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东尼奥站在半毁的码头上,望着正在被打捞的“圣伊莎贝拉号”,心情复杂。船体受损严重,至少需要三个月才能修复。更麻烦的是,船上那批准备运往马六甲的丝绸和瓷器大多被海水浸泡,损失惨重。
“席尔瓦先生。”林弘仲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脸上带着倦容,“县衙来了公文,说要查验所有番船货物,以防私藏违禁品。”
安东尼奥皱起眉头:“这个时候?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灾难!”
“正是这个时候才最危险。”林弘仲压低声音,“有人看见王主簿的心腹昨天就到了澳门,四处打听消息。我担心他们另有所图。”
果然,下午时分,香山县衙的王主簿带着一队差役来到码头,以“查验灾情,防止奸商趁乱走私”为由,要求清点所有仓库和船只的存货。
安东尼奥强压怒火,配合查验。他知道这位王主簿是广州海道副使的心腹,素来对葡萄牙人持强硬态度。
查验过程中,差役在“圣伊莎贝拉号”的残骸中发现了一批未被海水完全损坏的火绳枪。这原本是准备与倭寇交易的一部分,按照明朝律法,私贩兵器是重罪。
王主簿顿时神色严厉:“席尔瓦先生,对此你有何解释?”
安东尼奥心头一紧,正待回答,林弘仲抢先一步开口:“大人明鉴,这批火器乃是为了防范海盗所用。上月海道衙门曾有批文,准许商船配备必要防卫器械,此文牒正在舍下,可立即取来验看。”
王主簿冷笑一声:“批文是针对中国商船,与番船何干?”
就在僵持之际,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只见汪鋐的亲信幕僚李师爷飞马而来,手中高举一份公文。
“海道副使大人手谕!”李师爷勒住马缰,“飓风灾害期间,所有查验暂停。各商号船主先行自救,官府开设粥厂,发放赈灾粮款。违禁品一事,容后再议。”
王主簿脸色微变,但仍强自镇定:“李师爷,下官在此发现违禁火器...”
“汪大人已有吩咐,”李师爷打断他,“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当下以救灾为重,其余事宜待灾后再议。”他转向安东尼奥和林弘仲,“汪大人特意吩咐,番商亦是陛下子民,当一视同仁。官府已拨付白银五百两,粮食二百石用于赈灾。”
安东尼奥松了口气,向李师爷深深一揖:“多谢汪大人体恤。”
待王主簿悻悻离去后,李师爷压低声音对二人说:“汪大人顶住了不少压力。广州那边有人想借题发挥,说飓风是天谴,要求驱逐葡人。你们务必小心行事,尽快恢复秩序,勿再生事端。”
是夜,安东尼奥与林弘仲在半毁的商馆中商议对策。
“王主簿不会善罢甘休。”林弘仲忧心忡忡,“他背后是广州的保守派官员,一直反对我们居留澳门。”
安东尼奥凝视着跳动的烛火:“我们需要更多朋友,林先生。不仅仅是汪鋐这样的开明派官员,还需要民间的声音。”
第二天,安东尼奥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他公开宣布,将个人出资修复在飓风中受损的妈阁庙和附近的中国民居,并为所有参与救灾的中国渔民发放额外赏银。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请来了广州著名的佛教法师,为飓风中丧生的所有亡魂超度——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葡萄牙人。
法事当天,妈阁庙前聚集了数百人。香烟缭绕中,中国僧侣诵经声与葡萄牙神父的祈祷声奇异地交织在一起。许多在飓风中失去亲人的中国渔民和葡萄牙水手并肩站立,共同哀悼。
安东尼奥站在人群前,用生硬但真诚的汉语说:“飓风不分中西,悲伤无分夷夏。今日我们同哀同泣,只因我们都是海的子民。”
这番话通过许多人的口耳相传,很快传遍了澳门乃至广州。就连对葡萄牙人最存戒心的中国渔民,也开始改称安东尼奥为“安老板”,而不是之前的“红毛番首”。
飓风过去一周后,澳门的重建工作已初见成效。更令人惊喜的是,工人们在清理码头淤泥时,意外发现了一艘明代沉船,里面满载永乐年间的瓷器和铜钱。
按照惯例,这类发现应上报官府,所得归公。但安东尼奥做出了又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请来香山县衙的官员共同监督打捞,并将所有出土文物登记造册,建议一半上交官府,一半变卖后用于澳门重建。
这一举动赢得了官民的一致好评。就连王主簿也不得不承认,这个“红毛番首”确实懂得“人情世故”。
然而,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林弘仲悄悄来到安东尼奥的住处,带来一个神秘的消息。
“有人在打捞出的明船上发现了这个。”他小心地取出一个用油布包裹的物品。
安东尼奥打开包裹,里面是一个精巧的铜制罗盘,罗盘背面刻着几行小字:“永乐十五年,赠葡国使者。郑和。”
两人面面相觑,心中同时浮现一个疑问:郑和的罗盘,怎么会在一艘明代的沉船中?而这与传说中郑和赠予葡萄牙使者的那个罗盘,又有什么联系?
安东尼奥站在半毁的码头上,望着正在被打捞的“圣伊莎贝拉号”,心情复杂。船体受损严重,至少需要三个月才能修复。更麻烦的是,船上那批准备运往马六甲的丝绸和瓷器大多被海水浸泡,损失惨重。
“席尔瓦先生。”林弘仲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脸上带着倦容,“县衙来了公文,说要查验所有番船货物,以防私藏违禁品。”
安东尼奥皱起眉头:“这个时候?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灾难!”
“正是这个时候才最危险。”林弘仲压低声音,“有人看见王主簿的心腹昨天就到了澳门,四处打听消息。我担心他们另有所图。”
果然,下午时分,香山县衙的王主簿带着一队差役来到码头,以“查验灾情,防止奸商趁乱走私”为由,要求清点所有仓库和船只的存货。
安东尼奥强压怒火,配合查验。他知道这位王主簿是广州海道副使的心腹,素来对葡萄牙人持强硬态度。
查验过程中,差役在“圣伊莎贝拉号”的残骸中发现了一批未被海水完全损坏的火绳枪。这原本是准备与倭寇交易的一部分,按照明朝律法,私贩兵器是重罪。
王主簿顿时神色严厉:“席尔瓦先生,对此你有何解释?”
安东尼奥心头一紧,正待回答,林弘仲抢先一步开口:“大人明鉴,这批火器乃是为了防范海盗所用。上月海道衙门曾有批文,准许商船配备必要防卫器械,此文牒正在舍下,可立即取来验看。”
王主簿冷笑一声:“批文是针对中国商船,与番船何干?”
就在僵持之际,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只见汪鋐的亲信幕僚李师爷飞马而来,手中高举一份公文。
“海道副使大人手谕!”李师爷勒住马缰,“飓风灾害期间,所有查验暂停。各商号船主先行自救,官府开设粥厂,发放赈灾粮款。违禁品一事,容后再议。”
王主簿脸色微变,但仍强自镇定:“李师爷,下官在此发现违禁火器...”
“汪大人已有吩咐,”李师爷打断他,“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当下以救灾为重,其余事宜待灾后再议。”他转向安东尼奥和林弘仲,“汪大人特意吩咐,番商亦是陛下子民,当一视同仁。官府已拨付白银五百两,粮食二百石用于赈灾。”
安东尼奥松了口气,向李师爷深深一揖:“多谢汪大人体恤。”
待王主簿悻悻离去后,李师爷压低声音对二人说:“汪大人顶住了不少压力。广州那边有人想借题发挥,说飓风是天谴,要求驱逐葡人。你们务必小心行事,尽快恢复秩序,勿再生事端。”
是夜,安东尼奥与林弘仲在半毁的商馆中商议对策。
“王主簿不会善罢甘休。”林弘仲忧心忡忡,“他背后是广州的保守派官员,一直反对我们居留澳门。”
安东尼奥凝视着跳动的烛火:“我们需要更多朋友,林先生。不仅仅是汪鋐这样的开明派官员,还需要民间的声音。”
第二天,安东尼奥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他公开宣布,将个人出资修复在飓风中受损的妈阁庙和附近的中国民居,并为所有参与救灾的中国渔民发放额外赏银。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请来了广州著名的佛教法师,为飓风中丧生的所有亡魂超度——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葡萄牙人。
法事当天,妈阁庙前聚集了数百人。香烟缭绕中,中国僧侣诵经声与葡萄牙神父的祈祷声奇异地交织在一起。许多在飓风中失去亲人的中国渔民和葡萄牙水手并肩站立,共同哀悼。
安东尼奥站在人群前,用生硬但真诚的汉语说:“飓风不分中西,悲伤无分夷夏。今日我们同哀同泣,只因我们都是海的子民。”
这番话通过许多人的口耳相传,很快传遍了澳门乃至广州。就连对葡萄牙人最存戒心的中国渔民,也开始改称安东尼奥为“安老板”,而不是之前的“红毛番首”。
飓风过去一周后,澳门的重建工作已初见成效。更令人惊喜的是,工人们在清理码头淤泥时,意外发现了一艘明代沉船,里面满载永乐年间的瓷器和铜钱。
按照惯例,这类发现应上报官府,所得归公。但安东尼奥做出了又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请来香山县衙的官员共同监督打捞,并将所有出土文物登记造册,建议一半上交官府,一半变卖后用于澳门重建。
这一举动赢得了官民的一致好评。就连王主簿也不得不承认,这个“红毛番首”确实懂得“人情世故”。
然而,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林弘仲悄悄来到安东尼奥的住处,带来一个神秘的消息。
“有人在打捞出的明船上发现了这个。”他小心地取出一个用油布包裹的物品。
安东尼奥打开包裹,里面是一个精巧的铜制罗盘,罗盘背面刻着几行小字:“永乐十五年,赠葡国使者。郑和。”
两人面面相觑,心中同时浮现一个疑问:郑和的罗盘,怎么会在一艘明代的沉船中?而这与传说中郑和赠予葡萄牙使者的那个罗盘,又有什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