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嘿,你小子说谁酸呢?”孙亮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谁心里发酸,我就说谁!”齐卫东寸步不让地回敬了一句。
眼瞅着两人火药味越来越浓,郑国安一拍桌子:“都给我闭嘴!一个个精力都挺旺盛啊?没事干了是吧?没事干就都给我出去跑任务!”
孙亮被呵斥了,嘴里还不服气地嘀咕:“本来就是嘛!什么叫换谁都行?不就是说我们以前没办成事,就他有本事!”
齐卫东听了这话,索性把话挑明了:“孙亮,我来科里也没几天,自问没得罪过你。我刚才的话大家伙儿都听着,到底哪里不对了,你们给评评理!”
在场的几个人闻言,也觉得孙亮今天有点小题大做,故意找茬。
当然,也有心里跟明镜似的。
“行了行了,为这点小事吵什么,咱们是一个集体,科里能完成任务是好事啊。”王强站出来打圆场。
齐卫东还是一头雾水,可科里几个老人心里却清楚得很。
科里每年的晋升名额就那么一两个,是块人人都盯着的肥肉。
去年潘杰刚升,孙亮资历浅也上了一级,按理说今年这个机会怎么也该轮到他了。
可偏偏科长对新来的齐卫东青眼有加,甚至放话要为他争取名额。
这一下,孙亮煮熟的鸭子眼看就要飞了,他能不急眼吗?
这才是他处处找茬的根源。
郑国安越看越烦,从抽屉里抽出两份任务单。
他先扔给孙亮一张,又把另一张递给齐卫东,语气缓和了些:“这两个任务都不算复杂,你刚来不久,也该多练练手了。有什么不明白的随时问,做不好也没事,别有压力。”
言下之意,就是让他们把斗嘴的力气都使在工作上。
当那份文件递到齐卫东手上时,他只看了一眼——清源机械厂。
眼角余光扫到孙亮紧锁的眉头,他自己的眉心也不自觉地拧了起来。
孙亮好歹也是来了一年多的老油条,连他都这副表情,郑国安那句“单子不难”就纯粹是放屁了。
他将文件丢在一旁,顺手捞过桌上的笔记本翻看起来。
这是邓诗诗记录的客户地址和联络方式。
他找了半天,只发现一个“清源微电机厂”的条目。
不确定是不是一家,他抬头朝郑国安喊道:“国安哥,这清源机械厂和微电机厂是一家吗?”
那人闻声扭过头来:“不是。以前是一家,前年分家了,微电机厂不远,机械厂可就远了,在广外那边,广安门外大街那一带。”
“从咱这儿没直达的车,你得先去西单,到西单再倒车。”
“好,知道了。”齐卫东轻轻应了一声。
他收回视线,正好捕捉到孙亮眼神里一闪而过的幸灾乐祸。
他心里顿时明镜似的,这俩任务,没一个是善茬。
不过他也不甚在意,心里琢磨着:老子初来乍到,办不成事不丢人;你个老资格要是也办不成,那才叫丢脸!
话虽如此,还是得尽力而为,总不能真让那狗东西得意到尾巴翘上天。
思来想去,与其在办公室里干耗着,不如出去碰碰运气。
他拿上东西,跟屋里人打了个招呼便径直出了门。
……
当齐卫东终于站在清源机械厂,并说明来意后,对方的一番话让他刚舒展的眉头再次紧紧皱起。
“你们厂和我们的合作,属于供销一体的配套单子。说白了,就是我们有了订单,分包给你们一部分。”
“可现在问题是,我们自己都揭不开锅了,哪还有多余的活儿给你们干?”
齐卫东瞬间就听明白了。
这是工业部计划内的合作,对方提供半成品,他们厂负责后续加工。
现在上游自己都没米下锅,自然要把所有能做的活都留在自己厂里,哪还有汤水能分给他们。
这下可真是头疼了。
齐卫东脑子飞速转动,苦思着破局的法子。
他望着眼前的供销科邓科长,仍抱着一丝希望,试图挽回局面:“邓科长,当真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
“我们厂里还等着这批原材料开工呢!这可都是以前定下的单子,就不能通融通融?”
邓科长一脸为难地摇了摇头:“小同志,实在是没办法。眼下什么光景你又不是不清楚,你们厂的日子,怕是也不好过吧?”
齐卫东无言以对。
首钢厂确实也没什么活干。
给工人找活干、解决工人的吃饭问题,这不光是他们厂的难题,更是全城所有单位共同的焦虑。
看到他沉默了,邓科长便下了逐客令,语气却很敷衍:“这样吧,你先回去。等我们这边什么时候订单多了,肯定会联系你们的。”
说罢,他拿起手边的文件装模作样地看了起来,那意思再明白不过:我这儿忙,你可以走了。
齐卫东当然没打算挪窝,脑子正飞速转着圈。
他很快就想明白了,对付邓科长这种人,塞两条烟、送两瓶酒的路子是行不通的。
厂里揭不开锅是集体的事,供销科长一个人拍不了板,也不敢担这个责任。
唯一的突破口,恐怕得从大处着眼,落在全厂职工的福利上。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我这儿还有点事要处理,先出去一趟。”
邓科长看他跟个钉子似的杵在那儿,干脆自己先撤,想着等这年轻人走了再回来。
齐卫东猛地回过神,一个念头闪过,他立刻开口叫住对方:“邓科长,冒昧问一句,贵厂有多少职工?”
准备往外走的邓科长停下脚步,有些诧异地回头看了他一眼,不明白他问这个干什么,但还是答道:“不多,四百来号人吧。”
“说起来,你们厂的规模可比我们大多了,烂船还有三斤钉呢,按理说该是我们上门求你们匀点活干才对。”
齐卫东听了,心里了然地点点头。
自家厂子底子是不薄,当年是给老大哥援建项目做配套的,规模自然小不了。
可后来人家一走,厂子的活路就越来越窄,到处求爷爷告奶奶。
邓诗诗说得对,根子上的毛病,就是缺了能拿得出手的当家产品。
齐卫东清楚历史大势会变,可眼下他吃着厂里的饭,就得为厂子找出路。
这不也是发动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嘛!
“嘿,你小子说谁酸呢?”孙亮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谁心里发酸,我就说谁!”齐卫东寸步不让地回敬了一句。
眼瞅着两人火药味越来越浓,郑国安一拍桌子:“都给我闭嘴!一个个精力都挺旺盛啊?没事干了是吧?没事干就都给我出去跑任务!”
孙亮被呵斥了,嘴里还不服气地嘀咕:“本来就是嘛!什么叫换谁都行?不就是说我们以前没办成事,就他有本事!”
齐卫东听了这话,索性把话挑明了:“孙亮,我来科里也没几天,自问没得罪过你。我刚才的话大家伙儿都听着,到底哪里不对了,你们给评评理!”
在场的几个人闻言,也觉得孙亮今天有点小题大做,故意找茬。
当然,也有心里跟明镜似的。
“行了行了,为这点小事吵什么,咱们是一个集体,科里能完成任务是好事啊。”王强站出来打圆场。
齐卫东还是一头雾水,可科里几个老人心里却清楚得很。
科里每年的晋升名额就那么一两个,是块人人都盯着的肥肉。
去年潘杰刚升,孙亮资历浅也上了一级,按理说今年这个机会怎么也该轮到他了。
可偏偏科长对新来的齐卫东青眼有加,甚至放话要为他争取名额。
这一下,孙亮煮熟的鸭子眼看就要飞了,他能不急眼吗?
这才是他处处找茬的根源。
郑国安越看越烦,从抽屉里抽出两份任务单。
他先扔给孙亮一张,又把另一张递给齐卫东,语气缓和了些:“这两个任务都不算复杂,你刚来不久,也该多练练手了。有什么不明白的随时问,做不好也没事,别有压力。”
言下之意,就是让他们把斗嘴的力气都使在工作上。
当那份文件递到齐卫东手上时,他只看了一眼——清源机械厂。
眼角余光扫到孙亮紧锁的眉头,他自己的眉心也不自觉地拧了起来。
孙亮好歹也是来了一年多的老油条,连他都这副表情,郑国安那句“单子不难”就纯粹是放屁了。
他将文件丢在一旁,顺手捞过桌上的笔记本翻看起来。
这是邓诗诗记录的客户地址和联络方式。
他找了半天,只发现一个“清源微电机厂”的条目。
不确定是不是一家,他抬头朝郑国安喊道:“国安哥,这清源机械厂和微电机厂是一家吗?”
那人闻声扭过头来:“不是。以前是一家,前年分家了,微电机厂不远,机械厂可就远了,在广外那边,广安门外大街那一带。”
“从咱这儿没直达的车,你得先去西单,到西单再倒车。”
“好,知道了。”齐卫东轻轻应了一声。
他收回视线,正好捕捉到孙亮眼神里一闪而过的幸灾乐祸。
他心里顿时明镜似的,这俩任务,没一个是善茬。
不过他也不甚在意,心里琢磨着:老子初来乍到,办不成事不丢人;你个老资格要是也办不成,那才叫丢脸!
话虽如此,还是得尽力而为,总不能真让那狗东西得意到尾巴翘上天。
思来想去,与其在办公室里干耗着,不如出去碰碰运气。
他拿上东西,跟屋里人打了个招呼便径直出了门。
……
当齐卫东终于站在清源机械厂,并说明来意后,对方的一番话让他刚舒展的眉头再次紧紧皱起。
“你们厂和我们的合作,属于供销一体的配套单子。说白了,就是我们有了订单,分包给你们一部分。”
“可现在问题是,我们自己都揭不开锅了,哪还有多余的活儿给你们干?”
齐卫东瞬间就听明白了。
这是工业部计划内的合作,对方提供半成品,他们厂负责后续加工。
现在上游自己都没米下锅,自然要把所有能做的活都留在自己厂里,哪还有汤水能分给他们。
这下可真是头疼了。
齐卫东脑子飞速转动,苦思着破局的法子。
他望着眼前的供销科邓科长,仍抱着一丝希望,试图挽回局面:“邓科长,当真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
“我们厂里还等着这批原材料开工呢!这可都是以前定下的单子,就不能通融通融?”
邓科长一脸为难地摇了摇头:“小同志,实在是没办法。眼下什么光景你又不是不清楚,你们厂的日子,怕是也不好过吧?”
齐卫东无言以对。
首钢厂确实也没什么活干。
给工人找活干、解决工人的吃饭问题,这不光是他们厂的难题,更是全城所有单位共同的焦虑。
看到他沉默了,邓科长便下了逐客令,语气却很敷衍:“这样吧,你先回去。等我们这边什么时候订单多了,肯定会联系你们的。”
说罢,他拿起手边的文件装模作样地看了起来,那意思再明白不过:我这儿忙,你可以走了。
齐卫东当然没打算挪窝,脑子正飞速转着圈。
他很快就想明白了,对付邓科长这种人,塞两条烟、送两瓶酒的路子是行不通的。
厂里揭不开锅是集体的事,供销科长一个人拍不了板,也不敢担这个责任。
唯一的突破口,恐怕得从大处着眼,落在全厂职工的福利上。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我这儿还有点事要处理,先出去一趟。”
邓科长看他跟个钉子似的杵在那儿,干脆自己先撤,想着等这年轻人走了再回来。
齐卫东猛地回过神,一个念头闪过,他立刻开口叫住对方:“邓科长,冒昧问一句,贵厂有多少职工?”
准备往外走的邓科长停下脚步,有些诧异地回头看了他一眼,不明白他问这个干什么,但还是答道:“不多,四百来号人吧。”
“说起来,你们厂的规模可比我们大多了,烂船还有三斤钉呢,按理说该是我们上门求你们匀点活干才对。”
齐卫东听了,心里了然地点点头。
自家厂子底子是不薄,当年是给老大哥援建项目做配套的,规模自然小不了。
可后来人家一走,厂子的活路就越来越窄,到处求爷爷告奶奶。
邓诗诗说得对,根子上的毛病,就是缺了能拿得出手的当家产品。
齐卫东清楚历史大势会变,可眼下他吃着厂里的饭,就得为厂子找出路。
这不也是发动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