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五章 社会边缘人
我不知道胖警官说的结果是什么,但我想应该跟赵明强有关,于是便没再追问,吃完饭就跟他一起坐车往回走。这是我人生第二次坐警车,只不过上次是死亡,这次是救赎,因此当我透过车窗,看着窗外灯火阑珊的夜景和车水马龙的街道时,内心真的无比感慨,李薇一直把头枕在我肩上,用她无声的温柔支持着我。
胖警官握着方向盘,心情似乎很不错,他说了很多关于城市和犯罪的话,内容都跟社会学和犯罪心理学有关,部分描述甚至跟我在黑道漫画里看到的内容差不多,不是所有的坏蛋都需要进监狱,也不是所有的罪恶都需要进入司法流程,一个国家的社会包容程度和社会包容程度,几乎完全掌控在经济发展的需求框架里,当大面积失业危机爆发,普通人没钱吃饭的时候,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危险分子,作为统治阶层的首要任务,就是维持社会的安定。
这个**的观点放在今天也很适用,但千禧年初期的社会包容度,对比当下求毛求疵的风貌环境堪称魔幻。李薇的遭遇若是放到自媒体盛行的今天,她随便往小红书发篇作文,就能让赵明强和周欣吃上国家饭,但在那会儿就是不行,港漫日漫,还有充斥着古惑仔的香港电影,是街头巷尾的录像馆的座上宾,大家对乌鸦哥、陈浩南的崇拜,远超对教育课本和时代楷模的崇拜。
就连喜欢大量阅读课外书籍的我,受小马哥、周星驰这些电影明星的影响,也对那个小人物逆袭,住豪宅、泡美女的港岛城市向往的不行,在千禧年初期的大陆人眼里,香港是一座连呼吸都飘着金钱味道的城市,只要去到那边,就能出人头地大把赚钱。虽然我知道这种憧憬跟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游记一样,只是一个莫须有的幻想,可架不住它太**。
因此胖警官的这些观点,对刚刚步入成年人世界的我而言,冲击力实在太大了,完全颠覆了我受教育以来,所接受的那种非黑即白的世界观念。我在想,如果边缘群体的数量总是无法被改变,那么灰色地带就只能这样睁只眼闭只眼,永远存在吗?还是会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消失?我搞不懂,感觉这些问题好深奥啊,我有些伤脑筋的靠着座椅。
胖警官从后视镜看到我,笑道:“怎么了,不想回学校吗?”
我微微摇头,眼神游离的说:“不是,我在思考一些问题。”随即我把刚才的疑问抛了出来。
胖警官没正面解答,他沉默了一会儿,用镇定的语气回应道:等你出生社会,有头脑有经验了,自然会懂的。说罢又赞赏的补充了一句,你用舆论造势这招很高明呀,我都没想到,是谁教你的呢?他透过后视镜瞟了眼李薇。
李薇一直在听我们的讲话,只是内容她不太感兴趣,就一直没插嘴,听到胖警官说舆论造势,才惊喜的抬起脸,说她也很好奇,我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我叹了口气,舆论?
我完全没想过,这个只在新闻报道里出现的词语,会真实的在我的生活中上演,印象里他们只是属于娱乐明星,每当有新专辑或者新电影发行的时候,明星就会发动各种宣传攻势,有时还会跟某位大佬传出点绯闻,吸引大家的眼球,我又不是明星,怎么会有舆论呢?还是就凭着学校里那点q群探讨,我觉得它跟舆论毫无关系。
没想到李薇告诉我,不止q群和贴吧探讨,我发出来的内容太过劲爆,在学校里引发了轩然大波,几乎所有人都在铺天盖地的讨论,因为我痛骂老师、校长和学生会,做了他们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所以很多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把聊天内容转发到了校外的聊天群,最终流传到了论坛和贴吧,一起流传出去的还有各种捕风捉影的消息。
虽然学校在发现后进行了管控,但根本挡不住大家铺天盖地的好奇心,连电视台、报社和教育厅里的领导都给惊动了,纷纷打电话给学校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是什么原因逼得一个学生如此丧心病狂。
怪不得我抽风骂人后,李明博的态度发生那么大逆转,原来是我无意识的举措煽动了舆论,想到那些被网暴人肉的当事人,我有点害怕,问李薇现在情况如何,得到的答案是赵明强和周欣私底下被学生骂惨了,然后上级部门已经发了公示,校长和蔡晓晴也被找过去谈话了,估计要挨批吧!又告诉我现在的处境,坏处了得罪了很多老师和领导,好处是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的英雄,接下来会有无数美女爱上我。
我权当李薇在开玩笑,内心却暗暗感叹互联网真是神奇,我只是在聊天群飙了点脏话,竟然引发了如此夸张的蝴蝶效应。直到后来智能时代开启,我接触了传媒领域后才反应过来,虽然当时正儿八经的移动网络社会还未到来,但乔布斯的苹果手机已经发布,最早批次的应用软件已经上线,这些新鲜血液给蓬勃发展的社会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媒介信息的传播方式。
而我的行为和遭遇,刚好满足了新闻传播里比较重要的破窗效应,时髦点说就是引发了吃瓜群众的强烈共鸣,上了最原始版本的热搜,只不过学校里那群还在用键盘机的老顽固不懂,被我这无形中打出的暴击揍得满地找牙,误以为我是故意离校出走,再用**的借口通知媒体博取同情,给他们制造舆论压力。
说白了,他们还是觉得我有罪,我为什么知道呢?
胖警官带我回学校是晚上的九点四十,我们学校里作息时间是九点晚自习下课,十点钟熄灯,因此当我抵达校长办公室的时候,距离我失踪已经过去了20小时,除了相关的领导和老师,校园里静悄悄的一个学生也没有。我犹豫了半晌,才在李薇的鼓励下走进办公室。
第二十五章 社会边缘人
我不知道胖警官说的结果是什么,但我想应该跟赵明强有关,于是便没再追问,吃完饭就跟他一起坐车往回走。这是我人生第二次坐警车,只不过上次是死亡,这次是救赎,因此当我透过车窗,看着窗外灯火阑珊的夜景和车水马龙的街道时,内心真的无比感慨,李薇一直把头枕在我肩上,用她无声的温柔支持着我。
胖警官握着方向盘,心情似乎很不错,他说了很多关于城市和犯罪的话,内容都跟社会学和犯罪心理学有关,部分描述甚至跟我在黑道漫画里看到的内容差不多,不是所有的坏蛋都需要进监狱,也不是所有的罪恶都需要进入司法流程,一个国家的社会包容程度和社会包容程度,几乎完全掌控在经济发展的需求框架里,当大面积失业危机爆发,普通人没钱吃饭的时候,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危险分子,作为统治阶层的首要任务,就是维持社会的安定。
这个**的观点放在今天也很适用,但千禧年初期的社会包容度,对比当下求毛求疵的风貌环境堪称魔幻。李薇的遭遇若是放到自媒体盛行的今天,她随便往小红书发篇作文,就能让赵明强和周欣吃上国家饭,但在那会儿就是不行,港漫日漫,还有充斥着古惑仔的香港电影,是街头巷尾的录像馆的座上宾,大家对乌鸦哥、陈浩南的崇拜,远超对教育课本和时代楷模的崇拜。
就连喜欢大量阅读课外书籍的我,受小马哥、周星驰这些电影明星的影响,也对那个小人物逆袭,住豪宅、泡美女的港岛城市向往的不行,在千禧年初期的大陆人眼里,香港是一座连呼吸都飘着金钱味道的城市,只要去到那边,就能出人头地大把赚钱。虽然我知道这种憧憬跟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游记一样,只是一个莫须有的幻想,可架不住它太**。
因此胖警官的这些观点,对刚刚步入成年人世界的我而言,冲击力实在太大了,完全颠覆了我受教育以来,所接受的那种非黑即白的世界观念。我在想,如果边缘群体的数量总是无法被改变,那么灰色地带就只能这样睁只眼闭只眼,永远存在吗?还是会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消失?我搞不懂,感觉这些问题好深奥啊,我有些伤脑筋的靠着座椅。
胖警官从后视镜看到我,笑道:“怎么了,不想回学校吗?”
我微微摇头,眼神游离的说:“不是,我在思考一些问题。”随即我把刚才的疑问抛了出来。
胖警官没正面解答,他沉默了一会儿,用镇定的语气回应道:等你出生社会,有头脑有经验了,自然会懂的。说罢又赞赏的补充了一句,你用舆论造势这招很高明呀,我都没想到,是谁教你的呢?他透过后视镜瞟了眼李薇。
李薇一直在听我们的讲话,只是内容她不太感兴趣,就一直没插嘴,听到胖警官说舆论造势,才惊喜的抬起脸,说她也很好奇,我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我叹了口气,舆论?
我完全没想过,这个只在新闻报道里出现的词语,会真实的在我的生活中上演,印象里他们只是属于娱乐明星,每当有新专辑或者新电影发行的时候,明星就会发动各种宣传攻势,有时还会跟某位大佬传出点绯闻,吸引大家的眼球,我又不是明星,怎么会有舆论呢?还是就凭着学校里那点q群探讨,我觉得它跟舆论毫无关系。
没想到李薇告诉我,不止q群和贴吧探讨,我发出来的内容太过劲爆,在学校里引发了轩然大波,几乎所有人都在铺天盖地的讨论,因为我痛骂老师、校长和学生会,做了他们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所以很多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把聊天内容转发到了校外的聊天群,最终流传到了论坛和贴吧,一起流传出去的还有各种捕风捉影的消息。
虽然学校在发现后进行了管控,但根本挡不住大家铺天盖地的好奇心,连电视台、报社和教育厅里的领导都给惊动了,纷纷打电话给学校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是什么原因逼得一个学生如此丧心病狂。
怪不得我抽风骂人后,李明博的态度发生那么大逆转,原来是我无意识的举措煽动了舆论,想到那些被网暴人肉的当事人,我有点害怕,问李薇现在情况如何,得到的答案是赵明强和周欣私底下被学生骂惨了,然后上级部门已经发了公示,校长和蔡晓晴也被找过去谈话了,估计要挨批吧!又告诉我现在的处境,坏处了得罪了很多老师和领导,好处是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的英雄,接下来会有无数美女爱上我。
我权当李薇在开玩笑,内心却暗暗感叹互联网真是神奇,我只是在聊天群飙了点脏话,竟然引发了如此夸张的蝴蝶效应。直到后来智能时代开启,我接触了传媒领域后才反应过来,虽然当时正儿八经的移动网络社会还未到来,但乔布斯的苹果手机已经发布,最早批次的应用软件已经上线,这些新鲜血液给蓬勃发展的社会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媒介信息的传播方式。
而我的行为和遭遇,刚好满足了新闻传播里比较重要的破窗效应,时髦点说就是引发了吃瓜群众的强烈共鸣,上了最原始版本的热搜,只不过学校里那群还在用键盘机的老顽固不懂,被我这无形中打出的暴击揍得满地找牙,误以为我是故意离校出走,再用**的借口通知媒体博取同情,给他们制造舆论压力。
说白了,他们还是觉得我有罪,我为什么知道呢?
胖警官带我回学校是晚上的九点四十,我们学校里作息时间是九点晚自习下课,十点钟熄灯,因此当我抵达校长办公室的时候,距离我失踪已经过去了20小时,除了相关的领导和老师,校园里静悄悄的一个学生也没有。我犹豫了半晌,才在李薇的鼓励下走进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