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心跳突然加快,她确实喜欢制片。

  喜欢从无到有地把一个故事变成电影,喜欢协调各方资源解决问题,喜欢看到自己参与的作品被观众认可。

  但她也有顾虑,皱着眉说:“可是……我没有做总制片的经验,之前只是帮你打辅助。

  这部电影是你自己写的第一个剧本,要是因为我没做好而影响了它,我会内疚的。”

  “经验都是慢慢积累的,谁也不是一开始就会。”桑晚打断她,眼神里满是信任,“《归云》是我的第一部导演作品,我也没经验,是你一直支持我,帮我解决了那么多问题。

  现在,我想支持你。而且,你懂市场,也懂我想要的创作方向,除了你,我找不到更合适的人了。”

  桑晚想起这些年和 Amy姐一起走过的路,桑晚的声音软了下来:“Amy姐,我们一起把这部电影做好,就像当初一起做《归云》一样。”

  桑晚的话语,毫无意外戳中了Amy姐内心深处那份被压抑许久的渴望与潜能。

  她确实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守成型的王牌经纪人,她对项目开发、对从零到一创造内容充满兴趣和**。

  看着桑晚真诚的眼神,Amy姐心里的顾虑渐渐消散。一股混合着激动、紧张与巨大挑战欲的热流在她心中涌动。

  这些年,她看着桑晚从一个青涩的演员,成长为能独立写剧本、导电影的创作者,而现在,桑晚也在推着她成长,给她一个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

  她深吸一口气,用力点点头,眼里泛起了泪光:“好,我答应你。我一定好好做,不辜负你的信任。”

  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开始分工合作。桑晚继续打磨剧本,修改细节。

  Amy姐则开始对接资源,她先把剧本拿给闻情导演看,闻情看完后赞不绝口,不仅帮她推荐了投资方,还答应担任影片的艺术顾问。

  找投资的过程很顺利,很多投资方因为《归云》的成功,对桑晚的剧本很有信心。

  再加上 Amy姐详细的市场分析和筹备计划,很快就敲定了投资。

  Amy姐也在这个过程中快速成长。她学会了如何平衡商业和艺术,也学会了如何协调剧组矛盾。

  桑晚看着 Amy姐越来越熟练地处理制片工作,心里很欣慰。

  她知道,Amy姐不仅是在帮她实现梦想,也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她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对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好的电影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团队里每个人都用心付出的结果。

  《向阳》剧本定稿后,选角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展开。

  对于其他角色,桑晚和团队目标明确,很快锁定了合适的人选。然而,在最重要的女主角的选定上,却陷入了长时间的僵局。

  面试了数十位各具特色的女演员,其中不乏演技精湛的获奖者,也有灵气逼人的新人。

  她们都能从不同角度诠释出女主的某些特质,有的活泼外向,有的坚韧内敛,但桑晚总觉得缺少了最核心的那一点“灵魂”。

  那种经历过风雨却依然选择相信阳光、并且能自然而然将这份温暖传递给周围人的“内生性光明”。

  这种气质,并非单纯依靠演技就能伪装出来。

  一天深夜,桑晚再次翻阅剧本,读到女主在遭遇重大挫折后,依然对同伴露出温暖微笑时,她的心被猛地撞了一下。

  她放下剧本,走到镜子前,看着镜中的自己。

  这些年,从演员到导演,从巅峰到低谷,再到一次次突破,她经历的起伏不比任何人少。

  但她似乎总是能从中汲取力量,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与善意,并将这种积极的能量传递给身边的人,无论是Amy、团队成员,还是合作过的演员。

  一个念头在脑中闪过,女主的精神内核,不就是我自己一直以来的生活态度吗?

  这个想法让桑晚既兴奋又忐忑。

  兴奋在于,她找到了与角色最深层次的共鸣;忐忑在于,她深知同时担任编剧、导演和主演将面临何等巨大的压力、精力和舆论的挑战。

  她与Amy姐进行了一次深谈。

  “Amy姐,我在想……女主这个角色,或许由我来演,最合适。”桑晚的语气带着试探性的谨慎。

  Amy姐先是惊讶,随即陷入沉思,她太了解桑晚了:“晚晚,我明白你的感觉。这个角色确实像为你量身定做。

  但是,编、导、演三重身份,这工作量和对心力的消耗是几何级数增长的。你确定能扛得住吗?

  外界又会怎么评价?会不会说你‘自恋’、‘资源独占’?”

  桑晚目光坚定:“我知道很难。但我想,没有人比我更懂女主的每一个情绪转折,每一个微笑背后的力量来源。至于外界评价……”她顿了顿,“作品本身会说话。”

  看到桑晚眼中那份混合着创作冲动与理性自信的光芒,Amy姐知道,她已然下定决心。

  “好,”Amy姐握住她的手,“既然你决定了,我们就一起迎接这个挑战。团队会给你最坚实的支持。”

  拍摄阶段,桑晚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分裂”与“统一”并存的极致体验。

  她需要随时在三种身份间无缝切换。

  前一秒,她还在监视器前,冷静地分析画面构图、光线细节,与摄影师讨论镜头的运动。

  副导演喊“Action”后,她迅速进入“女主”的状态,带着角色的情感和逻辑去行动、去对话。

  一旦喊“咔”,她又可能立刻跳出情绪,以导演的视角审视刚才的表演,或者以编剧的身份,根据现场碰撞出的火花,及时微调下一场的台词。

  这对她的体力、脑力和情绪控制力都是巨大的考验。

  她常常在收工后,还需要熬夜复盘当天素材,准备第二天的拍摄计划,睡眠时间被压缩到极致。

  正因她也是主演,她对其他演员的指导方式尤为特别。她很少使用抽象的理论,更多的是分享具体的感受。

  一场戏,如果对手演员状态不对,她会说:“你试着不要‘演’愤怒,想想你最爱吃的冰淇淋掉地上了,那种瞬间的憋屈和无奈,对,就是这种感觉!”

  因为她正在经历同样的创作过程,她的建议往往能一针见血,直击要害,演员们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