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孙承宗
孙承宗听着淳化帝的诉说,心中已然明了,但他并未立刻应承,而是沉吟片刻,方才缓缓开口道:“陛下信重,老臣感激涕零,然辽东之事,积重难返,非旦夕可功,王在晋之议,虽显怯懦,亦能反映出关外实情之艰危,粮饷、兵源、民心,皆是难题。”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坚定起来:“然,弃地守关,终非良策,更非我大乾气象,老臣以为,当以‘坚守关外,步步为营,以战促和,以待时机’为要,宁远、锦州乃至觉华岛、皮岛,皆可固守,以为进取之基,然此需陛下鼎力支持,粮饷、器械、用人,皆需畅通无阻,更需朝野上下,同心协力!”
闻言,淳化帝大喜,他要的就是孙承宗能够出关,挽回大局,而不是一味固守:“孙师傅所言,深合朕意,只要孙师傅肯出山,一应事宜,朕皆准奏!粮饷器械,朕责令户部、工部优先拨付!朝中若有掣肘,朕为师傅做主!”
“既如此,”孙承宗站起身,郑重一揖,“老臣……愿效犬马之劳,为陛下整顿辽东,收复河山!”
“好!好!好!”淳化帝连说三个好字,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朕即刻下旨,加封师傅为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总督蓟、辽、天津、登、莱军务,明日便明发天下!”
不过孙承宗倒没有急,还是那句话,辽东之事,积重难返,非旦夕可功。
辽东经略是重中之重,频繁更换容易让辽民对朝廷丧失信心,不如就先让王在晋在山海关整饬现有兵马,备练新军,自己则暂留京师数日。
一来,需与户部、工部详细核计未来辽东所需之钱粮、军械数额,订立章程,确保后续供应不至中断,二来,也要仔细斟酌撤回关内辽东各级将官人选,汰弱留强,选贤任能,三来,需统筹天津、登、莱等处水师、援军,以为策应。
淳化帝听完这番老成谋国之言,激动的心情也稍稍平复,仔细品味,他也觉得孙承宗的安排确实更为稳妥周全,先稳住基本盘,理顺后勤和人事,再图向前推进。
于是,淳化帝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但并非本兵,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
.........
蒙古。
广宁陷落的消息迅速传遍了蒙古各部,当这个消息最终传到正在与科尔沁部交战的林丹汗耳中时,这位一心想要重现祖上荣光、统一蒙古的察哈尔部大汗,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广宁……丢了?”林丹汗喃喃自语,手中的马鞭无力纷垂下,广宁是乾军在辽西的重镇,它的陷落,意味着努尔哈赤彻底扫清了辽西的障碍,可以全力经营辽东,其兵锋之盛,已然难以遏制。
更重要的是,他原本指望广宁能在辽西牵制住努尔哈赤的主力,让他有机会收拾掉亲近后金的科尔沁部,整合蒙古诸部,如今乾朝自身难保,辽西尽失,他再与科尔沁纠缠下去,一旦努尔哈赤缓过手来,联合科尔沁东西夹击,他林丹汗将面临灭顶之灾!
“撤!传令下去,停止进攻,全军即刻西撤!”林丹汗只能急忙下令全军撤退,他不能再待在这里了,必须立刻远离努尔哈赤的兵锋,退往草原深处,暂避其锐。
与此同时。
科尔沁王帐。
与林丹汗的仓皇西遁形成鲜明对比,科尔沁部的王帐内,此刻却是一片劫后余生的庆幸和更加复杂的心思。
科尔沁部的首领奥巴洪台吉听着探马汇报林丹汗已然远遁的消息,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他抚着胸口,对帐中的诸位台吉、贵族们说道:“长生天庇佑!林丹汗终于退兵了,此番真是险死还生!”
“大汗,努尔哈赤此番太过分了,我们将全部骑兵交给他,咱们遭了难,却不管不顾。”
一名科尔沁的贵族,满脸怒容的说道。
“说得对!”
此言一出,立刻有其他人附和,脸上也浮现出被轻视和背叛的怒意,“我们科尔沁的勇士,在广宁城下为他努尔哈赤流血流汗,助他攻下了乾国的重镇,可我们自己的草场、部众被林丹汗攻打时,他在哪里?他的援兵在哪里?!”
“当初歃血为盟,说得清清楚楚,察哈尔、内喀尔喀若向科尔沁进兵,他必出兵相助!如今盟约上的血还没干透,他努尔哈赤就敢如此背信弃义吗?!”
帐内的庆幸迅速被屈辱和愤怒所取代,他们感觉自己被利用了,平时出兵出畜,鼎立支持努尔哈赤,但在需要努尔哈赤履行盟约的时候,对方却袖手旁观,坐视他们被林丹汗攻击,这种被盟友抛弃、甚至可能被当成棋子的感觉,让这些骄傲的蒙古贵族难以忍受。
奥巴洪台吉的脸色也阴沉下来,虽然林丹汗是因为努尔哈赤攻下广宁才退的兵,但努尔哈赤的按兵不动,同样让他耿耿于怀。
他早就看透努尔哈赤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不过没有办法,不忍,又能如何?与后金翻脸?努尔哈赤刚刚拿下了广宁,声势正如日中天,且不说科尔沁刚刚经历大战,部族疲惫,就算全盛时期,单独面对后金的铁骑,胜算又有几何?而与仇恨已深林丹汗和解,绝无可能。
安慰了番众人后,奥巴洪台吉便让各个鄂托克的台吉下去清点损失。
闻言,诸位台吉和贵族们面面相觑,虽然心中依旧愤懑难平,但都默默的抚胸行礼,依次退出了王帐。
而博尔济吉特·布和刚与儿子吴克善、满珠习礼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自己的营帐,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热水缓解征战的劳顿,一名亲信便急匆匆的呈上了一封来自后金的密信。
布和心中莫名一紧,有种不祥的预感,他迅速拆开信件,目光扫过上面熟悉的字迹,脸色骤然变得铁青,拿着信纸的手也因愤怒和震惊而微微颤抖起来。
孙承宗听着淳化帝的诉说,心中已然明了,但他并未立刻应承,而是沉吟片刻,方才缓缓开口道:“陛下信重,老臣感激涕零,然辽东之事,积重难返,非旦夕可功,王在晋之议,虽显怯懦,亦能反映出关外实情之艰危,粮饷、兵源、民心,皆是难题。”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坚定起来:“然,弃地守关,终非良策,更非我大乾气象,老臣以为,当以‘坚守关外,步步为营,以战促和,以待时机’为要,宁远、锦州乃至觉华岛、皮岛,皆可固守,以为进取之基,然此需陛下鼎力支持,粮饷、器械、用人,皆需畅通无阻,更需朝野上下,同心协力!”
闻言,淳化帝大喜,他要的就是孙承宗能够出关,挽回大局,而不是一味固守:“孙师傅所言,深合朕意,只要孙师傅肯出山,一应事宜,朕皆准奏!粮饷器械,朕责令户部、工部优先拨付!朝中若有掣肘,朕为师傅做主!”
“既如此,”孙承宗站起身,郑重一揖,“老臣……愿效犬马之劳,为陛下整顿辽东,收复河山!”
“好!好!好!”淳化帝连说三个好字,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朕即刻下旨,加封师傅为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总督蓟、辽、天津、登、莱军务,明日便明发天下!”
不过孙承宗倒没有急,还是那句话,辽东之事,积重难返,非旦夕可功。
辽东经略是重中之重,频繁更换容易让辽民对朝廷丧失信心,不如就先让王在晋在山海关整饬现有兵马,备练新军,自己则暂留京师数日。
一来,需与户部、工部详细核计未来辽东所需之钱粮、军械数额,订立章程,确保后续供应不至中断,二来,也要仔细斟酌撤回关内辽东各级将官人选,汰弱留强,选贤任能,三来,需统筹天津、登、莱等处水师、援军,以为策应。
淳化帝听完这番老成谋国之言,激动的心情也稍稍平复,仔细品味,他也觉得孙承宗的安排确实更为稳妥周全,先稳住基本盘,理顺后勤和人事,再图向前推进。
于是,淳化帝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但并非本兵,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
.........
蒙古。
广宁陷落的消息迅速传遍了蒙古各部,当这个消息最终传到正在与科尔沁部交战的林丹汗耳中时,这位一心想要重现祖上荣光、统一蒙古的察哈尔部大汗,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广宁……丢了?”林丹汗喃喃自语,手中的马鞭无力纷垂下,广宁是乾军在辽西的重镇,它的陷落,意味着努尔哈赤彻底扫清了辽西的障碍,可以全力经营辽东,其兵锋之盛,已然难以遏制。
更重要的是,他原本指望广宁能在辽西牵制住努尔哈赤的主力,让他有机会收拾掉亲近后金的科尔沁部,整合蒙古诸部,如今乾朝自身难保,辽西尽失,他再与科尔沁纠缠下去,一旦努尔哈赤缓过手来,联合科尔沁东西夹击,他林丹汗将面临灭顶之灾!
“撤!传令下去,停止进攻,全军即刻西撤!”林丹汗只能急忙下令全军撤退,他不能再待在这里了,必须立刻远离努尔哈赤的兵锋,退往草原深处,暂避其锐。
与此同时。
科尔沁王帐。
与林丹汗的仓皇西遁形成鲜明对比,科尔沁部的王帐内,此刻却是一片劫后余生的庆幸和更加复杂的心思。
科尔沁部的首领奥巴洪台吉听着探马汇报林丹汗已然远遁的消息,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他抚着胸口,对帐中的诸位台吉、贵族们说道:“长生天庇佑!林丹汗终于退兵了,此番真是险死还生!”
“大汗,努尔哈赤此番太过分了,我们将全部骑兵交给他,咱们遭了难,却不管不顾。”
一名科尔沁的贵族,满脸怒容的说道。
“说得对!”
此言一出,立刻有其他人附和,脸上也浮现出被轻视和背叛的怒意,“我们科尔沁的勇士,在广宁城下为他努尔哈赤流血流汗,助他攻下了乾国的重镇,可我们自己的草场、部众被林丹汗攻打时,他在哪里?他的援兵在哪里?!”
“当初歃血为盟,说得清清楚楚,察哈尔、内喀尔喀若向科尔沁进兵,他必出兵相助!如今盟约上的血还没干透,他努尔哈赤就敢如此背信弃义吗?!”
帐内的庆幸迅速被屈辱和愤怒所取代,他们感觉自己被利用了,平时出兵出畜,鼎立支持努尔哈赤,但在需要努尔哈赤履行盟约的时候,对方却袖手旁观,坐视他们被林丹汗攻击,这种被盟友抛弃、甚至可能被当成棋子的感觉,让这些骄傲的蒙古贵族难以忍受。
奥巴洪台吉的脸色也阴沉下来,虽然林丹汗是因为努尔哈赤攻下广宁才退的兵,但努尔哈赤的按兵不动,同样让他耿耿于怀。
他早就看透努尔哈赤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不过没有办法,不忍,又能如何?与后金翻脸?努尔哈赤刚刚拿下了广宁,声势正如日中天,且不说科尔沁刚刚经历大战,部族疲惫,就算全盛时期,单独面对后金的铁骑,胜算又有几何?而与仇恨已深林丹汗和解,绝无可能。
安慰了番众人后,奥巴洪台吉便让各个鄂托克的台吉下去清点损失。
闻言,诸位台吉和贵族们面面相觑,虽然心中依旧愤懑难平,但都默默的抚胸行礼,依次退出了王帐。
而博尔济吉特·布和刚与儿子吴克善、满珠习礼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自己的营帐,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热水缓解征战的劳顿,一名亲信便急匆匆的呈上了一封来自后金的密信。
布和心中莫名一紧,有种不祥的预感,他迅速拆开信件,目光扫过上面熟悉的字迹,脸色骤然变得铁青,拿着信纸的手也因愤怒和震惊而微微颤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