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然坐在小院的青石板凳上,指尖还沾着方才挖草药的泥土,脑子里却反复回想着虞世南那句“茶是真不错”。

  村后那片坡地,张二丫之前割草时提过,长着不少野生的小茶树。

  这种野生的,产量应该不如人工种植的。

  “五娘,附近有没有种茶的?”萧然问道。

  “小郎君,长安城附近并没有,茶叶主要还是南方来的”李丽质解释了一下。

  “村子后面有野生的.”张二丫再次提醒萧然。

  萧然点点头,继续思索起来。

  “之前只想着喝茶,倒忘了自己炒炒看。”

  萧然摸了摸下巴,蹲下身盯着灶房外的铁锅,这口锅平时用来炖土豆红薯,如今倒能派上炒茶的用场。

  念头一冒,流程便在脑子里慢慢顺起来:

  首先得摘鲜叶,附近没有大规模种植的,只能去采摘野生的。

  摘回来不能直接炒,得摊开晾着,不然叶子堆在一起会闷坏,家里有竹筛,铺在廊下通风处正好,晾到叶子软塌塌、摸不着水汽就行。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杀青,他记得流程里说要高温快炒,可铁锅温度怎么控?

  萧然有点犯难,这玩意只能靠经验和感觉。

  萧然走到灶前,把锅放上,等锅壁微微发红,伸手在离锅面半尺的地方试了试。

  热浪扑得手发麻,赶紧缩回来,“应该差不多了,再热就该焦了”。

  又琢磨起翻炒的节奏,之前看农书里提过“抖闷结合”,鲜叶下锅得先快速抖散,不然贴锅就糊,等叶子变软再稍微闷一会儿,让酶彻底灭活,可“一会儿”是多久?

  他只能在心里记着,盯着叶子从亮绿转成暗绿,没了那股子生涩的青草气,就赶紧盛出来。

  “揉捻也得注意。”

  他起身找了块干净的杉木板,这是之前张锦禾打家具剩下的,表面光溜没毛刺。

  鲜叶杀青后得趁热揉,不然凉了就硬了,可力道怎么把握?

  太轻了条索散,泡出来没样子,太重了又会揉碎,茶汤浑。

  他试着用手掌虚按,想象着把叶子拢成一团,慢慢往一个方向搓,“先轻后重,揉出点汁儿附在表面,应该就能粘成条了”。

  最后是干燥,他记得流程里说不能一次炒干,不然会结块。

  得把揉好的茶胚先倒进温锅里,小火慢慢翻,炒到表面干爽了就盛出来摊晾,等凉透了再回锅炒,反复两三次,直到捏在手里能捻成碎末,不粘手为止。

  “要是第一次炒焦了也没关系,大不了再摘些鲜叶试。”

  萧然咧嘴笑了笑,倒没太怕失败,多试试就好了,这个试错成本不高,炒个茶总不至于太难。

  萧然的要求不高,不需要炒的多好,只需要能喝就行。

  不用其他调味品,能直接冲泡了喝就可以。

  觉得可行,萧然想试试。

  煤炭可以卖平民价,印刷出来的书籍价格也很低,因为目标群体是普通人。

  太贵了普通人买不起。

  但是茶叶就不一样了,李世民,李渊一家不缺钱,长安城皇亲国戚,王侯将相,世家门阀不缺钱,得卖高价。

  赚这些人的钱,心里不膈应。

  “二娘,现在能采茶吧!”萧然问了一下。

  “可以的,小郎君现在去吗?”张二丫很兴奋,“采什么样的?”

  李丽质豫章公主和萧钰也想参与一下。

  这种事情就是有意思。

  又是一项大唐没有工艺即将问世。

  “之前我以为小郎君的茶是品种不一样,才不需要放其他调味品去煮,直接冲泡就可以.”豫章公主说道。

  “是制茶的工艺不一样。”萧然说道。

  贞观时期的茶,既不是后世的“散茶”,也不是宋朝的“精致团茶”。

  而是以粗制蒸青饼茶为主,核心特征可概括为“形为饼、质偏粗、味带涩”。

  多为圆形或方形的“茶饼”,将茶叶加工后压制成饼状,大小不一,表面可能有简单模印,颜色呈暗绿色或墨绿色,质地较紧实。

  便于长途运输,毕竟长安的茶多从南方蜀地、江南运来。

  属于“蒸青绿茶”范畴,但工艺粗糙,茶饼中可能夹杂少量老叶、茶梗,甚至残留微量蒸制后的水汽味,远不如后世茶品纯净。

  初唐制茶工艺粗糙,蒸青时间难把控,易蒸不透留青涩味。

  茶饼中可能夹杂老叶、茶梗,会增加苦涩,且无“揉捻”工艺,茶汁释放不均,直接煮饮会有明显苦味。

  加盐、姜、葱、枣可中和苦涩。

  盐能提鲜压苦,姜能去寒解涩,枣能增加甜味,让口感更易接受。

  初唐的茶尚未脱离“食物”属性,更像一种“茶羹”。

  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就有“煮茶加茱萸、薄荷”的习惯,将茶与其他食材同煮,视作“养生饮品”。

  贞观时期延续这一传统,不把茶当做“纯粹饮品”,而是“可果腹、可养生的羹汤类食物”,加调料是自然选择。

  茶的主产区在南方,而长安的茶需经陆路或水路长途运输,少则数月,多则半年。

  茶饼在运输中易受潮、沾染异味,加薄荷、陈皮、茱萸等气味浓郁的调料,可掩盖这些“陈味”,让茶的风味更统一。

  李丽质满心欢喜,“也就是说以后大唐的茶可以不用加其他东西,能喝纯粹的茶了?”

  “差不多,我们先去采摘点回来试试,我也没有做过,不知道行不行”

  听到萧然这么说,张二丫去找栲栳来。

  还是同样的配方,之前的煤炭,琉璃,印刷术,萧然也是这样说的。

  李丽质和豫章公主知道,这一次也稳了。

  听到萧然几人要出去,三个小丫头也想凑热闹。

  反正是闲不住的。

  小公主给了萧然半块胡麻饼。

  几人跟着一起出了门。

  萧然不太熟悉,张二丫带路。

  路上遇到张锦禾和张锦年。

  张锦禾都没有问,直接加入队伍里面。

  张锦年喜欢和三个小丫头玩,自然也得跟上。

  开始的时候两个小公主有点排斥张锦年的,可能是因为一起读书的原因,慢慢的也接受了。

  小公主的年纪比较小,其他人基本上都比小公主大,但是不存在欺负小公主的情况。

  毕竟小公主只是年纪小,不是弱势群体。

  被欺负霸凌的,一般都是家里条件不好,性格内向的小孩子。

  顺着张二丫指的山道往上走时,风里还裹着关中初春的软劲儿。

  连带着山道旁的新草都冒了尖,嫩生生地蹭着人的裤脚。

  不过半柱香的功夫,眼前忽然铺开片错落的野生茶丛,不是盛夏后那沉厚的墨绿,是春日特有的浅绿,像被春雨泡软了似的。

  “就是这儿了!”张二丫眼睛一亮,指着最前头那丛齐胸高的茶树,“前几天我来过,这几日芽子冒得更密了!”

  萧然快步走过去,指尖轻轻拨开茶枝顶端的新梢,众人立马围了上来。

  只见茶枝顶端攒着簇嫩得发亮的芽叶,最顶上的芽头裹着一层细密的白绒毛,底下紧跟着一两片刚展开的嫩叶,叶尖还微微卷着,边缘的锯齿细得像绣出来的,摸上去软乎乎的,不像老叶那样韧。

  “咱们今天就采这种‘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二叶初展’的。”

  萧然捏起一丛芽叶,将它递到众人眼前,“你们看,这芽头得饱满,绒毛要密,底下的叶子刚展开半片,叶尖还蜷着的最好。”

  “这种春芽里氨基酸多,茶多酚不重,炒出来的茶才不会涩,能直接冲泡着喝。”

  张二丫蹲下身,伸手扒拉着茶丛低处的枝条,疑惑道:“小郎君,那底下这些大叶子为啥不摘?看着也鲜灵着呢。”

  “那些是去年的老叶,或者今年先长出来的成叶。”

  萧然笑着摇了摇头,指了指那片深绿色的叶子,“你摸它的边缘,是不是有点硬?这种叶子里纤维多,炒出来会发柴,泡着也没香味。”

  萧然一边说,一边示范着采摘的手法:拇指和食指捏住芽叶与枝条连接处,轻轻往上一提,“咔嚓”一声轻响,带着白绒的芽叶便落在了掌心。

  “别用指甲掐,也别拽,不然会伤了芽点——这茶枝还能再发新梢,要是伤了,下次就采不着了。”

  李丽质站在另一株茶树旁,仔细比对了半天,忽然抬头问道:“萧郎君,那要是芽头底下已经有三片叶子了,还能要吗?”

  “三片叶就老了些。”

  萧然走过去,指着那丛三叶轮生的新梢,“你看这第三片叶子,边缘的绒毛已经少了,叶色也深了,说明它已经长熟了,味道会偏涩。”

  李丽质点点头,之前没有采过,倒是不知道。

  几人也是第一次听说采茶叶还有这种讲究。

  三个小丫头凑在一旁,最小的小公主踮着脚够不着高处的茶梢,便扯了扯豫章公主的衣角,软乎乎地说:“妞姐~窝也要~”

  豫章公主没有采摘下来,而是把茶树拽低,让小公主自己采摘。

  小孩子喜欢这种参与感。

  张锦禾没说话,却已经默默学着萧然的手法摘了起来,她手稳,摘得又快又准,没一会儿竹篮里就积了薄薄一层嫩黄的芽叶

  这些茶树感觉不错,还挺多的。

  “锦娘,这些是谁家的?”萧然指了指,如果是属于谋一家的,得补偿一下。

  “小郎君,这是村里的地,不属于谁家。”张锦禾说道。

  “二娘,等一下回去问问阿翁,这些树全部买了,移植到我们家后面的山坡去,让大郎找人帮忙”

  萧然如果开口,张明德和村里人肯定愿意白送的。

  炒茶技术不出来之前,这玩意价格其实不高。

  但是萧然不想占这种便宜。

  给村里的钱,放在备用金里面就好。

  “好,我记住了!”张二丫点点头。

  这玩意很有搞头。

  肯定比种粟米赚钱,这一点毋庸置疑。

  以后可以带村里人搞一下。

  人多很快就把这一片都采摘了一遍。

  几人这才回去。

  回到家里,萧然第一时间开着准备。

  需要用的东西,张二丫和张锦禾几人也帮忙准备。

  可惜现在太阳差点意思,晾晒的时间比较久。

  张锦禾和张二丫也去找了一下张明德,把买茶树的事情说一下。

  听到萧然买茶树,张明德就知道,肯定又有好事情。

  没有说不要钱,按照正常市场价格收了点。

  张锦禾和张二丫也把萧然要炒茶的事情说了一下。

  张明德也喝了好几次,对萧然的茶印象深刻。

  第二日天刚亮,廊下竹筛里的鲜叶已晾得软塌,摸上去没了水汽,只剩芽尖那点白绒还带着点潮气。

  萧然把铁锅架在灶上,添了把煤炭,火舌**锅底,没多久锅壁就泛出层淡红。

  李丽质捧着竹筛凑过来,豫章公主和张二丫则蹲在灶边,盯着铁锅大气不敢出。

  萧然伸手试了试温度,热浪扑得指尖发麻,赶紧点头:“成了!”

  李丽质立马将半筛鲜叶倒进去,铁锅瞬间响起“刺啦”一声轻响,混着青草气的茶香一下子飘了出来。

  起初萧然翻炒得稍慢,靠近锅边的叶子很快泛出焦色,他心里一紧,赶紧加快手腕动作,双手贴着锅沿快速抖散茶叶,“得快些,别贴锅!”

  话音刚落,张二丫已递来干净木铲,帮着把边缘的茶叶往中间拢。

  等叶子从亮绿转成暗绿,青草气散得差不多,萧然赶紧把茶叶盛到杉木板上,指尖捏了捏,软而有弹性,总算没全焦。

  接下来揉捻倒顺利,李丽质和豫章公主学着萧然的样子,掌心虚按茶叶往一个方向搓。

  虽没揉出多规整的条索,却也捏成了松散的小团,茶汁浸在叶表,泛着淡淡的油光。

  最后干燥时,萧然把火调小,茶胚倒进温锅慢慢翻,炒一会儿就盛出来摊晾,反复两次,到傍晚时,干茶总算成了形。

  颜色不均,有浅绿有暗褐,还带着点焦斑,条索也歪歪扭扭,但捏在手里能捻成碎末,没了潮气。

  萧然取了些干茶放进粗瓷碗,冲了热水。

  茶叶在水里慢慢舒展,茶汤泛着浅黄,没了初唐茶饼的涩味,反倒带着点鲜爽的清香。

  李丽质抿了一口,眼睛亮了:“比煮的茶清爽多了,不用加姜和盐也能喝!”(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