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被读心后,想刀人的心按耐不住 第512章

小说:公主被读心后,想刀人的心按耐不住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25-10-08 07:15:31 源网站:2k小说网
  娇怜十分坚定:“会有办法的。”

  “你何必如此倔强?!”

  “我只知道,若是公主处在我们的位置,她也一定不会放弃,就算没有路,她也能开出一条路来,我没有公主聪慧,但是不能丢了她的面子,”娇怜认真地看向月娘,“这次被抓的,大多是土生土长的褐国人,只要知道我们不会放弃他们,他们就能坚持下来。我们策反了他们,他们愿意梆褐国做事,那我就不能放弃他们,我得让他们知道,他们的选择没有错。若是有一日能够活着见到太阳,我希望他们能去看看大雍。”

  她说完这句话,就盯着空荡荡的屏风发起了呆。

  月娘没有打扰她,而是倚靠在墙边,沉默下来。

  光幕外的大人们也忍不住跟着思索起来。

  他们势单力薄,不能暴露自己,也不能影响大局,这样一来,能走的路就少了许多。

  这样的处境,只是想想就觉得十分为难。

  他们还在思索,光幕中的月娘忽然低呼一声:“我有办法了!”

  娇怜呆呆地看向兴奋的月娘:“你……”

  她明明那么不赞同她的坚持,但是却还在跟她一起想办法。

  月娘笑道:“我觉得你说得对,我们不能每次都被动承受,我们要主动出击,要反将一军,我也想,去瞧瞧大雍的模样。”

  娇怜眼眶蓦地红投:“月娘……”

  月娘拉住她的手:“听我说,既然我们尾巴扫得干净,不怕他们深究,那不如就把事情闹大一点。”

  “你是说……”

  “他们不在乎冤枉无辜,但齐永霁却总在乎民心,只要对外开战,不想后院着火,他们就得安抚好百姓,所以,我们得让大家知道,朝廷的军队、皇帝的侍卫在祸害普通人,而他们,谁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冤枉的人。”

  她们得把大家都拉入危机中,一旦开始害怕,就会有人豁出命去闹。

  娇怜眼睛亮起:“我们还可以联合被捕之人的家人、好友,他们肯定知道被捕之人有多无辜……”

  “届时浑水摸鱼,我们的人或许能争得一线生机。”

  娇怜思索片刻:“在此期间,我们或许应该让我们的人藏得更稳妥些,如此才能应对接下来的清扫。”

  月娘眼中闪过激赏之色:“没错!”

  二人相视一眼,都从彼此的眼中看到了坚定。

  光幕合上,郑珣再也抑制不住欣慰。

  【衷心祝愿她们度过此次危机】

  郑珣在褐国有两条线,一条是岑婉手中的,另一条是她三年前铺开的暗线。

  她会调动暗线配合他们。

  若是这一次计划成功,策反褐国人会更加容易,他们也能放开手脚去办事。

  褐国太远,命令从大雍传过去耗费的时间太久,所以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做出反应。

  她很希望褐国那边能出现一个领导者。

  当然,这样重要的位置不能随便交出去。

  这个人首先得具有决策力,还得有脑子有魄力,心眼不能太黑,还需要见微知著,从无数纷杂的消息中精准看出当前的局势和风向。

  总之就是万里挑一。

  褐国那么多暗线,但凡做错一个决定,就可能折进去许多人命,所以郑珣一直不确定该选谁。

  褐国那些人里面,有这个本事的只有一个宋志凌,但宋志凌负责在褐国的暗线,而且她如今在莫晟手下颇受倚重,位置太过显眼。

  如今看来月娘倒是个人选。

  她才不在意月娘是褐国人还是大雍人,在她这儿,人只有可用与不可用的区别。

  岑婉若有所思,沈加明侧头道:“怎么了?”

  “这样的人才若是死在褐国太过可惜,还得尽快把褐国打下来才好接他们回来啊……”

  “要是真那么简单……”沈加明说到一半,陡然想起自己这个下属是个胆大包天的,警惕地问,“你想做什么?”

  岑婉无辜地摊手:“现在正是我积累名声的时候,我能做什么?”

  要做也不是现在啊!

  沈加明还是不放心,叮嘱道:“若是出去惹了事……”

  “知道知道,一定不要提起您的名字,莫让其他人知道我是您的手下,不能把您牵扯进来!”

  “对!就是这样。”

  岑婉叹了口气:“我这么乖,您到底在担忧什么呢?”

  沈加明呵呵一笑,只当她的话是在放屁。

  还担忧什么?

  她一个敢挑起内战的狠人,他不担心才有鬼了!

  他跟方循善那么熟悉,能不知道刺头什么样?

  别以为她装得乖她就看不透她的本质!

  【这次光幕持续的时间短了些,看来跟贡献和官位没有关系】

  今日的直播时间到此结束,大臣们纷纷离开。

  但是大家的人走了,魂还在郑珣身边。

  他们都记挂着褐国那边的情况。

  可以预见,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众臣都会处在上朝——下朝——怀念上朝的循环里。

  郑珣没有留在御书房,而是和徐缜一起离开。

  “我记得,你曾说过想去前线。”

  徐缜神色一动:“如今这种情况,自然是哪儿需要我便往哪儿去,我的意愿比起公主和大雍的需要,微不足道。”

  “你这话我爱听的, 不过我还是打算让你得偿所愿。”