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卫东脑子里迅速过了一遍院里的邻居。
紧挨着他右手的,是那个叫朱花岚的,就是当晚跟他打过照面的女人,住的是厕所拆了之后加盖的屋子。
再过去,也就是厕所原址上那家,住着周芝。
来之前秦大妈特意提过,说周芝家是个“绝户头”,一个女人拉扯着两个双胞胎闺女,孩子也就十岁上下。
“对对,就是我!”方大姐爽快地应着,目光落在他那辆借来的板车上,“行啊,还弄了车来。”
“我卫国哥不凑手,就帮我借了一辆,省点力气。一会就得还回去。”
“来,搭把手!看你一个人忙活。”
话音未落,她已经伸手去抓车上最沉的那个煤炉子。
“不用不用,方大姐,我自己来就行!”
齐卫东连忙推辞。
“嗨,邻里邻居的,见外了不是!”方大姐不由分说,已经把煤炉子抱了起来,径直往院里走。
齐卫东脸上有些挂不住,只好赶紧把剩下零碎的东西归拢一下,跟着往里搬。
进了院子,但凡碰见个人,不管认不认识,齐卫东都主动点头问好。
看着方大姐把煤炉子稳稳当当放在厨房灶台边,他诚心道了句谢。
“跟我还客气啥。”方大姐拍了拍手上的灰,“还有大件没?没了?”
“没了,就这些。”齐卫东赶忙应道,一边把铁锅水壶之类的放到灶上。
“那成,你先收拾着,我回了啊。”她摆摆手,风风火火地走了。
等人走了,齐卫东才用钥匙开了房门,把一应家当搬了进去。
盐罐油瓶这些不凭票供应的东西,自然是新的。
把东西都安顿好,齐卫东看了看,就缺过冬的煤。
户口没迁来,他的购煤证还没办下来。
时值正午,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齐卫东脱了外衣,端着盆接了点水,打算把屋里屋外都抹一遍。
可手一沾水,他就倒抽一口凉气,这水凉得跟冰碴子似的,冻得骨头疼。
毕竟开春还没多久,北方天气还是冷的厉害。
他强忍着寒意擦拭灶台,眼角余光瞥见隔壁厨房门口,有两个梳着一样发辫的小姑娘正蹲着洗碗,她们盆里冒着丝丝热气。
姐妹俩让齐卫东想起了沈安宁两姐妹。
那应该就是周芝家的两个女儿了。
齐卫东停下手里的活,笑着问:“你们俩是双胞胎吧?叫什么名字?”
两个小姑娘长得一模一样,穿着打了补丁却干净的衣裳,只是颜色不同。
她们对视了一眼,其中一个胆子稍大的脆生生地回答:“我叫兰兰,她是我姐姐,叫梅梅。”
“梅兰,好名字。”齐卫东笑了。
“你们妈妈上班去了?”
“嗯。”
正说着,里屋的门帘一挑,走出来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女人。
女人应该就是周芝,她冲齐卫东温和地笑了笑,算是打了招呼,然后便自然地从女儿手里接过洗碗的活。
她的目光落在齐卫东冻得发红的手上,轻声问道:“刚搬来,还没生火吧?要是急着用热水,先从我们家舀点煤去使,以后有了再还就行。”
齐卫东心里一暖,迟疑片刻还是婉拒了:“谢谢嫂子,不用了。我今天还得出去一趟,等明天把手续都办妥了再弄。”
周芝听他这么说,便善解人意地点点头,没再坚持,低头继续忙活自己的事了。
衙门里头弯弯绕绕,一道章就得跑一个地方,他陪着笑脸,嘴里喊着“同志”,手里的香烟就没断过。
直到日头偏西,最后一枚红章重重地盖下,那张薄薄的纸才算有了分量。
齐卫东把口袋里的迁出证明捏得紧紧的。
这东西就是他的通行证,凭着它,就能在厂里把户口落下,从此以后,他齐卫东也算是个京爷儿了。
踏进四合院时,天色已经擦黑,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飘出了饭菜的香气。
隔壁的周芝正围着灶台忙活,瞧见他,便扬起热情的笑脸打了个招呼:“哟,卫东,回来啦?”
“周姐!忙着做饭呢!”
“可不是嘛。”周芝应了一声。
齐卫东的目光落在自家黑漆漆、冷冰冰的灶台上,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周姐,跟您商量个事儿。”
“我那购煤证还没批下来,您看能不能先匀我几块煤用用?等我的证下来了,立马还您。”
“多大点事儿,你只管拿去用。”周芝毫不在意地摆摆手,“不过我先跟你说,我家的煤可不是买的煤球,是自个儿家团的。那煤球金贵,蜂窝煤就更别提了。”
“没事没事!能点着火就行。”齐卫东连连点头,随即好奇地追问了一句,“周姐,您说这团的煤是啥意思?”
他只晓得蜂窝煤和普通的煤块,对这个“团”字却是一头雾水。
周芝一听就乐了:“一看就是没经过这些事儿的。自己团的煤,就是买最便宜的煤末子,拉回家自个儿和上点泥,团成疙瘩晒干了烧……”
她这么一说,齐卫东心里顿时亮堂了,原来这烧的煤还有这么多门道。
最原始的是从矿里直接拉出来的块煤,一吨二十五块。
最**的是煤末子,也就是采煤时掉下的碎渣,一吨才十八块。
至于市面上卖的煤球,就是煤厂用煤末子掺上黄泥滚出来的,一吨要二十三块。
贵出来的这几块钱,说白了就是买了煤厂的人工和他们掺进去的泥。
城里会过日子的人家,都宁愿买煤末子回家自己动手。
自己加泥,分量实诚,不仅省钱,烧起来也更经用。
还有一种叫蜂窝煤的,是这几年的新玩意儿,一吨要三十四块四,寻常人家根本舍不得买。
再说,那蜂窝煤里头也掺了煤渣和泥,嘴上说不算钱,可哪有那么好的事,分量早给你算进去了。
齐卫东猛然想起一件事,问道:“我前两天去街道办,瞧见杨主任家院子里晾着一排排黑疙瘩,难不成就是这个?”
“哎,对,就是那玩意儿!”周芝把锅里的水煮萝卜盛进碗里,笑着说,“是便宜,可也架不住又脏又累,弄一回,两只手黑得跟掏了烟囱似的。”
齐卫东脑子里迅速过了一遍院里的邻居。
紧挨着他右手的,是那个叫朱花岚的,就是当晚跟他打过照面的女人,住的是厕所拆了之后加盖的屋子。
再过去,也就是厕所原址上那家,住着周芝。
来之前秦大妈特意提过,说周芝家是个“绝户头”,一个女人拉扯着两个双胞胎闺女,孩子也就十岁上下。
“对对,就是我!”方大姐爽快地应着,目光落在他那辆借来的板车上,“行啊,还弄了车来。”
“我卫国哥不凑手,就帮我借了一辆,省点力气。一会就得还回去。”
“来,搭把手!看你一个人忙活。”
话音未落,她已经伸手去抓车上最沉的那个煤炉子。
“不用不用,方大姐,我自己来就行!”
齐卫东连忙推辞。
“嗨,邻里邻居的,见外了不是!”方大姐不由分说,已经把煤炉子抱了起来,径直往院里走。
齐卫东脸上有些挂不住,只好赶紧把剩下零碎的东西归拢一下,跟着往里搬。
进了院子,但凡碰见个人,不管认不认识,齐卫东都主动点头问好。
看着方大姐把煤炉子稳稳当当放在厨房灶台边,他诚心道了句谢。
“跟我还客气啥。”方大姐拍了拍手上的灰,“还有大件没?没了?”
“没了,就这些。”齐卫东赶忙应道,一边把铁锅水壶之类的放到灶上。
“那成,你先收拾着,我回了啊。”她摆摆手,风风火火地走了。
等人走了,齐卫东才用钥匙开了房门,把一应家当搬了进去。
盐罐油瓶这些不凭票供应的东西,自然是新的。
把东西都安顿好,齐卫东看了看,就缺过冬的煤。
户口没迁来,他的购煤证还没办下来。
时值正午,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齐卫东脱了外衣,端着盆接了点水,打算把屋里屋外都抹一遍。
可手一沾水,他就倒抽一口凉气,这水凉得跟冰碴子似的,冻得骨头疼。
毕竟开春还没多久,北方天气还是冷的厉害。
他强忍着寒意擦拭灶台,眼角余光瞥见隔壁厨房门口,有两个梳着一样发辫的小姑娘正蹲着洗碗,她们盆里冒着丝丝热气。
姐妹俩让齐卫东想起了沈安宁两姐妹。
那应该就是周芝家的两个女儿了。
齐卫东停下手里的活,笑着问:“你们俩是双胞胎吧?叫什么名字?”
两个小姑娘长得一模一样,穿着打了补丁却干净的衣裳,只是颜色不同。
她们对视了一眼,其中一个胆子稍大的脆生生地回答:“我叫兰兰,她是我姐姐,叫梅梅。”
“梅兰,好名字。”齐卫东笑了。
“你们妈妈上班去了?”
“嗯。”
正说着,里屋的门帘一挑,走出来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女人。
女人应该就是周芝,她冲齐卫东温和地笑了笑,算是打了招呼,然后便自然地从女儿手里接过洗碗的活。
她的目光落在齐卫东冻得发红的手上,轻声问道:“刚搬来,还没生火吧?要是急着用热水,先从我们家舀点煤去使,以后有了再还就行。”
齐卫东心里一暖,迟疑片刻还是婉拒了:“谢谢嫂子,不用了。我今天还得出去一趟,等明天把手续都办妥了再弄。”
周芝听他这么说,便善解人意地点点头,没再坚持,低头继续忙活自己的事了。
衙门里头弯弯绕绕,一道章就得跑一个地方,他陪着笑脸,嘴里喊着“同志”,手里的香烟就没断过。
直到日头偏西,最后一枚红章重重地盖下,那张薄薄的纸才算有了分量。
齐卫东把口袋里的迁出证明捏得紧紧的。
这东西就是他的通行证,凭着它,就能在厂里把户口落下,从此以后,他齐卫东也算是个京爷儿了。
踏进四合院时,天色已经擦黑,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飘出了饭菜的香气。
隔壁的周芝正围着灶台忙活,瞧见他,便扬起热情的笑脸打了个招呼:“哟,卫东,回来啦?”
“周姐!忙着做饭呢!”
“可不是嘛。”周芝应了一声。
齐卫东的目光落在自家黑漆漆、冷冰冰的灶台上,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周姐,跟您商量个事儿。”
“我那购煤证还没批下来,您看能不能先匀我几块煤用用?等我的证下来了,立马还您。”
“多大点事儿,你只管拿去用。”周芝毫不在意地摆摆手,“不过我先跟你说,我家的煤可不是买的煤球,是自个儿家团的。那煤球金贵,蜂窝煤就更别提了。”
“没事没事!能点着火就行。”齐卫东连连点头,随即好奇地追问了一句,“周姐,您说这团的煤是啥意思?”
他只晓得蜂窝煤和普通的煤块,对这个“团”字却是一头雾水。
周芝一听就乐了:“一看就是没经过这些事儿的。自己团的煤,就是买最便宜的煤末子,拉回家自个儿和上点泥,团成疙瘩晒干了烧……”
她这么一说,齐卫东心里顿时亮堂了,原来这烧的煤还有这么多门道。
最原始的是从矿里直接拉出来的块煤,一吨二十五块。
最**的是煤末子,也就是采煤时掉下的碎渣,一吨才十八块。
至于市面上卖的煤球,就是煤厂用煤末子掺上黄泥滚出来的,一吨要二十三块。
贵出来的这几块钱,说白了就是买了煤厂的人工和他们掺进去的泥。
城里会过日子的人家,都宁愿买煤末子回家自己动手。
自己加泥,分量实诚,不仅省钱,烧起来也更经用。
还有一种叫蜂窝煤的,是这几年的新玩意儿,一吨要三十四块四,寻常人家根本舍不得买。
再说,那蜂窝煤里头也掺了煤渣和泥,嘴上说不算钱,可哪有那么好的事,分量早给你算进去了。
齐卫东猛然想起一件事,问道:“我前两天去街道办,瞧见杨主任家院子里晾着一排排黑疙瘩,难不成就是这个?”
“哎,对,就是那玩意儿!”周芝把锅里的水煮萝卜盛进碗里,笑着说,“是便宜,可也架不住又脏又累,弄一回,两只手黑得跟掏了烟囱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