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1963,我每天一个致富情报 第96章都没有浮肿

小说:开局1963,我每天一个致富情报 作者:天命最高 更新时间:2025-10-27 17:22:41 源网站:2k小说网
  ();

  档案科那边办事利索,几分钟就登记完毕。

  齐卫东拿着钥匙和一应材料,准备去找居委会。

  可一出大门,他就有些犯懵。

  他对这一片两眼一抹黑,只见房舍鳞次栉比,胡同小巷纵横交错。

  这街道办管辖的范围极大,人口十几万,远不是一条街那么简单。

  眼下正是下班的点,街上人潮汹涌。

  他一路打听,好不容易摸到了居委会的牌子,结果人家早就下班了。

  没法子,他只好按着之前那人给的地址,转头去找白玉胡同22号。

  对着门牌号确认无误,他才迈步走进院子。

  刚一进去,一股热闹劲儿就扑面而来,院子里满是一群正在嬉闹的半大孩子。

  看着这些孩子虽然个个面色蜡黄,身子单薄,但好在没有浮肿的迹象。

  到底还是首都强啊。

  这几年城里的口粮一降再降,可唯独孩子和学生的定量没怎么动过。

  当然,这点口粮对正在长身体的半大小子来说,肯定是不够吃的,饿得前胸贴后背是常事。

  可再怎么饿,也比乡下强,至少不会像村里那样饿出水肿病来。

  城里真正浮肿的,反倒是大人,因为几次口粮调整下来,成年人的定量甚至比不上十来岁的孩子。

  “喂,你找谁?”

  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见他是个生面孔,立刻脆生生地开了口。

  齐卫东和善地应道:“你好,我找居委会的杨主任。”

  那孩子听了,扭头就朝着正屋方向扯开嗓子喊:“杨婶!有人找!”

  “谁呀?”从正屋门口搭出来的简易厨房里,传来一个妇人洪亮的回应。

  她一边应声,一边利索地把锅从炉子上端下来放到一边,同时对着屋里喊了一句:“老大,你出来一下。”

  齐卫东迎上前去,恭敬地开口:“婶子您好,我是首钢厂新来的。厂里分了房子,房管所那边办好了手续,让我来找您。这是证明、收据和钥匙。”

  说着,他把手里的东西一并递了过去。

  杨主任接过东西翻看了几眼,脸上露出几分讶异,抬头打量着齐卫东:“瞧你这年纪,就进厂工作了?”

  齐卫东只是腼腆地笑了笑,轻轻“嗯”了一声。

  “行,那你稍等,我领你去认认门。”

  杨主任点点头,她把材料和钥匙还给齐卫东,转身解下身上的围裙,递给刚从屋里出来的自家大闺女,一个十几岁的姑娘。

  “老大,你来接着弄,我出去一趟,马上就回。”

  交代完,她便招呼着齐卫东,领着他朝院外走去。

  地方不算太远,但没在同一条胡同里,需要穿过一条窄巷,才能到另一条胡同。

  两人在一座四合院的门楼前停下脚步。

  “哟,杨主任,这都下班的点儿了,您怎么还过来了?有事儿?”

  一个穿着棉袄、五十来岁的妇人正巧看见他们,满脸堆笑地打着招呼。

  “啊,首钢新来的同志租了咱院一间房,我领他过来认认门。”

  杨主任解释完,扭头对齐卫东介绍道:“这是院里的居委会代表秦大妈,他们家是这院里头一拨住进来的。”

  齐卫东连忙笑着问好:“秦大妈好。”

  对于居委会代表这个身份,他并不陌生。

  这个年代的治安管理,农村是靠民兵队,城里则走的是群众路线,每个大杂院里都会有这么一两位代表,负责上传下达,也管着院里的大小事务。

  起初是义务劳动,后来听说有了些许补贴。

  秦大妈乐呵呵地打量了他一下,点点头:“是新来的啊,快进来吧,往后就是街坊邻居了。”

  三人一前一后进了院子。

  门口的过道里,杂乱地堆着柴禾和收来的破烂,一个老大爷正佝偻着腰在那归拢。

  杨主任看得直皱眉,无奈道:“侯大爷,跟您说过多少回了,这过道不能堆东西,万一着了火可不得了!”

  那老头头也不抬,满不在乎地回了句:“我在这儿住了几十年,屁事没有。”

  说罢,把手里最后一把破烂往那堆上一扔,一瘸一拐地朝里院走去。

  杨主任碰了个钉子,只能摇头。

  一旁的秦大妈也叹气:“说了多少遍了,不管用。谁要是敢动他的东西,他就要去谁家抱煤球烧。”

  杨主任作为片区负责人,对这情况一清二楚,只能摆摆手:“行了,先看房吧,这事儿回头再说。”

  绕过影壁,穿过垂花门,四合院的内里景象便展现在眼前。

  院子里满是追跑打闹的孩子,各家门口都支着小炉子在做晚饭。

  尽管如今炒菜的人家不多,但几十户人家的饭菜香混杂在一起,依旧在空气中织成了一张浓郁的网。

  原本绕着屋檐的抄手游廊,如今也被各家各户用砖石和油毡布隔成了一个个小厨房。

  “杨主任来了!”

  “秦大妈!”

  院里做饭、纳凉的人纷纷打着招呼。

  杨主任也笑着一一回应:“哎,好,你们忙,我带新邻居来看看房。”

  这话顿时引来了不少好奇的目光,连那些玩闹的孩子都停下来围了过来。

  齐卫东跟在后头,被领到了左手边的正屋前。

  正屋两侧各有一个耳房,但靠近左耳房的位置,又新砌了一间小屋。

  他听徐卫国提过,老北京四合院的规矩是“东厨司命”,东厢房那边该是厨房。

  那么西厢房对应的位置就是厕所,现在也被改成了住人的屋子。

  对面的厨房自然也拆了,加盖成房。

  这样一算,东西厢房都成了四间房的格局。

  杨主任掏出钥匙打开门,顺手拉开了电灯的绳子,屋里顿时亮了起来。

  “这屋原来住的人工作调动,就空出来了。院里的人多,我就不挨个给你介绍了,以后住下了,慢慢就熟了。”

  齐卫东站在那儿打量着。

  这屋子两侧原本的木头格子墙,如今已被砖头封死,墙上糊着一层报纸,不少地方已经泛黄破损。

  也不晓得这墙是出自谁的手笔。

  屋子最里头搁着一张样式简单的木床,床上铺了些稻草,但被褥已经没了。

  离床不远的地方,一道空荡荡的铁丝横贯在半空。

  墙上也钉着不少钉子,只是上面挂的东西显然也被人带走了。

  好在桌子椅子倒是都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