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学校后,陈薇变成了一台沉默的学习机器。她几乎舍弃了所有不必要的社交与娱乐,穿梭于宿舍、教室、图书馆、食堂之间,过着四点一线的生活。只有沉浸在知识的世界里,才会暂时让她忘却父母双双离世的现实。她身形越来越消瘦,然而眼底却燃烧着一股不肯服输的火苗。
第二学期开学后的一个春日,她抱着厚厚的专业书,匆匆走在前往图书馆的路上。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正是那个曾被她误认、揪着要去对质的“肖明”。他正与几个同学说笑着走来。
陈薇脚步一顿。家中接连的巨变让她几乎忘却了这桩小插曲,此刻回想起来,当时自己确实太过冲动鲁莽。她本想上前为上次的误会道歉,顺便……一个念头不受控制地冒了出来:他认识肖克明吗?或许他可以告诉自己真相。
但这个念头刚一升起,便被她强行压制下去。肖克明,那个用假身份欺骗她感情的骗子,他的一切,与自己还有什么关系?打听他,只会徒增屈辱罢了。
不过正式的道歉还是有必要的。她定了定神,朝那个“肖明”走去。出乎意料的是,对方几乎在同一时间看到了她。四目相对的瞬间,那“肖明”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眼神中闪过慌乱与躲闪,他甚至下意识地侧过身,加快了脚步,迅速与同伴拐向了另一条路。
陈薇愣在原地,伸出的手和到嘴边尚未说出的“同学,对不起”都被憋了回去。她微微蹙眉,心想着应该是上次自己给他留下的印象太糟糕,以至于他至今仍心有余悸,不愿再有任何交集吧。她也在为自己之前的行为感到可笑,随后摇摇头,不再多想,抱紧书本,继续迈向图书馆。再说,经历过之前的事情,她已经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误解与隔阂,本就是稀疏平常,既然以后也没交集,道歉也没有必要了。
几天后,陈薇回到宿舍楼下,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公告栏,赫然看到自己的名字。她走向前询问,才知道是有一张汇款单要她领取。汇款人处,是一个陌生的地址以及那个她不愿再想起的名字——肖克明。
她的心猛地一紧。她毫不犹豫地退回给了宿管阿姨。
“阿姨,”陈薇转过身,声音及其平静地说道,“麻烦您,以后凡是收到汇给我的款,尤其是从这个地址、这个人汇来的,一律退回。我不需要。”
阿姨愣住了,拿着汇票一脸困惑:“啊?这…退回去?这可是钱啊,姑娘……”
“对,退回去。谢谢您。”陈薇重复道,语气坚决,说完便转身离开,留下阿姨在原地小声嘀咕道:“有钱不要是**!”。
樟树市的邮局里,肖克明很快收到了退款通知。他捏着那张被退回的汇票,站在邮局门口,午后的阳光照在他身上,却驱散不了那满身的落寞与沮丧。他低着头,很是沮丧。
一旁的李青山叹了口气,拍了拍他的肩膀:“算了,她心里有气,现在说什么、做什么都没用。等时间久了,或许……”
肖克明苦涩地摇了摇头,将汇票慢慢折好,塞进西装的内兜里。明明是自己亲手推开的人,他又能怎么怪她的绝情呢。现在他和李青山一起做了点生意,还算不错,赚了点钱,他只是不想她一个女孩子在学校过得那么苦,她曾是天之骄女,从未受过什么苦,现在父母突然离世,断了所有经济来源,她该如何是好?
李青山看出了肖克明的担忧,说道:“哦,对了,这钱,要不给守正,那小子的钱,搞不好陈薇会要。”
肖克明像是被点醒了一样,立刻去找袁守正,但袁守正却带来了同样的噩耗。
“我也给她寄过一次钱,也被退回来了。”
袁守正也是同样愧疚,李蕙兰妈**死,让他想要承担陈薇的所有费用,但是陈薇同样没有给他机会。三个男人就这样坐在阁皂山下,那个曾经他们一起爬山的地方,暗自神伤。
一晃时间来到了1992年。这期间,陈薇每到过年的时候都会收到肖克明的汇票,一次比一次多,她都退回去了,但奇怪的是,他从来没给陈薇写过一封信。倒是袁守正会时常跟她有通信往来,刚开始他会提到肖克明,但是被陈薇言辞不要提他才没说了。袁守正便没再提过,他会把厂里发生的事情告诉陈薇。
林建国接受厂子之后,前面虽然关闭了丸剂车间,但是没撑多久,原来产品单一,生产落后的问题一样凸显,本来也就是在,于是他找了个机会说要转型,丸剂车间就这么又开始运转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厂子也算是慢慢好了一些。
大学这几年,除了跟袁守正还有书信往来外,陈薇从来没回去过。校园里的梧桐树抽出了新芽,大四下学期,同学们都在为毕业后的去向忙碌奔波:托关系、跑分配、参加各种招聘会。
陈薇依旧是独来独往,优异的成绩和沉静坚韧的性格,让她赢得了系里老师的青睐。不久前,一个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降临到了她头上,被系里推荐到本省知名的国企——江中制药厂实习,而江中制药厂也是毕业生眼中的香饽饽。
消息传开,不少同学投来羡慕的目光。谁都清楚,这几乎意味着半只脚迈进了江中制药厂的门槛。能在这样一个效益好、待遇优的大型国企站稳脚跟,在1992年这个市场经济大潮初起、但仍以“铁饭碗”为荣的时代,无疑是一条极好的出路。
然而,陈薇接受这个推荐,却怀揣着与旁人截然不同的心思。
陈薇这几年都在分析父亲推行的改革之路,他在一片反对声中推行的“承包制”,试图大刀阔斧地改革,最终却触动了守旧势力的利益,在一片污蔑与构陷中黯然离场,郁郁而终。
而江中制药厂作为省内改革的排头兵,早在80年代末就率先实行了厂长承包经营责任制,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是省内国企改革的典型。
“改革”“承包制”这些词汇曾经在陈薇面前是不敢提,也不想提的词汇,因为就是它才让她家庭破碎,她曾经把它当做“毒瘤”,但她慢慢发现这些词语同时也是这个时代最具活力的经济脉搏之一。从江中制药厂的例子中,让陈薇看到这些词汇可以是某些人争权夺利的工具,也可以是真正能人施展抱负的舞台。它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样,它的本身不是问题,关键的问题在于执剑之人。
她要去那里,不是为了谋求一个安稳的“铁饭碗”,而是要去亲眼看一看,学一学,这成功的承包制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她要深入到改革的一线,去理解父亲当年为何改革失败,如何才能够成功。她要汲取经验,这是她对父亲未竟事业的另一种形式的继承,也是她走出伤痛、武装自己的唯一途径。
报到第一天,江中制药厂宏大的厂区、繁忙的生产线和略显肃穆的办公大楼,都给陈薇带来了不小的震撼。与她记忆中父亲那个狭小破败的厂区截然不同,这里处处彰显着现代工业的气息和改革带来的勃勃生机。
她被分配到了厂长办公室实习,负责一些文书整理、会议记录等基础工作。这正合她意,能够让她最近距离地观察和学习厂长的决策与管理风格。
实习的第三周,她被安排参加厂例会,主要工作是做会议纪要。这个工作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可以观察厂里运作的最佳位置。一般人都没有这个机会,听说陈薇的老师跟厂长是同学,才有这个机会。
雷卫国厂长是个五十岁上下的男人,身材高大,从安排工作的话语就能看出是一个做事情果决的人,雷厉风行。参加了几次会议之后,陈薇敏锐地察觉到,当大家散会后,雷厂长总是一人眉头紧锁,他也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传神,也有很多无法完成和困惑的事情。
承包制给了雷厂长自主权,也让他一人扛起了全厂效益和上千职工饭碗的重担。而且他也跟父亲一样面临下面的中层不跟他一条心的问题。她想起了今天的例会。
“雷厂长,不是我们采购科不努力,实在是市场行情如此啊。”采购科长刘必达苦着一张脸,双手一摊,“药材价格飞涨,产地货源紧张,我们能保证供应已经竭尽全力了。”
财务科长李立民推了推眼镜,将报表推到雷厂长面前:“厂长,再这样下去,本季度的利润指标肯定达不到了。采购成本比去年同期高了百分之二十五,这不正常。”
陈薇就坐在雷厂长的后面,她清晰地看到他太阳穴处的青筋微微跳动。
“必达,你就不能想想办法,找找新的供应商?”雷卫国的声音里压着怒火。
刘必达立刻喊冤:“厂长,您不知道现在的市场多混乱,那些所谓的合作社,十个有九个是皮包公司,骗了预付款就跑路。我们用的都是靠着这么多年的面子合作多年的老供应商,虽然他们价格高些,但至少可靠啊,别到时候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鸡飞蛋打,那真是得不偿失。”
陈薇低头记录,心里却在仔细咀嚼他们说话的话外话。经过父母的事情,她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单纯的女孩子,这一次来这里实习,她本身就是带着来着学习经验的态度,看来国营厂的那些人情世故到哪里都一样。
刚来的那些天,她在办公室就特意了解了大家的基本情况,这个采购科虽然人不多,但是确实一个有油水的肥差事,刘必达在这里10多年都没换位置,听说之前有个副厂长的机会给他,他都没同意换岗位。从他和雷厂长说话的态度都看得出来,他基本都快不怎么把厂长放在眼里了。
要想在厂里得到最好的经验,最好的就是能够跟厂长直接接触,但她一个小小记录员,怎么可能有这个机会。陈薇相信,机会都是自己给的,于是之后的几天,下班后,当别的实习生相约去看电影逛街,陈薇却独自钻进了厂里的资料室。泛黄的采购记录、药材市场行情报告、甚至那些刚刚出现的关于“市场经济”和“产地直供”的报刊文章,她都如饥似渴地阅读着。灯光下,她的眼睛越来越亮,一个大胆的想法逐渐成型。
几天后,一场关于吴茱萸采购的协调会上,火药味达到了顶点。
“每公斤八十五?必达,你疯了吗?去年同期才六十五!”财务科长几乎拍案而起。
刘必达一副委屈至极的样子:“李科长,您不去市场不知道行情,去年涝灾,产地减产百分之三十,现在这个价格能拿到货就不错了。你去外面打听下,据说现在100块钱都拿不到了,你要是坚持去年的价格,那我没办法采购了,车间停工,我可不负这个责。”
“你.....”
会议陷入僵局。雷厂长的脸色一直很难看,这个价格明显已经到了他的极限了。就在这时,陈薇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她放下手中的笔,站起来说道:“雷厂长,各位领导,抱歉打断一下,关于吴茱萸的价格,我倒有些一些不同的看法。”
回到学校后,陈薇变成了一台沉默的学习机器。她几乎舍弃了所有不必要的社交与娱乐,穿梭于宿舍、教室、图书馆、食堂之间,过着四点一线的生活。只有沉浸在知识的世界里,才会暂时让她忘却父母双双离世的现实。她身形越来越消瘦,然而眼底却燃烧着一股不肯服输的火苗。
第二学期开学后的一个春日,她抱着厚厚的专业书,匆匆走在前往图书馆的路上。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正是那个曾被她误认、揪着要去对质的“肖明”。他正与几个同学说笑着走来。
陈薇脚步一顿。家中接连的巨变让她几乎忘却了这桩小插曲,此刻回想起来,当时自己确实太过冲动鲁莽。她本想上前为上次的误会道歉,顺便……一个念头不受控制地冒了出来:他认识肖克明吗?或许他可以告诉自己真相。
但这个念头刚一升起,便被她强行压制下去。肖克明,那个用假身份欺骗她感情的骗子,他的一切,与自己还有什么关系?打听他,只会徒增屈辱罢了。
不过正式的道歉还是有必要的。她定了定神,朝那个“肖明”走去。出乎意料的是,对方几乎在同一时间看到了她。四目相对的瞬间,那“肖明”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眼神中闪过慌乱与躲闪,他甚至下意识地侧过身,加快了脚步,迅速与同伴拐向了另一条路。
陈薇愣在原地,伸出的手和到嘴边尚未说出的“同学,对不起”都被憋了回去。她微微蹙眉,心想着应该是上次自己给他留下的印象太糟糕,以至于他至今仍心有余悸,不愿再有任何交集吧。她也在为自己之前的行为感到可笑,随后摇摇头,不再多想,抱紧书本,继续迈向图书馆。再说,经历过之前的事情,她已经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误解与隔阂,本就是稀疏平常,既然以后也没交集,道歉也没有必要了。
几天后,陈薇回到宿舍楼下,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公告栏,赫然看到自己的名字。她走向前询问,才知道是有一张汇款单要她领取。汇款人处,是一个陌生的地址以及那个她不愿再想起的名字——肖克明。
她的心猛地一紧。她毫不犹豫地退回给了宿管阿姨。
“阿姨,”陈薇转过身,声音及其平静地说道,“麻烦您,以后凡是收到汇给我的款,尤其是从这个地址、这个人汇来的,一律退回。我不需要。”
阿姨愣住了,拿着汇票一脸困惑:“啊?这…退回去?这可是钱啊,姑娘……”
“对,退回去。谢谢您。”陈薇重复道,语气坚决,说完便转身离开,留下阿姨在原地小声嘀咕道:“有钱不要是**!”。
樟树市的邮局里,肖克明很快收到了退款通知。他捏着那张被退回的汇票,站在邮局门口,午后的阳光照在他身上,却驱散不了那满身的落寞与沮丧。他低着头,很是沮丧。
一旁的李青山叹了口气,拍了拍他的肩膀:“算了,她心里有气,现在说什么、做什么都没用。等时间久了,或许……”
肖克明苦涩地摇了摇头,将汇票慢慢折好,塞进西装的内兜里。明明是自己亲手推开的人,他又能怎么怪她的绝情呢。现在他和李青山一起做了点生意,还算不错,赚了点钱,他只是不想她一个女孩子在学校过得那么苦,她曾是天之骄女,从未受过什么苦,现在父母突然离世,断了所有经济来源,她该如何是好?
李青山看出了肖克明的担忧,说道:“哦,对了,这钱,要不给守正,那小子的钱,搞不好陈薇会要。”
肖克明像是被点醒了一样,立刻去找袁守正,但袁守正却带来了同样的噩耗。
“我也给她寄过一次钱,也被退回来了。”
袁守正也是同样愧疚,李蕙兰妈**死,让他想要承担陈薇的所有费用,但是陈薇同样没有给他机会。三个男人就这样坐在阁皂山下,那个曾经他们一起爬山的地方,暗自神伤。
一晃时间来到了1992年。这期间,陈薇每到过年的时候都会收到肖克明的汇票,一次比一次多,她都退回去了,但奇怪的是,他从来没给陈薇写过一封信。倒是袁守正会时常跟她有通信往来,刚开始他会提到肖克明,但是被陈薇言辞不要提他才没说了。袁守正便没再提过,他会把厂里发生的事情告诉陈薇。
林建国接受厂子之后,前面虽然关闭了丸剂车间,但是没撑多久,原来产品单一,生产落后的问题一样凸显,本来也就是在,于是他找了个机会说要转型,丸剂车间就这么又开始运转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厂子也算是慢慢好了一些。
大学这几年,除了跟袁守正还有书信往来外,陈薇从来没回去过。校园里的梧桐树抽出了新芽,大四下学期,同学们都在为毕业后的去向忙碌奔波:托关系、跑分配、参加各种招聘会。
陈薇依旧是独来独往,优异的成绩和沉静坚韧的性格,让她赢得了系里老师的青睐。不久前,一个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降临到了她头上,被系里推荐到本省知名的国企——江中制药厂实习,而江中制药厂也是毕业生眼中的香饽饽。
消息传开,不少同学投来羡慕的目光。谁都清楚,这几乎意味着半只脚迈进了江中制药厂的门槛。能在这样一个效益好、待遇优的大型国企站稳脚跟,在1992年这个市场经济大潮初起、但仍以“铁饭碗”为荣的时代,无疑是一条极好的出路。
然而,陈薇接受这个推荐,却怀揣着与旁人截然不同的心思。
陈薇这几年都在分析父亲推行的改革之路,他在一片反对声中推行的“承包制”,试图大刀阔斧地改革,最终却触动了守旧势力的利益,在一片污蔑与构陷中黯然离场,郁郁而终。
而江中制药厂作为省内改革的排头兵,早在80年代末就率先实行了厂长承包经营责任制,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是省内国企改革的典型。
“改革”“承包制”这些词汇曾经在陈薇面前是不敢提,也不想提的词汇,因为就是它才让她家庭破碎,她曾经把它当做“毒瘤”,但她慢慢发现这些词语同时也是这个时代最具活力的经济脉搏之一。从江中制药厂的例子中,让陈薇看到这些词汇可以是某些人争权夺利的工具,也可以是真正能人施展抱负的舞台。它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样,它的本身不是问题,关键的问题在于执剑之人。
她要去那里,不是为了谋求一个安稳的“铁饭碗”,而是要去亲眼看一看,学一学,这成功的承包制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她要深入到改革的一线,去理解父亲当年为何改革失败,如何才能够成功。她要汲取经验,这是她对父亲未竟事业的另一种形式的继承,也是她走出伤痛、武装自己的唯一途径。
报到第一天,江中制药厂宏大的厂区、繁忙的生产线和略显肃穆的办公大楼,都给陈薇带来了不小的震撼。与她记忆中父亲那个狭小破败的厂区截然不同,这里处处彰显着现代工业的气息和改革带来的勃勃生机。
她被分配到了厂长办公室实习,负责一些文书整理、会议记录等基础工作。这正合她意,能够让她最近距离地观察和学习厂长的决策与管理风格。
实习的第三周,她被安排参加厂例会,主要工作是做会议纪要。这个工作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可以观察厂里运作的最佳位置。一般人都没有这个机会,听说陈薇的老师跟厂长是同学,才有这个机会。
雷卫国厂长是个五十岁上下的男人,身材高大,从安排工作的话语就能看出是一个做事情果决的人,雷厉风行。参加了几次会议之后,陈薇敏锐地察觉到,当大家散会后,雷厂长总是一人眉头紧锁,他也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传神,也有很多无法完成和困惑的事情。
承包制给了雷厂长自主权,也让他一人扛起了全厂效益和上千职工饭碗的重担。而且他也跟父亲一样面临下面的中层不跟他一条心的问题。她想起了今天的例会。
“雷厂长,不是我们采购科不努力,实在是市场行情如此啊。”采购科长刘必达苦着一张脸,双手一摊,“药材价格飞涨,产地货源紧张,我们能保证供应已经竭尽全力了。”
财务科长李立民推了推眼镜,将报表推到雷厂长面前:“厂长,再这样下去,本季度的利润指标肯定达不到了。采购成本比去年同期高了百分之二十五,这不正常。”
陈薇就坐在雷厂长的后面,她清晰地看到他太阳穴处的青筋微微跳动。
“必达,你就不能想想办法,找找新的供应商?”雷卫国的声音里压着怒火。
刘必达立刻喊冤:“厂长,您不知道现在的市场多混乱,那些所谓的合作社,十个有九个是皮包公司,骗了预付款就跑路。我们用的都是靠着这么多年的面子合作多年的老供应商,虽然他们价格高些,但至少可靠啊,别到时候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鸡飞蛋打,那真是得不偿失。”
陈薇低头记录,心里却在仔细咀嚼他们说话的话外话。经过父母的事情,她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单纯的女孩子,这一次来这里实习,她本身就是带着来着学习经验的态度,看来国营厂的那些人情世故到哪里都一样。
刚来的那些天,她在办公室就特意了解了大家的基本情况,这个采购科虽然人不多,但是确实一个有油水的肥差事,刘必达在这里10多年都没换位置,听说之前有个副厂长的机会给他,他都没同意换岗位。从他和雷厂长说话的态度都看得出来,他基本都快不怎么把厂长放在眼里了。
要想在厂里得到最好的经验,最好的就是能够跟厂长直接接触,但她一个小小记录员,怎么可能有这个机会。陈薇相信,机会都是自己给的,于是之后的几天,下班后,当别的实习生相约去看电影逛街,陈薇却独自钻进了厂里的资料室。泛黄的采购记录、药材市场行情报告、甚至那些刚刚出现的关于“市场经济”和“产地直供”的报刊文章,她都如饥似渴地阅读着。灯光下,她的眼睛越来越亮,一个大胆的想法逐渐成型。
几天后,一场关于吴茱萸采购的协调会上,火药味达到了顶点。
“每公斤八十五?必达,你疯了吗?去年同期才六十五!”财务科长几乎拍案而起。
刘必达一副委屈至极的样子:“李科长,您不去市场不知道行情,去年涝灾,产地减产百分之三十,现在这个价格能拿到货就不错了。你去外面打听下,据说现在100块钱都拿不到了,你要是坚持去年的价格,那我没办法采购了,车间停工,我可不负这个责。”
“你.....”
会议陷入僵局。雷厂长的脸色一直很难看,这个价格明显已经到了他的极限了。就在这时,陈薇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她放下手中的笔,站起来说道:“雷厂长,各位领导,抱歉打断一下,关于吴茱萸的价格,我倒有些一些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