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寒殿内的晨雾尚未散尽,朱由校已将剩下的锦衣卫密报逐一翻阅完毕。
此时,殿外传来太监的唱喏声:
“启禀陛下,辰时已到,请陛下前往皇极门御门听政。”
朱由校整理了一下明黄常服的衣襟,起身乘上帝辇。
帝辇行过长长的宫道,沿途的侍卫、太监皆躬身行礼,大气不敢喘。
今日御门听政,关乎漕运、九边、江南三大要事,满朝文武都清楚,陛下定要拿出个章程来。
皇极门广场上,文武百官早已列队等候。
文官身着绯色、青色官袍,立于左侧。
武官穿着铠甲,佩着刀剑,立于右侧。
内阁首辅方从哲、次辅刘一燝、群辅叶向高等人站在最前排,皆是神色凝重。
见帝辇到来,百官齐齐躬身:“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校走上皇极门的御座,目光扫过阶下的群臣,声音沉稳:
“众卿平身。今日议事,先议漕运、九边、江南水灾三件事。”
话音刚落,群辅李汝华便出列躬身:
“陛下,漕运因江南水灾堵塞已逾半月,京师粮价腾贵。
臣已令漕运总督疏通河道,可苏州至扬州段的堤坝损毁严重,需征调民夫修缮,至少还需十日才能通航。”
朱由校点了点头。
“江南水灾呢?”
朱由校又问。
“陛下,户部已将赈济粮分发至各府县,然苏州、松江一带仍有流民聚集,皆因当地官绅克扣粮米,臣正派人核查,不日便有结果。”
阶下的群臣顿时议论起来:
有的说应先修漕运堤坝,确保粮草通行。
有的说该先治苏州官绅,安抚流民。
还有的武官建议加强大同的兵力,防备王威生乱。
吵吵嚷嚷了近半个时辰,仍未达成一致。
朱由校坐在御座上,目光平静地看着群臣争论。
待议论声渐歇,他才缓缓开口,语气却不似方才那般温和:
“漕运要修,流民要安抚,九边要防备,这些都是急事。
但朕今日,倒想提一件‘不急’的事。
盐税。”
此言一出,阶下顿时安静下来。
百官皆面露诧异,不知陛下为何在此时提起盐税。
朱由校的目光落在户部尚书身上:“李卿,去年两淮盐税入国库多少?”
李长庚愣了一下,连忙答道:“回陛下,去年两淮盐税共一百零三万两。”
“一百零三万两。”
朱由校重复了一遍,语气里带着几分冷意。
“太祖年间,两淮盐税最高时达四百余万两。
万历初年,也有三百余万两。
如今袁世振推行纲运法,盐税却只剩百余万两,这中间的差额,去哪了?”
阶下的方从哲闻言,眼神骤然闪烁了一下。
袁世振的纲运法,背后牵扯着两淮盐商的利益,牵扯着许多以此谋生的人。
叶向高则是眉头紧皱,面露忧色。
他早就知道纲运法的弊端:
袁世振将盐引承包给少数盐商,允许其垄断盐业,盐商则暗中贿赂官员,将盐税压低,导致国库收入锐减。
可盐商势力盘根错节,连宫中的一些太监都收了好处,他几次想上奏整顿,都因顾忌利益集团而搁置。
如今陛下突然提起,怕是要动真格了。
朱由校将两人的反应看在眼里,却并未点破。
他只是淡淡说道:“纲运法推行三年,盐税不增反降,必有蹊跷。
此事,众卿可先留心,日后再议。”
说罢,他便转回正题,针对漕运、九边、江南水灾下达旨意:
“漕运堤坝,令工部调派五千工匠,联合地方民夫,五日内务必疏通。
大同的粮草,暂从宣府调拨,令熊廷弼派军护送。
江南克扣赈济粮的官绅,令巡按从严查办,抄没家产,补充赈济。”
“臣等遵旨!”
百官齐齐躬身应下,心里却都记着陛下刚才提起的盐税之事。
御门听政结束后,朱由校乘上帝辇返回琼华岛。
“陛下,广寒殿到了。”
魏朝轻声提醒,撩开车帘。
一股带着荷香的凉风涌进来,驱散了帝辇内的暑气。
朱由校起身下车,目光扫过殿外侍立的大汉将军,脚步未停,径直往偏殿走去。
他已让人传了口谕,召户部尚书李长庚与成国公朱承宗来此议事。
刚进偏殿,魏朝便凑上前来,压低声音问道:
“皇爷,方才在皇极门,皇爷说要试点整顿盐政,不知可有具体方向?
若是贸然动两淮,那些盐商背后的官员怕是要跳出来闹事。”
盐政之事关乎根本。
魏朝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担心改革过于深入了,动摇国本。
朱由校走到案前坐下,嘴角勾起一抹淡笑:
“闹事才好。
朕就是要看看,这纲运法背后,到底盘着多少蛀虫。
先让他们慌几日,看看谁会替盐商说话,谁会暗中通风报信,把这些人都记下来,日后一并清算。”
他顿了顿,语气添了几分务实。
“至于试点,两淮水太深,得选盐商势力弱些,官员牵扯也少些的地方来做试点,整顿起来阻力小,等摸索出法子,再回头收拾两淮。”
魏朝听此言,将心放了下去,恭维道:
“陛下英明!”
朱由校坐定未久,殿外传来脚步声。
在前面的是李长庚,这位户部尚书眼下的黑眼圈重得像涂了墨,走起路来脚步都有些虚浮。
这几日为了江南水灾的赈济粮和漕运堵塞的事,他几乎没合过眼,连饭都顾不上吃,整个人瘦了一圈。
跟在他身后的是朱承宗,成国公的朝服穿在身上,衬得他身姿挺拔。
“臣李长庚、朱承宗,恭请陛下圣躬万安!”
两人撩袍跪倒,声音里,李长庚带着几分疲惫,朱承宗则透着沉稳。
“起来吧,赐座。”
朱由校摆了摆手,示意魏朝给两人倒茶。
待两人坐下,他才开门见山:
“今日召你们来,是为盐政之事。
上午御门听政,朕提了一句两淮盐税,你们该明白,朕不是随口说说。”
李长庚闻言,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苦笑道:
“陛下,两淮盐政的烂摊子,臣早有耳闻,只是……”
他话未说完,便叹了口气。
户部管着天下财赋,两淮盐税一年才百万两,他比谁都急,可盐政牵扯太多,他一个户部尚书,根本动不了。
朱承宗则皱起眉头,沉声道:
“陛下,两淮盐商与地方官员勾结多年,听说连漕运、卫所都有牵扯,若是动他们,怕是会引发连锁反应。”
他作为勋贵,对官商勾结的门道虽不如文臣清楚,却也知道那些盐商手里有钱有势,绝非易与之辈。
朱由校冷笑一声,将案上的《两淮盐税册》扔到两人面前:
“你们自己看!
袁世振万历四十五年立纲运法,说要十年疏清积引,结果到现在,积引积压超过两百万引!
怕是十年之后,情况更加糟糕!
边商纳了粮、内商缴了银,拿着盐引却支不到盐,最后只能把引票**卖给囤户,要么花高价‘买补’,多少商人因此破产?”
他站起身,走到两人面前,语气陡然加重:
“再看灶户!朝廷定了额,他们得按数缴盐,可‘浮课’一层叠一层,官给的工本银连买盐种都不够!
万历年间,还能缴三十七点三万引,不足额定的百分之五十三。
到了天启,灶户逃的逃、死的死,正盐产量骤降,商人只能更依赖‘买补’。
这是恶性循环!”
李长庚拿起盐税册,看向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脸色愈发难看。
朱承宗虽不懂盐政细节,却也听明白了。
纲运法看似规整,实则是把盐业垄断权给了盐商,官商勾结压榨灶户、商人,最后亏的是国库。
“私盐呢?”
朱由校的目光扫过两人,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
“正盐产量不够,盐商又哄抬盐价,百姓只能买私盐!
现在两淮的私盐,比官盐还多!
官盐销量锐减,盐税自然收不上来。
朕查过太祖年间的盐税,两淮一年能收四百多万两。
万历初年,也有三百多万两!
如今倒好,一年快连一百万两都不到乐!”
说到这里,朱由校猛地攥紧拳头。
之前江南的镇守太监有密折传来,说两淮最大的盐商每年获利数百万两,还偷偷给袁世振等人分红。
这些人吃肉也就罢了,连骨头都要啃得一干二净!
简直是不将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那都是朕的钱!
“他们以为,朕不知道?”
朱由校的声音冷得像冰。
“盐商垄断盐业,官员包庇纵容,灶户民不聊生,商人破产流亡,最后国库空虚,百姓吃不起盐。
这纲运法,哪里是疏销积引,分明是养肥了一群蛀虫!”
李长庚听得浑身一颤,连忙起身跪倒:
“陛下,臣失职!未能查清两淮盐政弊端,致使国库受损,请陛下降罪!”
户部对盐税负有监管之责,如今出了这么大的问题,他难辞其咎。
朱由校抬手摆了摆,语气和缓了些许:
“朕召你们来,不是为了追究谁的过错。
眼下江南水灾未平,两淮盐场早晚要受波及,这正是推新盐政的时机,追究既往无用,解决问题才是根本。”
李长庚刚直起身的膝盖还带着几分凉意,闻言不禁抬头看向朱由校,眼底的愧疚渐渐被疑惑取代。
“陛下所言极是,只是……盐政积弊多年,尤其是两淮一带,牵一发而动全身,不知陛下打算从何处破局?”
他心里原以为会从浙江入手,或是从靠近京师的长芦盐区试手,却没料到朱由校接下来的话,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从山东试点。”
朱由校的声音不高,却让李长庚与朱承宗都微微一怔。
朱承宗率先反应过来,眉头微蹙:
“陛下,山东刚经徐鸿儒之乱,民生尚未完全恢复,此时推行新盐政,会不会……”
他话未说完,却见朱由校摆了摆手,显然早有考量。
朱由校走到案前,缓缓说道:
“选定山东作为试点,好处有二。”
“其一,徐鸿儒叛乱时,登莱盐商多有勾结乱军者,事后被抄家问罪的不在少数。
剩下的也多是惊弓之鸟,再无往日垄断盐利的底气,地方士绅也因平叛时被征调粮草,元气未复,抵抗新政策的能力远不如两淮。
其二,山东盐政历来依附两淮,没有形成独立的利益集团,盐引流通、灶户管理都相对简单,即便试点中出了差错,也容易调整,不会像两淮那样一乱便牵动全局。”
李长庚眼中渐渐亮了起来:
“陛下英明!臣之前只想着从易处入手,却没料到山东乱后正是‘破而后立’的良机。
既无盘根错节的势力阻挠,又能借着平叛后的余威推行新法,待总结出经验,再推广到两淮,便能事半功倍!”
朱由校见他领会了深意,开始细说新盐政的具体章程:
“首先,要先斩杂项,还盐税一个清明。”
“山东盐区现行的‘关引费’‘京掣费’‘验引费’,还有盐官私收的‘茶钱’‘纸笔钱’,全是非法摊派,一律废除!
只保留两项法定税额:‘正引价’‘余盐银’,每引合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正引五钱六分,余盐八钱,白纸黑字写进章程,地方官若敢额外加征,以贪腐论罪!”
李长庚急在心中,心中嘀咕:“废除杂项,定死税额,商人便不用再受层层盘剥,愿意来山东贩盐的人定会多起来!”
“不过,光定税额还不够,得有人盯着。”
朱由校又道,目光转向朱承宗。
“还要强化监督。朕会给山东巡盐御史和镇守太监各发一道密旨,赋予他们‘查核盐利流向’‘弹劾贪腐盐官’的实权。
但凡查到盐官私截盐利超千两,或是与盐商勾结分肥的,不用上报,直接押解京师审讯,家产抄没充公!”
“再者,要解决积引的问题。
山东虽无两淮两百万引的积弊,却也有十几万引压在商人手里,若不解决,新引便难流通。
朕的想法是,编纲定销:将积引编为五纲,每纲三万引,与新引按一比二的比例附销。
商人买两引新引,只需附带销一引积引,而且附销的积引,余盐银减半。
同时限定五年内销完所有积引,每年考核进度,完成的商人,次年优先给新引。
完不成的,取消下年中盐资格。
另外,对那些持有积引多年的商人,从之前抄没的乱党盐商家产里拿出钱来,每引补偿二钱,弥补他们的损失,也好让他们安心配合新政。”
李长庚眼中满是赞叹:
“陛下此策既解了积引之困,又安抚了商人,可谓一举两得!
臣方才心算了一下,若能顺利销完积引,再加上新引的税收,山东盐税至少能比往年翻一倍!”
“仅仅一倍,还不够还不够。”
朱由校摇了摇头。
“要让官盐压过私盐,还得降价格、提质量。
朕打算把山东正引价从五钱六分降到五钱,余盐银从八钱降到六钱,每引合计一两一钱,比原来降了一成八。
同时规定,灶户缴盐必须经过检验,劣质盐要退回重煎,官盐质量若不如私盐,盐场官直接革职!
另外,贫民肩挑私盐的问题也得解决。
重启‘听民肩挑’的旧制,但改为官督民卖:
贫民到盐场买盐时,每百斤缴五分银领一张‘便民票’,就能在乡镇售卖,既给贫民一条活路,又把小额私盐纳入官管,还能多一笔税源,一举三得。”
说到这里,朱由校语气柔和了几分:
“灶户是盐政的根基,之前袁世振的纲运法把灶户逼得逃亡大半,新政必须稳住他们。
朕打算从盐税里划出每引二钱作为灶户工本银,比原来提高五成,由巡盐御史亲自监督发放,不许盐官截留。
天启元年以前灶户欠的盐,一律免了,不再追讨。
若是盐场遭灾,允许灶户以银折盐,每引折三钱,不让他们因灾破产。
另外,废除盐官对灶户的人身控制,允许他们自愿组合煎盐,提高效率。
只要灶户安稳了,正盐产量才能上去,商人不用再靠‘买补’过日子,私盐自然就少了。”
李长庚心都有些发颤了。
他算了算,若是这些措施都能落实,山东盐税一年至少能有五六十万两,比现在的二十万两翻了近三倍,而且随着新引流通、私盐减少,后续还能再涨!
他心中感慨万千。
“陛下此策,兼顾官、商、灶、民四方,既解眼前之困,又谋长远之利,臣佩服!
有陛下如此周密的谋划,山东盐政试点定能成功!”
“成功不成功,还得施行了再说,现在说这些,没用。”
朱由校却没有那么乐观。
“你们觉得新政能成,是因看到了章程的周全,却忘了这钱从何处来。
这些钱,都是从盐商豪强的腰包里掏,从贪墨官吏的私囊中取,从那些盘剥灶户多年的势力手里夺。
这阻碍,绝对小不了。”
李长庚闻言一怔,方才被新政前景点燃的心绪瞬间冷却。
他只算了盐税增长的账,却忘了山东虽经战乱,仍有残存的盐商与地方官勾结,那些人靠着旧盐政吃了十几年红利,怎会甘心将利益拱手让出?
朱承宗也收敛了神色。
北直隶清丈田地时,那些士绅明里暗里的阻挠,盐政改革涉及的利益更深,反抗只会更激烈。
“成国公。”
朱由校忽然开口,语气里多了几分郑重。
“朕给你一个差事,即刻启程去山东,配合巡盐御史左光斗,全权负责山东盐场的整顿。”
朱承宗猛地抬头,眼中瞬间迸发出亮芒,方才的沉郁一扫而空。
“臣……臣领命!”
整顿盐场这个差事,可不简单。
整顿盐场,意味着要与盐商、官吏硬碰硬,要查贪腐、缉私盐,正是需要“狠劲”的地方。
不过
别人怕阻力,他却盼着阻力。
若没人反抗,反倒显不出他的用处,只有把那些盘根错节的势力连根拔起,才能证明他这个成国公,靠的实打实的本事。
只有这些功劳,才能洗刷他的骂名,他的罪孽。
对于朱承宗的反应,朱由校很是满意,他笑着说道:
“你性子刚,手段硬,左光斗清正有谋,你们二人搭档,正好互补。”
“记住,遇到抗法的盐商,敢私藏积引的囤户,甚至通私的官吏,不用手软。
凡阻挠新政者,先扣押,再报朕处置,抄家充公的钱财,绝不姑息。”
“臣定不辱命!”
朱承宗躬身行礼,腰弯得极低,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定要把山东盐场整顿好,让陛下看到他的能力,也让那些嘲笑他的勋贵看看,他朱承宗有的是本事立住脚。
朱由校摆了摆手:“下去准备吧,三日后启程,务必确保左光斗的安全。”
“是!”
朱承宗与李长庚齐声应下,转身退出偏殿。
朱由校站在窗前,目光追着他们的身影消失在殿外的柳荫里,眼神渐渐变得深邃。
盐政改革,山东试点只是第一步。
他心里清楚,即便新政顺利推行,山东盐税最多涨到六十万两,不过是三倍增长,离他心中的目标还差得远。
他要的不是几十万两的增长,而是千万两级别的盐税。
像太祖年间那样,让盐税成为国库的支柱,足以支撑九边的军费,足以应对江南的灾荒,足以让大明的财政摆脱窘迫。
可眼下,他做不到。
九边的兵权还没完全掌控,大同的王威、代王仍在蹦跶。
江南的水灾刚过,流民还需安抚。
朝堂上,许多臣子还在暗中维护盐商利益……
此时若强行推行深层改革,只会激化矛盾,甚至引发叛乱。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现在的表层改革,不过是先把那些被侵占的“朝廷本分”拿回来,让盐税回归正常水平。
之后,再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譬如“票盐法”“摊丁入盐”“耗羡归公”“养廉银”!
票盐法可打破盐商垄断,让更多商人参与盐业。
摊丁入盐能将丁税融入盐税,减轻百姓负担,也增加税源。
耗羡归公可杜绝官吏私征附加税,让盐税透明化。
养廉银则能安抚官吏,减少贪腐。
这些才是能让盐税突破千万两的关键,可这些政策,每一条都要触动更深层的利益,每一条都需要稳定的局势做支撑。
“时机未到啊。”
朱由校轻声呢喃。
现在还不是时候,他需要先整顿好九边,让兵权牢牢握在自己人手里。
需要平定江南的乱象,让百姓安下心来。
需要把朝堂上那些阻碍改革的老臣慢慢替换掉,换上支持新政的官员。
等到那时,再推这些深层改革,阻力才会小些。
总之
这一切,还需要时间!
(本章完)
广寒殿内的晨雾尚未散尽,朱由校已将剩下的锦衣卫密报逐一翻阅完毕。
此时,殿外传来太监的唱喏声:
“启禀陛下,辰时已到,请陛下前往皇极门御门听政。”
朱由校整理了一下明黄常服的衣襟,起身乘上帝辇。
帝辇行过长长的宫道,沿途的侍卫、太监皆躬身行礼,大气不敢喘。
今日御门听政,关乎漕运、九边、江南三大要事,满朝文武都清楚,陛下定要拿出个章程来。
皇极门广场上,文武百官早已列队等候。
文官身着绯色、青色官袍,立于左侧。
武官穿着铠甲,佩着刀剑,立于右侧。
内阁首辅方从哲、次辅刘一燝、群辅叶向高等人站在最前排,皆是神色凝重。
见帝辇到来,百官齐齐躬身:“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校走上皇极门的御座,目光扫过阶下的群臣,声音沉稳:
“众卿平身。今日议事,先议漕运、九边、江南水灾三件事。”
话音刚落,群辅李汝华便出列躬身:
“陛下,漕运因江南水灾堵塞已逾半月,京师粮价腾贵。
臣已令漕运总督疏通河道,可苏州至扬州段的堤坝损毁严重,需征调民夫修缮,至少还需十日才能通航。”
朱由校点了点头。
“江南水灾呢?”
朱由校又问。
“陛下,户部已将赈济粮分发至各府县,然苏州、松江一带仍有流民聚集,皆因当地官绅克扣粮米,臣正派人核查,不日便有结果。”
阶下的群臣顿时议论起来:
有的说应先修漕运堤坝,确保粮草通行。
有的说该先治苏州官绅,安抚流民。
还有的武官建议加强大同的兵力,防备王威生乱。
吵吵嚷嚷了近半个时辰,仍未达成一致。
朱由校坐在御座上,目光平静地看着群臣争论。
待议论声渐歇,他才缓缓开口,语气却不似方才那般温和:
“漕运要修,流民要安抚,九边要防备,这些都是急事。
但朕今日,倒想提一件‘不急’的事。
盐税。”
此言一出,阶下顿时安静下来。
百官皆面露诧异,不知陛下为何在此时提起盐税。
朱由校的目光落在户部尚书身上:“李卿,去年两淮盐税入国库多少?”
李长庚愣了一下,连忙答道:“回陛下,去年两淮盐税共一百零三万两。”
“一百零三万两。”
朱由校重复了一遍,语气里带着几分冷意。
“太祖年间,两淮盐税最高时达四百余万两。
万历初年,也有三百余万两。
如今袁世振推行纲运法,盐税却只剩百余万两,这中间的差额,去哪了?”
阶下的方从哲闻言,眼神骤然闪烁了一下。
袁世振的纲运法,背后牵扯着两淮盐商的利益,牵扯着许多以此谋生的人。
叶向高则是眉头紧皱,面露忧色。
他早就知道纲运法的弊端:
袁世振将盐引承包给少数盐商,允许其垄断盐业,盐商则暗中贿赂官员,将盐税压低,导致国库收入锐减。
可盐商势力盘根错节,连宫中的一些太监都收了好处,他几次想上奏整顿,都因顾忌利益集团而搁置。
如今陛下突然提起,怕是要动真格了。
朱由校将两人的反应看在眼里,却并未点破。
他只是淡淡说道:“纲运法推行三年,盐税不增反降,必有蹊跷。
此事,众卿可先留心,日后再议。”
说罢,他便转回正题,针对漕运、九边、江南水灾下达旨意:
“漕运堤坝,令工部调派五千工匠,联合地方民夫,五日内务必疏通。
大同的粮草,暂从宣府调拨,令熊廷弼派军护送。
江南克扣赈济粮的官绅,令巡按从严查办,抄没家产,补充赈济。”
“臣等遵旨!”
百官齐齐躬身应下,心里却都记着陛下刚才提起的盐税之事。
御门听政结束后,朱由校乘上帝辇返回琼华岛。
“陛下,广寒殿到了。”
魏朝轻声提醒,撩开车帘。
一股带着荷香的凉风涌进来,驱散了帝辇内的暑气。
朱由校起身下车,目光扫过殿外侍立的大汉将军,脚步未停,径直往偏殿走去。
他已让人传了口谕,召户部尚书李长庚与成国公朱承宗来此议事。
刚进偏殿,魏朝便凑上前来,压低声音问道:
“皇爷,方才在皇极门,皇爷说要试点整顿盐政,不知可有具体方向?
若是贸然动两淮,那些盐商背后的官员怕是要跳出来闹事。”
盐政之事关乎根本。
魏朝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担心改革过于深入了,动摇国本。
朱由校走到案前坐下,嘴角勾起一抹淡笑:
“闹事才好。
朕就是要看看,这纲运法背后,到底盘着多少蛀虫。
先让他们慌几日,看看谁会替盐商说话,谁会暗中通风报信,把这些人都记下来,日后一并清算。”
他顿了顿,语气添了几分务实。
“至于试点,两淮水太深,得选盐商势力弱些,官员牵扯也少些的地方来做试点,整顿起来阻力小,等摸索出法子,再回头收拾两淮。”
魏朝听此言,将心放了下去,恭维道:
“陛下英明!”
朱由校坐定未久,殿外传来脚步声。
在前面的是李长庚,这位户部尚书眼下的黑眼圈重得像涂了墨,走起路来脚步都有些虚浮。
这几日为了江南水灾的赈济粮和漕运堵塞的事,他几乎没合过眼,连饭都顾不上吃,整个人瘦了一圈。
跟在他身后的是朱承宗,成国公的朝服穿在身上,衬得他身姿挺拔。
“臣李长庚、朱承宗,恭请陛下圣躬万安!”
两人撩袍跪倒,声音里,李长庚带着几分疲惫,朱承宗则透着沉稳。
“起来吧,赐座。”
朱由校摆了摆手,示意魏朝给两人倒茶。
待两人坐下,他才开门见山:
“今日召你们来,是为盐政之事。
上午御门听政,朕提了一句两淮盐税,你们该明白,朕不是随口说说。”
李长庚闻言,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苦笑道:
“陛下,两淮盐政的烂摊子,臣早有耳闻,只是……”
他话未说完,便叹了口气。
户部管着天下财赋,两淮盐税一年才百万两,他比谁都急,可盐政牵扯太多,他一个户部尚书,根本动不了。
朱承宗则皱起眉头,沉声道:
“陛下,两淮盐商与地方官员勾结多年,听说连漕运、卫所都有牵扯,若是动他们,怕是会引发连锁反应。”
他作为勋贵,对官商勾结的门道虽不如文臣清楚,却也知道那些盐商手里有钱有势,绝非易与之辈。
朱由校冷笑一声,将案上的《两淮盐税册》扔到两人面前:
“你们自己看!
袁世振万历四十五年立纲运法,说要十年疏清积引,结果到现在,积引积压超过两百万引!
怕是十年之后,情况更加糟糕!
边商纳了粮、内商缴了银,拿着盐引却支不到盐,最后只能把引票**卖给囤户,要么花高价‘买补’,多少商人因此破产?”
他站起身,走到两人面前,语气陡然加重:
“再看灶户!朝廷定了额,他们得按数缴盐,可‘浮课’一层叠一层,官给的工本银连买盐种都不够!
万历年间,还能缴三十七点三万引,不足额定的百分之五十三。
到了天启,灶户逃的逃、死的死,正盐产量骤降,商人只能更依赖‘买补’。
这是恶性循环!”
李长庚拿起盐税册,看向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脸色愈发难看。
朱承宗虽不懂盐政细节,却也听明白了。
纲运法看似规整,实则是把盐业垄断权给了盐商,官商勾结压榨灶户、商人,最后亏的是国库。
“私盐呢?”
朱由校的目光扫过两人,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
“正盐产量不够,盐商又哄抬盐价,百姓只能买私盐!
现在两淮的私盐,比官盐还多!
官盐销量锐减,盐税自然收不上来。
朕查过太祖年间的盐税,两淮一年能收四百多万两。
万历初年,也有三百多万两!
如今倒好,一年快连一百万两都不到乐!”
说到这里,朱由校猛地攥紧拳头。
之前江南的镇守太监有密折传来,说两淮最大的盐商每年获利数百万两,还偷偷给袁世振等人分红。
这些人吃肉也就罢了,连骨头都要啃得一干二净!
简直是不将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那都是朕的钱!
“他们以为,朕不知道?”
朱由校的声音冷得像冰。
“盐商垄断盐业,官员包庇纵容,灶户民不聊生,商人破产流亡,最后国库空虚,百姓吃不起盐。
这纲运法,哪里是疏销积引,分明是养肥了一群蛀虫!”
李长庚听得浑身一颤,连忙起身跪倒:
“陛下,臣失职!未能查清两淮盐政弊端,致使国库受损,请陛下降罪!”
户部对盐税负有监管之责,如今出了这么大的问题,他难辞其咎。
朱由校抬手摆了摆,语气和缓了些许:
“朕召你们来,不是为了追究谁的过错。
眼下江南水灾未平,两淮盐场早晚要受波及,这正是推新盐政的时机,追究既往无用,解决问题才是根本。”
李长庚刚直起身的膝盖还带着几分凉意,闻言不禁抬头看向朱由校,眼底的愧疚渐渐被疑惑取代。
“陛下所言极是,只是……盐政积弊多年,尤其是两淮一带,牵一发而动全身,不知陛下打算从何处破局?”
他心里原以为会从浙江入手,或是从靠近京师的长芦盐区试手,却没料到朱由校接下来的话,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从山东试点。”
朱由校的声音不高,却让李长庚与朱承宗都微微一怔。
朱承宗率先反应过来,眉头微蹙:
“陛下,山东刚经徐鸿儒之乱,民生尚未完全恢复,此时推行新盐政,会不会……”
他话未说完,却见朱由校摆了摆手,显然早有考量。
朱由校走到案前,缓缓说道:
“选定山东作为试点,好处有二。”
“其一,徐鸿儒叛乱时,登莱盐商多有勾结乱军者,事后被抄家问罪的不在少数。
剩下的也多是惊弓之鸟,再无往日垄断盐利的底气,地方士绅也因平叛时被征调粮草,元气未复,抵抗新政策的能力远不如两淮。
其二,山东盐政历来依附两淮,没有形成独立的利益集团,盐引流通、灶户管理都相对简单,即便试点中出了差错,也容易调整,不会像两淮那样一乱便牵动全局。”
李长庚眼中渐渐亮了起来:
“陛下英明!臣之前只想着从易处入手,却没料到山东乱后正是‘破而后立’的良机。
既无盘根错节的势力阻挠,又能借着平叛后的余威推行新法,待总结出经验,再推广到两淮,便能事半功倍!”
朱由校见他领会了深意,开始细说新盐政的具体章程:
“首先,要先斩杂项,还盐税一个清明。”
“山东盐区现行的‘关引费’‘京掣费’‘验引费’,还有盐官私收的‘茶钱’‘纸笔钱’,全是非法摊派,一律废除!
只保留两项法定税额:‘正引价’‘余盐银’,每引合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正引五钱六分,余盐八钱,白纸黑字写进章程,地方官若敢额外加征,以贪腐论罪!”
李长庚急在心中,心中嘀咕:“废除杂项,定死税额,商人便不用再受层层盘剥,愿意来山东贩盐的人定会多起来!”
“不过,光定税额还不够,得有人盯着。”
朱由校又道,目光转向朱承宗。
“还要强化监督。朕会给山东巡盐御史和镇守太监各发一道密旨,赋予他们‘查核盐利流向’‘弹劾贪腐盐官’的实权。
但凡查到盐官私截盐利超千两,或是与盐商勾结分肥的,不用上报,直接押解京师审讯,家产抄没充公!”
“再者,要解决积引的问题。
山东虽无两淮两百万引的积弊,却也有十几万引压在商人手里,若不解决,新引便难流通。
朕的想法是,编纲定销:将积引编为五纲,每纲三万引,与新引按一比二的比例附销。
商人买两引新引,只需附带销一引积引,而且附销的积引,余盐银减半。
同时限定五年内销完所有积引,每年考核进度,完成的商人,次年优先给新引。
完不成的,取消下年中盐资格。
另外,对那些持有积引多年的商人,从之前抄没的乱党盐商家产里拿出钱来,每引补偿二钱,弥补他们的损失,也好让他们安心配合新政。”
李长庚眼中满是赞叹:
“陛下此策既解了积引之困,又安抚了商人,可谓一举两得!
臣方才心算了一下,若能顺利销完积引,再加上新引的税收,山东盐税至少能比往年翻一倍!”
“仅仅一倍,还不够还不够。”
朱由校摇了摇头。
“要让官盐压过私盐,还得降价格、提质量。
朕打算把山东正引价从五钱六分降到五钱,余盐银从八钱降到六钱,每引合计一两一钱,比原来降了一成八。
同时规定,灶户缴盐必须经过检验,劣质盐要退回重煎,官盐质量若不如私盐,盐场官直接革职!
另外,贫民肩挑私盐的问题也得解决。
重启‘听民肩挑’的旧制,但改为官督民卖:
贫民到盐场买盐时,每百斤缴五分银领一张‘便民票’,就能在乡镇售卖,既给贫民一条活路,又把小额私盐纳入官管,还能多一笔税源,一举三得。”
说到这里,朱由校语气柔和了几分:
“灶户是盐政的根基,之前袁世振的纲运法把灶户逼得逃亡大半,新政必须稳住他们。
朕打算从盐税里划出每引二钱作为灶户工本银,比原来提高五成,由巡盐御史亲自监督发放,不许盐官截留。
天启元年以前灶户欠的盐,一律免了,不再追讨。
若是盐场遭灾,允许灶户以银折盐,每引折三钱,不让他们因灾破产。
另外,废除盐官对灶户的人身控制,允许他们自愿组合煎盐,提高效率。
只要灶户安稳了,正盐产量才能上去,商人不用再靠‘买补’过日子,私盐自然就少了。”
李长庚心都有些发颤了。
他算了算,若是这些措施都能落实,山东盐税一年至少能有五六十万两,比现在的二十万两翻了近三倍,而且随着新引流通、私盐减少,后续还能再涨!
他心中感慨万千。
“陛下此策,兼顾官、商、灶、民四方,既解眼前之困,又谋长远之利,臣佩服!
有陛下如此周密的谋划,山东盐政试点定能成功!”
“成功不成功,还得施行了再说,现在说这些,没用。”
朱由校却没有那么乐观。
“你们觉得新政能成,是因看到了章程的周全,却忘了这钱从何处来。
这些钱,都是从盐商豪强的腰包里掏,从贪墨官吏的私囊中取,从那些盘剥灶户多年的势力手里夺。
这阻碍,绝对小不了。”
李长庚闻言一怔,方才被新政前景点燃的心绪瞬间冷却。
他只算了盐税增长的账,却忘了山东虽经战乱,仍有残存的盐商与地方官勾结,那些人靠着旧盐政吃了十几年红利,怎会甘心将利益拱手让出?
朱承宗也收敛了神色。
北直隶清丈田地时,那些士绅明里暗里的阻挠,盐政改革涉及的利益更深,反抗只会更激烈。
“成国公。”
朱由校忽然开口,语气里多了几分郑重。
“朕给你一个差事,即刻启程去山东,配合巡盐御史左光斗,全权负责山东盐场的整顿。”
朱承宗猛地抬头,眼中瞬间迸发出亮芒,方才的沉郁一扫而空。
“臣……臣领命!”
整顿盐场这个差事,可不简单。
整顿盐场,意味着要与盐商、官吏硬碰硬,要查贪腐、缉私盐,正是需要“狠劲”的地方。
不过
别人怕阻力,他却盼着阻力。
若没人反抗,反倒显不出他的用处,只有把那些盘根错节的势力连根拔起,才能证明他这个成国公,靠的实打实的本事。
只有这些功劳,才能洗刷他的骂名,他的罪孽。
对于朱承宗的反应,朱由校很是满意,他笑着说道:
“你性子刚,手段硬,左光斗清正有谋,你们二人搭档,正好互补。”
“记住,遇到抗法的盐商,敢私藏积引的囤户,甚至通私的官吏,不用手软。
凡阻挠新政者,先扣押,再报朕处置,抄家充公的钱财,绝不姑息。”
“臣定不辱命!”
朱承宗躬身行礼,腰弯得极低,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定要把山东盐场整顿好,让陛下看到他的能力,也让那些嘲笑他的勋贵看看,他朱承宗有的是本事立住脚。
朱由校摆了摆手:“下去准备吧,三日后启程,务必确保左光斗的安全。”
“是!”
朱承宗与李长庚齐声应下,转身退出偏殿。
朱由校站在窗前,目光追着他们的身影消失在殿外的柳荫里,眼神渐渐变得深邃。
盐政改革,山东试点只是第一步。
他心里清楚,即便新政顺利推行,山东盐税最多涨到六十万两,不过是三倍增长,离他心中的目标还差得远。
他要的不是几十万两的增长,而是千万两级别的盐税。
像太祖年间那样,让盐税成为国库的支柱,足以支撑九边的军费,足以应对江南的灾荒,足以让大明的财政摆脱窘迫。
可眼下,他做不到。
九边的兵权还没完全掌控,大同的王威、代王仍在蹦跶。
江南的水灾刚过,流民还需安抚。
朝堂上,许多臣子还在暗中维护盐商利益……
此时若强行推行深层改革,只会激化矛盾,甚至引发叛乱。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现在的表层改革,不过是先把那些被侵占的“朝廷本分”拿回来,让盐税回归正常水平。
之后,再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譬如“票盐法”“摊丁入盐”“耗羡归公”“养廉银”!
票盐法可打破盐商垄断,让更多商人参与盐业。
摊丁入盐能将丁税融入盐税,减轻百姓负担,也增加税源。
耗羡归公可杜绝官吏私征附加税,让盐税透明化。
养廉银则能安抚官吏,减少贪腐。
这些才是能让盐税突破千万两的关键,可这些政策,每一条都要触动更深层的利益,每一条都需要稳定的局势做支撑。
“时机未到啊。”
朱由校轻声呢喃。
现在还不是时候,他需要先整顿好九边,让兵权牢牢握在自己人手里。
需要平定江南的乱象,让百姓安下心来。
需要把朝堂上那些阻碍改革的老臣慢慢替换掉,换上支持新政的官员。
等到那时,再推这些深层改革,阻力才会小些。
总之
这一切,还需要时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