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455章 蓄势观变,急兵平叛

小说:皇明 作者:雨落未敢愁 更新时间:2025-10-18 17:38:48 源网站:2k小说网
  ();

  代王府。

  朱红大门外的石狮子被晒得发烫。

  王威刚走到府门前,便见十几辆乌木马车停在侧巷,车帘缝里露出的绸缎边角绣着金线,车辕上挂着的铭牌刻着“晋商范家”“大同王家”的字样。

  这些都是大同府数一数二的豪商士绅。

  不用想也知道,这些人是为左云县的民乱来求代王的。

  他们名下的良田、商铺多在左云周边,流民一闹,他们的利益首当其冲。

  王威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理了理腰间的玉带,抬步迈入府中,之后来到了内堂。

  堂内。

  代王朱鼐钧正歪在铺着白虎皮的太师椅上,满头白发用一根玉簪束着,脸色却像锅底一样黑。

  而让王威意外的是,代王世子朱鼎渭竟也在。

  “大同副总兵王威,拜见大王,见过王世子!”

  王威撩袍跪倒,声音恭敬,却没半分慌乱。

  “哼!你还知道来!”

  朱鼐钧猛地一拍桌子。

  “左云县的民乱都闹到攻县衙、杀县官了,本王早就警告过你,让你看好那些流民,你倒好,坐视不管!”

  他手指着桌上的书信,语气愈发急促。

  “你看看!范家在左云的两百顷良田被流民占了,王家的绸缎庄被烧了,这些人都是给本王上贡的!

  本王府里的田产、商铺,有一半靠他们打理。

  你是想让本王跟着喝西北风吗?”

  王威心里清楚,代王口中的“上贡”,不过是他借着宗室身份,强占百姓良田、再转租给豪商的士绅,每年坐收三成租子。

  那些商铺更是挂着代王府的名头,偷税漏税,赚得盆满钵满。

  左云民乱一闹,这些利益链断了,代王自然急得跳脚。

  他缓缓起身,拱手道:

  “大王息怒。

  在下早已派女婿刘振邦带五百家丁去左云弹压,还派了朱崇威的三千人前去平乱。

  只是流民人数众多,需些时日才能肃清。

  再者,在下手底下有两万精兵,分别驻守大同府城、破虏堡、阳和卫,只要乱民敢来,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大同府的安危,臣以项上人头担保!”

  这番话,他说得掷地有声,眼神里满是自信。

  果然,朱鼐钧的脸色缓和了些,只是仍皱着眉。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民乱这东西,像野草一样,越拖越疯,得尽快灭了才行。”

  “大王说得是。”

  王威话锋一转,语气里多了几分引诱。

  “不过,此番民乱,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

  “好处?”

  朱鼐钧愣住了,连身后的朱鼎渭都抬起头,看向王威,眼神里带着疑惑。

  王威往前走了两步,声音压得更低:

  “大王您想,左云县死了这么多人。

  县官、差役,还有那些佃户,他们名下的土地,不就成了无主之地?

  这些土地,有的是上好的水浇地,有的靠近官道,若是大王趁机收回来,再转租给那些豪商,每年的租子至少能多三成,这可不是小数目啊!”

  “无主之地……”

  朱鼐钧的眼睛猛地亮了。

  他这辈子最爱的就是土地,府里的田产已经有上万顷,可再多也不嫌多。

  一想到能凭空多几百顷良田,他的怒气彻底消了,连呼吸都急促了些。

  王威见状,趁热打铁道:

  “还有那些豪商士绅。

  他们现在怕流民怕得要死,肯定会来求大王庇护。

  大王只需说句‘会让王总兵尽快平乱’,他们为了安心,定会送上厚礼。

  去年范家为了租本王手里的一百顷地,就送了五千两银子。

  这次他们丢了两百顷,怕是愿意出上万两来求大王帮忙呢!”

  “上万两……”

  朱鼐钧的嘴角彻底咧开了。

  他看着王威,眼神里满是欣赏:“没想到你这个总兵,不仅会带兵,还懂生财之道!”

  “都是为了大王。”

  王威躬身道,语气里带着恰到好处的恭敬。

  “只要大王愿意保臣,日后在下还能为大王寻更多财路。

  比如大同的铁矿、盐井,只要大王点头,在下就能让那些矿主、盐商,每年多给大王缴五成的‘孝敬’。”

  一旁的朱鼎渭听得眉头皱得更紧,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却被朱鼐钧一个眼神制止了。

  老代王此刻满脑子都是土地和银子,哪里还顾得上儿子的想法?

  他当即拍板:“你放心!只要你别把事情闹到朝廷要问罪的地步,本王力保你!”

  他说着,吩咐小太监取来纸笔:

  “本王这就写两封信,一封给镇守太监张炜,说你是‘忠勇之将’,正在全力平乱,让他在陛下面前多替你美言。

  另一封给熊廷弼,让他别逼你太紧。

  平乱这事,急不得,得慢慢来,免得出了更大的乱子。”

  王威心里暗笑。

  这两封信一写,代王就彻底跟他绑在一条船上了。

  日后熊廷弼查起来,代王不仅脱不了干系,还得帮他遮掩。

  他再次跪倒,声音里满是感激。

  “多谢大王!在下定不负大王所托,早日平定民乱,为大王寻更多好处!”

  朱鼐钧笑着摆手:“起来吧,以后多跟本王说说这些生财的法子。”

  他拿起笔,沾了墨,开始写信。

  王威起身,余光瞥了一眼朱鼎渭。

  代王世子的脸色有些苍白,眼神里透着担忧,显然是不认同父亲的做法。

  他心里冷笑一声,一个没实权的世子,再怎么担忧也没用。

  很快,王威便告辞了。

  此刻。

  府外的豪商士绅还在等候,看到王威出来,纷纷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

  “王总兵,代王殿下怎么说?”

  王威停下脚步,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

  “诸位放心,代王殿下已经答应,会让本镇尽快平乱。只是平乱需要军饷,还望诸位多为国出力才是。”

  这话一出,士绅们脸色微变,却不敢反驳。

  他们知道,这是要他们“出血”了。

  王威看着他们窘迫的模样,心里愈发得意:

  代王贪土地,士绅贪安稳,他贪兵权,这大同的水,只会越来越浑。

  而他,就能在这浑水里,捞到最大的好处。

  另外一边。

  宣府。

  经过了熊廷弼两个月的经营。

  宣府已不是半年前那个流民遍地、城防残破的边镇。

  城南的桑干河支流上,数十架新修的水车便转了起来,木轮溅起的水花落在岸边的田地里,湿润了刚播种的晚稻,以及番薯。

  田埂上,穿着粗布短打的农户正弯腰除草。

  他们大多是从草原或山林里归来的流民,如今分到了新开垦的土地,赋税减半,还能领到官府发放的种子,脸上再也没了往日的愁苦,只剩下埋头干活的劲头。

  经略府外的市集更是热闹非凡。

  粮铺前排队买米的百姓手里攥着铜板,不用再像从前那样用杂粮掺着树皮果腹。

  铁匠铺里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师傅们正赶制农具,偶尔也会为边军打造兵器。

  街角的豆腐坊飘出香气,掌柜的是从陕西逃来的难民,如今在宣府安了家,生意做得红火。

  据府衙统计,宣府的人口已从熊廷弼初到时的六十万,涨到了七十五万。

  新增的十五万人里,有逃荒归来的本地人,有投奔宣府安稳的山西、陕西流民,甚至还有些厌倦了草原漂泊的蒙古部落百姓,主动归降,愿意在此开垦种地。

  “照这个势头,不出两年,宣府真能成塞上江南。”

  谋士周文焕站在经略府的廊下,看着窗外的热闹景象,忍不住对熊廷弼感叹。

  他手里拿着刚统计好的垦荒册,上面写着“新增良田两万顷,番薯种植面积超五千顷”。

  这些数字背后,是熊廷弼将抄家所得的银钱尽数投入民生的结果。

  修水利、买种子、建粮仓,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熊廷弼正坐在案前批阅公文,闻言只是淡淡点头,脸上并没有什么自得之色。

  “百姓安,边军才能稳。宣府是九边的门户,根基必须扎牢。”

  他话音刚落,院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只见一名亲卫浑身是汗,手里捧着一个火漆封口的信封,快步冲进堂内,单膝跪地:

  “经略公!大同镇守太监张炜的密信,六百里加急!”

  周文焕连忙上前接过密信,小心地拆开火漆,将信纸递到熊廷弼面前。

  熊廷弼放下手中的朱笔,展开信纸,目光快速扫过。

  信上写得清楚:

  左云县民变已失控,流民攻进县衙,杀了县令郭广,为首的陕西流民张天琳收拢了两万余人,还收编了部分卫所逃兵,如今正往大同府方向移动。

  而王威虽派了人“弹压”,却只是虚张声势,暗地里放任流民壮大,甚至有传言说,王威的女婿刘振邦曾暗中给流民传信,煽动他们闹事。

  熊廷弼的眉头渐渐皱起。

  他早料到王威会搞小动作,却没料到对方竟真的敢引发民变,不惜让大同陷入混乱,也要逼他出兵。

  “你也看看罢。”

  熊廷弼将密信递给周文焕。

  周文焕接过熊廷弼递来的密信,粗略扫视后,脸色也沉了下来。

  “明公,情况比预想的更糟。”

  “张天琳已聚众两万,若再放任下去,恐会波及整个大同府,甚至引来蒙古部落趁虚而入。我们得尽快出发,驰援大同!”

  “驰援?”

  熊廷弼抬起头,眼神里没有丝毫慌乱。

  “大同镇有编制兵卒八万,王威手里更是握着两万精兵,区区两万流民,真能撼动大同府?”

  他站起身,走到墙边挂着的九边舆图前,手指指向大同以北的区域。

  “呵呵。大同的威胁,从来不是内部的流民。”

  周文焕顺着他的手指看去,舆图上标注着“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的字样,顿时恍然大悟。

  察哈尔部在辽东时便被折腾得元气大伤,早已不足为惧。

  可土默特部和鄂尔多斯部却仍有战斗力,他们盘踞在大同以北的草原上,一直盯着明朝的边镇。

  一旦大同因民变陷入混乱,这些蒙古部落必然会南下劫掠,到时候内忧外患,局面才真的难以收拾。

  “明公是担心蒙古部落趁虚而入?”周文焕问道。

  “不仅是担心,是必须防备。”

  熊廷弼的语气斩钉截铁。

  “王威搞民变,无非是想逼我出兵,让我陷入平叛的泥潭,他好趁机掌控大同兵权。

  可他算错了一点。

  我若此时出兵,看似平叛,实则是帮他收拾烂摊子,还会让他有借口向朝廷索要军饷,掩盖他私吞粮饷的罪证。”

  “再者,流民之所以能壮大,全靠王威纵容。

  我倒要看看,他敢不敢真让流民攻进大同府。

  若真到了那一步,他这个副总兵,也就当到头了。

  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本经略要等的,就是他彻底疯狂的那一刻。”

  周文焕明白了熊廷弼的心思,却仍有顾虑:

  “可若是张天琳的流民真的失控,伤及无辜百姓……”

  “放心。”

  熊廷弼打断他,语气笃定。

  “王威再疯狂,也不敢让大同府真的破城。

  他的田产、商铺都在大同,代王的利益也在大同,他们定会在最后关头出手压制流民。

  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急着平叛,而是做好万全准备。”

  而且

  他心里有个念头没有说出来。

  经过民变之后,边军损伤,士绅豪强势力衰弱,大同就好整顿了。

  至于其中的牺牲.

  在熊廷弼看来,是迫不得已的。

  不过

  如今大明百姓太多了,死伤些许,倒也不是一件坏事。

  他转身回到案前,拿起朱笔,写下一道军令:

  “传本经略钧令,宣府边军即刻集结,骑兵五千、步兵两万,分别在府城、万全右卫待命,备好粮草、兵器,五日之内必须完成出征准备,随时听候调遣。

  另外,派斥候密切监视大同以北的土默特部和鄂尔多斯部动向,一旦发现蒙古骑兵南下,立刻回报。

  再给张炜回密信,让他继续监视王威的动向,记录下他纵容民变的证据,切勿打草惊蛇。”

  亲卫接过军令,快步离去。

  周文焕看着熊廷弼沉稳的侧脸,心里彻底安定下来。

  这位经略公看似按兵不动,实则早已布下天罗地网,既防备着外部的蒙古部落,又等着内部的王威露出马脚,每一步都走得稳妥。

  “等着吧。”

  熊廷弼轻声呢喃,眼神闪烁。

  “用不了多久,大同的账,该好好算算了。”

  而在大同以北。

  右玉县的大同右卫城东南角中,有一座府邸矗立。

  正是参将朱崇威的府邸。

  此刻朱崇威正坐在堂内,手里捏着一封刚送来的军令。

  军令是大同副总兵王威亲笔所书:

  “左云县民变失控,着右卫参将朱崇威即刻率部三千,南下平叛,不得延误。”

  “荒唐!”

  朱崇威猛地将军令拍在案上。

  他站起身,踱来踱去,脸上满是疑惑与怒火。

  右卫城在大同西北,属朔州地界,离左云县足足有一百多里。

  而破虏堡就在左云县境内,王威的女婿刘振邦有四千兵马守在那里,怎么看都该是刘振邦先出兵,轮不到他这个“外人”来跑腿!

  “将军,王副总兵的军令……”

  亲兵队长赵武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开口。

  他跟着朱崇威多年,知道自家将军的脾气。

  朱崇威是陕西榆林人,靠军功从普通士卒熬到参将,最恨的就是任人唯亲、借公谋私的勾当。

  王威任大同副总兵以来,一直把右卫当作“外人地盘”,军饷、粮草总比其他卫所少三成,这次平叛又把最棘手的差事推过来,明摆着是欺负人。

  朱崇威停下脚步,语气里满是憋屈:

  “这个**的王威!

  他王威的女婿在破虏堡守着安乐窝,让我带着右卫的弟兄去送死?

  左云县离破虏堡不过十里地,刘振邦伸伸手就能摸到,却要我从右卫调兵。

  这不是明着拿捏我吗?”

  三个月前,自己为了申请修缮城防的银子,跑了三趟大同府,王威却总以“军饷紧张”推脱,转头就给刘振邦拨了五千两银子,说是“加固破虏堡粮仓”。

  如今民变起来了,倒是想起右卫的兵马了!

  朱崇威越想越气,胸口像堵了一团火,烧得他太阳穴突突直跳。

  “将军,咱们可要去平乱?”

  赵武又问,声音更低了。

  王威是副总兵,手握大同兵权,公然抗命,后果不堪设想。

  朱崇威猛地攥紧拳头,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怒火。

  “还能不去?

  他王威再不是东西,但军令就是军令。”

  “只是这口气,不能就这么咽了。

  王威让我不痛快,我便让那些乱民替他还回来!”

  这话一出,赵武心里一凛。

  他知道,将军这是要把对王威的不满,撒在流民身上了。

  “传我命令!”

  朱崇威转身,语气斩钉截铁。

  “即刻集结城内外所有能动用的兵马,共三千人,骑兵五百在前,步兵两千五百随后,携带三日干粮,明日卯时准时出发!”

  次日卯时。

  天刚蒙蒙亮,右卫城的东门便缓缓打开。

  三千兵马列成整齐的队伍,骑兵在前,步兵扛着长矛、盾牌在后。

  朱崇威骑着一匹黑马,身着玄铁铠甲,腰间佩着一把镔铁刀,脸色冷峻如霜。

  “出发!”

  随着他一声令下,队伍浩浩荡荡地驶出城门,朝着东南方向的左云县而去。

  一路上,队伍行军极快。

  经破虎堡时,朱崇威勒住马缰。

  这座堡子去年被蒙古骑兵袭扰过,堡墙塌了大半,只剩下几个老弱残兵守着,见右卫兵马经过,慌忙跪地迎接。

  朱崇威没停留,只是瞥了一眼残破的堡墙,心里更沉了。

  连边堡都这副模样,大同的防务,怕是早就被王威折腾得不成样子了。

  过残虎堡、杀虎口时,风渐渐大了起来。

  杀虎口的风最烈,卷着黄沙,打在士兵的甲胄上“哗哗”作响,眯得人睁不开眼。

  朱崇威用披风裹紧身子,目光扫向路边。

  偶尔能看到几具流民的尸体,衣衫褴褛,肚子瘪得像纸,显然是饿死的。

  他皱了皱眉,心里的怒火稍稍压下去几分,多了一丝沉重。

  再往南走,离左云县越近,流民就越多。

  他们大多是衣衫破烂的百姓,拄着木棍,一步一挪地朝着左云县方向去,眼神里满是麻木与绝望。

  看到右卫的兵马过来,流民们慌忙往路边躲,有的甚至直接跪在地上,哀求着“给口饭吃”。

  “将军,这些流民……”

  赵武策马靠近,低声请示。

  朱崇威勒住马,看着那些跪地的流民,脸色复杂。

  “别管他们!加快速度,尽早到左云县!”

  大军持续前进。

  数个时辰之后。

  “将军,再往南走十里,就是十里河,过了河便是三屯堡,正好能扎营休整。”

  赵武策马上前,指着前方隐约可见的河道轮廓说道。

  十里河是左云县北的天然屏障,此刻虽然不是枯水期,但因为干旱的原因,河床上的鹅卵石**在外,只有中间一条细流蜿蜒,轻易便能涉水而过。

  而三屯堡虽只是个边地小堡,却扼守着通往左云县城的要道,堡内还有废弃的军房,正好能让士兵们歇脚。

  朱崇威点头,挥了挥手:“加速行军!务必在天黑前赶到三屯堡!”

  队伍再次动了起来,朝着十里河的方向进发。

  抵达三屯堡时,天已经擦黑了。

  这座小堡比右卫城简陋得多,堡墙只有两丈高,部分墙面还塌了个缺口,荒草从缺口里钻出来,在晚风里轻轻晃动。

  堡内的废弃军房大多漏着顶,却好歹能遮风,朱崇威让人清理了一下,正好能让三千兵马分驻下来。

  “赵武,你带两百人守住堡门,再派十个斥候,分成五组,潜入左云县城周遭,查探乱民的布防、人数、武器,半个时辰内必须回来禀报!”

  朱崇威刚安顿好队伍,便立刻下达命令。

  他心里清楚,流民虽说是乌合之众,可人数毕竟是自己的十余倍,若不摸清底细就贸然进攻,很可能吃大亏。

  “末将领命!”

  赵武抱拳应下,转身快步去安排。

  朱崇威则走到堡墙上,望着左云县城的方向。

  夜色渐浓,远处的县城里隐约透出几点火光,像是流民在城外扎营的篝火。

  他摸了摸腰间的镔铁刀,心里的憋屈又涌了上来:

  王威躲在大同府享清福,刘振邦守着破虏堡看戏,偏偏让他来啃这块硬骨头。

  若不能打一场漂亮的胜仗,不仅在王威面前抬不起头,连手下的弟兄们也会寒心。

  半个时辰很快过去。

  五个斥候小组陆续返回,带来了探查到的消息。

  “将军!左云县城外的乱民至少有两万,大多驻扎在东、北两门之外,营地里乱糟糟的,没有像样的帐篷,不少人就直接睡在地上!”

  第一个斥候喘着气说道,脸上还沾着泥土,显然是刚从乱民营地附近爬回来。

  “他们的武器也不行!

  十个人里,有八个拿的是锄头、木棍,只有少数人有生锈的菜刀或短刀,连像样的长矛都没几根,更别说甲胄了。

  咱们远远看着,他们连站岗的都没有,要么在抢粮,要么在吵架,根本没防备!”

  另一个斥候补充道,语气里带着几分轻视。

  “还有!城里的粮仓好像被他们打开了,不少乱民正往营地里运粮食,马车来来往往,路上连个哨卡都没设!”

  五个斥候你一言我一语,将乱民的情况说得清清楚楚。

  朱崇威越听,眼睛越亮。

  果然是乌合之众!

  人数虽多,却无组织、无纪律、无武器,连最基本的防备都没有,这样的队伍,根本经不起正规军的冲击。

  “好!”

  朱崇威猛地一拍堡墙,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乱民无状,劫掠县城,已成叛逆,本就有取死之道!

  今夜,咱们就破了左云县,平了这乱局!”

  他转身走下堡墙,召集了麾下的千总、把总们,将斥候的消息一一告知,然后沉声道:

  “今夜三更,全军出发,从左云县北门突袭!

  我带五百骑兵为先锋,直接冲散他们的营地。

  你们各带步兵,随后跟进,堵住他们的退路!

  记住,此战缴获的粮草、财物,除了上缴三成充作军饷,其余的,全归个人所有。

  谁杀的乱寇多,谁抢的东西就多!”

  “将军英明!”

  千总、把总们顿时眼睛亮了,纷纷抱拳应和。

  他们都是常年在边地打仗的人,早就习惯了“以战养战”,如今有机会光明正大地劫掠,哪里还会犹豫?

  命令很快传遍了全军。

  原本疲惫的士兵们,一听到“缴获归个人”,瞬间来了精神。

  朱崇威站在堡墙下,看着士兵们兴奋的模样,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他知道,这样的“放纵”或许不合规矩,可在边地,只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让士兵们卖命。

  更何况,他要的不只是平叛。

  他要让王威看看,他朱崇威的兵马有多能打。

  要让刘振邦知道,他错过了多少“好处”。

  更要让整个大同镇明白,右卫的兵马,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赵武,让弟兄们先吃点干粮,养足精神,三更准时出发!”

  朱崇威吩咐道。

  “末将明白!”

  赵武应下,转身去安排伙食。

  月光渐渐爬上天空,洒在三屯堡的土墙上,也洒在士兵们兴奋的脸上。

  朱崇威望着左云县城的方向,眼睛微眯,冷哼一声:

  “王威,刘振邦,你们等着。

  今夜之后,左云县的好处,你们连屁都捞不到!”

  三更时分。

  三屯堡的大门悄悄打开。

  三千兵马列成整齐的队伍,骑兵在前,步兵在后,马蹄裹着布条,脚步放得极轻,朝着左云县的方向进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