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阔的神虎堂中,香烟缭绕、庄严肃穆。
靠北墙壁上,从东到西长达五丈的神龛,依次供奉着蚩尤、孙武、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关羽、李靖、郭子仪、岳飞的神像。
每尊真人大小,栩栩如生,都是精铁铸造。
十尊神像神情各异,姿态也略有不同,似乎都在凝神倾听大明武臣们的商议。
东边的墙壁上,悬挂着大明特有的红日玄月星斗旗。旗下是一排武器架,陈设着刀、枪、剑、戟等兵器。
西边的墙壁上,是一幅堪称巨大、犹如壁画的地图,赫然是《大明武略地图》。
这是朱寅亲制的军事地图,可谓当今之最。地图详略得当,北到漠北,东到千岛,南到马六甲,西到锡尔河。
这巨大地图之上,山川、关隘、道路、航线、岛屿、城池、草原、沼泽、沙漠都标注的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南边墙壁上,又是一副巨大的地图。但不是军图,而是一幅《寰宇万国舆图》,同样也是朱寅亲制,就是后世的世界地图,只是地理名称大量修改过。
这两幅图是朝廷的机密。尤其是《寰宇万国舆图》,刚出炉时在朝堂很是引起了一番震动。
原来,真正的天下这么大啊。
这个神虎堂,就是如今大明最高的军机枢密之所。第一次进来的人,很难不会被这种肃穆、宏大的气势震慑到。
此时,几个大都督府的内务亲卫,拎着茶壶依次进入神虎堂,给参加军议的武将斟茶。
身穿武将常服、头戴乌纱、胸前缀着猛兽补子的武臣们昭穆有序的正襟危坐。
朱寅是摄政亲王,他的装扮格外不同。头戴翼善冠,大红赤袍前后、两肩四团织金蟠龙,带銙七方白玉带,显得十分尊贵体统。
戚继光浑厚的声音,苍音龙钟一般,在宽阔的神虎堂内回荡:
“北朝,不足虑也。蒙古诸部蠢蠢欲动,南下叩关是必然之举,鞑子不可能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西明朱帅锌也虎视眈眈。北朝眼下缺兵马钱粮,自保尚且不宜,遑论再次南征?”
“洋夷联军渡海远征,半年之内尚可无虞,并非十万火急。这一路,先不管它。”
“安南郑氏有阮氏、莫氏牵制,不能全力出兵,总有后顾之忧。越军还在调集兵马,要攻入大明起码一个月,广西巡抚和岑氏等土司兵马,也能抵挡数月,还不至于让越军如入无人之境。这一路,不是火烧眉毛。”
“事有轻重缓急。只要先急后缓,先难后易,自可从容调度。”
戚继光说这里,略微停顿一下,端起茶杯微啜一口。
堂中的大火炉中,响起木炭燃烧的‘哔啪’声,霎时间让整个神虎堂变得更加安静。
所谓五路强敌,说起来很是吓人。可戚继光数语之间,就让诸将安心不少。
齐国公好整以暇的放下茶盏,整理一下花白的长须,慢条斯理的继续说道:
“朝廷眼下真正可虑者,不过是西川吐蕃犯边、云南缅甸入寇,仅两路耳。”
“朝廷新军虽未练成,可户部有的是钱粮,岱山有的是军械,同时应付两路强敌并不困难。”
“朝廷可下诏,征调西南各家土司兵马。有杨将军、宋将军、秦将军带头,加上奢崇明、安邦彦已灭,西南各家无人敢不听调。摄政王,西南各家可征调多少战兵?”
朱寅回答道:“西南各家,加起来差不多还能抽调十万战兵。”
戚继光沉吟道:“如此说来,加上北朝易帜归附的大军,朝廷可用战兵,加起来将近三十万。刨除留守京师、各省的镇守兵马,能抽调的出征大军,也有二十万了。”
朱寅点点头,“齐国公算的大差不差。除了必要的留守兵马,能用来抗敌的最多二十万,出征的其实还没有。”
为何这么说?因为熊廷弼的兵、云南郝运来指挥的各部兵马,本来就已经在前线抗敌。除去这一部分,能抽调的兵马只剩十几万。
戚继光拱手道:“那么,老将毛遂自荐,自告奋勇,愿意担当一路,西讨、南征都可以。
朱寅拱手还礼,“我正打算拜齐国公为定西大将军,抵御吐蕃叛军。”
“我自己,则是率军南征。等到年后大军粮草辎重准备齐全,咱们两路一起出兵。”
朱寅为何让义父去打吐蕃,而不是打缅甸?
因为义父是北人,对云南边陲的气候肯定不适应,加上年事已高,唯恐水土不服后病倒。
义父在九边驻守多年,倒是不畏严寒。让他去川西打仗,气候更能适应。
自己出身南洋,完全能适应云南和东南亚,反而不习惯高海拔的川西,自然更适合南征。
完美分工。
“好。”戚继光点头,“那老将就去川西。”
朱寅翻开面前的兵册,摸摸没有胡须的下巴,缓缓说道:
“成都本有靖海军三千,川西又有熊廷弼所部一万。再拨你靖海军七千、戚家军一万、播州兵一万、麻贵部一万五千、董一元部一万五千、倭兵两万、萧如薰部五千、祖承训部五千,诸部相加,共有十万。”
“戚大将军就率领这十万兵马,应付吐蕃大军,只要让他们受挫退回高原,就算大功。”
朱寅这是分兵了。
“我自己,则是率靖海军一万五千、白杆军七千、曹文诏部八千、毛文龙部八千、李如柏部一万、赵率教部一万、水东军一万、永顺兵七千、倭兵两万五千,共十万大军去云南。”
“还有三万爨家战俘,也去云南。其实是十三万。”
“咱们两路二十万大军,这粮草、辎重、军器准备,要短期内办妥可谓任务繁重。但军情似火,最多一个月必要万事齐备。熊廷弼和郝运来兵少,都坚持不了太久。”
“驻守京师重地的兵马也不能太少,就由张袷、魏国公、宗钦率兵五万镇守京畿,看护孝陵和长江。”
朱寅说到这里,转头看着冯梦龙,“冯少司马,再过一个月,正月初十前,兵部可能诸事齐备?”
大明有史以来第二年轻的兵部侍郎回答道:
“回摄政王的话,因为前次抄家,军粮本是足够的。摄政王川蜀大捷,缴获了数以万计的骡马,运力本也是现成。可是因为缺少草料,骡马不够吃,无法调用太多,运输反倒成为难题。”
“兵部正在紧急采购草料和马料,可南方采购草料不易,一时半会儿的难以齐备。但一个月之内,诸事必然能齐备。”
“火药、羽箭都很充足,也不需要赶工。眼下就慢在草料一项。”
朱寅心中有数,他这么问主要是替诸将问的。
草料是什么?就相当于后世的石油。一旦出征,数以万计的骡子、战马、挽马需要巨量的草料。
可是偏偏,南方草料不多,之前南方也没有这么多的马骡,草料主要是靠北方漕运。
如今,戚继光率领大军易帜,一下子带来十万头马骡,加上南军本有的、缴获叛军的,兵部的马骡之数达到近三十万。
够用是够用了。可这么多马骡,每天要消耗海量的草料,兵部很是头疼。
马骡可不是人,光吃粮食反而不行,必须要吃草。草料少粮食多,就会发疝痛暴毙,或者生病拉稀。
眼下,兵部所有的草料,仅够维持马骡不死,只能优先供给战马,不让战马掉膘而已。
虽然草料缺乏是一件大事,可既然一月之内仍然能备齐,朱寅也就不再多问了。冯梦龙虽然很年轻,可他的能力朱寅还是信任的,很适合做军事后勤。
“第二件事。”朱寅换了话题,“我之前在四川招募了宗兵七百人,如今已经苦训了十多天,这只是蜀藩一家。”
“兵部负责招募士卒,那就再颁下招募令,招募南方各藩宗兵,军饷如前。但兵部要把好关,不可滥竽充数。朝廷给了他们自由和机会,却也不是让他们白吃厚饷。”
“南方各藩,大概有宗子十五六万,大多数贫困潦倒,招募万人参军应该不难。”
“宗室是朝廷的沉重负担,可朝廷也不能不管他们,可也不能再白白养着那么多人,只能解除封禁,令他们各谋生路。这当兵吃饷,就是第一步。”
冯梦龙问道:“被革除亲王爵位的宁藩、辽藩的宗子,也可应募么?”
这就是他的细心之处了。他说的这几藩,都是当年因罪被除国革爵的藩王世系。
朱寅点头道:“一样有资格应募。”
这次军议主要是通报军情,分兵南征、西讨,定下出兵日期。商量完这件大事,朱寅就宣布散会。
日益完善的大都督府,职能已经很齐备了。很多事情,根本不需要朱寅再亲力亲为,他只要抓紧即可。如今义父戚继光来了,他更是清闲不少。
…
大都督府军议散会之后,等到下值时分,戚继光就披上朱寅代表皇帝赏赐的貂皮大氅,骑马冒雪回家。
戚继光在南京的新府邸,是清凉寺东边的镇远侯府。南京没有多余的现成国公府,连朱寅这个吴王,住的也是侯府。
第二次靖难,南京诸勋贵除了魏国公,全部因为守城反抗被废黜,家产府邸都被抄没。临淮侯李庭竹的府邸被朱寅占了,镇远侯府也送给了戚继光。
戚继光回到被换成“齐国公府”的府邸,看到“齐国公府”四个大字,不禁感慨万千。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这是当年他的诗句。可话虽如此,男子汉大丈夫,谁又不想马上封侯?
可是他戎马倥偬数十年,南下广东,北上塞外,抗倭征鞑,身经百战,年近七旬却连个伯爵都捞不到。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啊。
谁知到头来,却因为归附南朝,被义子稚虎,直接封为公爵,还是齐国公!
平生八千里功名,终究在义子那里得到了肯定。虽然还不敢说功德圆满、份属应当,却是光宗耀祖、足慰此生。
可是自己为之效力了一生的北京朝廷,却已经成为敌国呀。
戚继光心中既是欣慰,又是悲凉。只觉人间世事之苍茫,莫过今日。
戚继光啊戚继光,后世有传,史笔如刀,或许是千古骂名啊。
戚继光静静地驻马府邸前,身上落满了雪花。他并没有下**意思,仿佛一尊雕像。
身后的亲兵眼见老将伫立不动,也跟着一动不动,一个个雪人一般。
府门前的门子终于看到了主人,立刻高喊道:“公爷回府了!”
这一声喊,到底打破了戚继光的思绪。他只能神色复杂的摇摇头,矫健的翻身下马。
立刻哗啦啦的涌上一大群奴仆,牵**牵马,接马鞭的接马鞭。
一进大门,又是一大群黑压压的奴仆跪下,参差不齐的喊道:“恭迎公爷回府!”
这些奴婢,大多是赏赐的官奴,不少来自犯官之家。
朱寅对义父很是孝敬,不但给义父封了国公,还送了奴仆、金银、名贵家具…都是挑好的给。
穿过美轮美奂的宅院,进了后院垂花门,国公夫人王氏已经笑眯眯的迎接了。
不但是国公夫人,早年被遣散的三房妾室,也已经被迎接回来,就连出嫁的女儿都来了。
妻妾子女一大家子。
“咱们的国公爷回来了。”老太太很高兴的笑道,一边上前亲自解下老将的披风,一点也看不出当年的蛮横泼辣劲儿。
可能是年纪大了,所以慈祥可亲了吧。
“老爷!”
“爹爹!”
妾室和儿女们一起见礼,都是言笑晏晏。
“你啊,”老太太抖抖大氅上的雪花,“六十八岁了,怎么还喜欢骑马?稚虎不是送了你骖车吗?”
戚继光笑道:“俺骑马习惯了,哪里坐得了华车?没病也要坐出病来。”
一边说一边往里走,却见奴婢们都在点灯,庭院雪色顿时弥漫在灯光之中。
进了燃烧着炭炉的暖阁画堂,酒菜都已经准备就绪。温酒热茶、美味佳肴、金杯玉盏,尽显奢华。
一旦封了国公,这戚家的气象顿时就不同了。
戚继光这段日子回家,几乎每天一个样。
老家刚刚进来,立刻就被伺候着更衣、净面、净手,然后这才坐下。
“夫人,咱家是不是太奢了?”戚继光端着温热的酒,看着满桌令人眼花缭乱的酒菜,不禁有点忐忑。
他其实是个富贵人,生活向来也喜欢奢华,年轻时更是大手大脚的主儿。可是和如今国公家的排场相比,却又不算什么了。
王夫人笑道:“这都是稚虎和采薇送来的,吃的、用的、使唤的,无不周到备至。有些东西,更是采薇亲自送来的,她反复叮嘱,让我们好好享用。”
“老爷,稚虎和采薇,可真是你命里的福星。”
“当年你被打成张居正**,罢官戴罪,百官落井下石,家中债台高筑,全族栖栖遑遑,朝不保夕,哪里想到还有今日?之前,太上皇连伯爵都不给你,今日居然位居国公。”
说到这里,老夫人忍不住流下欣喜的眼泪,“你能封齐国公,还是世袭罔替,妾身就算死了也瞑目了。咱们富贵已极,以后都有面目去见戚家的列祖列宗了。”
言及此处,戚祚国、戚报国等人都是喜极而泣。
爹爹不但得封齐国公,还是世袭罔替的公爵啊,多大的荣耀富贵?这是格外不同的。因为根据新爵制,多数爵位是降等承袭的,世袭罔替的是少数。
戚继光喝了一杯酒,看着满面喜悦、头发花白的老妻,且喜且忧的说道:
“夫人,俺知道你高兴,可是我心中却是一言难尽啊…”
王夫人给他斟酒,“妾身知道你心中所想。你害怕身后之名,史官如何写你?”
戚继光点头叹息:“知我者夫人也。眼下俺位极人臣,也算薄有微功、封妻荫子。上无愧国家、祖宗,下无愧子孙后人,可是俺毕竟是背叛了太上皇,难逃史笔贰臣之诛啊。”
“没错,南朝也是大明,稚虎是建文皇帝后裔,长房子孙,太祖嫡系之孙。当今皇上也是太上皇长子,理应继位。可是,俺虽然没有对不起大明,却对不起太上皇,对不起先帝爷,对不起世宗皇帝呀!”
戚继光想到当年,嘉靖帝和隆庆帝对自己的重用,不仅心生旧主之思。
“戚元敬,你可算了吧!”王夫人忍不住柳眉倒竖,之前的温和慈祥华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满脸讥讽之色。
“哼,太上皇!先帝!世宗皇帝!说句大不敬的话,他们一家祖孙三人,都是一样的刻薄寡恩!”
“嘉靖四十年,俺记得清清楚楚,你在浙江台州抗倭,九战九捷,砍了五千颗倭寇的首级!那是多大的军功?很多人都说,你要封伯!”
“当时家族里都要庆祝了,很多人上门祝贺,说戚大将军要封伯了,因为当时倭寇的首级,分量比蒙古鞑子更重!自从国初倭患以来二百年,没有一人的抗倭军功胜过你。”
“可是结果呢?那年你不但没有封伯,连总兵都没有当上!直到两年之后,你又屡立新功,这才升任你为福建总兵!这是重用你?”
“世宗朝,你立了那么多军功,将沿海数省的倭寇剿杀殆尽,就给了你一个总兵的实缺,都督同知的虚衔,家产为了补贴士卒军饷,都掏光了!这是世宗重用你戚元敬?他可召见过一次?没有!”
“到了穆宗朝,你镇守蓟镇,巡视边塞,蒙古人多年不敢犯边,听到你出塞立刻远遁而逃。保了大明北边十五年平安!这不是功劳?”
“结果呢?你封伯了吗?还受到张居正牵连,差点下狱!”
“这些年,你和稚虎平定西北,收复河套,在高丽歼灭倭寇二十万,太上皇不但没有给你封伯,反而再次将你罢官,褫夺头衔。你不长记性么?”
“你也是读过圣贤书的人,不知道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戚元敬,你可是武将,不要有文人那些假情假意的迂腐之心!怕它什么史官!你问心无愧!”
“来!齐国公,你要是认为妾身说的对,就干了这一杯!”
说完给戚继光满满倒了一杯酒。
戚继光被夫人说的脸上青一阵红一阵,忽然心意豁达的飒然笑道:
“夫人说的有理!是俺着相了!俺没有对不起太上皇,没有对不起世宗和先帝!俺忠心的一直就是大明!社稷为重,君为轻!”
说完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王夫人看到戚继光心结已释,立刻恢复了之前温和慈祥的笑容,说道:
“采薇还说,她的商社正在设计新的国公府,等到去了长安,就在长安新建你的齐国公府,眼下这个府邸,不过是暂住罢了。老爷,稚虎为何想定都长安呢?”
戚继光对儿子戚祚国道:“给你娘说道说道。”
戚祚国解释道:“当年太祖想迁都长安,让懿文太子去长安考察,本来决定迁都的,可惜懿文太子一病不起,太祖只能暂时作罢。后来建文帝也想迁都,但成祖起兵夺位,又被打断。”
“传闻说,太祖晚年得到高人指点,说南京只能暂时为都,不可久都,否则社稷不永。高人说,大明帝都,宜北不宜南,定都南方要么偏安半壁,要么难以长久。太祖问那高人,既然是宜北不宜南,若是定都北方,可选何处?”
戚祚国说到这里,除了戚继光之外,所有人都露出好奇之色,倾耳静听。
却听戚祚国继续说道:“那高人回答太祖,说北地可建都者,无非是燕京、长安、洛阳、汴京四地耳。”
“高人说,最好是燕京和长安。但到底选燕京还是长安,就看祸乱中国的灾星,到底是东是西。”
“若祸乱中国的灾星在东方,那就应该定都燕京镇之,可保大明国祚长久。若灾星在西方,那就应该定都长安镇之,亦可保大明长治久安。”
王夫人道:“这高人说的模棱两可啊,等于没有说。”
“倒也不是。”戚祚国笑着解释道,“太祖又问,那祸乱中国的灾星到底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呢?”
“高人回答道,灾星的方位,并非一成不变。他掐算之后,推算出大明的灾星,先是在东方,数百年后又在西方。”
“高人说,周朝为何有东周西周,汉朝为何有东汉西汉?都是因为灾星的变化。大明若是总结教训,就能超过周朝和汉朝。”
王夫人终于明白了,“那高人的意思是,先定都北京,再定都长安?北京定都二百年,如今灾星变到西方,就该改到长安了?”
戚祚国点头,“大概就是意思,也就是先北京、后长安。可是这话实在太过玄虚,太祖不太相信。”
“这个传言,眼下流传甚广。因为有人在古寺之中,发现了洪武时期的古籍,上面记载了此事,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
“稚虎想迁都长安,估计也是看到了那本古籍。”
戚继光道:“如今倭国残了,蒙古诸部四分五裂,女真也元气大伤,灾星似乎真的不在东方了。可是西方的吐蕃国、西明、还有更西边的大国、强国,都不可小觑。俺看过的地图上,西方很大,还有很多国。那些洋夷,陆地上就在西方。而且西方之国的风俗教化,和我们汉人差异极大,迟早是大敌。”
“稚虎想定都长安,不但为了恢复西域,重开东西商道,也为了控制吐蕃、河西,西蒙古。还说什么抵御绿化,总之大有道理。”
一家人谈兴正隆呢,忽然管家进来禀报道:“公爷,有一家人饿倒在咱们府门口,想求见公爷,说是公爷故人之子。”
“故人之子?饿倒在府门口?”戚继光眉头一跳,“那人姓甚名谁?多大年纪?”
管家回答道:“他自称张静修,大概三十岁。”
“什么?”张居正神色微变,“他是张居正的幼子!”
……
PS:蟹蟹,求月票!晚安!
(本章完)
靠北墙壁上,从东到西长达五丈的神龛,依次供奉着蚩尤、孙武、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关羽、李靖、郭子仪、岳飞的神像。
每尊真人大小,栩栩如生,都是精铁铸造。
十尊神像神情各异,姿态也略有不同,似乎都在凝神倾听大明武臣们的商议。
东边的墙壁上,悬挂着大明特有的红日玄月星斗旗。旗下是一排武器架,陈设着刀、枪、剑、戟等兵器。
西边的墙壁上,是一幅堪称巨大、犹如壁画的地图,赫然是《大明武略地图》。
这是朱寅亲制的军事地图,可谓当今之最。地图详略得当,北到漠北,东到千岛,南到马六甲,西到锡尔河。
这巨大地图之上,山川、关隘、道路、航线、岛屿、城池、草原、沼泽、沙漠都标注的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南边墙壁上,又是一副巨大的地图。但不是军图,而是一幅《寰宇万国舆图》,同样也是朱寅亲制,就是后世的世界地图,只是地理名称大量修改过。
这两幅图是朝廷的机密。尤其是《寰宇万国舆图》,刚出炉时在朝堂很是引起了一番震动。
原来,真正的天下这么大啊。
这个神虎堂,就是如今大明最高的军机枢密之所。第一次进来的人,很难不会被这种肃穆、宏大的气势震慑到。
此时,几个大都督府的内务亲卫,拎着茶壶依次进入神虎堂,给参加军议的武将斟茶。
身穿武将常服、头戴乌纱、胸前缀着猛兽补子的武臣们昭穆有序的正襟危坐。
朱寅是摄政亲王,他的装扮格外不同。头戴翼善冠,大红赤袍前后、两肩四团织金蟠龙,带銙七方白玉带,显得十分尊贵体统。
戚继光浑厚的声音,苍音龙钟一般,在宽阔的神虎堂内回荡:
“北朝,不足虑也。蒙古诸部蠢蠢欲动,南下叩关是必然之举,鞑子不可能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西明朱帅锌也虎视眈眈。北朝眼下缺兵马钱粮,自保尚且不宜,遑论再次南征?”
“洋夷联军渡海远征,半年之内尚可无虞,并非十万火急。这一路,先不管它。”
“安南郑氏有阮氏、莫氏牵制,不能全力出兵,总有后顾之忧。越军还在调集兵马,要攻入大明起码一个月,广西巡抚和岑氏等土司兵马,也能抵挡数月,还不至于让越军如入无人之境。这一路,不是火烧眉毛。”
“事有轻重缓急。只要先急后缓,先难后易,自可从容调度。”
戚继光说这里,略微停顿一下,端起茶杯微啜一口。
堂中的大火炉中,响起木炭燃烧的‘哔啪’声,霎时间让整个神虎堂变得更加安静。
所谓五路强敌,说起来很是吓人。可戚继光数语之间,就让诸将安心不少。
齐国公好整以暇的放下茶盏,整理一下花白的长须,慢条斯理的继续说道:
“朝廷眼下真正可虑者,不过是西川吐蕃犯边、云南缅甸入寇,仅两路耳。”
“朝廷新军虽未练成,可户部有的是钱粮,岱山有的是军械,同时应付两路强敌并不困难。”
“朝廷可下诏,征调西南各家土司兵马。有杨将军、宋将军、秦将军带头,加上奢崇明、安邦彦已灭,西南各家无人敢不听调。摄政王,西南各家可征调多少战兵?”
朱寅回答道:“西南各家,加起来差不多还能抽调十万战兵。”
戚继光沉吟道:“如此说来,加上北朝易帜归附的大军,朝廷可用战兵,加起来将近三十万。刨除留守京师、各省的镇守兵马,能抽调的出征大军,也有二十万了。”
朱寅点点头,“齐国公算的大差不差。除了必要的留守兵马,能用来抗敌的最多二十万,出征的其实还没有。”
为何这么说?因为熊廷弼的兵、云南郝运来指挥的各部兵马,本来就已经在前线抗敌。除去这一部分,能抽调的兵马只剩十几万。
戚继光拱手道:“那么,老将毛遂自荐,自告奋勇,愿意担当一路,西讨、南征都可以。
朱寅拱手还礼,“我正打算拜齐国公为定西大将军,抵御吐蕃叛军。”
“我自己,则是率军南征。等到年后大军粮草辎重准备齐全,咱们两路一起出兵。”
朱寅为何让义父去打吐蕃,而不是打缅甸?
因为义父是北人,对云南边陲的气候肯定不适应,加上年事已高,唯恐水土不服后病倒。
义父在九边驻守多年,倒是不畏严寒。让他去川西打仗,气候更能适应。
自己出身南洋,完全能适应云南和东南亚,反而不习惯高海拔的川西,自然更适合南征。
完美分工。
“好。”戚继光点头,“那老将就去川西。”
朱寅翻开面前的兵册,摸摸没有胡须的下巴,缓缓说道:
“成都本有靖海军三千,川西又有熊廷弼所部一万。再拨你靖海军七千、戚家军一万、播州兵一万、麻贵部一万五千、董一元部一万五千、倭兵两万、萧如薰部五千、祖承训部五千,诸部相加,共有十万。”
“戚大将军就率领这十万兵马,应付吐蕃大军,只要让他们受挫退回高原,就算大功。”
朱寅这是分兵了。
“我自己,则是率靖海军一万五千、白杆军七千、曹文诏部八千、毛文龙部八千、李如柏部一万、赵率教部一万、水东军一万、永顺兵七千、倭兵两万五千,共十万大军去云南。”
“还有三万爨家战俘,也去云南。其实是十三万。”
“咱们两路二十万大军,这粮草、辎重、军器准备,要短期内办妥可谓任务繁重。但军情似火,最多一个月必要万事齐备。熊廷弼和郝运来兵少,都坚持不了太久。”
“驻守京师重地的兵马也不能太少,就由张袷、魏国公、宗钦率兵五万镇守京畿,看护孝陵和长江。”
朱寅说到这里,转头看着冯梦龙,“冯少司马,再过一个月,正月初十前,兵部可能诸事齐备?”
大明有史以来第二年轻的兵部侍郎回答道:
“回摄政王的话,因为前次抄家,军粮本是足够的。摄政王川蜀大捷,缴获了数以万计的骡马,运力本也是现成。可是因为缺少草料,骡马不够吃,无法调用太多,运输反倒成为难题。”
“兵部正在紧急采购草料和马料,可南方采购草料不易,一时半会儿的难以齐备。但一个月之内,诸事必然能齐备。”
“火药、羽箭都很充足,也不需要赶工。眼下就慢在草料一项。”
朱寅心中有数,他这么问主要是替诸将问的。
草料是什么?就相当于后世的石油。一旦出征,数以万计的骡子、战马、挽马需要巨量的草料。
可是偏偏,南方草料不多,之前南方也没有这么多的马骡,草料主要是靠北方漕运。
如今,戚继光率领大军易帜,一下子带来十万头马骡,加上南军本有的、缴获叛军的,兵部的马骡之数达到近三十万。
够用是够用了。可这么多马骡,每天要消耗海量的草料,兵部很是头疼。
马骡可不是人,光吃粮食反而不行,必须要吃草。草料少粮食多,就会发疝痛暴毙,或者生病拉稀。
眼下,兵部所有的草料,仅够维持马骡不死,只能优先供给战马,不让战马掉膘而已。
虽然草料缺乏是一件大事,可既然一月之内仍然能备齐,朱寅也就不再多问了。冯梦龙虽然很年轻,可他的能力朱寅还是信任的,很适合做军事后勤。
“第二件事。”朱寅换了话题,“我之前在四川招募了宗兵七百人,如今已经苦训了十多天,这只是蜀藩一家。”
“兵部负责招募士卒,那就再颁下招募令,招募南方各藩宗兵,军饷如前。但兵部要把好关,不可滥竽充数。朝廷给了他们自由和机会,却也不是让他们白吃厚饷。”
“南方各藩,大概有宗子十五六万,大多数贫困潦倒,招募万人参军应该不难。”
“宗室是朝廷的沉重负担,可朝廷也不能不管他们,可也不能再白白养着那么多人,只能解除封禁,令他们各谋生路。这当兵吃饷,就是第一步。”
冯梦龙问道:“被革除亲王爵位的宁藩、辽藩的宗子,也可应募么?”
这就是他的细心之处了。他说的这几藩,都是当年因罪被除国革爵的藩王世系。
朱寅点头道:“一样有资格应募。”
这次军议主要是通报军情,分兵南征、西讨,定下出兵日期。商量完这件大事,朱寅就宣布散会。
日益完善的大都督府,职能已经很齐备了。很多事情,根本不需要朱寅再亲力亲为,他只要抓紧即可。如今义父戚继光来了,他更是清闲不少。
…
大都督府军议散会之后,等到下值时分,戚继光就披上朱寅代表皇帝赏赐的貂皮大氅,骑马冒雪回家。
戚继光在南京的新府邸,是清凉寺东边的镇远侯府。南京没有多余的现成国公府,连朱寅这个吴王,住的也是侯府。
第二次靖难,南京诸勋贵除了魏国公,全部因为守城反抗被废黜,家产府邸都被抄没。临淮侯李庭竹的府邸被朱寅占了,镇远侯府也送给了戚继光。
戚继光回到被换成“齐国公府”的府邸,看到“齐国公府”四个大字,不禁感慨万千。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这是当年他的诗句。可话虽如此,男子汉大丈夫,谁又不想马上封侯?
可是他戎马倥偬数十年,南下广东,北上塞外,抗倭征鞑,身经百战,年近七旬却连个伯爵都捞不到。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啊。
谁知到头来,却因为归附南朝,被义子稚虎,直接封为公爵,还是齐国公!
平生八千里功名,终究在义子那里得到了肯定。虽然还不敢说功德圆满、份属应当,却是光宗耀祖、足慰此生。
可是自己为之效力了一生的北京朝廷,却已经成为敌国呀。
戚继光心中既是欣慰,又是悲凉。只觉人间世事之苍茫,莫过今日。
戚继光啊戚继光,后世有传,史笔如刀,或许是千古骂名啊。
戚继光静静地驻马府邸前,身上落满了雪花。他并没有下**意思,仿佛一尊雕像。
身后的亲兵眼见老将伫立不动,也跟着一动不动,一个个雪人一般。
府门前的门子终于看到了主人,立刻高喊道:“公爷回府了!”
这一声喊,到底打破了戚继光的思绪。他只能神色复杂的摇摇头,矫健的翻身下马。
立刻哗啦啦的涌上一大群奴仆,牵**牵马,接马鞭的接马鞭。
一进大门,又是一大群黑压压的奴仆跪下,参差不齐的喊道:“恭迎公爷回府!”
这些奴婢,大多是赏赐的官奴,不少来自犯官之家。
朱寅对义父很是孝敬,不但给义父封了国公,还送了奴仆、金银、名贵家具…都是挑好的给。
穿过美轮美奂的宅院,进了后院垂花门,国公夫人王氏已经笑眯眯的迎接了。
不但是国公夫人,早年被遣散的三房妾室,也已经被迎接回来,就连出嫁的女儿都来了。
妻妾子女一大家子。
“咱们的国公爷回来了。”老太太很高兴的笑道,一边上前亲自解下老将的披风,一点也看不出当年的蛮横泼辣劲儿。
可能是年纪大了,所以慈祥可亲了吧。
“老爷!”
“爹爹!”
妾室和儿女们一起见礼,都是言笑晏晏。
“你啊,”老太太抖抖大氅上的雪花,“六十八岁了,怎么还喜欢骑马?稚虎不是送了你骖车吗?”
戚继光笑道:“俺骑马习惯了,哪里坐得了华车?没病也要坐出病来。”
一边说一边往里走,却见奴婢们都在点灯,庭院雪色顿时弥漫在灯光之中。
进了燃烧着炭炉的暖阁画堂,酒菜都已经准备就绪。温酒热茶、美味佳肴、金杯玉盏,尽显奢华。
一旦封了国公,这戚家的气象顿时就不同了。
戚继光这段日子回家,几乎每天一个样。
老家刚刚进来,立刻就被伺候着更衣、净面、净手,然后这才坐下。
“夫人,咱家是不是太奢了?”戚继光端着温热的酒,看着满桌令人眼花缭乱的酒菜,不禁有点忐忑。
他其实是个富贵人,生活向来也喜欢奢华,年轻时更是大手大脚的主儿。可是和如今国公家的排场相比,却又不算什么了。
王夫人笑道:“这都是稚虎和采薇送来的,吃的、用的、使唤的,无不周到备至。有些东西,更是采薇亲自送来的,她反复叮嘱,让我们好好享用。”
“老爷,稚虎和采薇,可真是你命里的福星。”
“当年你被打成张居正**,罢官戴罪,百官落井下石,家中债台高筑,全族栖栖遑遑,朝不保夕,哪里想到还有今日?之前,太上皇连伯爵都不给你,今日居然位居国公。”
说到这里,老夫人忍不住流下欣喜的眼泪,“你能封齐国公,还是世袭罔替,妾身就算死了也瞑目了。咱们富贵已极,以后都有面目去见戚家的列祖列宗了。”
言及此处,戚祚国、戚报国等人都是喜极而泣。
爹爹不但得封齐国公,还是世袭罔替的公爵啊,多大的荣耀富贵?这是格外不同的。因为根据新爵制,多数爵位是降等承袭的,世袭罔替的是少数。
戚继光喝了一杯酒,看着满面喜悦、头发花白的老妻,且喜且忧的说道:
“夫人,俺知道你高兴,可是我心中却是一言难尽啊…”
王夫人给他斟酒,“妾身知道你心中所想。你害怕身后之名,史官如何写你?”
戚继光点头叹息:“知我者夫人也。眼下俺位极人臣,也算薄有微功、封妻荫子。上无愧国家、祖宗,下无愧子孙后人,可是俺毕竟是背叛了太上皇,难逃史笔贰臣之诛啊。”
“没错,南朝也是大明,稚虎是建文皇帝后裔,长房子孙,太祖嫡系之孙。当今皇上也是太上皇长子,理应继位。可是,俺虽然没有对不起大明,却对不起太上皇,对不起先帝爷,对不起世宗皇帝呀!”
戚继光想到当年,嘉靖帝和隆庆帝对自己的重用,不仅心生旧主之思。
“戚元敬,你可算了吧!”王夫人忍不住柳眉倒竖,之前的温和慈祥华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满脸讥讽之色。
“哼,太上皇!先帝!世宗皇帝!说句大不敬的话,他们一家祖孙三人,都是一样的刻薄寡恩!”
“嘉靖四十年,俺记得清清楚楚,你在浙江台州抗倭,九战九捷,砍了五千颗倭寇的首级!那是多大的军功?很多人都说,你要封伯!”
“当时家族里都要庆祝了,很多人上门祝贺,说戚大将军要封伯了,因为当时倭寇的首级,分量比蒙古鞑子更重!自从国初倭患以来二百年,没有一人的抗倭军功胜过你。”
“可是结果呢?那年你不但没有封伯,连总兵都没有当上!直到两年之后,你又屡立新功,这才升任你为福建总兵!这是重用你?”
“世宗朝,你立了那么多军功,将沿海数省的倭寇剿杀殆尽,就给了你一个总兵的实缺,都督同知的虚衔,家产为了补贴士卒军饷,都掏光了!这是世宗重用你戚元敬?他可召见过一次?没有!”
“到了穆宗朝,你镇守蓟镇,巡视边塞,蒙古人多年不敢犯边,听到你出塞立刻远遁而逃。保了大明北边十五年平安!这不是功劳?”
“结果呢?你封伯了吗?还受到张居正牵连,差点下狱!”
“这些年,你和稚虎平定西北,收复河套,在高丽歼灭倭寇二十万,太上皇不但没有给你封伯,反而再次将你罢官,褫夺头衔。你不长记性么?”
“你也是读过圣贤书的人,不知道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戚元敬,你可是武将,不要有文人那些假情假意的迂腐之心!怕它什么史官!你问心无愧!”
“来!齐国公,你要是认为妾身说的对,就干了这一杯!”
说完给戚继光满满倒了一杯酒。
戚继光被夫人说的脸上青一阵红一阵,忽然心意豁达的飒然笑道:
“夫人说的有理!是俺着相了!俺没有对不起太上皇,没有对不起世宗和先帝!俺忠心的一直就是大明!社稷为重,君为轻!”
说完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王夫人看到戚继光心结已释,立刻恢复了之前温和慈祥的笑容,说道:
“采薇还说,她的商社正在设计新的国公府,等到去了长安,就在长安新建你的齐国公府,眼下这个府邸,不过是暂住罢了。老爷,稚虎为何想定都长安呢?”
戚继光对儿子戚祚国道:“给你娘说道说道。”
戚祚国解释道:“当年太祖想迁都长安,让懿文太子去长安考察,本来决定迁都的,可惜懿文太子一病不起,太祖只能暂时作罢。后来建文帝也想迁都,但成祖起兵夺位,又被打断。”
“传闻说,太祖晚年得到高人指点,说南京只能暂时为都,不可久都,否则社稷不永。高人说,大明帝都,宜北不宜南,定都南方要么偏安半壁,要么难以长久。太祖问那高人,既然是宜北不宜南,若是定都北方,可选何处?”
戚祚国说到这里,除了戚继光之外,所有人都露出好奇之色,倾耳静听。
却听戚祚国继续说道:“那高人回答太祖,说北地可建都者,无非是燕京、长安、洛阳、汴京四地耳。”
“高人说,最好是燕京和长安。但到底选燕京还是长安,就看祸乱中国的灾星,到底是东是西。”
“若祸乱中国的灾星在东方,那就应该定都燕京镇之,可保大明国祚长久。若灾星在西方,那就应该定都长安镇之,亦可保大明长治久安。”
王夫人道:“这高人说的模棱两可啊,等于没有说。”
“倒也不是。”戚祚国笑着解释道,“太祖又问,那祸乱中国的灾星到底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呢?”
“高人回答道,灾星的方位,并非一成不变。他掐算之后,推算出大明的灾星,先是在东方,数百年后又在西方。”
“高人说,周朝为何有东周西周,汉朝为何有东汉西汉?都是因为灾星的变化。大明若是总结教训,就能超过周朝和汉朝。”
王夫人终于明白了,“那高人的意思是,先定都北京,再定都长安?北京定都二百年,如今灾星变到西方,就该改到长安了?”
戚祚国点头,“大概就是意思,也就是先北京、后长安。可是这话实在太过玄虚,太祖不太相信。”
“这个传言,眼下流传甚广。因为有人在古寺之中,发现了洪武时期的古籍,上面记载了此事,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
“稚虎想迁都长安,估计也是看到了那本古籍。”
戚继光道:“如今倭国残了,蒙古诸部四分五裂,女真也元气大伤,灾星似乎真的不在东方了。可是西方的吐蕃国、西明、还有更西边的大国、强国,都不可小觑。俺看过的地图上,西方很大,还有很多国。那些洋夷,陆地上就在西方。而且西方之国的风俗教化,和我们汉人差异极大,迟早是大敌。”
“稚虎想定都长安,不但为了恢复西域,重开东西商道,也为了控制吐蕃、河西,西蒙古。还说什么抵御绿化,总之大有道理。”
一家人谈兴正隆呢,忽然管家进来禀报道:“公爷,有一家人饿倒在咱们府门口,想求见公爷,说是公爷故人之子。”
“故人之子?饿倒在府门口?”戚继光眉头一跳,“那人姓甚名谁?多大年纪?”
管家回答道:“他自称张静修,大概三十岁。”
“什么?”张居正神色微变,“他是张居正的幼子!”
……
PS:蟹蟹,求月票!晚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