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停停,别说了,等升级后补偿你行了吧?”
系统都受不了了,声音在叶尘脑海中响起。
“这不应该的吗?你还委屈上了似的。”
叶尘嫌弃的吐槽。
事实上,他天天念叨,要的就是这目的。
兑换值难赚啊,狗系统吞的太多了。
“说说殖民的事吧,倭国打下来后,若是殖民,如何治理?”
李世民问起正事,他了解了殖民的意思,但具体如何实施,叶尘并没有说过。
“倭国实施不了殖民,因为人都亡族灭种了,殖民,殖谁啊?”
“倭国面积,应该跟河北道差不多大,你应该知道,命令从两仪殿发出,一层层传递下去,传到底层的时候就变味了。”
“朝廷的执行能力,其实没有世家强,因为世家少了很多阶级。”
“就说开发倭国这事,不如承包给各大世家,让他们去干,效率会直线上升。”
叶尘道。
“喔?如何承包?”
李世民来了兴趣。
“倭国的地缘位置很重要,如我们之前说的,在倭岛、室利佛逝、印度驻军,加上岭南,便形成一个框,把东南亚的国家框在其中,谁敢不听话。”
“大军驻扎在倭岛上要吃饭,还有开采上面的矿的工人也要吃饭,倭岛上的土地荒废岂不可惜。”
“攻打倭国,让各大世家投资,投资越多,事后分到的土地越多,还有那些矿,可以把开采权卖给他们,让他们派人去开采回来卖给朝廷。”
“土地呢,也让他们派人去种植,使用权给他们,给他们免税几年,之后每年向朝廷交税。”
“如此,双方都得利,朝廷得到想要的,也能更快把倭岛开发起来,其次,用利益吸引他们,让他们更加坚定支持朝廷,跟随朝廷的脚步。”
“朝廷受执行效率限制,所能管辖的地方就那么多,比如倭岛,先让世家大族开发着,以后分封一个皇子去那边驻守,控制行政权。”
叶尘给李世民详解。
李世民细细思索一番,点点头。
“之前听你说岭南冯家坐罪流放,可是造反了?”
“冼家在岭南地位极高,冯家与冼家联姻后,控制着岭南的军事权,岭南有五万大军,全是当地的哩族人,他们只听冼家和冯家人的。”
“冯盎虽然把军队节制权交给朝廷,但控制权依旧在两家人手中,朝廷安插将军过去也没用,哩族人不听,排外。”
李世民眯眼道。
岭南冼家和冯家手中有军队,是有造反资本的。
“那没有,你李家各种政权更替,多少人成为政权更替的牺牲品,冯家就是其一。”
“打个比方,承乾和青雀争,其他人得站队,不站队必然会被边缘化,站错了就会被清算,不想参与,但为了家族传承,终也会被卷入。”
“李治之后,大唐政权更替频繁,今天你上位,明天我复位的,搞死了非常多人。”
“人家冯盎、冯智戴,都是赫赫有名的名将。”
“让哩族人认可大唐,彻底的融入,自然能安排人进去,削弱冼家和冯家对岭南军的控制权。”
叶尘道。
冼家和冯家对岭南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影响力非常大。
李世民都不敢动,一动,岭南必乱。
“李治到底干了什么?后面大唐怎会如此动荡?”
李世民眉头紧皱。
“不能说,我怕你扛不住。”
叶尘笑着摆摆手。
知道武则天的事,李世民不炸毛才怪。
“无妨,朕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李世民非常想知道。
“说不了,牵扯太大了,总之就是李治和士族斗,没斗过,引发的。”
“历史上,你也没斗过士族,民间舆论一直掌控在士族手中。”
“要不是高产粮种出现,让百姓吃饱饭,民心向着你,你也弄不了士族,历史上,大唐为了对付士族,最终只能选择分化,让各地士族互相斗。”
“比如河北士族和河南士族斗,那是出了名的。”
叶尘摇摇头,这个真说不了啊,你好儿子把你绿了,怕你一口气上不了啊。
“这兔崽子到底干了什么?”
李世民眉头紧皱,非常想把李治抓来揍一顿。
“不管怎么说,李治在位期间,大唐疆域达到最大,给你报了仇,你征高句丽失败,他把高句丽灭了。”
叶尘道。
“区区高句丽,我怎么会失败呢?”
李世民接受不了,李靖百战百胜,他怎么能输。
“你太急了,你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放心不下大唐,加之觉得李治懦弱,想在去世前为李治扫清所有障碍。”
“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历史上,薛礼就是在你东征高句丽时才投的军,作战勇猛,得张士贵举荐。”
“高宗初年,大量贞观名将已经去世,或以老迈,李绩、苏定方、郑仁泰、李道宗、薛仁贵成了顶梁柱,他们扛起了大唐的大旗。”
“再之后就是刘仁轨和裴行俭、王孝杰这三位。”
“李靖和李绩被誉为大唐的帝国双璧,苏定方灭国最多,侯君集收复西域,诗仙李白的故乡在北海那边,王福畤他儿子出生在安南。”
“大唐初年的辉煌无人能及,其实大唐施行的就和前苏联一样,联邦制,前苏联崩了,大唐也没辉煌多久,联邦制也破裂。”
“所以现代,华夏采取不结盟的政策,靠不住的,打铁还需自身硬。”
叶尘感叹道。
“王福畤他儿子很出名吗?为什么会出生在安南?”
李承乾好奇道。
王福畤可是他的人。
“王福畤做了安南县令啊,他儿子叫做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大才子,十多岁时写出《滕王阁序》,唯一能和《洛神赋》比一比的存在。”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就出自《滕王阁序》,可惜英年早逝,好像是二十四岁就挂了。”
“王勃还没出生呢,你别管,强求反而不美。”
叶尘介绍道。
“看来我看人的眼光不错。”
李承乾嘚瑟起来。
“王福畤都不算什么,你提拔的那些人中,刘应道才是大佬,娶了李婉顺,李婉顺后来封闻喜县主,大唐有名的才女。”
“才子配才女,两人伉俪情深,大唐的一段佳话,刘应道他哥刘玄道,更是做过宰相。”
叶尘道。
“听到了吗,我的眼光不比你差,提拔的都是人才。”
李承乾嘚瑟的看向李世民。
“嗯,不错,不愧是朕的种。”
李世民一句话,把功劳全归自己身上。
李承乾顿时白眼翻上天。
“你李世民和汉武帝一样一样的,历史上有名的好大喜功,恨不得所有功劳都归自己身上。”
叶尘也是忍不住吐槽。
系统都受不了了,声音在叶尘脑海中响起。
“这不应该的吗?你还委屈上了似的。”
叶尘嫌弃的吐槽。
事实上,他天天念叨,要的就是这目的。
兑换值难赚啊,狗系统吞的太多了。
“说说殖民的事吧,倭国打下来后,若是殖民,如何治理?”
李世民问起正事,他了解了殖民的意思,但具体如何实施,叶尘并没有说过。
“倭国实施不了殖民,因为人都亡族灭种了,殖民,殖谁啊?”
“倭国面积,应该跟河北道差不多大,你应该知道,命令从两仪殿发出,一层层传递下去,传到底层的时候就变味了。”
“朝廷的执行能力,其实没有世家强,因为世家少了很多阶级。”
“就说开发倭国这事,不如承包给各大世家,让他们去干,效率会直线上升。”
叶尘道。
“喔?如何承包?”
李世民来了兴趣。
“倭国的地缘位置很重要,如我们之前说的,在倭岛、室利佛逝、印度驻军,加上岭南,便形成一个框,把东南亚的国家框在其中,谁敢不听话。”
“大军驻扎在倭岛上要吃饭,还有开采上面的矿的工人也要吃饭,倭岛上的土地荒废岂不可惜。”
“攻打倭国,让各大世家投资,投资越多,事后分到的土地越多,还有那些矿,可以把开采权卖给他们,让他们派人去开采回来卖给朝廷。”
“土地呢,也让他们派人去种植,使用权给他们,给他们免税几年,之后每年向朝廷交税。”
“如此,双方都得利,朝廷得到想要的,也能更快把倭岛开发起来,其次,用利益吸引他们,让他们更加坚定支持朝廷,跟随朝廷的脚步。”
“朝廷受执行效率限制,所能管辖的地方就那么多,比如倭岛,先让世家大族开发着,以后分封一个皇子去那边驻守,控制行政权。”
叶尘给李世民详解。
李世民细细思索一番,点点头。
“之前听你说岭南冯家坐罪流放,可是造反了?”
“冼家在岭南地位极高,冯家与冼家联姻后,控制着岭南的军事权,岭南有五万大军,全是当地的哩族人,他们只听冼家和冯家人的。”
“冯盎虽然把军队节制权交给朝廷,但控制权依旧在两家人手中,朝廷安插将军过去也没用,哩族人不听,排外。”
李世民眯眼道。
岭南冼家和冯家手中有军队,是有造反资本的。
“那没有,你李家各种政权更替,多少人成为政权更替的牺牲品,冯家就是其一。”
“打个比方,承乾和青雀争,其他人得站队,不站队必然会被边缘化,站错了就会被清算,不想参与,但为了家族传承,终也会被卷入。”
“李治之后,大唐政权更替频繁,今天你上位,明天我复位的,搞死了非常多人。”
“人家冯盎、冯智戴,都是赫赫有名的名将。”
“让哩族人认可大唐,彻底的融入,自然能安排人进去,削弱冼家和冯家对岭南军的控制权。”
叶尘道。
冼家和冯家对岭南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影响力非常大。
李世民都不敢动,一动,岭南必乱。
“李治到底干了什么?后面大唐怎会如此动荡?”
李世民眉头紧皱。
“不能说,我怕你扛不住。”
叶尘笑着摆摆手。
知道武则天的事,李世民不炸毛才怪。
“无妨,朕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李世民非常想知道。
“说不了,牵扯太大了,总之就是李治和士族斗,没斗过,引发的。”
“历史上,你也没斗过士族,民间舆论一直掌控在士族手中。”
“要不是高产粮种出现,让百姓吃饱饭,民心向着你,你也弄不了士族,历史上,大唐为了对付士族,最终只能选择分化,让各地士族互相斗。”
“比如河北士族和河南士族斗,那是出了名的。”
叶尘摇摇头,这个真说不了啊,你好儿子把你绿了,怕你一口气上不了啊。
“这兔崽子到底干了什么?”
李世民眉头紧皱,非常想把李治抓来揍一顿。
“不管怎么说,李治在位期间,大唐疆域达到最大,给你报了仇,你征高句丽失败,他把高句丽灭了。”
叶尘道。
“区区高句丽,我怎么会失败呢?”
李世民接受不了,李靖百战百胜,他怎么能输。
“你太急了,你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放心不下大唐,加之觉得李治懦弱,想在去世前为李治扫清所有障碍。”
“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历史上,薛礼就是在你东征高句丽时才投的军,作战勇猛,得张士贵举荐。”
“高宗初年,大量贞观名将已经去世,或以老迈,李绩、苏定方、郑仁泰、李道宗、薛仁贵成了顶梁柱,他们扛起了大唐的大旗。”
“再之后就是刘仁轨和裴行俭、王孝杰这三位。”
“李靖和李绩被誉为大唐的帝国双璧,苏定方灭国最多,侯君集收复西域,诗仙李白的故乡在北海那边,王福畤他儿子出生在安南。”
“大唐初年的辉煌无人能及,其实大唐施行的就和前苏联一样,联邦制,前苏联崩了,大唐也没辉煌多久,联邦制也破裂。”
“所以现代,华夏采取不结盟的政策,靠不住的,打铁还需自身硬。”
叶尘感叹道。
“王福畤他儿子很出名吗?为什么会出生在安南?”
李承乾好奇道。
王福畤可是他的人。
“王福畤做了安南县令啊,他儿子叫做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大才子,十多岁时写出《滕王阁序》,唯一能和《洛神赋》比一比的存在。”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就出自《滕王阁序》,可惜英年早逝,好像是二十四岁就挂了。”
“王勃还没出生呢,你别管,强求反而不美。”
叶尘介绍道。
“看来我看人的眼光不错。”
李承乾嘚瑟起来。
“王福畤都不算什么,你提拔的那些人中,刘应道才是大佬,娶了李婉顺,李婉顺后来封闻喜县主,大唐有名的才女。”
“才子配才女,两人伉俪情深,大唐的一段佳话,刘应道他哥刘玄道,更是做过宰相。”
叶尘道。
“听到了吗,我的眼光不比你差,提拔的都是人才。”
李承乾嘚瑟的看向李世民。
“嗯,不错,不愧是朕的种。”
李世民一句话,把功劳全归自己身上。
李承乾顿时白眼翻上天。
“你李世民和汉武帝一样一样的,历史上有名的好大喜功,恨不得所有功劳都归自己身上。”
叶尘也是忍不住吐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