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斤菜油,对城里人来说是笔不小的福利,更不用说在乡下,这几乎是齐卫东父母全家一整年的棉籽油定量了。
仅仅因为这两斤油,齐卫东在科里的威信便瞬间高涨。
他对面的副队长陈明睿,此刻也投来敬佩的目光,并郑重地竖起了大拇指:“齐队,高!”
不远处的角落,老辛捕捉到齐卫东的视线,连忙堆起一脸谄媚的笑容。
然而,齐卫东的目光只是在他脸上一扫而过,毫无停留,那份赤裸裸的无视让老辛的表情僵在了脸上。
齐卫东环视一周,没看到赵德方。
老邢见状,压低了声音,幸灾乐祸地解释道:“三队那帮人这回栽了。钱院一回来就下了命令,给他们记大过,全部停职回家反省去。”
钱中南是坐车回来的,比骑车的齐卫东和徐光荣快得多。
路上徐光荣也跟齐卫东提过,这位钱院长正处在厅升部的关键时期,赵德方几人差点搅黄了他的大事,他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想到这里,齐卫东记起了自己的奖励,立刻找来纸笔,迅速写好一份申请,直接去找钱中南。
钱院长心情极好,大笔一挥签了字,还从自己的办公室里拿出烟、酒、糖果硬塞给齐卫东。
不到一个钟头,齐卫东就领到了全部奖励,光是饭票里搭的肉票就有足足三斤。
“叮铃铃……”
下午五点,下班的铃声准时在农科院上空回荡。
从柳弄堂回来后,齐卫东无事一身轻,在办公室安稳地待到了下班。
铃声响起,他从口袋里掏出那沓肉票,嘴角不自觉地扬起。
在这座城市里总算有了立足的根基,他打算趁下班去看看牺牲战友孟三汉的亲人。
这三斤肉票,来得正是时候。
他这个二等功,要不是有战友孟三汉拼死掩护,他根本撑不到大部队的到来。
孟三汉牺牲了,这份恩情,他必须得还。
当齐卫东走进农科院食堂时,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他身上。
院里消息传得飞快,他的英勇事迹早已不是秘密。
再加上他高大的身材和浓眉大眼的英俊相貌,食堂里不少年轻姑娘看他的眼神都亮晶晶的。
在打菜窗口不远的一个角落,几个来自不同科室和广播站的姑娘们聚在一桌。
一边吃饭,一边用混杂着好奇与欣赏的目光,大胆地在他身上来回打量,低声议论着什么。
“那位应该就是齐卫东同志了,长的好高大,就是脸色白了些,不然领出去多有面子。”
“你就做梦吧,人家是干部,能力又强,眼界高着呢。咱们院里,也就苏姐那种条件的,站他边上才算般配。”
“不妥当,苏姐都二十七了,我可听说齐卫东同志今年才十九,差得也太多了。”
“哎哟,你是动心了?不过说真的,十九岁就拿五十六块的工资,这前途,谁也说不准能走到哪一步。”
“嘻嘻,你们难道就不动心?要是能有机会和他共同进步,我倒挺愿意的。”
姑娘们压低了声音的议论,齐卫东并未听见,他只是安静地随着队伍移动,等待打饭。
食堂今晚的伙食难得的好,居然有老式红烧肉,只是用一个小盆浅浅地盛着,分量不多。
窗口后的打菜师傅正卖力地招揽生意:
“老刘,来份红烧肉不?酱色油亮,香得很!”
“可不敢,这一勺下去就是三毛钱,还得搭上一个月的肉票。又不是逢年过节,哪吃得起这个。”
“那宁师傅,您要不要来一份?”
“不要,不要,给我来份米饭,浇一勺熬白菜就行了。”
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巴,红烧肉虽然馋人,可真正舍得买的却没几个。
终于轮到了齐卫东,打菜师傅的眼睛都亮了,语气也热络起来:
“您就是齐卫东同志吧?长得可真精神。我们师傅做的这红烧肉,味道一绝,您来一份尝尝?”
齐卫东颔首,递上自己的铝制饭盒,微笑道:“麻烦您,这个给我打满。”
毕竟是头一回上门,不能显得小气。
“好嘞!齐卫东同志大气啊。”
打菜师傅既羡慕又高兴,握着勺子的手半点不晃,结结实实地舀了三大勺,将饭盒堆得冒了尖。
随后,齐卫东又要了几份米饭和素菜。
冬天的菜式单调,无非是熬白菜和炖土豆。
他用一些饭票,外加九张一两的肉票,换来了沉甸甸的六个饭盒。
付过钱款,齐卫东步履稳健地转身离开,所到之处,总能吸引一片目光。
那几个姑**谈笑声又起,比刚才更热烈了些。
“我的天,真大方,他这一顿花的钱,都够我吃一个星期了。”
“怎么,你眼红了?齐卫东同志是给院里立了大功的,钱院能不重奖?这是人家凭真本事挣来的,理所应当。”
“你胡说什么呢,我意思是,齐卫东同志刚才付钱那样子,特别有气魄。你说对不对呀,心雨?要是跟他处对象,往后日子肯定差不了。”
“唉,真不知道他会喜欢什么样的女同志……”
棉纺厂。
这座工厂拥有超过两万名职工,庞大的厂区如同一座城中之国,盘踞在市中心。
厂区内学校、医院、派出所等设施一应俱全,足以包揽职工生活的方方面面。
齐卫东以前跟着孟三汉来过他家一次,对路线还有印象,此刻正驾轻就熟地骑车前往。
一路上,想到孟三汉家中的境况,他心头不禁一沉。
孟三汉自幼在单亲家庭长大,两年前父亲也因病去世,如今家中只剩下一个妹妹,独自拉扯着三个更小的弟弟妹妹,艰难维生。
抵达棉纺厂大门,齐卫东出示了证件,又熟络地递给门卫两根香烟,对方笑着挥手,轻松放行。
厂区面积辽阔,几乎能赶上拥有大片试验田的农科院了。
齐卫东重新蹬上自行车,不疾不徐地朝着职工宿舍区的方向骑去。
砖混结构的五层职工宿舍楼,俗称“筒子楼”,一条长长的走廊连接着每一户人家,厨房和水房都是公用的。
两斤菜油,对城里人来说是笔不小的福利,更不用说在乡下,这几乎是齐卫东父母全家一整年的棉籽油定量了。
仅仅因为这两斤油,齐卫东在科里的威信便瞬间高涨。
他对面的副队长陈明睿,此刻也投来敬佩的目光,并郑重地竖起了大拇指:“齐队,高!”
不远处的角落,老辛捕捉到齐卫东的视线,连忙堆起一脸谄媚的笑容。
然而,齐卫东的目光只是在他脸上一扫而过,毫无停留,那份赤裸裸的无视让老辛的表情僵在了脸上。
齐卫东环视一周,没看到赵德方。
老邢见状,压低了声音,幸灾乐祸地解释道:“三队那帮人这回栽了。钱院一回来就下了命令,给他们记大过,全部停职回家反省去。”
钱中南是坐车回来的,比骑车的齐卫东和徐光荣快得多。
路上徐光荣也跟齐卫东提过,这位钱院长正处在厅升部的关键时期,赵德方几人差点搅黄了他的大事,他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想到这里,齐卫东记起了自己的奖励,立刻找来纸笔,迅速写好一份申请,直接去找钱中南。
钱院长心情极好,大笔一挥签了字,还从自己的办公室里拿出烟、酒、糖果硬塞给齐卫东。
不到一个钟头,齐卫东就领到了全部奖励,光是饭票里搭的肉票就有足足三斤。
“叮铃铃……”
下午五点,下班的铃声准时在农科院上空回荡。
从柳弄堂回来后,齐卫东无事一身轻,在办公室安稳地待到了下班。
铃声响起,他从口袋里掏出那沓肉票,嘴角不自觉地扬起。
在这座城市里总算有了立足的根基,他打算趁下班去看看牺牲战友孟三汉的亲人。
这三斤肉票,来得正是时候。
他这个二等功,要不是有战友孟三汉拼死掩护,他根本撑不到大部队的到来。
孟三汉牺牲了,这份恩情,他必须得还。
当齐卫东走进农科院食堂时,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他身上。
院里消息传得飞快,他的英勇事迹早已不是秘密。
再加上他高大的身材和浓眉大眼的英俊相貌,食堂里不少年轻姑娘看他的眼神都亮晶晶的。
在打菜窗口不远的一个角落,几个来自不同科室和广播站的姑娘们聚在一桌。
一边吃饭,一边用混杂着好奇与欣赏的目光,大胆地在他身上来回打量,低声议论着什么。
“那位应该就是齐卫东同志了,长的好高大,就是脸色白了些,不然领出去多有面子。”
“你就做梦吧,人家是干部,能力又强,眼界高着呢。咱们院里,也就苏姐那种条件的,站他边上才算般配。”
“不妥当,苏姐都二十七了,我可听说齐卫东同志今年才十九,差得也太多了。”
“哎哟,你是动心了?不过说真的,十九岁就拿五十六块的工资,这前途,谁也说不准能走到哪一步。”
“嘻嘻,你们难道就不动心?要是能有机会和他共同进步,我倒挺愿意的。”
姑娘们压低了声音的议论,齐卫东并未听见,他只是安静地随着队伍移动,等待打饭。
食堂今晚的伙食难得的好,居然有老式红烧肉,只是用一个小盆浅浅地盛着,分量不多。
窗口后的打菜师傅正卖力地招揽生意:
“老刘,来份红烧肉不?酱色油亮,香得很!”
“可不敢,这一勺下去就是三毛钱,还得搭上一个月的肉票。又不是逢年过节,哪吃得起这个。”
“那宁师傅,您要不要来一份?”
“不要,不要,给我来份米饭,浇一勺熬白菜就行了。”
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巴,红烧肉虽然馋人,可真正舍得买的却没几个。
终于轮到了齐卫东,打菜师傅的眼睛都亮了,语气也热络起来:
“您就是齐卫东同志吧?长得可真精神。我们师傅做的这红烧肉,味道一绝,您来一份尝尝?”
齐卫东颔首,递上自己的铝制饭盒,微笑道:“麻烦您,这个给我打满。”
毕竟是头一回上门,不能显得小气。
“好嘞!齐卫东同志大气啊。”
打菜师傅既羡慕又高兴,握着勺子的手半点不晃,结结实实地舀了三大勺,将饭盒堆得冒了尖。
随后,齐卫东又要了几份米饭和素菜。
冬天的菜式单调,无非是熬白菜和炖土豆。
他用一些饭票,外加九张一两的肉票,换来了沉甸甸的六个饭盒。
付过钱款,齐卫东步履稳健地转身离开,所到之处,总能吸引一片目光。
那几个姑**谈笑声又起,比刚才更热烈了些。
“我的天,真大方,他这一顿花的钱,都够我吃一个星期了。”
“怎么,你眼红了?齐卫东同志是给院里立了大功的,钱院能不重奖?这是人家凭真本事挣来的,理所应当。”
“你胡说什么呢,我意思是,齐卫东同志刚才付钱那样子,特别有气魄。你说对不对呀,心雨?要是跟他处对象,往后日子肯定差不了。”
“唉,真不知道他会喜欢什么样的女同志……”
棉纺厂。
这座工厂拥有超过两万名职工,庞大的厂区如同一座城中之国,盘踞在市中心。
厂区内学校、医院、派出所等设施一应俱全,足以包揽职工生活的方方面面。
齐卫东以前跟着孟三汉来过他家一次,对路线还有印象,此刻正驾轻就熟地骑车前往。
一路上,想到孟三汉家中的境况,他心头不禁一沉。
孟三汉自幼在单亲家庭长大,两年前父亲也因病去世,如今家中只剩下一个妹妹,独自拉扯着三个更小的弟弟妹妹,艰难维生。
抵达棉纺厂大门,齐卫东出示了证件,又熟络地递给门卫两根香烟,对方笑着挥手,轻松放行。
厂区面积辽阔,几乎能赶上拥有大片试验田的农科院了。
齐卫东重新蹬上自行车,不疾不徐地朝着职工宿舍区的方向骑去。
砖混结构的五层职工宿舍楼,俗称“筒子楼”,一条长长的走廊连接着每一户人家,厨房和水房都是公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