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卫东领着路,径直往2号试验田走。
然而,在经过大食堂时,他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墙角边一个鬼鬼祟祟的身影——钱大柱正弯着腰,偷偷摸摸地往一个土坑里填土。
他好奇地走上前,朗声问道:
“钱师傅,忙活什么呢?”
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把钱大柱惊得一哆嗦,下意识就将两个布口袋往身后藏。
待他看清来人是齐卫东,才长舒一口气,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道:
“是齐队啊,可吓死我了。食堂老鼠多,我前两天发现个鼠窝,就趁着放假没人,想偷偷给它端了。您瞧,收获还不错。”
说着,他便将藏在身后的两个布口袋敞了开来。
齐卫东凑上前一看。
只见其中一个口袋里是小半袋大米和豆子混杂的粮食,另一个口袋里则装着一只已经让他敲晕的老鼠。
严格来说,捕鼠算是为民除害。
可这硕鼠的洞里往往藏着半袋粮食,不免又沾上了点顺手牵羊的色彩,钱大柱才会选择这般悄无声息地动手。
秘密行事才能成功,齐卫东深谙此道,2号试验田的偏僻正合他意。
他收回视线,脸上浮现一丝笑意:
“好家伙,这东西分量不轻,怕是超过一斤了吧?”
“一斤半!我这手就是一杆秤,错不了。”钱大柱颇为自得地说道,“咱们食堂的耗子,那都是**粮长大的,肉质能差?”
“不管是红烧还是学着岭南人做成腊味,都是一绝,我恰好都拿手。齐队要有兴趣,回头我弄好了给您送点尝尝。”
齐卫东嘴边挂着笑,声音爽朗:“钱师傅的好意我心领了,您还是自己留着吧。我们要是想吃,自己动手就是。”
钱大柱这时才发现,齐卫东身后还跟着两个手持铁锹和镐头的壮汉,他眼睛一瞪,满脸的不可思议:
“齐队,你们该不会也是来……”
“没错,我们打算挖点田鼠。”
“这可真是巧了!不过这田鼠肉好吃,收拾起来却费事,我跟过去给齐队搭把手。”
“那就劳烦钱师傅一道了。”
一行人穿过一片萧瑟的树林,面前出现一条小河。
这河道是农科院初建时开挖的,如今拓宽到了三四米。
正值枯水时节,河里只剩下一道不足一米宽的细流,抬腿便能跨过。
踏上对岸,2号试验田便映入眼帘。
此地位置偏远,放眼望去,一个人影也无。
时值冬季休耕,田地光秃秃一片,就连保卫科的人都懒得往这边巡逻。
齐卫东的目光落向田埂边上半人高的木制标牌,嘴角微微上扬。
他信步走到标牌前,不露痕迹地抬起手,手指竖起,眼睛微微一眯,迅速完成了一次目测。
东北方向,一百九十三米。
他心中瞬间有了定数。
以指代尺的测距法,是侦察兵的看家本领。
寻常好手,在二百米内的误差能控制在一米左右。
而像齐卫东这样的顶尖人物,几乎可以做到分毫不差。
“都跟上!”
齐卫东放下手,胸有成竹地走在最前头。
祝黄泰等三人立刻紧随其后。
目标位置在东北方向上的一片小树林里,地势略高,带着缓坡,藏在一棵需要成年人合抱的槐树底下。
将地面上的枯枝败叶拨开,一个**拳头大小的洞穴赫然出现。
钱大柱是此道行家,他指着洞口那堆新翻出来的松土,以及地面上一些微不可察的拖曳痕迹,兴奋地解说起来:
“看这新土,行话叫‘鼠封’,这洞是它们往里运粮的通道,只要顺着挖下去,准能找到粮仓。”
“这旁边的2号田今年收成好,耗子们肯定没少往里搬粮食。不过它们狡猾得很,除了这种主洞,还有换气的竖洞和逃命的偏洞,得先找出来堵死。”
这点小事自然难不倒齐卫东。
他在周围仔细搜寻片刻,很快就定位了另外四个不起眼的洞口,随即指挥众人用石块堵得严严实实。
做完这一切,他拿出一支经典的工字牌撅把**,填入一颗**,随着“咔哒”一声清脆的机簧声,枪已上膛。
槐树下,两个壮汉,一个握着铁锹,一个扛着锄镐,肌肉绷紧,只待一声令下。
祝黄泰压低声音请示:“齐队,可以动手了吗?”
齐卫东的视线牢牢钉在那个黑乎乎的洞口上,沉声道:“挖。”
田鼠的洞穴并不复杂,深者不过两米,寻常的也就一米上下。
然而田鼠生性机警,铁锹刚翻开几铲土。
一阵尖锐的“吱吱”声骤然响起,一道灰色的影子闪电般地从洞中冲出。
“快看,跑出来了!这家伙真肥!”钱大柱兴奋地大喊。
祝黄泰兄弟俩还没来得及动作,齐卫东的眼神已然变得锐利如鹰,食指果断扣下。
“砰”的一声脆响,那只奔逃的田鼠应声翻倒在地。
祝黄泰回过神,由衷地挑起大拇指,赞叹道:“齐队,真是神枪手!”
“还凑合。”
齐卫东神情自若地折开**,熟练地填入一颗新子弹,重新上膛,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微笑。
他这**法,是部队里练出来的,曾在那年的全军大比武中,拿过射击项目的第二名。
钱大柱快步上前,抓起那只毙命的田鼠掂了掂,脸上放光:“足有八两重!”
“瞧这毛色,黄中带灰,我们管这叫‘黄哥’,肉质最是肥美细嫩,是田鼠里的极品。齐队,您今天有口福了。”
“这才一只,洞里应该还有,接着干。”齐卫东笑着吩咐。
事实正如他所料,没挖多久,又一只田鼠惊慌地窜出,再次被齐卫东一枪放倒,这只稍小,大概五两。
这一窝两只田鼠堪称勤劳,洞穴挖得不深,粮仓却囤得满满当当。
才往下挖了不到一米,金黄的稻谷就露了出来。
此地地势高爽,气候又冷,稻谷被保存得极好,而且颗颗饱满,几乎没有一粒是干瘪的。
两人将稻谷悉数刨出,装进麻袋,钱大柱试着一提,估摸着有四十来斤。
他们用同样的法子,接连端掉了另外三个鼠窝。
收获相当可观。
齐卫东领着路,径直往2号试验田走。
然而,在经过大食堂时,他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墙角边一个鬼鬼祟祟的身影——钱大柱正弯着腰,偷偷摸摸地往一个土坑里填土。
他好奇地走上前,朗声问道:
“钱师傅,忙活什么呢?”
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把钱大柱惊得一哆嗦,下意识就将两个布口袋往身后藏。
待他看清来人是齐卫东,才长舒一口气,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道:
“是齐队啊,可吓死我了。食堂老鼠多,我前两天发现个鼠窝,就趁着放假没人,想偷偷给它端了。您瞧,收获还不错。”
说着,他便将藏在身后的两个布口袋敞了开来。
齐卫东凑上前一看。
只见其中一个口袋里是小半袋大米和豆子混杂的粮食,另一个口袋里则装着一只已经让他敲晕的老鼠。
严格来说,捕鼠算是为民除害。
可这硕鼠的洞里往往藏着半袋粮食,不免又沾上了点顺手牵羊的色彩,钱大柱才会选择这般悄无声息地动手。
秘密行事才能成功,齐卫东深谙此道,2号试验田的偏僻正合他意。
他收回视线,脸上浮现一丝笑意:
“好家伙,这东西分量不轻,怕是超过一斤了吧?”
“一斤半!我这手就是一杆秤,错不了。”钱大柱颇为自得地说道,“咱们食堂的耗子,那都是**粮长大的,肉质能差?”
“不管是红烧还是学着岭南人做成腊味,都是一绝,我恰好都拿手。齐队要有兴趣,回头我弄好了给您送点尝尝。”
齐卫东嘴边挂着笑,声音爽朗:“钱师傅的好意我心领了,您还是自己留着吧。我们要是想吃,自己动手就是。”
钱大柱这时才发现,齐卫东身后还跟着两个手持铁锹和镐头的壮汉,他眼睛一瞪,满脸的不可思议:
“齐队,你们该不会也是来……”
“没错,我们打算挖点田鼠。”
“这可真是巧了!不过这田鼠肉好吃,收拾起来却费事,我跟过去给齐队搭把手。”
“那就劳烦钱师傅一道了。”
一行人穿过一片萧瑟的树林,面前出现一条小河。
这河道是农科院初建时开挖的,如今拓宽到了三四米。
正值枯水时节,河里只剩下一道不足一米宽的细流,抬腿便能跨过。
踏上对岸,2号试验田便映入眼帘。
此地位置偏远,放眼望去,一个人影也无。
时值冬季休耕,田地光秃秃一片,就连保卫科的人都懒得往这边巡逻。
齐卫东的目光落向田埂边上半人高的木制标牌,嘴角微微上扬。
他信步走到标牌前,不露痕迹地抬起手,手指竖起,眼睛微微一眯,迅速完成了一次目测。
东北方向,一百九十三米。
他心中瞬间有了定数。
以指代尺的测距法,是侦察兵的看家本领。
寻常好手,在二百米内的误差能控制在一米左右。
而像齐卫东这样的顶尖人物,几乎可以做到分毫不差。
“都跟上!”
齐卫东放下手,胸有成竹地走在最前头。
祝黄泰等三人立刻紧随其后。
目标位置在东北方向上的一片小树林里,地势略高,带着缓坡,藏在一棵需要成年人合抱的槐树底下。
将地面上的枯枝败叶拨开,一个**拳头大小的洞穴赫然出现。
钱大柱是此道行家,他指着洞口那堆新翻出来的松土,以及地面上一些微不可察的拖曳痕迹,兴奋地解说起来:
“看这新土,行话叫‘鼠封’,这洞是它们往里运粮的通道,只要顺着挖下去,准能找到粮仓。”
“这旁边的2号田今年收成好,耗子们肯定没少往里搬粮食。不过它们狡猾得很,除了这种主洞,还有换气的竖洞和逃命的偏洞,得先找出来堵死。”
这点小事自然难不倒齐卫东。
他在周围仔细搜寻片刻,很快就定位了另外四个不起眼的洞口,随即指挥众人用石块堵得严严实实。
做完这一切,他拿出一支经典的工字牌撅把**,填入一颗**,随着“咔哒”一声清脆的机簧声,枪已上膛。
槐树下,两个壮汉,一个握着铁锹,一个扛着锄镐,肌肉绷紧,只待一声令下。
祝黄泰压低声音请示:“齐队,可以动手了吗?”
齐卫东的视线牢牢钉在那个黑乎乎的洞口上,沉声道:“挖。”
田鼠的洞穴并不复杂,深者不过两米,寻常的也就一米上下。
然而田鼠生性机警,铁锹刚翻开几铲土。
一阵尖锐的“吱吱”声骤然响起,一道灰色的影子闪电般地从洞中冲出。
“快看,跑出来了!这家伙真肥!”钱大柱兴奋地大喊。
祝黄泰兄弟俩还没来得及动作,齐卫东的眼神已然变得锐利如鹰,食指果断扣下。
“砰”的一声脆响,那只奔逃的田鼠应声翻倒在地。
祝黄泰回过神,由衷地挑起大拇指,赞叹道:“齐队,真是神枪手!”
“还凑合。”
齐卫东神情自若地折开**,熟练地填入一颗新子弹,重新上膛,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微笑。
他这**法,是部队里练出来的,曾在那年的全军大比武中,拿过射击项目的第二名。
钱大柱快步上前,抓起那只毙命的田鼠掂了掂,脸上放光:“足有八两重!”
“瞧这毛色,黄中带灰,我们管这叫‘黄哥’,肉质最是肥美细嫩,是田鼠里的极品。齐队,您今天有口福了。”
“这才一只,洞里应该还有,接着干。”齐卫东笑着吩咐。
事实正如他所料,没挖多久,又一只田鼠惊慌地窜出,再次被齐卫东一枪放倒,这只稍小,大概五两。
这一窝两只田鼠堪称勤劳,洞穴挖得不深,粮仓却囤得满满当当。
才往下挖了不到一米,金黄的稻谷就露了出来。
此地地势高爽,气候又冷,稻谷被保存得极好,而且颗颗饱满,几乎没有一粒是干瘪的。
两人将稻谷悉数刨出,装进麻袋,钱大柱试着一提,估摸着有四十来斤。
他们用同样的法子,接连端掉了另外三个鼠窝。
收获相当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