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广宁大乱
王化贞几乎是扑到书案前,一把夺过毛笔,蘸饱了墨汁,甚至顾不上整理凌乱的衣冠,就在纸上疯狂的书写起来,他的字迹潦草狂乱,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风骨。
王化贞写信的对象是熊廷弼。
信的内容已无关格式,更无体面,只剩下了乞求。
【熊公!经略大人!救救广宁!救救辽西!】
【平阳桥一役,六万大军土崩瓦解,广宁已为空虚,兵无战心,民有溃意!】
【往日之争,皆化贞之过,万死难辞其咎!然今广宁百万生灵系于一线,望公念在社稷江山,念在无辜百姓,速发援兵!】
【广宁若失,则辽西门户洞开,山海关危殆!京师震动!此乾坤倒悬之时,非公不能挽此狂澜!】
【化贞自知罪孽深重,不敢求生,唯乞公速至!迟则……迟则万事皆休矣!】
写罢,王化贞甚至来不及等墨迹干透,便一把抓起信纸,胡乱折了几下,塞进信封,用几乎变了调的声音嘶吼着:
“快!加急!送去锦州!面呈熊经略!”
信使接过信,不敢有片刻耽搁,转身狂奔而出。
就在书信刚出城,王化贞翘首以待熊廷弼能带着新军驻防广宁的同时,孙得功带着副将鲍承先及其麾下数千兵卒抵达广宁城外。
鲍承先骑在马上,看着前方孙得功的背影,心中感到诧异,他鲍承先自己虽然也以逃跑闻名,从开原一路转进至此,但至少每次都是经过一番激战,在力不能支的情况下才不得已后撤的,可这孙得功……接战即溃,望风而逃,这跑得也太干脆了,简直是把“逃跑”两个字写在了脸上。
他驱马凑近一些,压低声音对孙得功道:“孙兄,你这次……是不是跑得太快了些?王巡抚就算再信任你,待他问起平阳桥之事,你……你怕是不好交代啊,三万大军,顷刻瓦解,这……这总得有个说法吧?”鲍承先自己都替孙得功感到头疼,觉得这次恐怕不是轻易能糊弄过去的,王化贞再昏聩,也得震怒,孙得功少说也要掉层皮。
孙得功闻言,脸上非但没有丝毫慌乱,瞥了鲍承先一眼,语气平淡的说道。
“鲍贤弟,稍安勿躁。”孙得功的目光扫过眼前看似依旧巍峨的广宁城,“给王化贞说法……呵,如今还重要吗?”
他这话说得轻飘飘,却让鲍承先猛地一个激灵,一股寒意从脊梁骨窜起,他瞬间明白了孙得功这反常的沉稳从何而来,这家伙,恐怕不是简单的临阵脱逃,而是早已心怀异志,甚至可能……已经找好了退路!
孙得功不再多言,只是催促部队加快速度,朝着广宁城门行去。
鲍承先看着他的背影,手心里不禁捏了一把冷汗。
起初,城墙上的守军见孙部兵马,还以为是援兵,并未过多阻拦,甚至有些庆幸。
然而,孙得功的人马在控制城门后,并未积极布防,反而迅速驱散或缴械了原本的守军,并将城门牢牢把守住,不许任何人随意靠近。更令人心惊的是,他们竟然开始拆除城门的拒马等障碍物!
“孙将军!您这是何意!”一名忠于职守的千总察觉不对,“为何拆除防御工事?若无这些障碍,奴骑一旦突至,城门如何能守?!”
“放肆!”孙得功身旁一名心腹将领立刻拔刀呵斥,“孙将军岂容你置喙!再敢多言,以扰乱军心论处!”
那千总还欲争辩,却被几名如狼似虎的孙部兵卒强行架开,甚至挨了几记拳脚。
与此同时,孙得功派出的兵卒在进城,四处散播建奴大军已经来到广宁城外不远处的消息。
“败了!彻底败了!祁总兵、刘总兵全军覆没!”
“建奴大军即刻就到!漫山遍野都是!”
“广宁守不住了!快跑啊!”
恐慌如同瘟疫般在城中飞速蔓延,原本就人心惶惶的广宁军民,听到这些确凿的坏消息和自己人的散播,顿时陷入了更大的混乱,携家带口的涌向城门。
城门处瞬间乱作一团,无数哭喊声、叫骂声、相互推搡践踏的惨叫声混杂在一起。
有人丢弃了所有行李,只抱着孩子往前挤,有人为争夺出城的通道大打出手,更有溃兵趁乱抢夺财物,甚至挥刀砍向挡路的平民。
而广宁巡抚府内。
王化贞还不知道城内已经乱了,正急着催促着左右:“高以道呢?高邦佐怎么还没来?快叫他来商议守城之策!”
一名胥吏连滚爬爬的进来,面无人色的禀报:“抚……抚台大人!高参政他……他不在府内,听闻……听闻他已在城外,正试图召集外逃的军民……”
“什么?!”王化贞如遭雷击,猛地停下脚步,“城外?召集外逃军民?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高邦佐作为他倚重的参政,此刻不在城内协助守城,反而跑到城外去召集逃民干嘛。
王化贞他还未从胥吏语无伦次的解释中理清头绪,就听得院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呵斥声传来。
只见院门被“哐当”一声猛地推开,几名试图阻拦的小厮被粗暴的推搡到一边,一名顶盔贯甲的将领大步闯了进来,正是参将江朝栋。
江朝栋甚至来不及行全礼,便急声吼道:“抚台!大事不好,建奴前锋已逼近广宁,城内军民惊惧,逃亡者十之七八,如今四门混乱,几近失控!”
“高参政如今出城试图收拢溃兵流民,抚台!广宁已不可守,速走,再晚就来不及了!”
闻言,王化贞身形晃了晃,几乎站立不稳。
“完了……全完了……”王化贞喃喃自语,脸上再无半分人色,直到此刻,他才真正意识到,辽西的天,已经塌了。
江朝栋见他还在发愣,也顾不得上下尊卑,上前一步,几乎是拽着胳膊:“抚台!没时间了!快随末将走,从南门或许还能冲出去!再迟疑,你我皆成虏酋阶下之囚!”
王化贞几乎是扑到书案前,一把夺过毛笔,蘸饱了墨汁,甚至顾不上整理凌乱的衣冠,就在纸上疯狂的书写起来,他的字迹潦草狂乱,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风骨。
王化贞写信的对象是熊廷弼。
信的内容已无关格式,更无体面,只剩下了乞求。
【熊公!经略大人!救救广宁!救救辽西!】
【平阳桥一役,六万大军土崩瓦解,广宁已为空虚,兵无战心,民有溃意!】
【往日之争,皆化贞之过,万死难辞其咎!然今广宁百万生灵系于一线,望公念在社稷江山,念在无辜百姓,速发援兵!】
【广宁若失,则辽西门户洞开,山海关危殆!京师震动!此乾坤倒悬之时,非公不能挽此狂澜!】
【化贞自知罪孽深重,不敢求生,唯乞公速至!迟则……迟则万事皆休矣!】
写罢,王化贞甚至来不及等墨迹干透,便一把抓起信纸,胡乱折了几下,塞进信封,用几乎变了调的声音嘶吼着:
“快!加急!送去锦州!面呈熊经略!”
信使接过信,不敢有片刻耽搁,转身狂奔而出。
就在书信刚出城,王化贞翘首以待熊廷弼能带着新军驻防广宁的同时,孙得功带着副将鲍承先及其麾下数千兵卒抵达广宁城外。
鲍承先骑在马上,看着前方孙得功的背影,心中感到诧异,他鲍承先自己虽然也以逃跑闻名,从开原一路转进至此,但至少每次都是经过一番激战,在力不能支的情况下才不得已后撤的,可这孙得功……接战即溃,望风而逃,这跑得也太干脆了,简直是把“逃跑”两个字写在了脸上。
他驱马凑近一些,压低声音对孙得功道:“孙兄,你这次……是不是跑得太快了些?王巡抚就算再信任你,待他问起平阳桥之事,你……你怕是不好交代啊,三万大军,顷刻瓦解,这……这总得有个说法吧?”鲍承先自己都替孙得功感到头疼,觉得这次恐怕不是轻易能糊弄过去的,王化贞再昏聩,也得震怒,孙得功少说也要掉层皮。
孙得功闻言,脸上非但没有丝毫慌乱,瞥了鲍承先一眼,语气平淡的说道。
“鲍贤弟,稍安勿躁。”孙得功的目光扫过眼前看似依旧巍峨的广宁城,“给王化贞说法……呵,如今还重要吗?”
他这话说得轻飘飘,却让鲍承先猛地一个激灵,一股寒意从脊梁骨窜起,他瞬间明白了孙得功这反常的沉稳从何而来,这家伙,恐怕不是简单的临阵脱逃,而是早已心怀异志,甚至可能……已经找好了退路!
孙得功不再多言,只是催促部队加快速度,朝着广宁城门行去。
鲍承先看着他的背影,手心里不禁捏了一把冷汗。
起初,城墙上的守军见孙部兵马,还以为是援兵,并未过多阻拦,甚至有些庆幸。
然而,孙得功的人马在控制城门后,并未积极布防,反而迅速驱散或缴械了原本的守军,并将城门牢牢把守住,不许任何人随意靠近。更令人心惊的是,他们竟然开始拆除城门的拒马等障碍物!
“孙将军!您这是何意!”一名忠于职守的千总察觉不对,“为何拆除防御工事?若无这些障碍,奴骑一旦突至,城门如何能守?!”
“放肆!”孙得功身旁一名心腹将领立刻拔刀呵斥,“孙将军岂容你置喙!再敢多言,以扰乱军心论处!”
那千总还欲争辩,却被几名如狼似虎的孙部兵卒强行架开,甚至挨了几记拳脚。
与此同时,孙得功派出的兵卒在进城,四处散播建奴大军已经来到广宁城外不远处的消息。
“败了!彻底败了!祁总兵、刘总兵全军覆没!”
“建奴大军即刻就到!漫山遍野都是!”
“广宁守不住了!快跑啊!”
恐慌如同瘟疫般在城中飞速蔓延,原本就人心惶惶的广宁军民,听到这些确凿的坏消息和自己人的散播,顿时陷入了更大的混乱,携家带口的涌向城门。
城门处瞬间乱作一团,无数哭喊声、叫骂声、相互推搡践踏的惨叫声混杂在一起。
有人丢弃了所有行李,只抱着孩子往前挤,有人为争夺出城的通道大打出手,更有溃兵趁乱抢夺财物,甚至挥刀砍向挡路的平民。
而广宁巡抚府内。
王化贞还不知道城内已经乱了,正急着催促着左右:“高以道呢?高邦佐怎么还没来?快叫他来商议守城之策!”
一名胥吏连滚爬爬的进来,面无人色的禀报:“抚……抚台大人!高参政他……他不在府内,听闻……听闻他已在城外,正试图召集外逃的军民……”
“什么?!”王化贞如遭雷击,猛地停下脚步,“城外?召集外逃军民?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高邦佐作为他倚重的参政,此刻不在城内协助守城,反而跑到城外去召集逃民干嘛。
王化贞他还未从胥吏语无伦次的解释中理清头绪,就听得院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呵斥声传来。
只见院门被“哐当”一声猛地推开,几名试图阻拦的小厮被粗暴的推搡到一边,一名顶盔贯甲的将领大步闯了进来,正是参将江朝栋。
江朝栋甚至来不及行全礼,便急声吼道:“抚台!大事不好,建奴前锋已逼近广宁,城内军民惊惧,逃亡者十之七八,如今四门混乱,几近失控!”
“高参政如今出城试图收拢溃兵流民,抚台!广宁已不可守,速走,再晚就来不及了!”
闻言,王化贞身形晃了晃,几乎站立不稳。
“完了……全完了……”王化贞喃喃自语,脸上再无半分人色,直到此刻,他才真正意识到,辽西的天,已经塌了。
江朝栋见他还在发愣,也顾不得上下尊卑,上前一步,几乎是拽着胳膊:“抚台!没时间了!快随末将走,从南门或许还能冲出去!再迟疑,你我皆成虏酋阶下之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