神色稍缓,点了点头。

  “那就去安置点看看。不过说好了,要是到了那儿还找不到,我就不等了,我自己的事也很急。”

  汪小誉理解地点点头,又转头和车夫用方言沟通了几句,三人再次上车出发。

  车子调转方向,重新向大埔城区边缘驶去。

  约莫十多分钟后,车子在一片居民区外停了下来。

  只见道路两旁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男女老少都有,女人们大多穿着旗袍,还有不少孩童在队伍旁追逐嬉闹。

  这种排队的景象,他们沿途已经见过好几次,似乎是这里的常态。

  虽然到了指示的地点,但具体是哪一户,汪小誉仍不清楚,只能再次下车,准备到人群里去挨个询问。

  在汪小誉问到第一个路人后,脸上便显出喜色,拔腿就朝前跑去。

  他一路跑,一路问。

  齐卫东几人则不紧不慢地在后面踱步跟着。

  路边的孩子们都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几个外来人。

  齐卫东也趁机观察着四周,这里的房子是低矮的砖瓦房,砖木混合的结构。

  过了好一阵,汪小誉才喘着气跑回来,满面红光地宣布:“找到了,找到了!就在前面不远。”

  “我碰见一个他们村的人,正在那打水呢,她说我舅舅已经打完水先回去了。”

  齐卫东见他这副模样,笑了笑:“那就好,我们走吧。”

  “不用坐车了!”

  汪小誉说着,便转身跟司机交代了一声。

  司机也乐得清闲,打了个招呼便骑车走了。

  三人朝着排队打水的方向走去,没一会儿就在一个公共自来水龙头附近停下了脚步。

  汪小誉一到地方,就跟一个排在队伍里的中年妇女打了声招呼,随即向齐卫东解释:“这是徐婶,和我舅舅家是同乡,她知道住哪儿。”

  “雷猴啊!”徐婶笑呵呵地用粤语问好。

  汪小文也连忙跟着回应。

  齐卫东微笑着打量了一下这位徐婶。

  她约莫四十岁上下,穿着一身灰色带花的旗袍和灰裤子,脚上一双黑面布鞋,顶着一头时髦的大波浪短发。

  齐卫东留意到,这里上了年纪的女人似乎都偏爱这种蓬松的短卷发。

  他一个字也听不懂,只能看着两人用他陌生的语言热络地聊着。

  又过了一会儿,轮到徐婶打水,汪小誉才笑着说:“等她打完水,我们就能过去了。”

  齐卫东点点头,顺口问道:“这里的住户家里没通自来水吗?”

  “我刚才也问了,这里通了水,但港岛现在缺水,供水跟不上,港府每天只供六个小时的水。所以家家户户都得出来排队打水。”

  听完汪小誉的解释,齐卫东了然地点了点头。

  等徐婶的两个铁皮桶都装满了水,她才笑呵呵地招呼几人跟上。汪小誉想上前帮忙挑水,却被她摆手拒绝了。

  她戴上帽子,动作利索地挑起水桶就走。

  几人跟在后面,走了大概十来分钟,在一户人家的门口停了下来。

  徐婶朝屋里吆喝了一声,又转头跟汪小誉低声说了句什么,然后对着齐卫东两人善意地点了点头,便挑着水桶离开了。

  汪小誉在原地连声道谢。

  他一扭头,就见一个穿着旗袍的中年妇女从屋里走了出来,打扮和刚才的徐婶大同小异。

  “阿誉?”

  女人脸上满是惊喜,拉着汪小誉便笑呵呵地用飞快的语速交流起来。

  齐卫东除了听懂一个名字,其余的完全跟不上。

  没一会儿,她又拉过汪小文,高兴地说了几句,但那股热情劲儿,明显比对汪小誉时淡了许多。

  至少在齐卫东看来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