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座上的现代思维:拐跑权臣计划 郡主与新茶

小说:御座上的现代思维:拐跑权臣计划 作者:落英缤纷 更新时间:2025-10-15 06:04:54 源网站:2k小说网
  御书房偏殿,窗明几净,相较于正殿的庄严肃穆,这里多了几分雅致与生活气息。

  沈清弦步入殿内时,便见一道窈窕的身影正立于窗前,望着窗外一株开始染上秋色的海棠。

  听到脚步声,萧如玉转过身来。

  萧如玉今日穿着一身藕荷色的襦裙,外罩月白纱衣,发髻简单绾起,簪着一支素雅的玉簪,妆容清淡,却更衬得萧如玉眉眼如画,气质恬静。与沈清弦记忆中那个略带娇憨的少女形象,似乎有些不同了。

  “臣女萧如玉,参见陛下。”萧如玉盈盈下拜,礼仪无可挑剔。

  “郡主不必多礼。”沈清弦虚扶一下,走到主位坐下,“听闻郡主得了新茶?”

  萧如玉起身,唇角弯起一抹浅淡的笑意,示意身后的侍女将一个精致的紫砂陶罐奉上。

  “是,陛下。这是臣女庄子上自己种的秋茶,用的古法炒制,量不多,但味道还算清冽,特送来请陛下品尝一二,也算……换换口味。”她的话语轻柔,带着一种不疾不徐的节奏。

  沈清弦示意李德全接过茶罐。“郡主有心了。”她打量着萧如玉,试图从她平静的面容下看出些什么。

  萧云墨的堂妹,在这个敏感时期频繁入宫,绝不会仅仅是为了送一罐茶叶。

  “陛下近日操劳,臣女入宫时,见陛下御书房的灯火常亮至深夜。”萧如玉在一旁的绣墩上坐下,姿态优雅,“可是在为朝政烦忧?”萧如玉的目光清澈,带着恰到好处的关切,并不让人感到冒犯。

  沈清弦端起宫娥刚奉上的、用新茶冲泡的茶盏,氤氲的热气带着一股独特的清雅香气扑面而来。

  沈清弦轻轻吹了吹,抿了一口,茶汤入口微苦,回味却甘醇绵长,确实与宫中常饮的贡茶风味迥异。

  “国事千头万绪,总要一一理清。”沈清弦放下茶盏,语气平和,“烦忧谈不上,只是需多费些心思。”

  萧如玉微微颔首,目光落在沈清弦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臣女虽深处闺阁,也听闻近日朝堂之上,陛下提出了一项名为‘国债’的新策,引得议论纷纷。”

  萧如玉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家兄……摄政王回府后,虽未曾多言,但臣女观其神色,似对此策……颇为沉吟。”

  沈清弦心中微动。萧如玉这话,看似闲聊,实则透露了两个信息:其一,她并非对朝堂之事一无所知;其二,她在暗示萧云墨对此事的态度并非简单的反对,而是持重的思考。

  “哦?”沈清弦不动声色,“摄政王为国操劳,深思熟虑是应当的。却不知郡主对此策,有何看法?”沈清弦将问题抛了回去,想看看这位郡主会如何回应。

  萧如玉似乎没料到沈清弦会直接问她,微微一怔,随即莞尔:“陛下说笑了,臣女一介女流,岂敢妄议朝政?只是……”

  萧如玉纤长的手指轻轻抚过茶盏边缘,声音轻柔了几分,“只是近日听闻外间有些议论,多为质疑朝廷信誉,或担忧款项去处。臣女想着,陛下此举本意是为解民困,兴水利,乃是仁政。若因这些疑虑而受阻,或是因为执行之人不得力而坏了大事,未免可惜。”

  萧如玉抬起眼,目光清亮地看向沈清弦:“臣女记得,去岁臣女名下的一处田庄也遭了水患,当时请了一位姓方的老河工勘察,那人虽无官身,但于水利一道极有见地,所提的几条疏浚之法,花费不多,却极有效。臣女便在想,朝廷若能多寻访、任用这般有真才实学、又熟知地方情弊的实干之人,或许比空谈道理,更能成事。”

  沈清弦静静地听着,心中波澜渐起。萧如玉这番话,看似只是随口举例,却句句说在了点子上。

  萧如玉不仅点出了当前国债推行面临的主要舆论障碍(信誉与监管),更隐晦地提出了解决思路——任用专业实干之人。那位“方姓老河工”,是巧合,还是有意提及?

  这位安平郡主,绝不像萧如玉表面看起来那般简单,只是一个沉浸于诗书茶花的闲散宗室女。

  萧如玉对时政有观察,有见解,并且,似乎有一种不着痕迹地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

  “郡主此言,倒是与朕所想不谋而合。”沈清弦缓缓道,“治国如烹小鲜,火候、用料皆需讲究。空有良策,若无合适之人执行,亦是徒劳。郡主所说的那位方姓河工,倒是个难得的人才。”

  萧如玉浅浅一笑,垂下眼眸:“能得陛下如此评价,是那老河工的福分。只可惜,这般民间匠人,往往声名不显,难以为朝廷所知所用。”

  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茶香袅袅。

  沈清弦看着萧如玉低眉顺目的侧脸,忽然问道:“郡主平日除了品茶赏花,还做些什么?”

  萧如玉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答道:“回陛下,无非是读些杂书,打理一下名下几处产业的账目,偶尔……也会偷偷换上便装,去西市的书肆逛逛,或去城外的田庄住上两日,看看收成。”

  萧如玉的话语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向往,以及些许自嘲,“让陛下见笑了,臣女不似其他贵女,性子野了些。”

  沈清弦却摇了摇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郡主这般,很好。”

  沈清弦心中对这位郡主的评价又高了几分。能打理产业,能接触市井,了解民间疾苦,这远比那些只知风花雪月的闺阁女子要强得多。

  “陛下不怪臣女失仪便好。”萧如玉似乎松了口气,笑容也真切了些许。

  又闲谈了几句庄子上今年的收成、京中时兴的织物花样等无关朝政的话题后,萧如玉便起身告退,姿态依旧优雅从容。

  送走萧如玉,沈清弦独自坐在偏殿,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萧如玉今日前来,绝不仅仅是送茶和闲谈。萧如玉是在传递信息,也是在展示她自己。萧如玉提到了民间对国债的疑虑,提到了实干人才的重要,甚至提供了一个具体的人选线索(方姓河工)。

  萧如玉这么做,是出于她个人的意愿,还是代表了萧云墨某种不便直接言明的态度?

  萧云墨让他的堂妹来传递这些信息,用意何在?是示好?是试探?还是另有所图?

  沈清弦发现,这潭水,比沈清弦想象的还要深。朝堂之上的明争暗斗,宫闱之间的暗流涌动,以及这位看似超然物外,实则心思玲珑的安平郡主,都让眼前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但无论如何,萧如玉的话,确实给了沈清弦一些启发。寻找并任用真正的实干人才,建立有效的执行和监督体系,是推行任何新政的关键。

  或许,沈清弦可以从这个“方姓河工”开始,也可以让张明远在物色“民间监理”时,更多关注那些有实际经验、信誉卓著的人。

  沈清弦回到御书房,提笔写下一道手谕,内容很简单,着内侍省派人去京畿一带,寻访一位擅长水利、姓方的老河工,务必要客气有礼,若寻得,便以礼聘入京中,朕有用处。

  沈清弦需要更多这样扎根于现实的“泥土”,来帮她构筑起理想中的蓝图。

  而这场与朝臣、与摄政王、乃至与整个旧有体系的博弈,才刚刚拉开序幕。萧如玉这杯“新茶”,带来的回味,远比茶香本身更加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