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溃败
八月。
努尔哈赤在辽阳留下一部分兵力后,便挥师西进,八旗军、汉军,再加上科尔沁部蒙古军,共八万大军,直扑三岔河。
一日间,努尔哈赤就过了海州,抵达牛庄驿,不过大军行动并非一味狂飙突进。
前锋是由刘兴祚率领汉军及部分包衣阿哈,携带盾车、云梯和少量火炮,两翼则是莽古尔泰的正蓝旗及其他部分骑兵游弋警戒,清理敢于靠近的乾军侦骑或小股部队,而努尔哈赤亲率两黄旗、皇太极的正白旗等主力,以及科尔沁蒙古兵,稳居中央。
三岔河东岸,牛庄驿。
努尔哈赤的大军在牛庄驿扎下连绵营寨,旌旗蔽日,人马喧嚣,一股肃杀之气直冲对岸。
之后,努尔哈赤下令,命令刘兴祚率领的前锋先行,沿三岔河多段架设浮桥,方便大军通过。
刘兴祚不敢怠慢,立刻率领他的汉军前锋部队,携带着盾车、木料和少量火炮,推进至三岔河畔,准备架设浮桥。
刘兴祚架桥的过程中,已经做好被对岸乾军袭击的打算,正思考着让炮打歪一点,以免给对岸的乾军造成过多杀伤。
然而,当刘兴祚指挥部队小心翼翼地靠近河岸,准备迎接想象中的箭雨和炮火时,眼前出现的一幕却让他愣住了。
对岸那些原本应该严防死守的乾军小型堡寨、哨垒,此刻一片混乱,依稀可见守军的兵卒如同受惊的兔子般,丢下旗帜,甚至抛下了武器,正在争先恐后地向后逃窜,一些低级军官试图弹压,却根本阻止不了。
想象中的激烈抵抗没有发生,河岸边只剩下一些空荡荡的工事和狼藉的脚印。
“……?”刘兴祚麾下的汉将都有些茫然失措,他们都做好了苦战、血战的准备,却没想到对手竟如此配合。
刘兴祚心中五味杂陈,对乾军的糜烂至此感到无比悲凉和愤怒,立刻将情况飞马报与后方的努尔哈赤。
后金中军大帐。
努尔哈赤闻报,先是一怔,随即发出一阵洪亮而充满讥讽的大笑:
“哈哈哈!好一个王化贞!好一个画地而守,未见我军锋,便已望风而逃!此等庸才,也配与大金为敌?”
努尔哈赤当即下令:“刘兴祚,不必犹豫,全力架桥,莽古尔泰,派出游骑,沿河哨探,若遇到溃兵,尽数剿杀,不可令其逃回广宁!”
闻令,刘兴祚只好督率汉军和包衣阿哈,更加卖力的架设浮桥,木材被源源不断运来,在叮叮当当的敲打和呼喝声中,一座座简陋却坚固的浮桥逐渐向对岸延伸。
很快,前锋部队便与对岸的西宁堡隔河相望。
西宁堡,正是王化贞沿河六营之一,位于大辽河与三岔河交汇处的关键节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按照王化贞的理论,一旦后金军从此处渡河,西宁堡守军便可率兵杀出,施行“半渡而击”。
然而,此刻西宁堡的守将李宗乾站在堡墙上,望着对岸后金军前锋密密麻麻的人马、森严的阵势,以及那快速成型的数座浮桥,脸色早已煞白,至于王巡抚什么“待敌半渡而击”的命令,早已经抛到脑后了。
“紧闭堡门,所有人上堡墙,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出击!”
李宗乾想到广宁孙得功前番给自己的信,叹了口气,最终嘶哑着嗓子下达了命令,随后点了自己最信任的几十名亲兵,低声道:“随我出堡吧。”
在堡内兵卒惊愕、疑惑,李宗乾命人打开了西宁堡的堡门,在几十名手无寸铁的亲兵簇拥下,向着河岸边正在延伸的浮桥方向而去。
此时正在督促进度的刘兴祚,很快接到了游骑的禀报:“禀大人,西宁堡守将李宗乾,率亲兵数十,出堡而降!”
“带过来吧。”刘兴祚叹了口气。
很快,刘兴祚的亲兵便将李宗乾带了过来。
“刘将军!刘将军!末将李宗乾,恭迎天兵!”李宗乾隔着老远就躬身作揖,声音带着讨好。
闻言,刘兴祚眉头紧锁,冷声嗯了一声。
李宗乾见此,还以为刘兴祚不满意,连忙道:“将军明鉴!末将早已心向大汗,只是苦于没有机会报效!如今大军至此,末将愿效犬马之劳!”他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精明”的神色,“此段河道水情,末将最为熟悉,何处水流平缓,何处河床坚实,了然于胸,末将愿亲率部下,为将军架设浮桥,助天兵早日渡河,建立功业!”
这番话一出,连刘兴祚身后那些见惯了阵仗的汉将们都有些哗然,不战而降已属罕见,这降将居然还主动帮着敌军架桥去打自己人?这底线……未免也低得有些惊世骇俗了!
刘兴祚看着李宗乾那副急于卖身投靠的嘴脸,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厌恶和荒谬感,不过面上只是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挥了挥手:“好生看管起来,立刻将此消息飞报大汗!”
消息传到中军,努尔哈赤再次朗声大笑。
“不战而下西宁堡,王化贞小儿,识人之明不过如此,传令莽古尔泰,骑兵即刻过河,控制西宁堡,接收降兵,大军加速架桥,今日之内,我就要突破三岔河!”
刘兴祚架好浮桥后,努尔哈赤便下令大军过河,突袭背临三岔河的西平堡。
而对面沿岸重新聚集的乾军未发一矢,望风而逃。
这些被王化贞指派驻守前沿据点的乾军,大多是新募之兵或从辽沈溃败下来的散兵游勇,士气本就低落,当他们亲眼看到对岸遮天蔽日的后金大军,看到那如林的刀枪和狰狞的盾车,尤其是看到彪悍的满洲骑兵已然渡河,在马背上发出呼啸时,巨大的恐惧瞬间压垮了他们的意志。
军官弹压不住,士兵毫无战心,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跑,就瞬间丢弃了旗帜和兵器,转身就向后方逃去。
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整个前沿防线如同阳光下的冰雪,迅速消融瓦解,乾军兵卒只顾亡命奔逃,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
八月。
努尔哈赤在辽阳留下一部分兵力后,便挥师西进,八旗军、汉军,再加上科尔沁部蒙古军,共八万大军,直扑三岔河。
一日间,努尔哈赤就过了海州,抵达牛庄驿,不过大军行动并非一味狂飙突进。
前锋是由刘兴祚率领汉军及部分包衣阿哈,携带盾车、云梯和少量火炮,两翼则是莽古尔泰的正蓝旗及其他部分骑兵游弋警戒,清理敢于靠近的乾军侦骑或小股部队,而努尔哈赤亲率两黄旗、皇太极的正白旗等主力,以及科尔沁蒙古兵,稳居中央。
三岔河东岸,牛庄驿。
努尔哈赤的大军在牛庄驿扎下连绵营寨,旌旗蔽日,人马喧嚣,一股肃杀之气直冲对岸。
之后,努尔哈赤下令,命令刘兴祚率领的前锋先行,沿三岔河多段架设浮桥,方便大军通过。
刘兴祚不敢怠慢,立刻率领他的汉军前锋部队,携带着盾车、木料和少量火炮,推进至三岔河畔,准备架设浮桥。
刘兴祚架桥的过程中,已经做好被对岸乾军袭击的打算,正思考着让炮打歪一点,以免给对岸的乾军造成过多杀伤。
然而,当刘兴祚指挥部队小心翼翼地靠近河岸,准备迎接想象中的箭雨和炮火时,眼前出现的一幕却让他愣住了。
对岸那些原本应该严防死守的乾军小型堡寨、哨垒,此刻一片混乱,依稀可见守军的兵卒如同受惊的兔子般,丢下旗帜,甚至抛下了武器,正在争先恐后地向后逃窜,一些低级军官试图弹压,却根本阻止不了。
想象中的激烈抵抗没有发生,河岸边只剩下一些空荡荡的工事和狼藉的脚印。
“……?”刘兴祚麾下的汉将都有些茫然失措,他们都做好了苦战、血战的准备,却没想到对手竟如此配合。
刘兴祚心中五味杂陈,对乾军的糜烂至此感到无比悲凉和愤怒,立刻将情况飞马报与后方的努尔哈赤。
后金中军大帐。
努尔哈赤闻报,先是一怔,随即发出一阵洪亮而充满讥讽的大笑:
“哈哈哈!好一个王化贞!好一个画地而守,未见我军锋,便已望风而逃!此等庸才,也配与大金为敌?”
努尔哈赤当即下令:“刘兴祚,不必犹豫,全力架桥,莽古尔泰,派出游骑,沿河哨探,若遇到溃兵,尽数剿杀,不可令其逃回广宁!”
闻令,刘兴祚只好督率汉军和包衣阿哈,更加卖力的架设浮桥,木材被源源不断运来,在叮叮当当的敲打和呼喝声中,一座座简陋却坚固的浮桥逐渐向对岸延伸。
很快,前锋部队便与对岸的西宁堡隔河相望。
西宁堡,正是王化贞沿河六营之一,位于大辽河与三岔河交汇处的关键节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按照王化贞的理论,一旦后金军从此处渡河,西宁堡守军便可率兵杀出,施行“半渡而击”。
然而,此刻西宁堡的守将李宗乾站在堡墙上,望着对岸后金军前锋密密麻麻的人马、森严的阵势,以及那快速成型的数座浮桥,脸色早已煞白,至于王巡抚什么“待敌半渡而击”的命令,早已经抛到脑后了。
“紧闭堡门,所有人上堡墙,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出击!”
李宗乾想到广宁孙得功前番给自己的信,叹了口气,最终嘶哑着嗓子下达了命令,随后点了自己最信任的几十名亲兵,低声道:“随我出堡吧。”
在堡内兵卒惊愕、疑惑,李宗乾命人打开了西宁堡的堡门,在几十名手无寸铁的亲兵簇拥下,向着河岸边正在延伸的浮桥方向而去。
此时正在督促进度的刘兴祚,很快接到了游骑的禀报:“禀大人,西宁堡守将李宗乾,率亲兵数十,出堡而降!”
“带过来吧。”刘兴祚叹了口气。
很快,刘兴祚的亲兵便将李宗乾带了过来。
“刘将军!刘将军!末将李宗乾,恭迎天兵!”李宗乾隔着老远就躬身作揖,声音带着讨好。
闻言,刘兴祚眉头紧锁,冷声嗯了一声。
李宗乾见此,还以为刘兴祚不满意,连忙道:“将军明鉴!末将早已心向大汗,只是苦于没有机会报效!如今大军至此,末将愿效犬马之劳!”他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精明”的神色,“此段河道水情,末将最为熟悉,何处水流平缓,何处河床坚实,了然于胸,末将愿亲率部下,为将军架设浮桥,助天兵早日渡河,建立功业!”
这番话一出,连刘兴祚身后那些见惯了阵仗的汉将们都有些哗然,不战而降已属罕见,这降将居然还主动帮着敌军架桥去打自己人?这底线……未免也低得有些惊世骇俗了!
刘兴祚看着李宗乾那副急于卖身投靠的嘴脸,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厌恶和荒谬感,不过面上只是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挥了挥手:“好生看管起来,立刻将此消息飞报大汗!”
消息传到中军,努尔哈赤再次朗声大笑。
“不战而下西宁堡,王化贞小儿,识人之明不过如此,传令莽古尔泰,骑兵即刻过河,控制西宁堡,接收降兵,大军加速架桥,今日之内,我就要突破三岔河!”
刘兴祚架好浮桥后,努尔哈赤便下令大军过河,突袭背临三岔河的西平堡。
而对面沿岸重新聚集的乾军未发一矢,望风而逃。
这些被王化贞指派驻守前沿据点的乾军,大多是新募之兵或从辽沈溃败下来的散兵游勇,士气本就低落,当他们亲眼看到对岸遮天蔽日的后金大军,看到那如林的刀枪和狰狞的盾车,尤其是看到彪悍的满洲骑兵已然渡河,在马背上发出呼啸时,巨大的恐惧瞬间压垮了他们的意志。
军官弹压不住,士兵毫无战心,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跑,就瞬间丢弃了旗帜和兵器,转身就向后方逃去。
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整个前沿防线如同阳光下的冰雪,迅速消融瓦解,乾军兵卒只顾亡命奔逃,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